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T2DM糖尿病患者3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6例,分别采用CSⅡ和MSⅡ治疗,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结果CSⅡ组和MSⅡ组相比较,空腹血糖水平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17.3±2.3mmol/Lvs15.1±2.1mmol/L,P0.05),治疗后均达满意控制(5.2±0.4mmol/Lvs6.6±0.3mmol/L,P0.05),而血糖达到良好控制水平所需时间CSⅡ组明显缩短(4.2±1.4天vs12.6±3.2天,P0.01)、胰岛素用量减少(43.4±13.8IUvs54.4±18.3IU,P0.01)。MSⅡ组发生低血糖并发症6例,而CSⅡ组则无低血糖发生。结论CSⅡ治疗T2DM在血糖控制所需时间和胰岛素用量优于MSⅡ。  相似文献   

2.
60例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HbA1c〉8.5%)随机分为2组,停用所有口服降糖药物,其中一组给予诺和锐特充联合来得时MD1降糖治疗,另一组给予诺和锐特充CSII治疗。以空腹血糖〈6.0mmol/L并餐后2小时血糖〈8.0mmol/L为治疗目标,用动态血糖仪检测患者血糖水平,计算SDBG、MAGE以及空腹血糖变异系数(CV-FPG)作为反映血糖波动的指数。结果CSII组的SDBG(1.01±0.32 vs 1.38±0.21)、MAGE(2.32±0.97 vs 3.54±1.05)、CV-FPG(9.86±4.45 vs 15.62±5.23)均低于MDI组(P〈0.05),低血糖发生人次数也低于MDI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MD1更加有利于血糖的平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沙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及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对T2DM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 60例未接受胰岛素治疗且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被随机分为沙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组和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组,共治疗12周。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血糖波动情况,观察BMI、FPG、HbA1c及胰岛素用量等指标。结果两组血糖控制均改善,沙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组日内血糖平均波动幅度(MAGE)、日内血糖波动次数(N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低于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组[(2.2±1.0)vs(4.1±1.9)mmol/L;(1.4±1.4)vs(2.6±1.5)次/d;(1.30±0.65)vs(2.60±0.90)mmol/L,P<0.05]。两组治疗后FPG及HbA1c均降低[沙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组(10.5±2.1)vs(6.2±1.3)mmol/L,(8.7±1.2)%vs(6.3±1.1)%;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组(10.4±1.8)vs(6.1±1.4)mmol/L,(8.9±1.4)%vs(6.5±1.2)%](P均<0.01);沙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组BMI低于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组[(22.2±2.4)vs(25.5±2.7)kg/m2](P<0.05)。结论沙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可有效控制血糖,改善血糖波动,在血糖控制稳定性方面优于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地特胰岛素与预混胰岛素在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的老年T2DM患者起始胰岛素治疗中,对血糖水平及血糖波动的影响. 方法 160例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T2DM患者,随机分为地特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A)组与诺和锐30治疗(B)组,每组各80例.治疗前后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72 h血糖监测,观察平均血糖(MGB)、日内血糖最高值及最低值、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血糖4.1~11.1 mmol/L时间占日内时间百分比(GTT%). 结果 (1)2组治疗3个月后,FPG、2hPG和HbA1c水平均降低(P<0.05或P<0.01),2组间FPG、2 hPG和HbA1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BMI低于B组(P<0.05);(2) CGMS监测结果显示,治疗后A组日内血糖最高值、LAGE低于B组[(9.8±2.0) vs (12.5±2.4) mmol/L;(5.2±1.2) vs (8.7±1.8)mmol/L,P<0.01],日内血糖最低值高于B组[(4.4±0.5)vs(4.0±0.7) mmol/L,P<0.05].A组GTT%高于B组[(86.6±5.4)%vs(75.1±7.3)%,P<0.01];(3)A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7.80%vs21.79%,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相对于预混胰岛素,地特胰岛素作为起始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老年T2DM患者更安全、有效,血糖波动更小,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更低,且无明显体重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沙格列汀联合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对胰岛β细胞功能较差的T2DM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 方法 选取胰岛功能较差的T2DM患者30例,采用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15d,第10天后不再调整胰岛素剂量,第13天晨起开始口服沙格列汀,第11~15天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血糖,比较第11~12天和第14~15天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水平(MBG)、血糖>10.0 mmol/L的时间百分率(PT10.0)、血糖<3.9 mmol/L时间百分率(PT3.9)的变化. 结果 与口服沙格列汀前相比,口服沙格列汀后MAGE [(5.28±1.44)vs(3.27±0.76)mmol/L,P<0.01]、SDBG[(2.43±0.50)vs(1.79±0.45) mmol/L,P<0.01]、MBG[(8.05±1.01) vs (6.94±0.72) mmol/L,P<0.01]、LAGE[(8.91±1.57) vs(6.77±1.13)mmol/L,P<0.01]、PT10.0[(11.69±4.18)%vs (4.03±2.50)%,P<0.01]下降,PT3.9[(4.07±3.00)%vs (4.72±2.66)%,P>0.05]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沙格列汀联合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可改善胰岛功能较差的T2DM患者血糖波动,且不增加低血糖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6.
选择2015年1~12月142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1例)应用甘精胰岛素+格列美脲,观察组(71例)应用甘精胰岛素+沙格列汀。结果治疗后两组FPG、HbA_(1c)及胰岛素用量对比(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糖标准差(SDBG)、日内血糖平均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低血糖AUC水平对比(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与沙格列汀联合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降低患者血糖波动幅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HbA1c达标(7%)的T2DM患者血糖波动与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CKD)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合并CKD的T2DM患者(CKD组)及单纯T2DM患者(T2DM组),各48例,及健康体检者(NC)40名。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连续监测血糖3d,计算平均血糖标准差(SDBG)、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曲线下面积(AUC)、日间血糖绝对差(MODD),另采用ELISA测定血清PDGF-BB水平。结果 CKD组血清PDGF-BB和2hPG水平均高于T2DM组和NC组;CKD组SDBG、MAGE、LAGE、AUC、MODD均高于T2DM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清PDGF-BB水平与2hPG、SDBG、MAGE、LAGE、AUC、MODD均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LAGE、SDBG和2hPG是T2DM患者PDGF-BB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HbA1c7%且合并CKD的T2DM患者较单纯T2DM者血糖波动更大、血清PDGF-BB水平更高;血糖波动与CKD及PDGF-BB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应用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OADs)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加用利拉鲁肽后,胰岛β细胞功能及血糖波动的变化. 方法 40例T2DM患者(HbA1 c>7.0%)在胰岛素联用OADs的基础上加用利拉鲁肽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血糖、HbA1c、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及血糖波动的变化. 结果 加用利拉鲁肽治疗12周后,HbA1c[(8.21±2.65)% vs(7.16±0.8)%]、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 [(3.98±0.52) vs(1.52±0.27) mmol/L]、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1.29±0.34)vs(0.45±0.13) mmol/L]下降(P<0.05);FC-P[(1.16±0.75) vs(2.87±1.02)ng/ml]、2 hC-P[(2.28±1.23)vs(4.16±0.98) ng/ml]及HOMA-β[(3.6±0.7)vs(4.8±0.9)]升高(P<0.05). 结论 对于胰岛素联合OADs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加用利拉鲁肽可有效降糖、平稳降糖,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血糖波动的变化及意义。方法以性别、年龄及HbA1c水平进行1:1配对的糖尿病合并AMI患者(AMI组)和糖尿病合并稳定性冠心病患者(CAD组)各30例,通过动态血糖监测技术获得患者住院期间血糖波动参数并比较。结果(1)AMI组与CAD组比,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3.83±1.38)vs(3.17±1.14)mmol/L]、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2.62±1.08)vs(2.00±0.90)mmol/L]、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3.43±1.70)vs(2.34±1.64)mmol/L]和餐后3h平均血糖水平[3hMPBG,(10.49±2.44)vs(8.95±2.45)mmol/L]均升高(P〈0.05),平均血糖标准差有升高趋势[SDBG,(2.53±1.02)vs(2.16±0.85)mmol/L,P=0.051]。(2)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AMI组中MAGE是独立于射血分数和年龄影响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GRACE)积分的危险因子。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发生AMI时,其住院期间的日内、日间和餐后血糖波动幅度均明显增大,MAGE还可能有助于评估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血糖波动情况及意义。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60例T2DM合并ACS患者(观察组),45例T2DM不伴ACS患者(对照组)进行3 d血糖检测,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GRACE)评分评价ACS患者危险度。比较两组血糖波动参数差异,并与不同GRACE评分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观察组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内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53±1.43)mmol/L比(2.35±0.95)mmol/L;(3.46±1.23)mmol/L比(2.97±0.94)mmol/L;(2.54±0.92)mmol/L比(2.01±0.64)mmol/L,均为P<0.05];(2)GRACE评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ACS患者的PPGE、MAGE和MOD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PGE、MAGE、MODD和24 h平均血糖值与GRACE评分值呈正相关(r=0.604,0.504,0.492和0.581,均为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MAGE是独立于射血分数及年龄的影响GRACE评分的危险因子。结论 T2DM患者合并ACS时,其早期血糖波动幅度明显增大,并且MAGE和GRACE评分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对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选取住院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2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传统动态血糖监测(传统组,n=61)和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实时组,n=61).进行72 h持续血糖监测,安装当天为设备调试日(d0),其后第1天(d1)和第2天(d2)为观察时限.传统组每日3次根据指尖末梢血糖调整血糖;实时组每日3次根据实时显示血糖曲线,调整降糖,并设定高低血糖报警界限.统计分析组内(d1和d2)和组间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平均血糖(MBG)、血糖标准差(SDBG)、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日内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和低血糖情况.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1)组内比较:实时组d1与d2的MAGE、MBG、SDBG、LAGE分别为(5.3±3.2)比(4.2±2.1)、(8.6±1.7)比(8.2±1.5)、(2.1±0.9)比(1.8±0.7)、(8.6±3.3)比(7.5±2.8)mmol/L(F=9.797、5.852、20.625、11.057,均P<0.05),低血糖持续时间为40(32.5 ~135) min比25(15 ~ 40) min(Z=2.456,P<0.05).传统组d1与d2的MAGE、MBG、LAG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29、0.246、0.635,均P>0.05);SDBG为(2.4±1.1)比(2.2±1.0) mmol/L(F=5.615,P<0.05).(2)组间比较:实时组和传统组d1、d2MAGE、LAGE差值之间的比较分别为0.7(-0.3 ~2.0)比0(-1.0~1.5)、0.9(-0.7~2.1)比0.1(-2.5 ~1.9)(Z值分别为2.002、2.023,均P<0.05);组间MODD比较1.8(1.3 ~2.6)比2.1(1.4~2.9) mmol/L(Z=1.572,P>0.05).结论 依据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及时调整降糖策略,能减少血糖波动,使血糖更稳、更快达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二肽基肽酶-4 (DPP-4)抑制剂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T2DM的疗效. 方法 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原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DPP-4抑制剂或安慰剂,并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2周检测相关指标的变化. 结果 试验中,DPP-4抑制剂组有2例、安慰剂组有1例出现低血糖.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DPP-4抑制剂组血糖、HbA1 c均下降[FPG:(9.25±1.69)vs(6.79±0.88) mmol/L;HbA1 c:(8.79±1.71)%vs(6.76±2.09)%,P<0.05],安慰剂组各指标变化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PP-4抑制剂组血糖、HbA1c较安慰剂组降低[FPG:(6.79±0.88)vs(8.61±1.12) mmol/L;2 hPG:(8.68±0.91)vs(9.98±1.35) mmol/L;HbA1c:(6.76±2.09)%vs(8.33±1.45)%,P<0.05].无论组内还是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体重、血脂及肝肾功能的变化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PP-4抑制剂与二甲双胍联用可有效降低患者血糖及HbA1c水平,未发现体重增加,且不影响患者肝肾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清白蛋白(GA)、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标准差(SDBG)的相关性,为临床全面评价GA和HbA1c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住院的66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入院后第2天测定静脉空腹血糖(FPG)、HbA1c、GA、空腹C肽(FCP)及餐后2h血糖(2hPBG)、餐后2hC肽(2hCP)等。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研究对象进行连续3d的血糖监测。采用MAGE和SDBG评估研究对象的血糖波动程度,采用CGM中连续48h的平均血糖水平(MBG)评估整体血糖水平。结果(1)660例研究对象中男346例、女314例。年龄(66±6)岁,糖尿病病程[8.0(4.0~13.8)]年,HbA1c为[8.2(6.7~9.6)]%,GA为[21.1(17.6~25.9)]%,MAGE为[5.3(3.9~7.2)]mmol/L,SDBG为[2.1(1.6~2.7)]mmol/L,MBG为[8.6(7.3~10.1)]mmol/L。(2)单相关分析GA与HbA1c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r=0.836,P<0.01)。GA与FPG、2hPBG、MBG呈正相关(r分别为0.604,0.670,0.650,均P<0.01);HbA1c与FPG、2hPBG、MBG呈正相关(r分别为0.603,0.634,0.661,均P<0.01)。(3)单相关分析GA与MAGE、SDBG呈正相关(r分别为0.485,0.529,均P<0.01);HbA1c与MAGE、SDBG呈正相关(r分别为0.417、0.495,均P<0.01)。(4)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GA水平与血糖波动参数MAGE和SDBG水平独立相关。结论与HbA1c相比,GA能更好地反映餐后血糖的水平及血糖的波动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GDM)患者动态血糖谱的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7例GDM患者及20名糖耐量正常者(NGT)进行连续3d的皮下组织葡萄糖监测。GDM组和NGT组平均年龄分别为28岁与41岁,体质指数分别为24、25kg/m^2。计算比较2组平均血糖水平(MBG)、血糖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三餐餐后血糖漂移幅度(PP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及日内最大血糖波动幅度(DMMG),并统计血糖达标后胰岛素的使用情况。组间及组内参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GDM组MAGE、PPGE及DMMG均较NGT者升高,分别为MAGE(4.3±0.2)比(1.6±0.3)mmol/L,早餐餐后血糖漂移幅度(BPPGE)(5.5±1.1)比(1.8±0.4)mmol/L,中餐餐后血糖漂移幅度(LPPGE)(3.1±0.3)比(1.3±0.2)mmol/L,晚餐餐后血糖漂移幅度(DPPGE)(3.4±0.4)比(1.5±0.2)mmot/L,DMMG(6.0±2.7)比(2.9±0.2)mmol/L,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5.6、2.3、2.8、6.1,均P〈0.05)。2组MBG、SDBG、MOD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1.4、0.3,均P〉0.05)。GDM患者BPPGE较LPPGE和DPPGE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2.6,均P〈0.05)。GDM患者基础胰岛素用量占一天胰岛素总量15.0%,早餐的餐时胰岛素用量最大,占一天胰岛素总量的33.5%。结论CGMS是GDM监测血糖波动的有效手段,GDM患者以三餐后高血糖及餐后血糖波动为主,早餐血糖波动最为显著,餐时胰岛素用量为主,早餐餐时胰岛素用量最大。胰岛素用量与血糖波动的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与血糖波动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伴有大血管并发症分为大血管并发症组(66例)和无大血管并发症组(76例)。记录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动态血糖监测(CGM)资料。结果 ①大血管并发症组的年龄、DM病程、高血糖时间百分比、高血糖AUC、MBG、低血糖发生率、2hPPG、SDBG、MAGE、LAGE均显著大于或高于无大血管并发症组(P<0.05或P<0.01)。而两组间性别比例、吸烟史、高血压史、降糖药物使用情况、血脂、肝功、FPG及HbA1c等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②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血管并发症与年龄、MAGE呈独立正相关。③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大血管并发症与年龄、DM病程、高血糖时间百分比、高血糖AUC、低血糖发生率、MBG、2hPPG、SDBG、MAGE、LAGE均呈正相关。结论 血糖波动指标MAGE与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心脏杂志》2018,30(3):300-302
目的 比较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给予双心治疗和单心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住院CHF患者200例随机分组为单心治疗组(100例)和双心(心脏加心理)治疗组(100例)进行对比研究,对双心治疗组进行强化性心理疏导及心力衰竭(HF)常识教育及日常合理生活方式教育3个月,比较两组3个月后心理评估分数的变化。并对两组患者同时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MACE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 CHF患者通过心理疏导及HF教育后,3个月后单心组和双心组患者HAMD评分分别为:(23±6)、(12±4)分,两组评分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3 个月后单心组HAMA评分 (23±4)分,双心组(12±4)分,与入院时比较前者上升后者显著下降(均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双心治疗组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单心治疗组(P<0.05)。结论 双心治疗CHF患者的疗效优于单心治疗。  相似文献   

17.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入选2009年7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73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组(DM+CAS组,71例)和单纯糖尿病组(DM组,102例),并入选同期在我院进行查体的健康人群10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HbA1c、血脂水平与颈动脉硬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M组、DM+CAS组患者HbA1c[(5.23±0.72)mmol/L比(6.98±0.69)mmol/L比(9.45±0.79)mmol/L]、IMT[(0.68±0.27)mm比(0.93±0.42)mm比(1.42±0.51)mm]、TC[(4.53±0.79)mmol/L比(4.76±0.86)mmol/L比(6.12±0.92)mmol/L]、TG[(1.28±0.57)mmol/L比(1.43±0.62)mmol/L比(1.89±0.67)mmol/L]、LDLC[(2.64±0.77)mmol/L比(2.98±0.86)mmol/L比(4.35±0.97)mmol/L]、Lp(a)[(179.62±98.76)mmol/L比(211.37±109.38)mmol/L比(294.63±118.24)mmol/L]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且DM+CAS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DM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HbA1c、TC、TG、LDL-C、Lp(a)与IMT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0.398~0.642,P均<0.05);与HDL-C存在明显的负相关(r=-0.314,P<0.05)。结论: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是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心肌病患者血糖波动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的糖尿病心肌病患者血糖波动与血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水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0年7月在黑龙江省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其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30~50岁,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心肌病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n=25,男13例,女12例,年龄(41±5)岁]和糖尿病心肌病组[n=25,男12例,女13例,年龄(43±6)岁]。另以同期于黑龙江省医院进行体检的20名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40±5)岁]。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连续监测血糖3d,计算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及日间血糖绝对差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水平。采用方差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进行数据统计。结果糖尿病心肌病组血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单纯2型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11±32)、(211±29)、(181±38)ng/L,F=81.53,P〈0.05]。糖尿病心肌病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分别为(7.1±1.0)、(6.0±1.0)mmol/L,F=25.46,P〈0.05]、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分别为(2.56±0.38)、(1.37±0.26)mmol/L,F=66.13,P〈0.05]明显高于单纯2型糖尿病组。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水平与餐后2h血糖、24h尿微量白蛋白、平均血糖波动幅度、日问血糖平均绝对差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59、0.655、0.491、0.617,均P〈0.05)。结论血糖波动可能通过影响血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水平参与糖尿病心肌病的发展,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上调对糖尿病心肌病的诊断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采用多参数追加建议的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Ⅱ)系统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探讨多参数追加建议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将来自国内三甲综合医院内分泌病房的158例糖尿病患者,按2∶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3组:多参数追加建议的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BA-CSⅡ)组、普通的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O-CSⅡ)组和每日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DI)组,用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H检验比较3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的血糖控制情况、不良事件及胰岛素用量的差异.结果 BA-CSⅡ组患者的餐后血糖达标率为78.1% (50/64),显著高于CO-CSⅡ组[52.3% (23/44),χ^2=7.955,P<0.05]和MDI组[50.0%(18/36),χ^2=8.375,P<0.05],且出院时的餐后血糖水平显著低于CO-CSⅡ组[(7.8±2.0)比(9.1±2.8) mmol/L,Z=-2.301,P<0.05]和MDI组[(7.8±2.0)比(9.1 ±2.2)mmol/L,Z=-2.920,P<0.05].BA-CSⅡ组患者的低血糖(≤3.9 mmol/L)发生率和高血糖(≥10 mmol/L)人均发生频次均少于其他两组(P>0.05).3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日平均胰岛素用量,BA-CSⅡ组低于MDI组[(44±17)比(56±27)U,P>0.05],CO-CSⅡ组显著低于MDI组[(39±12)比(56±27)U,Z=-2.690,P<0.05].与人院日相比,BA-CSⅡ组及CO-CSⅡ组患者出院日的胰岛素用量减少,而MDI组用量增加,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采用多参数追加建议的CSⅡ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有利于餐后血糖达标,且不会增加胰岛素用量,同时有利于减少血糖波动.对于糖尿病住院患者,多参数追加建议的CSⅡ治疗方式能更安全有效地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