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常规心电图(ECG)、动态心电图(AECG)采用Einthoven-Wilson12导联系统(A系统)和Mason-Likar12导联系统(B系统)连接方式时的各导联波形差异.方法 40例患者接受ECG、AECG检查,并分别采用A系统和B系统描记,每例4种描记10 min内完成.结果 ECG两种导联系统的QⅡ、aVR、aVF、V4~6,RⅠ、Ⅱ、Ⅲ、aVR、aVL、aVF、V1~3,SⅠ、Ⅱ、aVL、V2~6振幅和电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Ⅱ、aVR、aVF、V4~6,RⅡ、Ⅲ、aVR、aVF,SⅠ、Ⅱ、aVL、V4振幅A系统较B系统小,RⅠ、aVL、V1~3,SV2~3、5~6振幅A系统较B系统大,电轴A系统较B系统左移;AECG两种导联系统QⅡ、aVR、aVL、V5~6,RⅠ、Ⅱ、Ⅲ、aVL、aVF、V1~3,SⅠ、Ⅱ、aVR、aVL、aVF、V1~6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Ⅱ、aVR、aVL、V5~6,RⅡ、Ⅲ、aVF,SⅠ、Ⅱ、aVR、aVL、aVF振幅A系统较B系统小,QV3,RⅠ、aVL、V1~3,SV1~6振幅A系统较B系统大;电轴A系统较B系统左移.结论 A系统与B系统记录的QRS波并不等同,不能以ECG标准诊断AECG;不同导联系统记录的QRS波形不能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79岁。临床诊断:冠心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2心电图分析 窦性P波,P-R间期0.20s.Q-T间期0.56s.心率71次/min。各导联QRS时限增宽至0.16S,Ⅰ、aVF、V6呈宽大切迹单向R波.Ⅱ呈rS型,Ⅲ呈QS型,aVF呈rS型,其r呈直线纤细。STI、aVL、V4~V6下降,STⅡ、Ⅲ、aVF呈弓背型抬高伴T波正负双向。TI、aVL、V5、V6呈负正双向.TV1~V4直立。  相似文献   

3.
冯萍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9):406-406
患者男性,50岁。既往有冠心病史。主因胸闷、心悸就诊。体检:Bp19.7/12kPa(148/90mmHg),心界扩大,心率平均为42bpm。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P间距不等,最小PP间距0.97s,最大PP间距2.06s,P—R间期固定为0.26s,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间达0.20a,电轴左偏-76&;#176;。I、aVL导联呈qRs型(qⅠ为胚胎型),Ⅱ、Ⅲ、aVF导联呈rS型,SⅢ〉SⅡ,aVR导联呈QR型,RaVR为0.9mV,R/S〉1,V1导联呈qR型,R波宽顿切迹,振幅高达1.4mV,V4~V6导联呈RS型,SV5深达1.5mV。  相似文献   

4.
1病历摘要 患者,男,48岁,既往有心动过速发作史。因近日感冒,咳嗽就诊。查体:血压130/80mmHg,心界不大,心率104次/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异常。心电图示:心率104次/min,P波于Ⅱ、Ⅲ,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P—R间期缩短约0.08s,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0.12s,QRS波起始部可见δ波(Dehe),于Ⅰ、aVL、V1~V6导联向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尖瓣环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PVCs/VT)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单导管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例特发性三尖瓣环起源的PVCs/VT患者,所有患者均予以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分析其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QRS波群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并对起源于三尖瓣环游离壁的PVCs/VT起源部位的时钟点数与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r(R)波高度及s(S)波深度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消融成功19例(95.0%),均无并发症发生,失败1例。其中17例消融成功、起源于三尖瓣环游离壁PVCs/VT的心电图特征存在下列变化规律:由三尖瓣环后侧壁→侧壁→前侧壁,下壁导联的r(R)波逐渐增高,而S(S)波逐渐变浅甚至消失,同时r或R波呈Ⅱ〉aVF〉Ⅲ、S或S波呈Ⅲ〉aVF〉Ⅱ的变化趋势;aVL导联的R波逐渐变浅;aVR导联的QS波逐渐变深;三尖瓣环游离壁PVCs和/或VT者下壁导联的r(R)波高度与其起源的时钟点数呈正相关(P〈0.05),而s(S)波深度、aVL导联的R波高度及aVR导联的QS波深度与其起源的时钟点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起源于三尖瓣环的PVCs/VT是特发性PVCs/VT的一个亚组,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三尖瓣环不同起源PVCs/VT的心电图特征亦异且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掌握其体表心电图特点将有助于消融术前初步判定其起源部位。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一例极少见的心电图。特点是一系列异位 P′—QRS—T,Ⅱ、Ⅲ、aVF、Ⅰ、Ⅴ_5导联 P′波倒置,aVR 导联 P′波直立,为逆行 P 波,P′—P′等于0.48s 到0.50s,P′波率为120次/min,P′—R 大于0.12s,等于0.14~0.16s,QRS 波形正常,符合非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长的异位 P′—P′间距等0.96~1.00s,恰好等于短 P′—P′间距的倍数,故存在Ⅱ度异位传出阻滞。同时可见 P′—R 间期逐渐延长,R—R 间期逐渐缩短,并随之出现一个长间期,所以有文氏Ⅱ度房室阻滞。还可以见到,介于窦性 P 波与房件 P′波之间形态的 P 波,为房性融合波。  相似文献   

7.
作者记录了68只6~14月龄普通级毕格犬的9个导联心电图(清醒状态仰卧保定)。结果显示:正常毕格犬的心率为154.0±31.1次/min,均为窦性心津,但29%的毕格犬出现窦性心律不齐。P波在Ⅰ、Ⅱ导联均为直立,aVR导联中均为倒置,其它导联P波有直立、倒置、低平和双相形态;P波平均振幅以Ⅱ导联最高,为0.180±0.042mV。QRS波群在各导联形态不一,Q波出现率高;R波振幅以Ⅱ导联最高,为1.104±0、331mV。各导联的T波方向多样,与QRS波主波方向无一定关系。S-T段大多位于等电线,仅有10%偏移-0.03~0.04mV。P-R间期为0.083±0.0095,Q-T间期为0.174±0.014s。平均QRS电轴为59.5±32.6°(-45°~132°)。  相似文献   

8.
例图1:李××,男,68岁。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心电图所见与分析:P波规律出现,正向。P—R间期0.16″,为窦性心律。各导联可见QRS波群时限宽达0.13″。胸导V_1呈rsR′型,V_5的S波及aVL的q波宽钝,时限≥0.04″。T波V_1倒置,V_5直立,提示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导联Ⅰ、aVL为qRS型,Ⅱ、Ⅲ、aVF为rS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站立性体位对常规平卧位12导联心电图(ECG)QRS波振幅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从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中随机选择60例受检者分别进行平卧位、站立位心电图描记,比较两种体位下Q波、R波和S波的振幅。结果:下壁导联中QII、III、aVF、R I、III、aVF、SIII振幅较平卧位降低或加深(P<0.05);侧壁导联中Q I、V5-6、RI、aVL、SI、aVL振幅较平卧位降低或加深(P<0.05);胸前导联中R V1-4、S V1-3振幅较平卧位降低或加深(P<0.05);aVR导联中R aVR振幅较平卧位降低(P<0.05)。结论:平卧位、站立位记录的QRS波振幅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前、术后P波的正负方向及振幅变化,探讨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对其的影响。方法 5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描记消融术前及术后7 d窦性心律下同步12导联心电图,分析各导联P波方向并测量相对应的振幅,术后定期根据症状及动态心电图随访判断手术成功与否。结果 P波正向波振幅在Ⅰ、Ⅱ、Ⅲ、aVF、V5、V6导联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负向波振幅在aVR、aVF导联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总振幅在Ⅰ、Ⅱ、aVR、V5、V6导联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P波极性术后Ⅲ导联负向波增多,aVL导联正向波增多。术前、术后P波正向振幅、负向振幅及总振幅在手术成功组与失败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导致P波振幅明显降低,提示左心房整体除极电量下降;P波极性变化提示P波整体向量向右向下改变;P波振幅降低程度对手术成功与否无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右心室流出道(RVOT)频发室性早搏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对比冷盐水灌注导管与常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情况。方法:60例 RVOT频发室性早搏病人, 就其临床表现、起源部位、心电图特征、冷盐水灌注导管与常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分析.平均随访36±24个月。结果:①男20例,女40例,男∶女=1∶2,平均年龄[36±12( 18~56) ]岁 ②心电图特征:Ⅱ、Ⅲ、aVF 导联QRS波呈单向R波, aVL导联和aVR导联呈QS型,均为左束支阻滞图形, 额面电轴向下.间隔部43例Ⅰ导联主波向下或呈qr、qrs、qs等低振幅多相形态, aVL导联QS振幅多≥aVR;胸前导联R/S移行慢,V4~V5才呈现R/S>1;游离壁17例Ⅰ导联呈R形态主波向上(振幅多≥0.5mV), aVL导联QS振幅多<aVR;胸前导联R/S移行快,V3或更早就R/S>1③ 均为起搏标测消融,即时治疗成功率100%,即时消融后早搏消失,无并发症。常规导管组(n=40例)8例复发(2–30天),4例再次消融未见复发。另4例因早搏较术前明显减少,不同意再次手术.冷盐水灌注组(n=20例)1例复发,但早搏明显减少,症状基本消失,无再消融。结论 ①RVOT频发室性早搏主要见于青壮年,多见于女性。②射频消融治疗能安全、有效根治RVOT频发室性早搏,冷盐水灌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彻底,复发少。  相似文献   

12.
《疑难病杂志》2007,6(5):303-303
1 心电图特征 (1)房室结双径路存在的征象:①突然和持续的PR间期延长;②PR交替;③单一室上性刺激经快、慢径路同时传导所致的双重心室反应;(2)在心电图上表现为节律规则的窄QRS波心动过速,频率通常在140~240次/min;不同时发作,AVNRT的频率是不同的,即使在一次较长的发作中,其频率前后也可有不同,这一变化反映了自主神经系统对房室结折返环前向和逆向传导影响的变异性。心动过速频率过快时可出现电交替;(3)典型型AVNRT:逆行P波与QRS波非常接近,P波通常隐没在QRS波中,但也可在QRS波略前或略偏后。V1导联出现假性r’波,或Ⅱ、Ⅲ、aVF导联出现假性s波高度提示典型型AVNRT;(4)在非典型型AVNRT,RP间期长于PR间期,P波在Ⅱ、Ⅲ、aVF导联呈倒置状,V1、V2、和aVL正立,而在Ⅰ导联呈双向或位于等电线上。  相似文献   

13.
1临床病例男性患者,20岁。因心悸就诊。心电图显示前3次心搏起自窦房结,Ⅰ、Ⅱ、Ⅲ导联P波直立,心率75/min,P-R间期0.18s,QRS时间0.08s。第4个心搏P′波出现于T波升支上,梯形图显示房性早搏激动受阻于房室结快径路,而沿慢径路前传心室,下传P′-R间期延长至0.48自第5个心搏开始,Ⅱ、Ⅲ、aVF导联P′波小而又有切迹,心率58/min,P′-R间期0.15s,为房性逸搏心律。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房性早搏慢径路下传心室;③房性逸搏心律。2讨论电生理研究和临床观察显示,房室结双径路不一定在窦性心律中表现出来,而很容易在自发的房性早搏中显现出…  相似文献   

14.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19岁。心律失常,原因待查。 心电图分析:PⅠ、aVL、V2-V6直立,PⅡ、Ⅲ、aVF、aVR、V1倒置,P波时限0.10s,波幅0.05-0.15mV;P-R间期0.17s,QRS时限0.10s,心率65次/min,ST-T正常,Q-T间期0.36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创新Ⅰ导联左耳与右上肢连接方式对QRS波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8月-2012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心电图室接受常规心电图检查的门诊和住院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共110例,每位受检者记录一份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和创新Ⅰ导联左耳与右上肢连接方式心电图,经统计学处理后对QRS波群进行分析。结果:标准Ⅰ导联和aVL导联波形变化明显,Ⅱ、Ⅲ、aVF导联波形相同,aVL导联和aVR导联波形相近,具体表现为:(1)Ⅰ导联呈波形极小的"rs"型,且多数情况下r/s1,少数情况r/s=1,即呈等电位线;(2)Ⅱ导联QRS波群时限、形态、振幅、方向不变同标准连接图;(3)Ⅲ和aVF导联波形同Ⅱ导联,只是振幅较标准图形增高1.5~6.2mm;(4)aVL导联和aVR导联波形接近,且aVL导联负向波振幅较aVR导联深;(5)胸前V1~6导联QRS波群时限、形态、方向与标准图形相同,只是振幅高低有微小差异,可以忽略不计;(6)额面平均心电轴男性(90.69±6.58)°,女性(89.98±7.51)°;(7)以上各导联的变化男女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创新Ⅰ导联左耳与右上肢连接方式与标准十二导联图形相比,对QRS波群有一定的影响,但对心电图总体的诊断结果影响不大,可以作为左侧上肢无法安置电极时记录心电图的一种临时补救方法,同样可以为临床提供心电图辅助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72岁。临床诊断:冠心病。ECG(附图为同次记录)示3种不同形态的房波:①窦性P波,P-P间距1.04s(窦律58次/分),P-R间期0.14s,其后伴有相关的QRS波;②心房波呈锯齿状,振幅、间距匀齐的F波(个别导联为不纯型F波),频率为500次/分,F波在Ⅲ导联和aVF导联中直立,Ⅰ导联及aVL导联中倒置,F波与其后……  相似文献   

17.
王森林 《中国医药导刊》2002,4(2):124-124,137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AMI)时Ⅰ和aVL导联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故性分析96例初发Q波型AAMI患者的心电图(ECG),肌酸激酶(CK)及其同功酶(CK-MB)峰值,住院期间临床主要并发症及死亡率等资料。结果:与单纯AAMI患者(B组)比较,AAMI伴I和aVL导联ST段抬高患者(A组)中对应下壁导联(Ⅱ,Ⅲ,aVF)ST段压低的比较明显增加(P<0.005),CK及CK-MB峰值水平明显增高(P均<>0.001),梗死后心绞痛,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增高(P均<0.05),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也有增加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和aVL导联ST段抬高对判断AAMI患者的梗死范围及近期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吴军  张燕燕 《广州医药》2006,37(1):79-80
患者女,53岁,居民.因心慌1 h入院.查体:T37℃,P78次/分,R20次/分,BP128/70 mmHg.发育正常,口唇无发绀,颈静脉无怒张.胸廓无畸形,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尖搏动位于右侧锁骨中线第5肋间内侧1.5 cm处,心音听诊位于右侧,心率78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扪及,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Ⅰ导联P波和T波倒置,QRS波以向下波为主,类似Ⅰ导联图形的倒影;Ⅱ导联相当于通常的Ⅲ导联,而Ⅲ导联相当于通常的Ⅱ导联;aVR导联相当于通常的aVL,而aVL导联相当于通常的aVR;V1~V5导联R波逐渐减小,S波逐渐相当增深,R/S比例逐渐减小,V4R,V5R分别相当于通常的V4,V5.胸部X线示:心影大部分位于右侧胸腔,心尖位于右胸,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和胃泡都在右侧,右心房、腔静脉、肝脏和升主动脉在左侧.腹部超声示:肝、胆、胰、脾左右反应.超声心动图示:心脏位置与正常呈左右反位.符合镜像右位心诊断.  相似文献   

19.
姜某,男,71岁。因持续性胸骨后剧烈疼痛2h而入院。过去无心脏病史。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塞。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90次/min。P-R同期0.23s,无P波及QRS皮群脱落现象。I,avL导联呈qR型.Ⅱ、Ⅲ、avF导联呈rs型,且RavL>RⅠ、RavR,SⅡ>SⅠ、SavF、电轴左偏-74°,QRS波群时限0.16s,多数导联终未S波宽大、粗钝。  相似文献   

20.
姜某,男,71岁。因持续性胸骨后剧烈疼痛2h而入院。过去无心脏病史。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塞。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90次/min。P-R同期0.23s,无P波及QRS皮群脱落现象。I,avL导联呈qR型.Ⅱ、Ⅲ、avF导联呈rs型,且RavL>RⅠ、RavR,SⅡ>SⅠ、SavF、电轴左偏-74°,QRS波群时限0.16s,多数导联终未S波宽大、粗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