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道超声引导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 VSD)封堵术患儿的护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3年4月行食道超声经胸微创VSD封堵术56例临床资料,总结围术期的护理经验。结果本组56例均一次封堵成功,植入封堵器直径4~10 mm。2例(4.9%)术后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在监护室当天拔气管插管,第2天转回普通病房。平均住院时间(6.7±2.3) d。术后41例随访至今,分别在术后1,3个月及每年复查心电图、胸片及心脏超声,无死亡,未见伞片移位、残余分流及瓣膜反流加重,无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耐心仔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业务技术、围术期默契的医护配合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并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CPB)下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患儿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38例经胸小切口非CPB下经TEE引导VSD封堵术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给予精心术前、术后护理。结果:本组均一次封堵成功,植入封堵器直径4~12 mm。术毕TEE证实所有VSD无残余,瓣膜情况较术前均无加重,无一例心律失常、血尿发生。随访2~4个月,经胸心脏超声未发现残余分流,无抗凝不足或抗凝过度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加强围术期护理可提高一次封堵成功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CPB)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病人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对28例单纯性VSD病人实行非CPB TEE引导下封堵术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护理人员给予精心的围术期护理,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1例病人封堵失败,立即行CPB下VSD修补术,其余病人均一次性封堵成功。28例病人均痊愈出院,术后复查心脏彩超示未发生残余分流,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个月,病人均恢复良好。[结论]加强围术期护理可以提高病人封堵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4.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监测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组20例VSD患者术前均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粗筛,符合封堵条件后在全身麻醉下插入经食管超声探头,手术开始前,根据VSD最大直径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在手术开始后,监测整个封堵过程,引导封堵伞的放置,评价即刻封堵效果,确认是否有残余分流或并发症。结果20例患者中19例封堵成功,TEE显示封堵器与VSD边缘吻合紧密,无残余分流;1例患者术后有残余分流,约1mm,术后无血红蛋白尿。1例室间隔膜部瘤并右室多个破口的VSD患者,封堵器放置后发现其后下缘存在残余分流,随即改行体外循环VSD修补术。随访2~4d,效果满意。结论TEE对选择适合行封堵术的VSD患者、选择封堵器大小、指导封堵器的释放、以及疗效评价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淑娟 《天津护理》2012,20(3):175-176
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是在全麻、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经胸骨下端约2~3 cm正中切口,暴露右室表面,直视下行右心室穿刺,建立输送轨道,直接将封堵器安置在室缺部位,关闭VSD。现就1例经胸微创VSD封堵术的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经胸微创房、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粗筛34例房间隔缺损(ASD)患者和38例室间隔缺损(VSD)患者,拟行经胸微创封堵治疗.术中行TEE根据缺损位置、类型、大小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引导封堵器放置,评价即刻封堵效果;术后1周内复查.结果 32例ASD和29例VSD患者封堵成功.术后I周内超声随访,封堵器位置均正常,3例ASD患者微量残余分流,患者心室重构改善,瓣膜反流程度减轻,肺动脉压力下降.结论 TEE对选择适合行经胸微创封堵的ASD、VSD患者、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协助封堵器的释放,评价疗效均有重要的作用.经胸微创封堵ASD、VSD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行封堵治疗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32例行封堵治疗的VSD患者围术期护理体会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0例均一次封堵成功,左室造影及超声心动图提示无残余分流,无死亡病例.2例发生封堵器脱落,其中1例因封堵器选择偏小,另1例因超声指导失误所致,均在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和生命体征的情况下,重新进行封堵成功.结论:做好VSD封堵治疗患者围术期护理,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微创封堵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室间隔缺损(VSD)微创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TEE引导下为85例患者行VSD微创封堵术.术前行经胸超声检查,确定VSD的位置和形态,测量VSD基底部直径、膜部瘤开口直径及VSD上缘至主动脉右冠瓣的距离,选择合适型号的封堵器封堵,评价即刻封堵效果.结果 83例患者成功封堵,2例失败的患者后经TEE及时发现发生情况,并成功转体外循环行修补术.术后出现残余分流的患者13例,新发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1例,无新发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随访3~29个月,无封堵器脱落、移位及溶血和Ⅲ度传导阻滞的发生.结论 TEE对选择适合行封堵术的VSD患者,选择封堵器大小,指导封堵器的释放,以及评价疗效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食道心脏超声(2D-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TEE)在引导经胸微创封堵治疗中央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2015年6月至2017年07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心脏外科手术的诊断为单纯房间隔缺损患者83例,年龄6个月~45岁;所有患者术前利用经胸超声心动图筛选,确定适合经胸微创手术患者,术中首先经食道超声复通过测量房缺的最大直径及房间隔长度,观察房间隔缺损的形态,与上下腔静脉的关系等进行,确定合适大小Amplatzer ASD封堵器号数,再经食道超声引导下监测封堵完成全过程即刻观察手术效果。术后24小时至出院前经胸超声复查确定疗效。 【结果】术中首先经食道二维超声心动图再次显示房间隔缺损位置、毗邻,测量房间隔最大直径(16.76±1.21)mm,测得最大直径与封堵器大小相关性良好(r = 0.936,P<0.001),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引导房间隔穿刺、输送鞘管放置、封堵器输送释放,83例术前确诊适合手术封堵患者中除4例封堵失败改为体外循环下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成功率95.18%),79例患者经食道超声显示封堵器位置形态良好,2例有少量残余分流。 【结论】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评估房间隔缺损形态及大小并选择合适封堵器,引导房间隔穿刺及封堵器输送和释放成功后,即刻评价封堵器位置及残余分流,这种手术方法创伤小,无射线损伤,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及动脉导管未闭(PDA)等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的应用。方法:6例VSD,4例ASD、1例PDA在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缺损大小后行Amplatzer封堵器封堵。结果:11例患者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放置封堵器9例获得成功,无封堵器漂移、栓塞、心律失常、心内膜炎、心包填塞等并发症。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术中的病例选择、术中监测及术后复查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封堵术中的应用方法和价值。方法 4例经导管治疗的室间隔缺损患者,缺损部位1例位于肌部,3例为膜周部。封堵器为Amplatzer式双盘片结构。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和X线的引导下,选择封堵器型号比VSD伸展径大1mm。结果 4例VSD成功封堵了3例,3例术前超声心动图测量的缺损大小与实际大小相符,相中2例经导管经右心路径放置封堵器,1例经左心路径放置封堵器成功。封堵术后观察封堵器呈“H”状夹闭VSD,术后即刻穿隔血液消失。术后1周超声心动图复查,3例封堵器位置良好、稳定,无残余分流。结论 超声心动图在VSD封堵术中对病例选择、术中引导和术后随访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初步筛选适合封堵的VSD患者150例,术前TEE明确VSD位置、大小,选择合适的封堵器,然后在TEE引导下完成整个封堵过程,并在术后即刻评价封堵效果,确认是否有残余分流或并发症.术后3~4 d复查TTE.结果:147例患者封堵成功;3例患者未成功,行体外循环下VSD修补术.术后3~4 d随访TTE,无室水平残余分流,无新出现的主动脉瓣、三尖瓣及肺动脉瓣反流,原有的瓣膜反流未加重.结论:在经胸小切口VSD封堵术中TEE在选择合适患者、选择封堵器大小、指导封堵器的释放以及疗效评价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超声心动图在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及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经导管闭合6例PDA、8例ASD及3例VSD患者,术前、术中、术后进行经胸或/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6例PDA、8例ASD及3例VSD在经胸超声引导下均成功置入封堵器且无并发症。仅1例ASD、1例PDA术后即刻存在少许残余分流,分别于1周及3个月后消失。结论 超声心动图对于用封堵器封堵PDA、ASD及VSD术前病例选择,术中指导监测,封堵器型号的选择与术后疗效评价等均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监测经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5例VSD患者术前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粗筛符合封堵条件,气管插管全麻后,插入食道超声探头,开胸前行TEE检查进一步明确VSD类型、形态、大小、残缘距主动脉瓣及三尖瓣瓣根距离及周边组织情况、过隔彩带方向,有无瓣膜反流,指导选择类型和大小合适的封堵器。术中监测VSD封堵全过程,引导封堵器放置,术后即刻及半年随访封堵器是否稳固,是否有移位、分离、 断裂,有无残余分流及并发症。结果:65例VSD患者中, 58例封堵顺利, 其中1例肌部VSD封堵术后少量残余分流,3例嵴下型VSD封堵术前主动脉瓣无反流,术后出现主动脉瓣轻度反流,1例封堵术前主动脉瓣轻度反流,术后主动脉瓣反流消失;5例封堵失败,转体外循环室间隔修补术,其中4例因缺口小或与周边组织粘连严重,多次尝试导丝难进左室,1例在封堵过程中造成二尖瓣穿孔;2例放弃封堵,直接行体外循环VSD修补术,其中1例TTE粗筛发现1个VSD缺口,封堵前TEE发现2个VSD缺口,两者相距3 mm,1例封堵前TEE发现存在主动脉瓣脱垂。结论:TEE对行经胸小切口VSD封堵术病例的选择、术中监测、术后疗效的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食管超声(TEE)在小儿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筛选150例VSD患儿,拟行经胸微创VSD封堵治疗。术中行TEE检查根据VSD部位、类型、大小选择封堵器型号,确定胸壁切口及右心室壁穿刺点位置,指引导丝及鞘管进入并释放封堵器,评价封堵效果。结果 TEE测量VSD大小与封堵器型号具有良好相关性;150例患儿中141例患儿封堵成功,其中12例出现少量新增房室瓣或动脉瓣反流,3例存在微量残余分流,2例延长胸壁切口,3例变更右心室壁穿刺点。9例患儿封堵失败转体外循环行常规VSD修补,其中4例导丝无法进入左室,3例封堵器脱落,1例存在不能接受的残余分流,1例中量以上主动脉瓣反流。结论 TEE对VSD大小和位置的测量、手术入路的确定、封堵器的选择和释放、即刻疗效评价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方法和可行性。方法33例行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术前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胸骨左缘第2肋间作长1.5~2.5cm切口,显露肺动脉并于肺动脉前壁缝荷包,在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置人封堵器封堵动脉导管。结果封堵成功32例,失败1例中转开胸手术;术后随访1~31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创伤小、效果好、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的临床应用经验,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全组14例患者,ASD直径14~36mm,均在全麻下经右胸第4肋间隙胸骨旁2~3cm小切口进胸,再经食道心脏彩超(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经输送器置入封堵器。结果 14例手术中13例一次封堵成功;1例术后3小时封堵器脱落,换用大号封堵器后再次封堵成功;手术时间(82.37±9.54)min,术中失血量(30.25±8.71)ml;1例术后发生肺动脉高压危象,予以过度通气及静脉输入前列地尔扩管治疗后缓解;2例术后胸腔内出血,予以闭式引流及加强止血治疗后停止;余无并发症发生,术后2~6天痊愈出院;经2~12个月随访,无死亡病例,封堵器位置良好,ASD无残余分流,心功能改善。结论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ASD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且安全、有效,术中与超声医生密切协作,选择与ASD最大伸展径相匹配的封堵器,以保证手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导管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病儿围术期存在的护理问题并提出护理措施。方法对48例行先天性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病儿在围术期按预见护理程序实施护理。结果在实施护理过程中,48例手术病儿中46例成功置入封堵器,无一例发生术后并发症,手术成功率95.8%。结论采取有效护理措施预防经导管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潜在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ASD介入治疗成功率的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微创经胸非体外循环(CPB)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35例VSD患者接受了微创经胸非CPB下VSD封堵治疗,年龄3个月至6岁,体重6.0~31.0kg,VSD直径3~12mm。手术经胸部微创小切口在非CPB下进行,于右心室表面选择适当的穿刺点,在食道超声(TEE)实时引导下,建立输送轨道并完成VSD封堵。术后密切随访1个月至1年。结果 35例中32例封堵成功(91.4%),3例(8.6%)术中改为常规CPB手术。32例患者均无心律失常、残余分流等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发生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5.7%)。32例患者均于术后2h内拔除气管插管,3~5d痊愈出院。术后随访无主动脉瓣反流、心律失常、残余分流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微创经胸非CPB下VSD封堵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远期结果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并膜部瘤封堵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VSD)伴室间隔膜部瘤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5例VSD伴膜部瘤患者,术前明确VSD大小,数目,膜部瘤基底部直径、瘤体长度,以及VSD上缘和膜部瘤基底部上缘距主动脉瓣(AV)距离,术中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监护引导,术后追踪随访.封堵器采用Amplatzer膜部室缺封堵器、国产自膨胀性膜部封堵器及PDA蘑菇伞封堵器.结果左室造影与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VSD大小,数目,膜部瘤直径等大致相符(P>0.05),VSD上缘及膜部瘤基底部上缘距主动脉瓣距离2种方法检测有差异(P≤0.05).35例患者中33例即刻封堵成功,其余2例未封堵成功者与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无直接关系.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在VSD并膜部瘤封堵术前病例筛选、术中监护引导、术后随访有着其他检查不可替代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