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6 毫秒
1.
ICU是医院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感染的高发科室,针对此类感染的有效防控策略随之成为医院关注的焦点。护理人员在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工作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并归纳了多靶点的临床护理措施,以期通过加强护理防控,从而降低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李琳  吴晓琴  徐莉 《黑龙江医药》2014,27(5):1195-1197
目的:探讨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因素,提出针对性防控措施。方法:分析综合ICU多重耐药菌的感染情况及感染的原因,提出防控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结果:ICU患者多为病情较重、免疫力低下、接受的侵入性操作较多,医务人员感控意识不足,导致患者易被多重耐药菌所侵袭。结论:多重耐药菌感染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和较大的经济负担,必须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做好手卫生,认真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做好环境卫生工作,强化培训与学习,加强耐药菌的监测与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有效预防与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ICU院内感染分析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获得的感染 ,它不仅包括在住院期间出现症状的感染 ,也包括出院后发病的感染。院内感染不仅造成患者住院日延长 ,病情恶化 ,甚至会导致死亡 ,同时还会造成大量人力和财力的浪费。ICU集中全院重危患者 ,由于病情危重 ,机体的免疫机能受抑制 ,抵御感染能力降低 ,患者接受较多的治疗和监护措施 ,大量应用抗菌素 ,产生耐药菌的机会也多 ,因此 ,ICU是医院感染高危病区 ,外科系统和ICU内 5 0 %的死亡者与医院内感染有关 [1 ] ,控制和预防 ICU医院获得性感染显得十分重要。1  ICU感染的分类及主要因素根据感染来…  相似文献   

4.
<正>重症监护病房(ICU)是我院收治危、重症患者的主要科室,由于危重患者的病情复杂性及接受治疗和护理的多样性加上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使得感染的病原菌很快成为多重耐药菌,导致了患者高死亡率和医疗费用的增加。因此定期统计病原菌构成及病原菌的耐药情况及变化,对于早期提高经验用药的精准性,降低ICU感染的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1材料与方法1.1菌株来源:ICU 2014年送检各类标本中检出的全部细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医疗设备、治疗手段的不断更新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医院感染的问题也变得日趋严重,做好医院感染监测是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手段.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住院患者病情危重,接受侵入性操作较多,医院感染发病率高,特别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性感染较为常见.因此笔者对我院综合ICU近一年来收治的406例患者进行了目标性监测,了解ICU病房的院内感染率、各类型管道医院感染发病率及多重耐药菌的分布等,以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有效控制ICU医院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对策。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1月-2019年6月间收治的ICU患者116例资料,按是否感染多重耐药菌将其分为感染组58例和非感染组58例;统计并经单因素分析其致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ICU住院时间、导尿管或双J管留置时间、抗生素使用种类、进入ICU病房次数(次/年)、合并糖尿病、合并慢阻肺、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和有创机械通气时间等)的差异,并对其致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预防对策。结果:经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感染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导尿管或双J管留置时间、抗生素使用种类、进入ICU病房次数、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有创机械通气时间超48h与非感染组患者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这些单因素经Logistics多因素分析,导出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及有创机械通气时间超48 h为ICU患者致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抗生素使用过多、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有创机械通气时间超48 h等因素均为ICU患者致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而采取控制ICU患者住院时间、合理使用抗生素类药物等均可有效预防ICU患者致多重耐药菌感染,遏制了其感染的发生,确保了患者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ICU人工气道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现代急救医学发展较为完善的医学专业,它成功地救治了许多重危患者的生命,但因收治的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功能低下及侵入性操作等原因,使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且是导致抢救最终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因此,了解ICU人工气道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谱及药敏,达到有效预防和控制ICU院内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经过对我院ICU收治的341例建立人工气道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前瞻性分析,得出了致病菌分布及药敏试验情况,提出了预防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控制多重耐药菌的感染,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方法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有效的控制医院感染管的发生率,分析总结对40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结果 34例耐药菌转阴后转科,6例好转后自动出院。结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进行有效隔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及手卫生消毒、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方法 ,可有效防止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和扩散,保证医疗和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9.
重症监护病房侵入性操作与医院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重症监护病房(ICU)是集中危重症患者病情监测和治疗的单位,也是医院易感人群和感染因素集中的场所,其感染发生的概率均比其它科室高[1]。笔者所在医院重症监护室为综合性科室,大多数患者都接受过侵入性操作,一旦发生感染直接影响患者的病情甚至危及生命。感染是导致抢救最终  相似文献   

10.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危重症患者病情监测和治疗的单位,也是医院易感人群和感染因素集中的场所,其感染发生的概率比其他科室高,而ICU医院感染问题是导致抢救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1]。为了降低ICU的医院感染发生率,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医院感染发病规律及特点,为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式,对219例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医院感染以神经内科、ICU病房、呼吸内科、干部病房、烧伤科为主要发病科室;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泌尿系感染为主;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奇异变形菌为主;年龄〉60岁,住院时间〉10 d,病情危重,罹患多种慢性疾病,手术及侵入性操作,使用呼吸机,抗菌药物不规范使用为主要危险因素。结论监测分析医院感染的发病规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隔离技术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抗感染药学》2017,(7):1312-1314
目的:分析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影响因素及其对策,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治疗提供合理用药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间收治的51 694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多重耐药菌感染部位、药敏试验结果及科室分布情况。结果:51 694例住院患者中,出现医院感染患者1 597例,其中多重耐药菌感染426例占26.67%,标本来源主要为血液、尿液、痰液、粪便以及其他分泌物,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最高的科室为血液肿瘤科,其次是呼吸内科,再次为ICU,另外还有骨科和神经外科;感染发生率最高的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和上呼吸道,其次为泌尿道和胃肠道;多重耐药菌的感染主要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感染率为最高,其次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结论:医院感染率较高的科室为血液肿瘤科、呼吸内科、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与使用激素、患者年龄、住院时间等有关,最主要的耐药菌就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  相似文献   

13.
<正>重症监护室(ICU)患者病情危重、在诊治过程中又频繁接受各种侵入性操作,大剂量激素及广谱抗菌药物的治疗,使ICU患者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危区域,为掌握ICU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预防和控制ICU医院感染,现将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对ICU住院患者进行了医院感染目标监测,结果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ICU患者372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菌感染菌群分布、耐药情况及易感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对2008年3月-2009年3月监测到的全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进行分析,针对易感因素制定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和预防控制措施并监督实施。结果通过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了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了患者的医疗安全。结论加强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与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提高临床科室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力,是预防医院感染和医院感染暴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引起重症监护(ICU)病区患者肺部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预防控制肺部院内感染及治疗提供直接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对ICU病区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痰标本分离培养出的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痰培养分离出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首是鲍曼氏不动杆菌,依次顺序为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等。鲍曼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最高的是复方新诺明;白色念珠菌耐药率最高的是伊曲康唑;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最高的是青霉素;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表现出高度耐药。结论革兰氏阴性杆菌仍是ICU病区肺部感染的主要菌群,特别是鲍曼氏不动杆菌,已成为ICU病区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且ICU肺部感染常呈交叉感染,因此预防肺部感染及交叉感染和降低耐药性已成为ICU病区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临床医药实践》2017,(1):42-45
目的:调查山西大医院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在不同感染部位、不同临床科室之间耐药性的差异。方法:收集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504株,采用K-B法对菌株进行药敏试验,通过WHONET5.6软件对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分离得到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来源于下呼吸道标本(75.2%),临床感染科室主要以ICU、神经内科、呼吸科、神经外科为主。不同感染部位、不同临床科室分离菌株对同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山西大医院呼吸科、ICU、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仍然是院内感染控制的重点科室。应加强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的管理及耐药性监测,控制耐药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ICU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情况,及时发现感染爆发,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查的方法,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血象、细菌培养等作出诊断.结果 此次共监测211人,发生医院感染39人,其中铜绿假单胞菌感染10人,占25.3%.由于患者病情危重,病程相对较长,抵抗力低下,加之环境因素,有导致交叉感染的可能.结论 ICU历来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区域,铜绿假单胞菌又是其常见院内感染菌种之一,重点监测同时加强ICU的消毒隔离,才能随时控制感染爆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控制重症监护病房(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多重耐药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地调查分析2011年本院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的原因,2012年开始将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DCA)循环法引入到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中,通过目标性监测,发现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隐患,针对性制订控制感染的干预措施及操作要求,落实干预措施并加以巩固,观察2011、2012年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和类别的变化。结果运用PDCA循环法后,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中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ICU引进PDCA循环法能有效降低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多重耐药菌发生率,减少院内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值得运用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在我院医院感染综合监测的统计中,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ICU)处于医院感染高发的科室,研究ICU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了解ICU病房患者医院内感染情况及感染的构成,同时,探索医院感染监测的新模式,为制定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达到降低其感染率的目的。方法采取目标监测的方法,对2008年8月至2009年1月ICU病房的患者进行导尿管相关性感染、血管导管相关性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监测。结果 (1)对于医院感染发病率的监测采用目标监测优于全面综合性监测。(2)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宿主因素和医源性因素,尤其是侵入性操作有关。结论 (1)应适当开展医院感染高危患者的目标监测。(2)ICU患者入院时病情危重,侵入性操作多,发生医院内感染相对较多,应引起医务人员重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医药科学》2017,(14):158-161
目的观察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感染的临床特点,以探讨防控ICU多重耐药感染的综合干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288例ICU多重耐药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及分布情况。结果 2012~2015年我院共发生感染882例,其中多重耐药菌感染288例,占比32.65%,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在这4年呈逐年上升趋势。288例患者共分离307株多重耐药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214株,占比69.71%,革兰氏阳性菌88株,占比28.66%。其中以鲍曼不动杆菌最多,占比27.04%,其次铜绿假单胞菌,占比14.66%。多重耐药菌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比53.13%,其次是泌尿系统,占比12.15%。结论 ICU多重耐药感染发生率呈逐年增加趋势,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干预对策控制和预防其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