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少白细胞混合血小板(LDPPCs)的制备方法及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利用富血小板血浆法制备出浓缩血小板(PCs)后,将7人份PCs混合,离心洗涤清除袋底的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浆,然后加入其中1人份的新鲜血浆200ml悬浮即为LDPPCs。用血小板的MPV、P—LCR、计数、pH和白细胞、红细胞残余量、血小板活化试验、黏附试验等指标来评价血小板洗涤前后的质量变化。随机选择临床内科需要输注血小板的32名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每次输注1个治疗量(血小板数≥2.5×10^11)少白细胞混合血小板,对照组每次输注1个治疗量(血小板数≥2.5×10^11)单采血小板,检测输前、输后患者24h血小板计数,并计算血小板校正增加值(CCI)及血小板回收率。结果:洗涤混合前、后及保存72h的MPV、P—LCR、白细胞、红细胞残余量、pH值分别为(8.10±0.12)、(7.20±0.18)、(7.30±0.21)fl,(0.158±0.011)%、(0.146±0.031)%、(0.148±0.024)%,(598.76±803.24)×10^6、(46.69±60.17)×10^6、(46.69±60.17)×10^6,(69.64±49.34)×10^9、(1.25±1.16)×10^9、(1.25±1.16)×10^9,(7.08±0.23)、(6.93±0.39)、(6.93±0.17)。PCs和LDPPCs的PAC-1、黏附牢分别为(2.85±0.42)%、(7.65±0.73)%,(4.65±0.34)%、(4.68±0.51)%。LDPPCs、单采血小板临床输注24h后CCI分别为(10.56±5.09)、(12.13±8.82)。洗涤的后P—LCR、pH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PV、白细胞、红细胞残余量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此方法制备的LDPPCs的各项质量指标符合国家标准,临床输注是安全的,疗效是确切的,未观察不良反应,可以作为单采血小板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少白细胞混合血小板(LDPPCs)的制备方法及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利用富血小板血浆法制备出浓缩血小板(PCs)后,将7人份PCs混合,离心洗涤清除袋底的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浆,然后加入其中1人份的新鲜血浆200ml悬浮即为LDPPCs。用血小板的MPV、P-LCR、计数、pH和白细胞、红细胞残余量、血小板活化试验、黏附试验等指标来评价血小板洗涤前后的质量变化。随机选择临床内科需要输注血小板的32名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每次输注1个治疗量(血小板数≥2.5×1011)少白细胞混合血小板,对照组每次输注1个治疗量(血小板数≥2.5×1011)单采血小板,检测输前、输后患者24h血小板计数,并计算血小板校正增加值(CCI)及血小板回收率。结果:洗涤混合前、后及保存72h的MPV、P-LCR、白细胞、红细胞残余量、pH值分别为(8.10±0.12)、(7.20±0.18)、(7.30±0.21)fl,(0.158±0.011)%、(0.146±0.031)%、(0.148±0.024)%,(598.76±803.24)×106、(46.69±60.17)×106、(46.69±60.17)×106,(69.64±49.34)×109、(1.25±1.16)×109、(1.25±1.16)×109,(7.08±0.23)、(6.93±0.39)、(6.93±0.17)。PCs和LDPPCs的PAC-1、黏附率分别为(2.85±0.42)%、(7.65±0.73)%,(4.65±0.34)%、(4.68±0.51)%。LDPPCs、单采血小板临床输注24h后CCI分别为(10.56±5.09)、(12.13±8.82)。洗涤前后P-LCR、pH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PV、白细胞、红细胞残余量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此方法制备的LDPPCs的各项质量指标符合国家标准,临床输注是安全的,疗效是确切的,未观察不良反应,可以作为单采血小板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混合去白细胞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和临床输注疗效,为混合去白细胞浓缩血小板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白膜法离心(buffy coat, BC)制备浓缩血小板,利用无菌接管机将7袋浓缩血小板汇集成一袋,用一次性血小板型白细胞过滤输血器材进行过滤,并转移到保存袋内,即制备成混合去白细胞浓缩血小板(容量350~400 mL/袋,血小板含量≥2.5×1011个/袋)。将混合去白细胞浓缩血小板与同期采集的单采血小板进行容量、血小板含量、pH值、红细胞混入量、白细胞混入量及无菌试验等质量指标的比较。同时比较两种血小板制品输注24 h后CCI(校正的血小板计数增加值)、PPR(血小板回收率)、出血症状改善情况和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混合去白细胞浓缩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在血小板含量、pH值、红细胞混入量及无菌试验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去白细胞浓缩血小板白细胞混入量少于单采血小板(P<0.05),但容量大于单采血小板(P<0.05)。两种血小板制品在输注24 h后CCI、回收率、出血症状改善和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并过滤,评价3种血小板过滤器的过滤效果;评估分析混合12U浓缩血小板及取消过滤后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计数情况。方法以血小板回收率为70%以上设定离心条件,使用富血小板血浆法(PRP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并混合过滤,计算过滤后的白细胞清除率、红细胞清除率、血小板回收率并进行比较分析。另外,对混合12U浓缩血小板且不过滤的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及白细胞混入量进行计数并得出均值及标准差。结果3种过滤器的白细胞清除率、红细胞清除率、血小板回收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59例改由12U浓缩血小板制备的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计数结果与GBl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中混合浓缩血小板质量要求的血小板含量符合率为95.4%,红细胞混入量符合率为71.8%,总体符合率为67.2%。结论可不必对混合浓缩血小板进行白细胞滤除。每例混合浓缩血小板宜采用12U浓缩血小板制备以达到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5.
《河南医学研究》2017,(17)
目的观察分析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7月濮阳市三级甲等医院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予以单采血小板输注,观察组予以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输注,统计对比两组患者输注前后出血症状评分、输注后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输注前两组患者出血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后两组患者出血症状评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后两组出血症状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输注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输注与单采血小板输注的输注效果显著,均可改善患者出血症状,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分析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以及单采血小板输注的具体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市东华医院收治需输注血小板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分组研究,对照组均应用单采血小板输注,研究组均应用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输注。将两组患者的输注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的白细胞残留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输注1 h后以及24 h后的血小板计数均显著高于输注前(P0.05);而两组输注1 h后以及24 h后的组间血小板计数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组间以及内输注1 h和输注24h后的CCI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注有效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输注后止血分数均显著少于输注前(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输注效果与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无显著差异,不良反应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去白细胞过滤的速率对机采浓缩血小板(plateletapheresisconcentrates,PCs)质量的影响。方法应用MCS+机型、C5版本软件程序和采集管路中连接LRF系列血小板专用去白细胞滤器。PCs在采集过程中以5~8ml/min连续性低速过滤(L-LDP)或在采集结束后PCs以25ml/min一次快速通过滤器(F-LDP)。PCs产品质量预期分别为:血小板产量≥2.5×1011细胞数/袋和残余白细胞(WBC)数≤5.0×105/袋。结果L-LDP和F-LDP方法获得的PCs产品的血小板产量分别为(2.70±0.29)×1011/袋和(2.56±0.38)×1011/袋(t=1.25),残余WBC数为(7.73±0.01)×104和(2.02±3.05)×105(logt=1.48),采集成功率为78.6%和70.6%,以及采集效率为(57.1±6.8)%和(55.5±8.7)%(t=0.64)。L-LDP法获得PCs产品同时满足血小板产量和残余WBC数的双预期值的总体率占78.6%(22/28),而L-LDP仅为64.7%(11/17)。结论两种去白细胞滤除方法都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由于L-LDP的个性观察指标均好于F-LDP,提示慢速过滤获得的PCs产品质量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制备满足临床需求的高质量洗涤血小板血液成分。方法:以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和单采去白细胞血小板为起始血液,通过无菌接驳的方式,采取离心、分离和洗涤,用生理盐水100 mL完成1~2次的静态洗涤,并用200 mL生理盐水对沉淀物进行悬浮、静置、解聚等,并最终制备成洗涤血小板。结果:经质量检测,两种起始血液制备的洗涤血小板在容量、血小板计数、白细胞残留量、红细胞混入量、血浆蛋白质含量、pH值质量指标上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在血小板聚集、血小板黏附、血小板氧分压、血小板二氧化碳分压辅助指标的表现上,二者大体一致。结论:在现有标准、技术等框架下,血站行业制备的洗涤血小板质量可靠,可向临床提供洗涤血小板,在适宜条件下可应用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商丘市各医院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100例输注血小板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输注单采血小板,观察组输注混合浓缩血小板,所有患者均在输注前后检测血液中血小板数,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2.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观察组有效率为10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两组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混合浓缩血小板安全性强,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弥补单采血小板用量的不足,对大出血需急救的患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河南医学研究》2017,(11)
目的比较单采血小板与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指标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需行血小板输注的住院患者50例,按输注血小板种类不同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单采血小板输注,观察组采用混合浓缩血小板输注,比较两组血小板制品治疗指标及两组患者输注疗效。结果两组血小板计数、pH及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红细胞混入量、白细胞混入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注有效率(88.0%)与对照组(9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和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指标合格率和疗效均无明显差异,可增加患者外周血中的血小板数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少白混合血小板的血小板数量、红细胞混入量、白细胞残留量、无菌试验等指标及临床输注效果,评价少白混合血小板输注有效性。方法:应用富含血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通过无菌接驳混合在一起,进行白细胞过滤,并测定86例少白混合血小板的几项特定指标;观察158例少白混合血小板输注后24H的血小板校正计数增加指数(CCI)的变化。结果:91.8%(79/86)的少白混合血小板的几项特定指标与单采血小板的质量要求相符;142例患者输注少白混合血小板后止血或出血改善,CCI>10000。结论:少白混合血小板应用于临床能达到较好的止血效果,并且能节约血源,弥补单采血小板的不足,满足临床用血需要。 相似文献
12.
浓缩血小板制剂中滤除白细胞输血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测试PL型滤器对浓缩血小板制剂 (PCs)中白细胞的滤除作用。 方法 :对 40例次血液病伴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输注滤除白细胞的PCs,测定滤除前、后PCs中的血小板数、白细胞数和GMP 140。 结果 :血小板回收率为 (91.5± 7.8) % ,白细胞滤除率为 99.9% ,输注无效率分别为 16 .2 5 % (Donna标准 )和 8.75 % (Eernise标准 )。未增加血小板激活 ,临床出血征象消失和好转率 93%。 结论 :PL型白细胞滤器具有高血小板回收、高白细胞去除、体外不激活血小板的高质量特点 ,是滤除PCs中白细胞的理想滤器。 相似文献
13.
14.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centrated platelets and basic platelets of donors. METHODS: We observed the harvest rate of concentrated platelets of different basic platelets in donors from Changsha area and non-Changsha area. RESULTS: The number of concentrated platelets in Group B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A (P < 0.01). The harvest rates were 65.4% and 67.5% respectively in donors from Changsha area and non-Changsha area. CONCLUSION: There is positiv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arvest rate of concentrated platelets and basic platelets, and the transportation of blood does not effect the harvest rate of platelets. 相似文献
15.
16.
浓缩红细胞保存前过滤白细胞对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将 2 0 0 m L全血采集于含 CPD- 2保养液的血袋中 . 4℃ 5 0 0 0 r· min- 1 离心 12 min,移出大部分血浆 ,使红细胞压积约为 75 0 m L· L- 1 ,然后将每单位红细胞分作二份 ,即对照组和过滤组 ,置 4℃保存 ,取样待检 .1.2 方法 采用白细胞滤血器 (南京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生产 )过滤浓缩红细胞 ,按说明书进行操作 .细胞计数用 Sys-m ex F- 82 0型细胞分析仪进行分析 .细胞因子 IL - 1β,IL - 6 ,IL - 8,TNFα含量测定用 EL ISA方法 ,试剂盒由深圳晶美生物工程公司提供 (进口分装 ) .按说明书进行操作 .2…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浓缩血小板在冰冻保存前后细胞因子IL-1β、IL-6、IL-8、INF-γ水平的变化。方法取30份浓缩血小板标本,将每份平均分为4等份。其中的2份进行白细胞过滤为过滤组,另2份不进行白细胞过滤为非过滤组,将过滤组和非过滤组的PCs分别置血小板保存箱中20~24℃振荡保存和加冰冻保护剂冰冻保存,采用ELISA法检测2组浓缩血小板在常规保存0,1,3d和冰冻保存3个月解冻后0,1,3d的IL-1β、IL-6、IL-8、INF-γ的水平,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过滤组与非过滤组冰冻保存前0d与解冻后0d细胞因子含量均无显著变化;非过滤组解冻后1,3d细胞因子的水平比冻存前1,3d有显著升高;过滤组在冰冻保存前后细胞因子的含量无显著变化。结论经冰冻保存后的PCs解冻后比常规条件保存的PCs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IL-8、INF-γ)的水平随时间的延长有更强的增加趋势,经白细胞过滤后PCs细胞因子的含量变化没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8.
19.
白细胞过滤对机采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测定滤过性去除了白细胞的机采人血小板功能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表达,发现血小板过滤前后的黏附率、聚集率、GMP-140表达没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20.
影响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质量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液病及肿瘤患者多伴有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输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多种因素均有可能导致血小板的无效输注,从而影响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所谓血小板输注无效是指患者在连续两次接受足够剂量的血小板输注后,仍处于无反应状态,即:临床出血表现未见改善;血小板计数未见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