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烧伤瘢痕的形成机制与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传统的烧伤治疗中,深度烧伤不可避免形成病理性瘢痕,由于病理性瘢痕形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成为目前困扰临床治疗日益突出的问题。本文从生长因子、细胞凋亡及基因芯片技术三方面对瘢痕形成机制的探讨,论述了瘢痕可能的形成机制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提出随着瘢痕形成机制的进一步明确及烧伤医疗技术的进步,有望从根本上预防瘢痕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不同瘢痕组织基因组中抑癌基因p16第2外显子(exon2)有无缺失及突变.方法:取临床深Ⅱ度烧伤愈后瘢痕标本,取材时间:愈后4、8、18、32个月增生性瘢痕组织,愈后32个月稳定瘢痕、瘢痕疙瘩,每组5例,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SSCR)分析方法,动态观察p16 exon2有无缺失及突变发生.结果:PCR结果显示,基因组中p16 exon2无缺失发生,SSCP分析显示各种瘢痕组织中p16 exon2无突变发生.结论:在烧伤愈后不同瘢痕组织中,抑癌基因p16 exon2未发现缺失及突变存在,不同瘢痕组织间无差异,肿瘤中多见的p16 exon2在基因组水平上缺失及突变不是导致瘢痕过度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头皮缺损合并颅骨外露或缺损的皮瓣修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头皮缺损合并颅骨外露或缺损的皮瓣修复方法.方法 自1997年2月~2007年7月共收治头皮缺损合并颅骨外露或缺损87例,行多个局部头皮瓣转移或双侧旋转皮瓣转移、轴型头皮皮瓣转移结合皮片移植、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术.头皮缺损最大面积22.3cm×25.8cm,颅骨外露最大面积21.3cm×15.8cm,颅骨缺损最大面积11.7cm×8.4cm.结果 共切取皮瓣及肌皮瓣87块,其中1例背阔肌肌皮瓣坏死,行颅骨钻孔肉芽生长植皮后愈合.其余皮瓣皮片均完全成活,术后随访6个月~4年,效果满意.结论 轴型头皮皮瓣转移是修复大面积头皮缺损伴颅骨外露或颅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多个局部头皮瓣转移或双侧旋转皮瓣转移是修复较小范围头皮缺损并颅骨外露或缺损的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张海栋  王仁法  祁良  李峰  宋少辉   《放射学实践》2010,25(11):1186-1189
目的:制备术后瘢痕组织病理模型,研究术后瘢痕组织病理模型的MRI表现.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用于制备术后瘢痕组织,在无菌环境下,钝性分离其后大腿的肌梭,植入折叠后大小约3 cm×3 cm的无菌纱布.术后两周取出植入的纱布.观察3周后行MRI扫描,扫描序列为SE序列T1WI、FRFSE序列T2WI、SE-EPI序列DWI和3D-FSPGR序列PWI.扫描结束后处死兔子,取瘢痕组织行常规病理学检查.结果:20只兔子术后瘢痕组织模型的制备均成功,制备的瘢痕组织的病理表现与增生性瘢痕的表现相似.MRI平扫T1WI上呈中等及稍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在DWI上呈混杂高信号,瘢痕组织的ADC值小于正常肌肉组织;灌注成像(PWI)上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12例呈缓慢上升型,8例曲线升支较陡直、升至峰值后持续在较高水平.瘢痕组织和正常肌肉组织之间的Emax值和Es值存在明显差异.结论:钝性分离肌肉组织植入纱布刺激瘢痕组织增生是一种制备术后瘢痕组织模型的有效造模方法,瘢痕组织的MRI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其病理学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创伤后下肢骨折术后骨缺损采用带血管腓骨移植治疗的手术方法及效果,对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57例骨折后下肢骨缺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41例,女性16例;年龄19~63岁,平均38.9岁。骨缺损部位:胫骨40例,股骨17例。所有患者采用带血管腓骨移植治疗修复下肢骨缺损,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采用Enneking系统评价方法对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本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4~7个月,平均5.4个月,移植骨瓣与胫骨或股骨达到骨性愈合的时间为3~7个月,平均4.9个月。术后12个月患者的下肢功能Enneking系统中肢体疼痛(3.8±1.0)分、功能活动(3.2±0.7)分、自我感受(3.5±0.8)分、支具使用(4.0±0.6)分、步态(3.1±0.7)分、行走能力(2.9±0.8)分,均显著高于术后3个月的(4.4±0.5)、(4.5±0.3)、(4.4±0.4)、(4.8±0.2)、(4.2±0.6)、(4.2±0.5)分(P0.05),术后12个月患者的Enneking总分(26.5±2.8)分显著高于(20.5±2.1)分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后下肢骨折术后骨缺损采用带血管腓骨移植治疗手术效果较好,术后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TTE)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方法:患者56例,男26例,女30例,年龄3~42岁,平均(15.11±8.5)岁。术前TTE严格筛选,术中跟踪观察封堵器位置、形态、有无室水平残余分流及主动脉瓣、房室瓣反流等,指导术者及时调整封堵器位置。术后准确判断封堵疗效,复查随访。结果:本组56例VSD,TTE明确诊断,准确率100%,55例封堵成功,1例因导管未能通过缺损处放弃手术,成功率98.2%。55例封堵成功的VSD超声定位准确,包括膜部27例,嵴下型25例,嵴内型3例,肌部1例。其中嵴下型VSD的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瓣环下缘距离≥2.0mm,嵴内型VSD缺损最大径≤8.0mm,肌部VSD缺损最大径≤14.0mm。结论:TTE在介入治疗VSD中具有重要引导作用,其它任何检查方法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8(IL-8)与银屑病真皮炎细胞聚集的关系,方法:使用免疫组化技术对银屑病进行IL-8及炎细胞定性测定,结果:发现真皮内炎细胞聚集处有IL-8的存在,炎细胞以T细胞为主,结论:IL-8一寻常型银屑病真皮内T细胞聚集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明胶海绵颗粒和聚乙烯醇颗粒进行栓塞子宫动脉后清宫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介入科收治的52例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介入治疗术中使用栓塞颗粒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明胶海绵颗粒组28例,聚乙烯醇组24例,两组均于介入治疗后行清宫术。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恢复正常时间、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学变化、清宫术中出血量等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行介入治疗术,均未发生术中大出血,术后清宫手术顺利,无子宫切除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发生。两组瘢痕妊娠患者行介入治疗术后均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改善率均为100%。两组患者清宫术中出血量、清宫术后妊娠组织残留发生率、住院时间、血β-HCG值恢复正常时间、孕囊最大直径、切口处最薄肌层厚度、胎心搏动比例、血流信号丰富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明胶海绵颗粒和聚乙烯醇颗粒作为栓塞剂治疗瘢痕妊娠的各项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经胸二维和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房间隔缺损的准确性。方法:在32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患者中行经胸二维和多平面经胸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房间隔缺损的最大直径,并与手术实测值对比。结果:经胸二维超声所测房间隔缺损最大直径(2.1±0.8cm)与手术实测值(2.5±0.6cm)呈中度相关(r=0.83),两组数值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平面经胸三维超声所测房间隔缺损最大直径(2.4±0.7cm)与手术实测值呈高度相关(r=0.92),两组数值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房间隔缺损最大直径的测量,经胸二维超声的准确性较低,目前尚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而多平面经胸三维超声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开放性植骨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在感染性胫骨骨缺损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8月~2014年6月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创伤骨科收治胫骨感染性骨缺损11例,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25~56岁,平均37.5岁;均为GustiloⅢ型胫骨开放性骨折伴软组织不同程度损伤。受伤原因:道路交通伤8例,重物压砸伤3例。患者入院后常规行清创骨折内外固定,出院后定期随访,患肢表现为骨折不愈合,骨坏死形成,创区反复渗液、流脓,胫骨平均缺损长度为(4.5±1.5)cm。先行感染病灶清除术,术后应用负压封闭引流(VSD)覆盖创面,待创面稳定后再行自身髂骨植骨加负压封闭引流(VSD),最后根据植骨创面大小及肉芽生长情况选择植皮或皮瓣修复术闭合创面。结果 11例患者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平均6个月(4~12个月)。肉芽组织覆盖植骨区的平均时间为18d(15~35d)。11例中2例植骨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3例予以植皮手术,其余6例中随意筋膜皮瓣修复4例,皮神经营养皮瓣修复2例。所有植皮及皮瓣均成活良好。结论开放性植骨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在感染性胫骨骨缺损治疗中操作相对简单,可有效控制创面感染,缩短骨折愈合时间,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