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预后的关联性。方法前瞻性研究189 例首次发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进行血清Hs-CRP、HCY水平检测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90 d 后通过改良Rankin 量表(mRS)测定短期功能结果。结果脑卒中组血清Hs-CRP和HC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调整NIHSS和年龄等其他危险因素后,Hs-CRP和HCY是功能结果和死亡的独立的预测因素。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分析,HCY和HS-CRP结合模型的预测准确度明显高于各生物标志物单独测量和NIHSS评分。结论Hs-CRP和HCY是脑卒中短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组合模型可以提供额外的预后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5月至1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0例,收集临床资料,测定血清25(OH)D水平并进行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发病90 d后随访,行改良Rank量表(Modified R ankin Scale,m R S)评分。根据血清25(OH)D水平、m R S评分分组,比较两组资料。结果:200例患者进入研究队列,90 d后失访13例,失访率为6.5%,94例(47%)患者发生预后不良事件。25(OH)缺乏组165例,年龄、脑血管病史、入院NIHSS评分、90 d m RS评分、胱抑素C水平、D-二聚体水平大于非缺乏组(P0.05);90 d预后不佳组94例,25(OH)D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房颤、脑血管病史、D-二聚体、NIHSS评分高于预后良好组;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25(OH)D水平(OR=0.895,95%CI 0.840~0.953,P=0.001)、入院NIHSS评分(OR=1.811,95%CI 1.428~2.296,P0.001)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预后密切相关。结论:血清25(OH)D水平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且是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入院时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初次发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4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估量表(NIHSS)对脑卒中严重程度进行评估,测定入院时血清白蛋白水平。随访3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定预后。结果:84例患者中,预后不良34例(40.5%),预后良好50例(59.5%)。与预后不良患者比较,预后良好患者的年龄、NIHSS评分、收缩压较低(P<0.01);白蛋白水平较高(P<0.05)。30 d随访中死亡14例(16.7%)。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入院时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与预后不良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与高血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该院确诊的高血压患者88例,其中单纯性高血压患者34例,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4例,检测患者Lp-PLA2水平。在入院第1天和第14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脑卒中严重程度进行评分,根据NIHSS变化情况将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预后良和预后差,并采用Logistics多元回归评价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Lp-PLA2水平显著高于单纯性高血压患者,Lp-PLA2水平(OR=1.523,95%CI=1.323~1.657)和入院NIHSS评分(OR=3.275,95%CI=1.402~6.208)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血清Lp-PLA2与高血压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和预后的评价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清尿酸水平与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录了84例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记录其人口统计学特征,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入院时血清尿酸水平.患者在随访90d时若出现死亡或残疾(改良Rankin评分,mRS≥2)则定义为预后不良.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预后良好的患者(mRS为0~1)血清尿酸水平要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的患者(mRS为2~6).用逐步向前法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尿酸是影响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ROC曲线提示,尿酸用来预测患者预后的准确性并不高,曲线下面积仅为0.680±0.058.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尿酸与mRS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溶栓治疗的脑卒中患者的良好预后和血清尿酸水平升高有关,但仍需要有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进一步探索外源性的尿酸加上溶栓联合治疗脑卒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8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床旁VEEG监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发病3个月后的预后情况。结果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大脑对称指数(BSI)、波形比率(DTABR)高于预后良好组,而VEEG分级中Ⅰ级+Ⅱ级的占比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或P 0. 01);VEEG分级、BSI和DTABR与入院NIHSS评分、mRS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且入院NIHSS评分与mRS评分亦呈显著正相关(P 0. 01)。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显示,BSI和DTABR评估预后的敏感性显著高于NIHSS评分。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BSI和DTABR是脑卒中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BSI和DTABR值越高,预后不良的风险越高。结论 VEEG的量化指标BSI和DTABR能够有效评估患者的预后改善情况,可以作为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入院时补体Cq1/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9(CTRP-9)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功能缺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03—2015-09期间明确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出院时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依据分值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两组患者均采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血清CTRP-9含量进行检测。结果:两组患者基线情况比较,预后良好组年龄、房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CTRP-9水平比较,预后良好组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236.3±21.9)ng/ml vs(204.2±19.3)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CTRP-9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是0.724(95%CI:0.650~0.798,P<0.01),CTRP-9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良预后的最佳临床分界点为242.7ng/ml。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2型糖尿病、房颤、总胆固醇(TC)、LDL-C、肌酐、Hs-CRP、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估量表(NIHSS)评分和CTRP-9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良预后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房颤、LDL-C、肌酐、NIHSS评分和CTRP-9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TRP-9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神经功能缺损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急诊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变化及其对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急诊科AIS患者224例(病例组)和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240例(对照组),分别于入组后24 h内检测血清25(OH)D水平;病例组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营养风险筛查2002 (NRS2002)进行评定,24 h内采集静脉血行生化分析;发病后180 d随访,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 2, n = 106)和预后不良组(mRS > 2, n = 1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局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25(OH)D对AIS结局的预测能力。结果 病例组血清25(OH)D显著低于对照组(Z = 4.296, P< 0.001);预后不良组血清25(OH)D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Z = 5.876, P< 0.001);校正年龄、性别、营养风险、梗死体积和NIHSS评分等因素后,25(OH)D仍是AIS结局的独立保护因素(OR = 0.925,P < 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795 ( P < 0.001),预测切点13.17 ng/ml,约登指数0.548,敏感性0.746,特异性0.802。 结论 血清25(OH)D水平能在较好预测AIS 180 d的结局,可能有助于AIS急诊患者的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清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水平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潍坊市中医院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76例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象。χ~2检验比较GFAP高水平、低水平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梗死灶直径、吸烟史、饮酒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Cox回归分析评价血清GFAP蛋白水平与患者2年复发率及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GFAP高水平与低水平患者梗死灶直径(χ~2=11.753,P<0.01)及NIHSS评分(χ~2=7.902,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发现,血清GFAP水平是2年复发率(HR:13.247;95%CI:1.553~62.141;P=0.018)和生存率(HR:2.775;95%CI:1.460~5.316;P=0.002)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GFAP水平是患者2年复发率(HR:3.004;95%CI:1.418~6.282;P=0.005)和2年生存率(HR:9.017;95%CI:4.923~16.063;P<0.001)的独立预后指标。结论血清GFAP蛋白水平是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年复发率及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脂蛋白(a)[Lp(a)]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分析各指标水平与急性脑卒中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的相关性,以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经影像学检查确诊的急性脑卒中患者203例纳入脑卒中组,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5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38例。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100例纳入对照组。分别测定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第2天及健康体检者体检当日的MMP-9、Hcy、Lp(a)等指标水平,记录患者入院时的NIHSS评分,并根据NIHSS评分分为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对所有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观察,记录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情况。结果脑卒中组与对照组有高血压史、吸烟史患者比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D-二聚体、Hcy、载脂蛋白(a)、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MMP-9、Lp(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NIHSS评分重度组和中度组的患者血清中的MMP-9、Hcy、Lp(a)水平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血清MMP-9、Hcy、Lp(a)与NIHS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572、0.475、0.590,P=0.001)。患者入院时的MMP-9、Hcy、Lp(a)的表达水平与6个月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密切相关,是影响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MMP-9、Hcy、Lp(a)水平明显升高,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急性脑卒中严重程度,并用于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1.
张皓  魏敬  倪敏  金海 《临床荟萃》2018,33(2):125
目的 研究血糖变异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连续性入住我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后进行TOAST 分型;根据患者血糖水平的标准差,分为血糖变异组(血糖水平的标准差≥1.4 mmol/L)和对照组(血糖水平的标准差<1.4 mmol/L),血糖变异组83例,对照组92例,其中男性78例(44.6%),平均年龄为(72.2±13.2)岁。患者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根据发病后90天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判定预后情况。比较血糖变异组和对照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清血糖变异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0天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83例(47.4%)的患者存在血糖变异。血糖变异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74.7±12.7岁 vs 70.0±13.3岁,P=0.019)、糖尿病史(28例 vs 14例,P=0.007)、既往卒中史(16例 vs 6例,P=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糖变异组和对照组的TOAST亚型构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提示,血糖变异(OR=3.235,95%CI=1.185 8.130,P=0.022)、高龄(OR=1.114,95%CI=1.061 1.169,P<0.001)和入院时NIHSS评分高(OR=2.214,95%CI=1.713 2.863,P<0.001)是缺血性卒中患者90天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糖变异、高龄和入院高的NIHSS评分与缺血性卒中患者90天预后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的变化,并探讨其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新TOAST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2015年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9例,同时,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健康成年人100例作对照组,检测脑卒中组血清Lp-PLA2水平,分析LpPLA2水平在新TOAST各亚型组的变化及相关性。结果脑卒中组患者血清Lp-PLA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组血清Lp-PLA2水平最高(P0.05)。Logstic回归分析示Lp-PLA2是AT型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OR=4.213,95%CI=2.345~9.865,P0.05)。结论 Lp-PLA2在不同类型缺血性脑卒中人群中血清水平不同,脑卒中AT亚型血清Lp-PLA2水平最高。Lp-PLA2是AT型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血清Lp-PLA2水平可用于评估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风险,并有助于判断脑卒中的病因学分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分析非瓣膜性房颤脑梗死无症状性出血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合并房颤的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患者行低剂量低分子肝素(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LMWH)抗凝治疗的疗效。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在如皋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非瓣膜性房颤脑梗死无症状性出血转化患者120例,根据是否予以低剂量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分为抗凝组(n=56)和对照组(n=64),分析入组患者急性期的临床资料,随访30 d,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减分值、30 d改良Rankin(mRs)评分、30 d良好预后(mRs 2分)、再发脑梗死、其他栓塞事件、颅内外出血事件为主要观察指标。结果:抗凝组和对照组在NIHSS减分值、再发脑梗死(1.79%vs 14.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 d mRs评分、30 d良好预后、颅内外出血事件及其他栓塞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抗凝治疗)分析显示,NIHSS减分值(OR=2.41,95%CI 1.30~3.51)、再发脑梗死(OR=0.10,95%CI 0.01~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NIHSS减分值(OR=39.87,95%CI 21.98~57.77)、再发脑梗死(OR=0.10,95%CI 0.01~0.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无症状性出血转化患者行低剂量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能改善神经功能,降低再发脑梗死风险,且不增加颅内外出血事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起病1周内全脑血管造影(DSA)未见血管阻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260例,在发病1周内完成全脑血管DSA和头颅CT、MRI检查,采用NI HSS量表评估入院时病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3个月时的预后,mRS≤2分视为预后良好,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60例患者中,发病1周内全脑血管DSA正常者96例(37%),其中头颅MRI显示有相应梗死灶93例(97%),发病1周内脑血管自然再通率为18%(46/260)。脑血管DSA未见血管阻塞的患者3个月时预后良好者67例(7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 HSS评分[OR=0.231(0.080~0.811),P=0.013]、是否为大面积脑梗死[OR=0.171(0.062~0.725),P=0.006]显著影响患者3个月时的预后。结论:起病1周内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的再通率为18%,DSA检查显示无血管阻塞的患者为37%,其中70%的患者预后良好,入院时的病情及脑梗死面积是影响患者3个月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应用阿替普酶溶栓后的短期预后以及TOAST、OCSP两种分型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来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193例[其中男性158例,女性85例,年龄(69.46±13.02)岁],其中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患者66例,未应用溶栓治疗患者127例,比较溶栓患者与未溶栓患者短期预后;分析TOAST分型、OCSP分型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影响。结果::溶栓组与未溶栓组的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入院和出院时NIHSS评分好转率、GCS评分、mRS评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根据TOAST分型LAA 78例(40.41%),SAO 100例(51.81%),CE9例(4.66%),SOE3例(1.55%),SUE3例(1.55);其中SAO型占得比例最高(51.81%),入院和出院时NIHSS评分好转率与LA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短期预后最好。OCSP分型中LACI 39例(20.21%),PACI 64例(33.16%),POCI 55例(28.50%),TACI 35例(18.13%),其中PACI组所占比例最高,而LACI组入院和出院时NIHSS评分好转率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短期预后好。 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经过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后短期预后、症状改善效果明显,TOAST病因分型和OCSP临床分型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短期预后有一定的预测和临床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正常人血清蛋白表达的差异性。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3 例(病例组),正常对照39 例(对照组),通过磁珠捕获血清蛋白组分,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技术检测蛋白质谱,获得差异多肽谱。依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标准评价卒中的严重程度,依据改良整体生活功能量表(mRS)评价功能恢复。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共获得55 个差异峰(P<0.05)。分子量1000~2000 范围中共有7 个差异峰,包括4 个正向增高的峰,3 个反向差异峰,其中反向峰质核比为1864 的峰强度在病例组中水平降低显著,其降低程度与脑卒中危险因素、卒中的严重程度、功能恢复等无相关性。结论质核比为1864 的峰在缺血性脑卒中筛查中因不受其特定人群的影响可作为反向生物标记物,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筛查、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血管内机械取栓(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EVT)治疗前缺血核心体积(ischemic core volume,ICV)结合相对灌注率在评估血管再通及预后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例200例,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24 h内行MRI检查.灌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北京地区首诊于急诊科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并发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患者5年生存状况以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将北京地区AHF注册登记研究中AMI后并发AHF的患者纳入研究,以5年全因死亡作为终点对患者进行随访,构建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探究影响AMI后并发AHF患者5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计395例患者纳入研究,245例(62%)于5年随访期内死亡。入院时心率(HR=1.006,95%CI:1.001~1.011,P=0.022)、左心室前壁心肌梗死(HR=1.383,95%CI:1.058~1.806,P=0.017)、Killip心功能分级Ⅳ级(HR=1.836,95%CI:1.246~2.704,P=0.002)、并发心房颤动(HR=1.402,95%CI:1.010~1.945,P=0.043)、既往慢性肾脏病(HR=1.753,95%CI:1.235~2.488,P=0.002)、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HR=1.272,95%CI:0.865~1.277,P=0.088)、脑钠肽/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位于第三分位数(HR=1.597,95%CI:1.026~2.486,P=0.038)为5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钠水平(HR=0.978,95%CI:0.956~1.001,P=0.064)、接受再灌注治疗(HR=0.558,95%CI:0.412~0.755,P<0.001)、随访期间坚持服用利尿剂(HR=0.626,95%CI:0.433~0.905,P=0.013)、β-受体阻滞剂(HR=0.455,95%CI:0.329~0.628,P<0.001)、抗血小板药物(HR=0.521,95%CI:0.381~0.714,P<0.001)以及他汀类药物(HR=0.650,95%CI:0.477~0.886,P=0.006)为独立保护性因素。结论AMI后并发AHF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及其他指南推荐的药物治疗比例偏低,远期预后差,通过规范诊疗措施有希望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