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临床和超声心动图的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对61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超声心动图检查进行综合分析。结果:61例IE患者有基础心脏病者55例,其临床表现:发热58例(95.1%)、脾肿大38例(62.3%)、栓塞12例(19.6%)。51例作血培养,14例培养阳性,占27.46%。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赘生物28例,占45.9%。死亡3例,占4.9%(3/61)。结论:IE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血培养阳性较少,给早期诊断带来一定困难,结合超声心动图检查,对IE不仅可提供病因、病理诊断,而且能对其并发症及预后作判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感染性心内膜炎超声心动图的诊断价值(附8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发病日趋增多,无论是内科和(或)外科治疗,仍是病残率和病死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IE 的诊断,目前首选超声心动图(UCG),对赘生物的检测,敏感度高达90%以上,特别是对于赘生物的定位比新杂音的产生和杂音的变化有更高的特异性。本文报告1981~1988年经超声检查结合临床资料、尸解、手术诊断为IE 的82例,占同期进行UCG 检查总人数的32.8/万。资料与方法病例选择标准:1.UCG 检出赘生物;发热两周以上;有脓毒肺动脉栓塞或体循环栓塞史证据,或者血培养阳性;结合原有器质性心脏病(或者此项缺如)等临床资料诊断为IE 者。  相似文献   

3.
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和超声心动图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临床和超声心动图的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对63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合超声心动图检查进行综合分析。结果63例IE患者有基础心脏病者57例 ,其临床表现 :发热58例(90 1%)、脾肿大38例(60 3 %)、栓塞12例(19 1 %)。51例作血培养 ,11例培养阳性 ,占21 6 %(11/51)。超声心动图检查 ,发现赘生物28例 ,占44 4 %(28/63) ,死亡3例 ,占4 8 %(3/63)。结论IE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血培养阳性减少 ,给早期诊断带来一定困难 ,结合超声心动图检查 ,对IE不仅可提供病因、病理诊断 ,而且能对其并发症及预后作判断 ,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孔秀珍 《中原医刊》2007,34(7):37-38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感染性心内膜炎(I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9例IE患者作超声心动图检查,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热33例(84.6%)、脾肿大20例(51.2%)、栓塞6例(15.3%)。33例作血培养,8例培养阳性,占24.2%;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基础心脏病者34例,占87.1%;发现赘生物25例,占64.1%,死亡4例,占10.2%。结论由于IE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血培养阳性减少,给诊断带来困难,延误治疗。超声心动图对IE不仅可提供病因、病理诊断,而且能对其并发症及预后作出判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62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IE的主要临床表现仍为发热、贫血、脾肿大、心脏杂音;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占85.48%,血培养阳性率为40.32%,以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最为常见;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赘生物的检出率为83.87%,阳性率远高于血培养阳性率.结论 近年来IE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有所变化;基础心脏病仍是IE常见病因;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提高确诊率;规范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和早期手术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及超声心动图(UCG)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IE病人作UCG检查,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热40例(95.2%),脾肿大26例(61.9%),栓塞24例(57.1%),血培养阳性12例(28.6%),UCG检出瓣膜赘生物36例(85.7%),多发生于左心系统,尤以主动脉多见,有基础心脏病者25例(59.5%),死亡10例(23.8%),结论:UCG不仅可提供IE的病因,病理诊断,而且对判断其并发症,以及治疗和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 ( IE)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 2 3例 IE患儿的所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3例 IE患儿治愈 7例 ,死亡 3例 ,其余均好转或无效自动出院。持续发热 ,气促、心慌、咳嗽为其主要临床表现。血培养阳性占 69.0 %。其中金葡菌 1 0例 ,占 62 .5 % ,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赘生物 1 7例 ;有赘生物及基础心脏病组病死率为 1 7.6% ( 3/1 7) ,无赘生及及基础心脏病组无死亡 ;血培养阳性组病死率为 1 8.7%( 3/1 6) ,血培养阴性组无死亡。结论 :IE的临床症状为持续发热、气促、心慌、咳嗽 ;金葡菌感染占首位。预后与赘生物存在 ,基础心脏病存在 ,血培养阳性 ,栓塞以及起病急骤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二尖瓣脱垂患者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和超声心动图特点,并复习总结相关文献资料.方法 该院1988年2月~2010年10月收住MVP合并IE的患者14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MVP患者均有发热、心尖部3~4级收缩期杂音.4例(28.60%)有Osler结或肢端皮下出血,5例(35.70%)有大动脉栓塞表现.50.00%患者中性比例增高;12例(85.70%)患者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平均49.4 mm/h.大多患者有不同程度贫血.血培养阳性者9例,占64.00%,链球菌属占血培养阳性的89.0%.二尖瓣前叶脱垂者7例(50.00%),后叶脱垂者6例(42.90%),前后叶均脱垂者1例(7.10%).由经胸超声心动图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探查发现二尖瓣前叶有赘生物者4例(28.6%),后叶有赘生物者5例(35.7%),前后叶均有赘生物者1例(7.10%),单纯后叶脱垂前叶赘生物者2(14.30%)例,前叶脱垂合并左房赘生物者1例(7.10%).结论 MVP是IE的常见病因.IE临床特点为起病隐匿,诊断较困难,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超声心动图检查对于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对于发现瓣膜赘生物有较高敏感性.对于有感染性心内膜炎高危因素的二尖瓣脱垂者需要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其的诊疗水平。方法对1998年11月至2005年3月间在同济医院住院的82例IE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在82例IE患者中有72例进行了血培养,2次或2次以上血培养阳性且为相同病原芮的有35例,阳性率为49%;有81例进行了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发现赘生物65例.阳性率为80%。此外.在37例心脏手术(以瓣膜置换术为主)患者中,术中发现赘生物而术前TTE检查阴性者7例。结论TTF和血培养检查阳性结果是IE的主要诊断依据。但对于临床上怀疑IE,而TTE和血培养检查结果阴性者.不可轻易排除IE,为了防止IE的漏诊,建议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  相似文献   

10.
感染性心内膜炎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怀周  程映雪 《海南医学》2010,21(5):17-18,26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48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IE的主要临床表现仍为发热(93.7%)、心脏杂音(91.6%);血培养阳性率为39.6%,其中草绿色链球菌占36.8%,金黄色葡萄球菌占31.5%;IE中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占85.4%,其中风湿性心脏病占 29.1%、先天性心脏病占18.7%,瓣膜退行性病变占14.5%;超声技术在心脏赘生物的检出率为83.33%;阳性率远高于血培养。结论 近年来由于IE的流行病学有所变迁,IE的临床特征也有所变化;基础心脏病仍是IE常见病因;反复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提高确诊率;规范、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和合理的手术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基础病因、致病微生物、超声心动图(UCG)表现和临床特征等,旨在评价超声心动图诊断IE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62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1例(98.4%)自然瓣膜心内膜炎(NVE),1例(1.6%)人工瓣膜心内膜炎(PVE);19例(30.6%)无基础心脏病变,43例(69.4%)患者存在各种基础心脏病变。发热为IE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和首发症状41例(66.1%),43例(69.4%)UCG检查确诊瓣膜有赘生物,赘生物附着于主动脉瓣最多见,其次为二尖瓣。有19例(47.5%)细菌培养阳性,其中9例(47.4%)致病菌为草绿色链球菌。结论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降低IE病死率的关键,UCG对IE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74接受手术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46例,其中合并心脏畸形31例。术前血培养阳性27例(58.70%),超声心动图提示有赘生物、瓣膜穿孔或腱索断裂40例。所有病例全程采用大剂量抗生素治疗。择期手术15例,急诊手术31例。外科手术清除感染病灶,同期纠治心脏畸形。结果手术后死亡1例(2.17%)。随访45例(97.82%),随访时间5-48mo,心功能均恢复Ⅰ-Ⅱ级,未发现有感染性心内膜炎复发病例。结论对不明原因长期发热病人应想到IE的可能,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IE的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早期诊断、适时手术和内、外科联合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6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近年来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点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2 年1 月~2004年11月间6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累瓣膜种类(人工瓣或自然瓣)、血培养结果(阳性或阴性)、是否检出瓣膜赘生物将患者分为不同亚组,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风湿性心脏病(27.9%)、先天性心脏病(21.3%)、特发性二尖瓣脱垂及关闭不全(19.6%)分别居基础疾病的前3位。临床表现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贫血34例(55.7%)、肝脾肿大29例(47.5%)、不规则发热22例(36.1%)、血尿12例(19.7%)、脑血管意外10例(16.4%)。经超声心动图检查42例(68.9%)发现赘生物,细菌培养结果31 例为阳性。致病菌主要为链球菌(10株)、葡萄球菌(10株)、假单胞菌(3株)。常用的有效抗生素组合为去甲万古霉素+磷霉素+奈替米星(34.4%)、青霉素+氨基糖苷类(27.9%)。手术治疗22例(36.1%),住院期间死亡11 例(18.0%),主要死因为心力衰竭,其次为脑血管意外。不同亚组间住院病死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瓣膜种类、血培养结果及是否检出瓣膜赘生物对预后无明显影响,早期诊断、适时手术及内、外科联合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凌庆  陈华蓉  汪涛  赵萍  温定国 《河北医学》2010,16(7):793-795
目的:总结5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2月至2010年2月我院收治的5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行心脏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16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38.5岁,术前血培养58例,阳性27例(44.1%),其中链球菌15例,葡萄球菌7例,其它细菌5例.超声心动图提示心内膜赘生物或瓣膜穿孔48例,其中累及二尖瓣17例,主动脉瓣11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同时受累11例,三尖瓣7例,肺动脉瓣2例。合并原发心脏疾病40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12例,瓣膜病28例。对58例患者全程采用大剂量敏感抗生素治疗。择期手术44例,急症手术14例。手术中清除所有感染灶,同期矫治心内畸形18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31例,三尖瓣成形术10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随访48例(89%,48/58),随访4-80个月,无心内膜炎复发,心功能恢复至Ⅰ级40例,Ⅱ级16例,Ⅲ级2例。结论:早期诊断,掌握适当的手术时机,果断采取急诊或亚急诊手术,联合内科治疗和外科手术,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HD)患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表现及结局。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终末期肾脏病,并维持HD患者46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患者并发IE,男5例,女4例,年龄(58.2±13.8)岁。透析通路均为隧道型中心静脉导管(CVC),中位透析时间20.0(1.8,36.0)个月。发热9例(占100%)为主要临床表现,6例并发脑梗死、心力衰竭和脑出血。所有患者均行血培养,7例阳性,主要细菌是葡萄球菌(占71.4%)。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7例,食道超声(TEE)1例,同时行TTE和TEE检查1例,均发现赘生物。累及部位以二尖瓣最常见(5/9),其次为三尖瓣(2/9)。保守治疗8例,外科手术1例;好转出院4例,自动出院5例。结论:用CVC HD患者出现发热症状,要考虑到IE的可能,可以借助TTE或TEE和血培养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