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符合标准的该病患者78例,予中药结合西药等方法治疗,2个月为1疗程。结果治愈48例,显效15例,好转1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1·0%。结论中药内服、外敷和内服西药等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黄褐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符合标准的该病患者80例,予中药结合西药等方法治疗,2个月为1疗程.结果 治疗组40例患者中,基本痊愈12例,显效11例,好转9例,无效5例,有效率95%,对照组40例患者中,基本痊愈7例,显效13例,好转9例,无效11例,有效率72.5%.结论 中药内服、外敷和内服西药等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黄褐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4.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黄褐斑 ,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皮肤科门诊 ,符合黄褐斑诊断标准 ,共治疗 5 0例 ,男 3例 ,女 47例 ,年龄 2 1岁~ 3 7岁 ,病程 90 d~ 13 a。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通过中医辨证 ,分别给予舒肝解郁或温阳健脾或滋阴补肾等治疗 ,且口服维生素 C 0 .5 g,每日 3次 ,维生素 E 0 .1g,每日 3次 ,外用 3 % H2 O2 涂搽患处 ,每日 2次。舒肝解郁法药物组成 :柴胡 10 g,川芎 10 g,香附 10 g,白芍 10 g,厚朴 10 g,枳实 10 g,陈皮 10 g,元胡 10g,粉丹皮 10 g,砂仁 6g。…  相似文献   

5.
黄褐斑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褐斑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发生在面部的色素障碍性皮肤病,无自觉症状但影响美容。在中青年女性中发病率很高。我院门诊从1999年开始采用中药内服、外用自制的中药祛斑面膜及配合0.025%复方维A酸霜(商品名雪夫,重庆华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日常护理三联疗法治疗黄褐斑,疗效显著,现将观察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褐斑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褐斑是常见于女性颜面部局限性淡褐色或褐色皮肤色素改变的一种损美性皮肤病,中医称“黎黑斑”、“面尘”,民间称“肝斑”、“蝴蝶斑”,是临床上常见而难治的皮肤病之一。笔者从事中医皮肤科工作二十余年,现就临床治疗体会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我院于 1999~ 2 0 0 2年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黄褐斑 70例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70例均为皮肤科门诊女性病人 ,年龄 2 5~4 5岁 ,平均 34岁。已婚 5 2例 ,未婚 18例。凡符合下述标准者 ,均纳入观察病例 :①颜面部有片、块状黄褐斑 ,常对称颧颊部、眶周、前额、上唇和鼻部 ,边缘一般较明显。伴有易怒 ,烦躁不安 ,月经失调 ,舌暗红 ,苔薄黄或白腻 ,脉细弦数。②2 5~ 4 5岁。③排除颜面丹毒、红蝴蝶疮等。不列入观察范围 :①年龄 2 5周岁以下 ,4 5岁以上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过敏体质 ;②颜面丹毒、红斑狼疮、雀…  相似文献   

9.
刘桂卿 《贵州医药》2009,33(9):852-853
黄褐斑是多见于中青年女性面部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易诊难治。本病治疗方法虽多,但疗效欠佳。我科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临床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刘韬 《中国实用医药》2012,7(2):186-186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以加味牵正散合芍药甘草汤治疗,配合常规口服卡马西平片、甲钴胺片.对照组单纯以卡马西平片加甲钴胺片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连续治疗4周,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40例高血压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在给予生活干预性治疗,同时给予络活喜和(或)洛丁新。治疗组40例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天麻钩藤饮,治疗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经过8周的治疗血压均有明显的下降,治疗组显效85%,有效15%;对照组显效75%,有效25%,两组均未发现无效病例。治疗组治疗后高切和低切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和红细胞压积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天麻钩藤饮,疗效确切,且无毒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戴静 《淮海医药》2011,(6):512-512
扁平疣是皮肤科常见病,好发于颜面、手背、前臂等处,起病突然,病程漫长。本病的治疗方法虽然很多,但是疗效不一,治疗率也较低。近年来,笔者采用肌注聚肌胞,外用干扰素凝胶配合自拟去疣汤治疗扁平疣患者3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和探讨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和价值。方法:本文对我院治疗的68例面瘫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8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作为观察组,30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作为对照组,重点分析采用不同治疗方法的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疗程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面瘫,不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而且缩短疗程,减轻患者负担。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6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爱芳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7):169-16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8例慢性盆腔炎确诊患者采用双盲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8例采用中药内服外敷加抗生素治疗;对照组50例单用抗生素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药龙胆草洗剂配合电灼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160例尖锐湿疣患者,采用龙胆草洗剂配合电灼和聚肌胞治疗为联合治疗组,80例尖锐湿疣患者行电灼和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治疗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尖锐湿疣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龙胆草洗剂配合电灼和聚肌胞治疗尖锐湿疣临床效果好、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6.
刘小北 《海峡药学》2012,24(6):104-105
目的观察红花注射液配合奥扎格雷纳、胞二磷胆碱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急性脑梗死病人1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66)及对照组(n=70),对照组给予奥扎格雷纳80mg+100mL生理盐水静滴、胞二磷胆碱注射液0.75g+250mL生理盐水静滴,1日1次,连用14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成药红花注射液40mL+250mL生理盐水静滴,1日1次,连用14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3%,对照组总有效率72.9%。两组相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成药红花注射液配合奥扎格雷纳及胞二磷胆碱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三大抗系阳性患者68例,平均阴转率66.3%,并设西药治疗对照组35例,二者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指出“湿、毒、瘀”是乙肝发病的关键,治疗当以祛湿、解毒、化瘀为原则。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增生症68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增生有效方法。方法骨质增生患者106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内服外敷结合治疗,对照组不用中药方法。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3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骨质增生可提高有效率,较快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自拟清热燥湿、理气降逆之食管炎汤配合西药治疗返流性食管炎68例,结果治愈62例(91.2%),好转4例(5.9%),总有效率97.1%,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或单纯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肺脓肿68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3年1月至1997年12月,我院用清热解毒法加抗生素治疗急性肺脓肿68例(中西组),取得了良好效果。另有同期西医(西医组)治疗66例病人作为对照组,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两组病人均为住院后查体、化验、X线及CT检查诊断为急性肺脓肿。中西组68例中,男性55例,女性13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13岁。西医组66例中,男性54例,女性12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12岁。两组病人住院前病程相似。由于用药选择、剂量、方法等原因,使病情未能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