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造影在肺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对45例肺癌介入治疗患者术前行MSCT检查,其中对22例患者的支气管动脉等供血动脉行MSCTA重建,通过VR、MPR、MIP等三维重建技术,从多角度观察肺癌供血动脉的空间解剖细节后,行DSA造影及介入治疗。结果:22例肺癌供血动脉MSCTA重建中,均能清晰显示供血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及管径等,重建技术以VR显示最佳。DSA造影显示的肿瘤血管、肿瘤染色及供血动脉的来源分布与MSCTA显示的图像基本一致,符合率达100%。结论:肺癌介入治疗前行供血动脉MSCTA能准确、直观地显示其解剖特点,有利于降低操作难度和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对比剂用量和曝光量,缩短选择性插管时间;有助于提高肺癌介入治疗的过程与疗效。  相似文献   

2.
MSCT支气管动脉三维成像对中心型肺癌的血供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支气管动脉成像在中心型肺癌中的影像学表现.为显示中心型肺癌的血供来源及介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8例中心型肺癌的患者行MSCT造影增强检查,采用实时螺旋薄层CT扫描,在独立工作站行支气管动脉三维重建,使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支气管动脉的空间解剖细节。结果:其中6例(33.33%)中心型肺癌的支气管动脉三维图像能够清晰显示出支气管动脉的起源、走行的路径(肺内段和纵隔段)和血管直径等。有肺动脉明显狭窄截断的病例支气管动脉显示率最高,且明显增粗,表明此类肺癌的血供来源主要以支气管动脉为主。三维成像中以容积再现(VR)技术显示最佳。结论:MscT三维支气管动脉成像能够准确、直观地显示支气管动脉的空间解剖特点,为中心型肺癌的血供研究及介入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肺癌16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与DSA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三维重组对诊断与评价肺癌支气管动脉供血血管和血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例肺癌同时行16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血管三维重组和DsA检查,并对16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血管三维重组和DSA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0例肺癌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显示11支支气管动脉,其中图像质量优5支、良好6支;DSA显示10支支气管动脉.10例肺癌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显示肿瘤供血支气管动脉起源、形态及分支状况与DSA一致.10例肺癌16层螺旋CT血管VR彩色成像与DSA显示肿瘤染色及肿瘤内血供状况一致率为90%.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克服DSA一次检查不能显示其全部供血血管的缺点;对诊断和评价肺癌供血血管和血供状况有较大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肝细胞癌(HCC)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表现特点及其介入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方法45例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前同期分别行MSCT和DSA2种检查。MSCT应用三维容积再现(VRT)、最大密度投影(MIP)或多平面重组(MPR)技术观察腹腔动脉的解剖及走行分支,比较CT与DSA对病灶、合并症的显示情况及肿瘤的血供情况等。结果45例患者,MSCT发现病灶167个、门静脉癌栓11例、动脉静瘘12例;DSA发现病灶172个、门静脉癌栓8例,动静脉瘘15例。MSCT与DSA比较,DSA对肿瘤的数目显示率略高于MS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SCT能够显示腹腔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三维结构,优于DSA,观察与腹主动脉夹角较DSA更方便;MSCT发现肝动脉起源变异4例,与DSA完全符合。结论MSCT对肝细胞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是指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间的异常直接分流,同时合并咯血和心肺病变等一系列临床病征[1].以往,此病需行DSA支气管动脉造影确诊.但该方法属于有创检查,同时由于患者存在个体解剖差异,支气管动脉的起源、分布复杂多样,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也可能造成介入治疗的失败.多层螺旋CTA因其优良的时间分辨率,能够分别显示肺动脉和主动脉的分支及走行.笔者拟通过肺动脉、主动脉MSCT双期成像,利用异常血流导致两个不同时相肺动脉的特征性强化模式来显示并分析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的影像表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SCT血管成像(MSCTA)对咯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咯血患者的MSCTA图像及后处理资料,3例行DSA检查,2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5例患者中,单纯支气管动脉供血2例,膈下动脉、肺动脉联合供血1例,膈下动脉、支气管动脉联合供血1例,膈下动脉、肺动脉及支气管动脉共同供血1例。MSCTA共检出9支责任血管,包括4支异常增粗支气管动脉、3支扩张纡曲膈下动脉及2支远端扩张的肺动脉。结论:MSCTA不仅能较准确地显示咯血责任血管的起源、数目和走行,并且对其基础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作为咯血病人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SCT血管成像(MSCTA)对咯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咯血患者的MSCTA图像及后处理资料,3例行DSA检查,2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5例患者中,单纯支气管动脉供血2例,膈下动脉、肺动脉联合供血1例,膈下动脉、支气管动脉联合供血1例,膈下动脉、肺动脉及支气管动脉共同供血1例.MSCTA共检出9支责任血管,包括4支异常增粗支气管动脉、3支扩张纡曲膈下动脉及2支远端扩张的肺动脉.结论:MSCTA不仅能较准确地显示咯血责任血管的起源、数目和走行,并且对其基础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作为咯血病人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CT血管三维成像对上腹部肿瘤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三维重建对上腹部肿瘤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 对27例上腹部肿瘤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分别行MSCTA检查,并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对血管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27例患者共进行MSCTA检查及三维重建42次.共发现腹腔供血动脉解剖变异5例,栓塞治疗后肿瘤侧支动脉形成7支,腹腔动脉走行异常2例.MSCTA显示腹腔动脉及其分支的三维结构、介入栓塞治疗后有无侧支血管的形成及来源优于DSA.结论 MSCTA检查及三维重建,能直观、清晰地显示肿瘤的供血血管立体解剖图像,对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CTA融合气道三维重建对咯血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0月~2018年1月73例咯血患者,A组42例,每例患者在DSA术前行支气管动脉CTA融合气道三维重建,观察支气管动脉(BA)的有关参数(支气管动脉开口、起源、类型以及BA与气管隆突的位置关系)并进行统计与分析;B组31例,DSA术前未行CTA检查;对比两组患者DSA手术时间及对比剂用量。结果A组42例咯血患者中,CTA发现BA97支,左侧44支,右侧52支,异位BA1支;咯血责任血管55支,其中正常起源咯血责任BA54支,异位起源责任BA1支;发现的BA分支类型有4型,以R1L1型最多,占71.4%;以气管隆突水平上下为界分类,比例分别为60.5%及39.5%;咯血责任BA平均管径(3.46±1.31)mm,非咯血责任BA平均管径(1.57±0.38)mm;A组患者DSA手术时间及术中对比剂用量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支气管动脉CTA与气道三维重建融合技术能很好的发现并显示可疑咯血责任BA的起源,走行,形态以及其与支气管分叉的位置关系,同时可以大大缩短DSA手术时间和减少术后对比剂用量,可作为咯血介入治疗术前首选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癌支气管动脉CTA成像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5例经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前的肺癌病例,其中中央型13例,周围型2例。15例均行螺旋CT增强扫描,薄建后传至工作站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观察支气管动脉。结果13例中央型肺癌均由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供血,图像清晰显示肿瘤性支气管动脉的起点、分支及走行;2例周围型肺癌中有1例由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供血,1例找不到明确发自支气管动脉的供血血管。结论肺癌支气管动脉CTA成像能够显示肺癌特别是中央型肺癌的肿瘤性支气管动脉,并能为介入治疗提供准确定位和其他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肺癌的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利用CT血管造影研究原发性肺癌患者的支气管动脉(BA)影像特征. 资料与方法搜集原发性肺癌164例,其中有明确病理学证实123例,临床综合诊断41例.CT检查未发现任何胸部疾病的正常对照者46例.采用Aquilion 16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用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强度投影(MIP)进行CTA重建观察和分析. 结果肺癌组至少1支BA在VR中能清晰显示的有152例,显示率92.7%,平均2.3支/例;对照组BA清晰显示32例,显示率69.6%,平均2.03支/例.肺癌组25.8%的支气管动脉走行至段以下或病灶内,明显多于对照组(1.7%),且肺癌同侧走行至段以下的BA(40%)明显多于对侧(8.8%).所有研究对象BA走行至叶支气管最多,占31%.肺癌组同侧BA管径较正常对照组BA明显增粗(P〈0.05);肺癌同侧BA管径较肺癌对侧亦明显增粗(P〈0.05),肺癌同侧总截面积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肺癌同侧总截面积较肺癌对侧明显增加(P〈0.05). 结论 CTA并三维重建技术活体无创性、立体化清晰显示原发性肺癌患者支气管动脉特征,能定量分析原发性肺癌支气管动脉扩张和支气管动脉总供血量增加等病理和病理生理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咯血患者的胸部16层CT血管造影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利用CT血管造影研究咯血患者相关血管影像学.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因反复或大量咯血行胸部增强的病例,包括支扩或慢性炎症31例,原发性肺癌11例,肺内血管畸形4例,采用16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容积显示、多平面重建和最大强度投影进行CTA重建观察与分析,其中10例有同期DSA对照.结果:肺癌和支气管扩张或慢性炎症均显示支气管动脉异常,其中13例表现为支气管动脉主干明显扩张、迂曲,19例支气管动脉主干及分支均扩张增粗,多支支气管动脉供血时远端相互吻合成丰富的血管网,10例支气管动脉与肺外体循环动脉向同一病灶供血.血管畸形表现为瘤样扩张的血管团并见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3例)或丰富的支气管动脉血管网(1例).结论:咯血患者常见支气管动脉异常,并有不少合并肺外体循环动脉异常供血,少数为肺内血管畸形,16层CTA能安全、清晰地评价咯血相关血管特征,指导相关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3.
肺癌血管造影表现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肺癌的肿瘤血管形态,指导肺癌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材料和方法:对100例肺癌病人在治疗前行支气管动脉DSA,其中20例同时作了肺动脉DSA。结果:①肺癌的血供来自支气管动脉;②供血的支气管动脉增粗;③出现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④少数病例可见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或肺静脉直接交通;⑤纵膈或肺门淋巴结显影。表现与原发癌相似。结论:肺癌的介入治疗应选择支气管动脉为靶血管,不但要进行灌注化疗,而且要栓塞支气管动脉以阻断肿瘤的血供和异常交通,不但要栓塞原发瘤的供血动脉也要栓塞转移淋巴结的供血动脉。  相似文献   

14.
动脉性肺隔离症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动脉性肺隔离症(AS)的MSCT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AS患者的MSCT影像资料,5例均行MSCT增强扫描,并进行3D图像重组,分析异常体循环动脉(ASA)、肺动静脉、支气管和肺实质的影像特征.结果 5例均可见单支粗大的ASA从降主动脉发出,迂曲扩张,先向下随即朝上朝前外,供血左下叶基底段,ASA供血区正好与肺动脉供血缺如区一致,肺静脉明显增粗.4例为典型AS,有典型的ASA,与左下肺静脉(IPV)紧贴,2支跨过IPV前方下行,至前内基底段,2支在IPV后方下行,至外后基底段;受累肺体积缩小,血管断面增多、增粗.在肺动脉供血与ASA供血移行区有一个特征性的乏血管带,其内支气管缺乏血管伴行.1例为不典型AS,受累肺合并先天性支气管闭锁.结论 AS有特征性的MSCT表现,典型表现可以直接诊断,不典型表现需要结合3D后处理图像仔细分析.  相似文献   

15.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癌诊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16 MSCT)血管成像(CTA)在肺癌诊断和治疗上的价值。方法:对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癌病例作回顾性分析。其中中央型肺癌18例,周围型肺癌10例。采用层厚1 mm、螺距0.9375进行连续螺旋CT扫描,用CT自带软件Vitrea 2三维重组软件,重组方法包括CTA及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遮盖表面显示(SSD)、容积再现(VR)。结果:18例中央型肺癌中,全部肿块均可见由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供血,其中1 例见肿瘤性支气管动脉和肿瘤性肋间动脉同时供血。10例周围型肺癌中有5例由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供血,其中2例同时由肿瘤性支气管动脉和肿瘤性肋间动脉供血,5例找不到明确的供血血管。28 例肺癌病例中,肺血管有形态改变者23 例,中央型肺癌15例,周围型肺癌8例。其中鼠尾征10例,血管受压及狭窄者12例。上腔静脉狭窄或阻塞3例。结论:MSCT血管成像对肺癌特别是中央型肺癌的诊断及肿块区肺血管的侵犯情况有极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支气管动脉64层螺旋CT影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研究评价支气管动脉(BA)的影像解剖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112例行胸部增强扫描,至少1支BA清晰显示的病例,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技术,观察和分析BA的相关解剖学特征.结果 112例中,BA清晰显示280支,其中右侧158支,左侧122支;BA的分支类型共9种,较为常见的是左右各1支(41.07%,46/112)、右2支左1支(24.11%,27/112)两种类型;右BA主要起源于右肋间后动脉(52.53%,83/158)和降主动脉(38.61%,61/158),左BA主要起源于降主动脉(88.52%,108/122),异位起源的BA共20支(7.14%),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BA共干(24.29%,68/280).源自降主动脉的右BA以右侧壁和前壁最多,源自降主动脉的左BA和共干均以前壁最多.BA开口主要平对T5~T6水平,以降主动脉血流方向为顺行方向,降主动脉段BA与降主动脉间平均逆行角度右侧为98.70°,左侧为105.12°.BA沿左右主支气管走行方式多样,右BA源自右肋间后动脉者,大多沿右主支气管后壁走行(45/83,54.22%)或同时行经右主支气管的后壁及下壁(25/83,30.12%);右BA源自降主动脉者,大多越过气管隆突下方沿右主支气管下壁走行(48/61,78.69%);左BA源自降主动脉者,大多沿左主支气管上壁走行(51/108,47.22%)或同时行经左主支气管的多个壁(36/108,33.33%).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有效评价BA的影像解剖特征,为临床BA栓塞治疗咯血、BA灌注化疗或灌注栓塞治疗中晚期肺癌提供重要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17.
DSA与MSCTA在肺癌介入治疗中的协同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DSA与MSCTA在肺癌介入治疗中协同应用的价值。方法肺癌介入治疗患者46例,术前均行MSCT平扫加增强。其中,26例术前通过容积显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等三维重组技术完成肺癌供血动脉MSCTA后行DSA造影及介入治疗,即为CTA组。20例未行MSCTA重组,即为无CTA组。对两组术中查找肿瘤供血动脉数量、选用导管数量、对比剂用量、减影采集序列次数、透视时间及手术时间等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全组46例均插管成功,并完成介入治疗。CTA组术中DSA造影显示供血动脉情况与MSCTA显示一致。两组术中在查找供血动脉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选用导管数量、对比剂用量、减影采集次数、透视时间及手术时间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TA组均少于无CTA组。而对支气管动脉变异、多支动脉及肺外体循环动脉参与供血的显示,CTA组优于无CTA组。CTA组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而无CTA组中1例术后出现“脊前动脉综合征”。结论DSA与MSCTA在肺癌介入治疗中的协同应用是较合理、可行的操作方案,术前常规行MSCTA有利于降低术中操作难度、减少并发症,有助于提高肺癌介入疗效。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肺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肺动静脉畸形诊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9例肺动静脉畸形的病人行MSCT检查,然后进行三维肺血管重建,并与DSA检查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的MSCT检查及重建诊断结果与PADSA诊断相符,MSCT及三维肺血管重建均能充分显示供血肺动脉、引流静脉的空间关系与解剖细节,能准确、直观地观察畸形血管的走行、数目、直径。结论:MSCT及重建技术对肺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并能为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