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目的 观察应用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OADs)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加用利拉鲁肽后,胰岛β细胞功能及血糖波动的变化. 方法 40例T2DM患者(HbA1 c>7.0%)在胰岛素联用OADs的基础上加用利拉鲁肽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血糖、HbA1c、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及血糖波动的变化. 结果 加用利拉鲁肽治疗12周后,HbA1c[(8.21±2.65)% vs(7.16±0.8)%]、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 [(3.98±0.52) vs(1.52±0.27) mmol/L]、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1.29±0.34)vs(0.45±0.13) mmol/L]下降(P<0.05);FC-P[(1.16±0.75) vs(2.87±1.02)ng/ml]、2 hC-P[(2.28±1.23)vs(4.16±0.98) ng/ml]及HOMA-β[(3.6±0.7)vs(4.8±0.9)]升高(P<0.05). 结论 对于胰岛素联合OADs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加用利拉鲁肽可有效降糖、平稳降糖,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2.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9月期间70例肥胖T2DM患者,随机平分为对照组口服二甲双胍,观察组再给予利拉鲁肽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糖和HOMA-IR指数低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HOMA-β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肥胖T2DM患者利拉鲁肽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利于控制血糖,减轻胰岛素抵抗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口服降糖药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对T2DM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32例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使用DPP-4抑制剂进行12周的治疗观察,测定治疗前后BMI、SBP、DBP、TC、TG、FPG、2 hPG、Scr、谷丙转氨酶(AST)、HbA1 c、FC-P及2 hC-P水平.同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C-P)]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C-P)].结果 12周后FPG[(7.94±0.52)mmol/L]、2 hPG[(12.29±1.07) mmol/L]、HbA1c[(8.44±0.50)%]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FC-P水平[(6.52±0.13) pmol/L]、2 hC-P水平[(7.83±0.17) pmol/L]及HOMA-β均增加(P<0.01).研究期间均无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 结论 DPP-4抑制剂可降低T2DM患者FPG、2 hPG、HbA1c水平,同时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利拉鲁肽、二甲双胍与恩格列净三药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对患者体质量、血糖及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2年5月福建省福鼎市医院收治的126例T2DM肥胖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3例。对照组采用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给予利拉鲁肽、二甲双胍及恩格列净三药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FPG(7.37±0.71)mmol/L、2 hPG(10.53±1.09)mmol/L、HbAlc(8.32±1.23)%、BMI(25.35±2.12)kg/m 2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OMA-IR指数(2.41±0.29)低于对照组的(2.86±0.37),HOMA-β指数(70.03±11.29)高于对照组的(62.37±1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利拉鲁肽治疗不同T2DM病程肥胖/超重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入选口服降糖药物(OADs)血糖控制不佳的肥胖/超重T2DM患者78例,分为病程≤5年组和病程5年组。两组在原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利拉鲁肽,治疗1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HbA_1c[病程≤5年组:(8.61±0.76)%vs(7.21±0.58)%;病程5年组:(8.84±1.07)%vs(7.81±1.05)%]、FPG[病程≤5年组:(8.93±0.84)vs(6.81±1.16)mmol/L;病程5年组:(9.16±1.02)vs(8.08±1.44)mmol/L]、2hPG[病程≤5年组:(14.09±3.36)vs(10.67±1.54)mmol/L;病程5年组:(15.29±3.46)vs(11.26±2.05)mmol/L]、BMI[病程≤5年组:(28.62±2.81)vs(26.73±2.83)kg/m~2;病程5年组:(27.88±2.14)vs(27.05±2.47)kg/m~2]下降;稳态模型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病程≤5年组:(33.77±8.04)vs(51.63±13.26);病程5年组:(28.24±6.24)vs(37.10±10.41)]升高(P0.01)。病程≤5年组HOMA-IR[(3.59±0.81)vs(2.59±1.27)]降低、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4.36±0.24)vs(-3.94±0.51)]升高(P0.01)。与病程5年组比较,病程≤5年组FPG、HbA_1c、HOMA-IR降低,HOMA-β升高(P0.01)。两组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拉鲁肽治疗不同T2DM糖尿病病程的肥胖/超重患者均可降低血糖、减轻体重,并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在糖尿病早期开始应用利拉鲁肽,血糖下降和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胰岛素治疗效果不佳的初诊肥胖2型糖尿病(T2DM)患者联用利拉鲁肽对微炎症及β细胞功能影响。方法 T2DM患者200例,按照乱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在口服盐酸二甲双胍不变的基础上增加胰岛素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组将原来使用的胰岛素量减少30%,联合应用利拉鲁肽注射液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β细胞功能指标[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血清炎症指标变化,另外分析患者的血糖达标率和低血糖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HOMA-β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治疗后HOMA-IR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后β细胞功能指标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β细胞功能指标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糖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78,P=0.182);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低血糖症状。结论对初诊肥胖T2DM患者,胰岛素联合利拉鲁肽注射液能够有效保护β细胞功能,同时抑制炎症反应,安全性同胰岛素加量方案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胰岛素治疗但血糖控制不佳的超重或肥胖T2DM患者加用利拉鲁肽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经胰岛素治疗但血糖控制不佳的超重或肥胖T2DM患者62例,分为利拉鲁肽治疗组30例和胰岛素治疗组32例。利拉鲁肽组在加用利拉鲁肽时,胰岛素剂量暂减30%,后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和利拉鲁肽剂量。胰岛素组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剂量。检测两组治疗前后体重、FPG、HbA1c、FC-P和胰岛素日用量等指标,记录低血糖发生情况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利拉鲁肽组和胰岛素组体重、FC-P和胰岛素日用量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6.4)vs(1.0±2.1)kg;(0.80±0.30)vs(0.16±0.08)ng/ml;(25.9±12.7)vs(12.1±5.7)U/d,P<0.05或P<0.01],FPG、HbA1c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1.1)vs(2.9±1.6)mmol/L;(1.8±1.2)%vs(1.7±1.3)%,P>0.05]。结论对超重或肥胖T2DM患者,胰岛素联合利拉鲁肽与胰岛素加量降糖疗效相当,但利拉鲁肽可降低体重,改善胰岛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沙格列汀联合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对胰岛β细胞功能较差的T2DM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 方法 选取胰岛功能较差的T2DM患者30例,采用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15d,第10天后不再调整胰岛素剂量,第13天晨起开始口服沙格列汀,第11~15天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血糖,比较第11~12天和第14~15天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水平(MBG)、血糖>10.0 mmol/L的时间百分率(PT10.0)、血糖<3.9 mmol/L时间百分率(PT3.9)的变化. 结果 与口服沙格列汀前相比,口服沙格列汀后MAGE [(5.28±1.44)vs(3.27±0.76)mmol/L,P<0.01]、SDBG[(2.43±0.50)vs(1.79±0.45) mmol/L,P<0.01]、MBG[(8.05±1.01) vs (6.94±0.72) mmol/L,P<0.01]、LAGE[(8.91±1.57) vs(6.77±1.13)mmol/L,P<0.01]、PT10.0[(11.69±4.18)%vs (4.03±2.50)%,P<0.01]下降,PT3.9[(4.07±3.00)%vs (4.72±2.66)%,P>0.05]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沙格列汀联合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可改善胰岛功能较差的T2DM患者血糖波动,且不增加低血糖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地特胰岛素与预混胰岛素在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的老年T2DM患者起始胰岛素治疗中,对血糖水平及血糖波动的影响. 方法 160例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T2DM患者,随机分为地特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A)组与诺和锐30治疗(B)组,每组各80例.治疗前后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72 h血糖监测,观察平均血糖(MGB)、日内血糖最高值及最低值、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血糖4.1~11.1 mmol/L时间占日内时间百分比(GTT%). 结果 (1)2组治疗3个月后,FPG、2hPG和HbA1c水平均降低(P<0.05或P<0.01),2组间FPG、2 hPG和HbA1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BMI低于B组(P<0.05);(2) CGMS监测结果显示,治疗后A组日内血糖最高值、LAGE低于B组[(9.8±2.0) vs (12.5±2.4) mmol/L;(5.2±1.2) vs (8.7±1.8)mmol/L,P<0.01],日内血糖最低值高于B组[(4.4±0.5)vs(4.0±0.7) mmol/L,P<0.05].A组GTT%高于B组[(86.6±5.4)%vs(75.1±7.3)%,P<0.01];(3)A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7.80%vs21.79%,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相对于预混胰岛素,地特胰岛素作为起始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老年T2DM患者更安全、有效,血糖波动更小,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更低,且无明显体重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艾塞那肽对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糖、体重和肝酶学指标的治疗效果. 方法 T2DM合并NAFLD患者117例,随机分为艾塞那肽组和二甲双胍组,治疗12周,观察体重、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肝酶学指标、脂联素(APN)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 结果 与二甲双胍组相比,艾塞那肽组体重[(76.09±9.85)vs(77.22±10.15)kg]、WHR[(0.94±0.05)vs(0.96±0.04)]、谷丙转氨酶[(39.82±14.05)vs(51.48±18.89)U/L]、谷草转氨酶[(25.61±7.87) vs (31.54±10.75)U/L]、谷氨酰转肽酶[(47.53±15.80) vs (53.44±15.00)U/L]和hsC-RP[(2.18±0.34)vs(2.69±0.53) mg/L]明显降低(P<0.05或P<0.01);APN水平[(10.44±3.29)vs(8.48±2.67) mg/L]明显升高. 结论 与二甲双胍相比,艾塞那肽用于T2DM合并NAFLD患者在有效控制血糖及降低体重的同时可更好地改善肝酶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对db/db小鼠胰腺及大鼠胰岛细胞瘤细胞系INS-1中micro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0只4周龄雄性db/db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利拉鲁肽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0.1ml生理盐水或300ng/g利拉鲁肽皮下注射,每E12次。8周后测定糖化血红蛋白,行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试验(TPGTT)。8周末处死小鼠,免疫组化法分析小鼠胰腺B细胞增殖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小鼠胰腺microRNA(miR.375和miR-34a)的表达。INS-1细胞分别给予0.5mmol/L棕榈酸培养0、48、72h或100nmol/L利拉鲁肽预处理12h后,给予0.5mmol/L棕榈酸培养72h,RT—PCR测定miR-375和miR-34a表达水平。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数据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利拉鲁肽组小鼠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分别为7.3%±0.3%和4.7%±0.6%,t=16.47,P〈0.01);IPGTT血糖曲线下面积降低[分别为(4568-4-197)和(1927±127)mmol·L-1·min-1,t=26.53,P〈0.05];胰岛素曲线下面积增加[分别为(1080±247)和(2818±378)μg·L-1·min-1,t=7.73,P〈0.05]。免疫组化法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利拉鲁肽组小鼠胰岛素阳性面积增加(分别为1.40±0.30和0.37±0.09,t=19.14,P〈0.01),Brdu染色阳性细胞比例增加(分别为2.40%±0.22%和0.73%±0.10%,t=4.97,P〈0.01)。利拉鲁肽组小鼠胰腺miR-375与miR-34a表达较对照组分别降低50%(分别为1.1±0.3和2.2±0.5,t=3.08,P〈0.05)和71%(分别为1.1±0.3和3.8±1.2,t=2.80,P〈0.05)。棕榈酸培养使INS-1细胞miR-375表达呈剂量、时间依赖性增加,利拉鲁肽可抑制棕榈酸诱导的miR-375表达(F=7.20,P〈0.01)。结论microRNA可能是利拉鲁肽调节β细胞增殖的靶点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利拉鲁肽和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时对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2年4月至10月住院的体质指数(BMI)>25 kg/m2的2型糖尿病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利拉鲁肽治疗组(40例)和西格列汀治疗组(46例),于用药前、用药4周、12周和24周后分别测定患者的空腹静脉血糖(FPG)、餐后2h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腰围、血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肝功能、肾功能、24 h尿微量白蛋白(UMA).记录用药期间的低血糖发生情况和其他不良反应.采用t检验和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两组患者的血糖和HbA1c在治疗后均出现下降,但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利拉鲁肽组患者用药24周后体重较用药前下降[(80±7)比(85 ±8)kg,t=2.9,P<0.05],西格列汀组患者用药24周后体重较用药前下降[(82±7)比(84±7) kg,t =2.78,P<0.05];用药24周后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80±7)比(82 ±7) kg,t=-3.5,P<0.05].(3)利拉鲁肽组患者用药24周后较用药前腰围下降[分别为(101±7)比(106±8)cm,t =13.35,P<0.05],西格列汀组用药24周后腰围较用药前减少[分别为(102 ±6)比(105 ±6) cm,t =3.3,P<0.05],用药24周后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101±7)比(102±6)cm,t=-3.1,P<0.05].(4)利拉鲁肽组患者用药24周后收缩压较用药前下降[(138±7)比(143±6) mmHg,1 mmHg=0.133 kPa,=3.69,P<0.05],西格列汀组用药24周后较用药前收缩压下降[(139±4)比(141 ±5) mmHg,t=2.8,P<0.05],用药24周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8±7)比(139 ±4) mm Hg,t=-3.0,P<0.05];利拉鲁肽组患者用药4周后较用药前舒张压下降[(89±2)比(93±2)mmHg,t=2.6,P<0.05],西格列汀组用药24周后较用药前舒张压下降[(89±3)比(92±3)mmHg,t=3.5,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利拉鲁肽组患者的上消化道不良反应多于西格列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0.0%比4.3%,t=2.86,P<0.05).结论 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与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降低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即时血糖和HbA1c的能力相同,利拉鲁肽能够更有效地降低患者体重、腰围和血压,西格列汀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对小鼠骨骼肌细胞葡萄糖转运子4(GLUT4)转位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在过表达带有HA表位GLUT4的小鼠骨骼肌细胞株C2C12(C2C12-GLUT4H),分为正常对照组、胰岛素组(100 nmol/L)、利拉鲁肽1组(100 nmol/L)、利拉鲁肽2组(1 000 nmol/L)、5-氨基咪唑-4-甲酰1-β-D呋喃糖苷(AICAR)(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激动剂)组(2 mmol/L).通过ELISA法测定细胞膜上C2C12-GLUT4HA,检测各组对C2C12-GLUT4HA细胞GLUT4转位的作用.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介导GLUT4转位的信号分子蛋白激酶B(AKT)、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水平以及GLUT4蛋白表达水平.采用Student's 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利拉鲁肽组的GLUT4转位较对照组相比明显上升[分别是对照组的(1.53±0.28)倍、(1.41±0.41)倍,F=13.4798,P<0.05];利拉鲁肽刺激组与对照组相比能够使pAMPK水平升高[分别是对照组的(1.79±0.31)倍、(1.54±0.18)倍,F=20.0999,P<0.05],而对pAKT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利拉鲁肽可通过激活AMPK从而促进小鼠骨骼肌细胞GLUT4转位的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短期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曾接受胰岛素泵(CSII)强化治疗2周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乙肝病毒感染组26例(HBsAg阳性,乙肝组),与乙肝组HbA1C及年龄、性别、BMI相匹配的对照组52例(HBsAg阴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乙肝组空腹血糖相对较低[(9.38±1.09)mmol/L协(10.46±1.14)mmol/L],餐后2小时血糖较高[(19.61±3.92)mmol/Lvs(16.78±3.15)mmol/L],乙肝组胰岛素、HOMA-β也高于对照组(P〈O.05)。乙肝组在3月、6月、12月、24月及36月血糖维持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O.05)。结论胰岛素泵治疗后2周停用降糖药物的第3,6,12,24,36周随访血糖达标缓解率乙肝组高于对照组。乙肝病毒感染可能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体外研究利拉鲁肽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IPCs),并在体内进一步观察IPCs移植对1型糖尿病(T1DM)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1)体外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联合差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BM-MSCs,进一步分为未诱导组、高糖+尼克酰胺诱导组、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诱导组和利拉鲁肽诱导组;(2)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双硫腙染色鉴定诱导后细胞,荧光定量PCR检测巢蛋白(Nestin)、胰十二指肠同源盒1(PDX-1)、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葡萄糖激酶(GK)、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基因,细胞免疫荧光检测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蛋白;(3)将180 ~ 220 g的30只雄性SD大鼠以60 mg/kg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T1DM模型,造模成功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T1DM组,n=8)、未诱导的BM-MSCs移植组(BM-MSCs组,n=9)和经利拉鲁肽诱导的BM-MSCs移植组(LIRA+ BM-MSCs组,n=9),给予相应干预8周,待血糖基本稳定后,选取4只正常、同龄、雄性SD大鼠作为对照,行腹腔注射的葡萄糖耐量试验(IPGTT)进一步观察移植后细胞对高糖刺激的反应性.结果 (1)利拉鲁肽诱导后BM-MSCs形态逐渐变圆,呈明显的聚集性生长状态,双硫腙染色为阳性;与高糖+尼克酰胺诱导组比较,利拉鲁肽诱导组细胞Nestin mRNA表达下调(0.003 8±0.000 4比0.007 5±0.003 0,P<0.05),胰岛素(0.000 20±0.000 03比0.000 08±0.000 02)和胰高血糖素(0.001 1±0.0004比0.000 7±0.000 1)等mRNA表达上调(F=7.26、10.06、4.92,均P<0.05),PDX-1、Glut-2、GK mRNA表达亦上调;利拉鲁肽诱导组和GLP-1诱导组细胞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蛋白表达均呈阳性.(2)体内实验示,与T1DM组比较,LIRA+ BM-MSCs组和BM-MSCs组大鼠8周末血糖均明显降低[分别为(28.0±1.2)、(8.9±1.1)、(14.5±0.9)mmol/L,F=719.61,均P<0.05];IPGTT提示移植IPCs后的大鼠血糖在30 min时升至峰值,150 min时降至空腹水平,血糖变化曲线与正常组类似.结论 体外利拉鲁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BM-MSCs分化成为IPCs,且移植后的IPCs能够在体内进一步发挥降糖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和利拉鲁肽在改善棕榈酸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氧化损伤方面是否具有协同保护效应.方法 分离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应用不同浓度棕榈酸处理诱导细胞氧化损伤,观察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和(或)利拉鲁肽对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的活性氧簇(ROS)水平,硝酸还原酶法检测上清一氧化氮(NO)的水平,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0.25和0.50 mmoL/L棕榈酸细胞内ROS水平显著升高[(125±17)%、(189±8)%比100%,P<0.05],上清NO水平降低[(89.9±6.2)%、(79.8±4.8)%比100.0%,P<0.05];二甲双胍(0.5 ~ 1.0 mmol/L)和利拉鲁肽(10 ~ 100 nmol/L)单独应用后,可使0.50 mmol/L棕榈酸所致的ROS产生增加和NO产生减低作用下降;低剂量的二甲双胍(0.1 mmol/L)或利拉鲁肽(3 nmoL/L)单独应用对0.5 mmol/L棕榈酸的作用均无明显的影响,但两者联合则可减低上述作用:两者联合组与棕榈酸组相比,ROS水平降低[(158±31)%比(250±27)%,P<0.05],NO水平增加[(91.7±30.6)%比(82.3±5.0)%,P<0.05].结论 二甲双胍和利拉鲁肽在改善棕榈酸诱导的内皮细胞氧化损伤方面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人胰高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和门冬胰岛素30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对超重和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1013至2012年6月2013住院的体质指数(BMI)〉25kg/m^2的2型糖尿病患者10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利拉鲁肽治疗组和门冬胰岛素30治疗组。其中利拉鲁肽治疗组52例,给予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门冬胰岛素30治疗组57例,给予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共24周,于用药前、用药4、12、24周后分别测定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体重、腰围、血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肝功能、肾功能、C反应蛋白(CRP)、24h尿微量白蛋白(UMA),记录用药期间低血糖发生情况和其他不良反应。采用t检验和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d后血糖均开始下降,24周后利拉鲁肽组和门冬胰岛素30组FPG分别下降(2.9±1.3)、(3.5±1.2)mmol/L(t=-3.2,P〈0.01);PPG分别下降(4.2±3.7)、(4.5±2.8)mmol/L(t=-0.83,P〉0.05);HbAlC分别下降(1.7±0.6)%、(1.9±0.8)%(t=-0.6,P〉0.05)。利拉鲁肽组体重下降(4.2±2.7)kg,门冬胰岛素30组体重增加(1.2±1.7)kg(t=-3.7,P〈0.05)。两组收缩压分别下降(5.2±4.4)、(1.8±2.3)mmHg(1mmHg=0.133kPa)(t=4.9,P〈0.01)。两组间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出现TG、TC、LDL.C降低和HDL-C升高,但是组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利拉鲁肽组比门冬胰岛素30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但是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比14.0%,t=-1.51,P〉0.05)。利拉鲁肽组患者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多于门冬胰岛素30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6.2%比1.8%,t=2.00,P〈0.05)。结论对超重和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与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降糖效果相当,而利拉鲁肽能够更有效地降低患者体重和血压,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和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150例门诊及体检科新发现的高血压患者,按照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和血压分级原则,分为高血压1级组(52例)、高血压2级组(50例)、高血压3级组(48例),分别检测患者的血浆ET-1、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空腹血清胰岛素(fasting serum insulin,FINS)浓度。IR检测采用HOMA法,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nsulin sensitivity index,ISI)。结果高血压3级组ISI明显小于高血压2级组和高血压1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31±0.07 vs.0.43±0.06 vs.0.52±0.03,P<0.05);高血压2级组ISI明显小于高血压1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3级组血浆ET-1浓度明显高于高血压2级组和高血压1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6.27±10.58)ng.L-1vs.(156.74±12.11)ng.L-1vs.(148.62±11.45)ng.L-1,P<0.05];高血压2级组血浆ET-1浓度明显高于高血压1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SI与收缩压呈负相关(r=-0.58,P<0.05),与舒张压也呈负相关(r=-0.56,P<0.05);ET-1与收缩压呈正相关(r=0.60,P<0.05),与舒张压也呈正相关(r=0.59,P<0.05)。结论 IR及血浆ET-1浓度升高与高血压血压分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对女性产后3-4年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分娩的妇女222人为研究对象,其中妊娠期糖尿病患者124例(GDM组),另外同期分娩的糖代谢正常妇女98名为对照组。在2010年11月至2011年1月对受试者进行随访。体格测量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收缩压、舒张压及体脂百分数。血清学测量包括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胰岛素及C肽,并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敏感指数(HOMA.IS)。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产后3-4年,与对照组妇女相比,GDM组体重[(61±10)vs(59±9)kg,t=2.023,P〈0.05]、腰围[(78±9)vs(76±8)cm,t:2.229,P〈0.05]、体脂百分数(34.3%vs31.4%,t=3.102,P〈0.05)、空腹血糖[(5.3±0.8)vs(4.9±0.3)mmol/L,t=5.369,P〈0.001]和甘油三酯[(1.1±0.6)vs(0.9±0.4)mmol/L,t=2.346,P〈0.05]均显著增加,HOMA-IS[(0.077±0.029)vs(0.086±0.029),t=-2.221,P〈0.05]水平显著下降。GDM组及对照组中心性肥胖的比例(37.1%vs24.5%,X^2=4.03,P〈0.05)、空腹血糖受损的比例(7.4%vs1.0%,X^2=5.05,P〈0.05)、舒张压≥85mmHg(1mmHg=0.133kPa)的比例(16.9%vs6.1%,X^2=5.991,P〈0.05)及代谢综合征的比例(13.2%vs5.2%,X^2=4.026,P〈0.05)显著升高。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妇女在产后3-4年发生中心性肥胖、胰岛素敏感性下降、FBG受损、高脂血症以及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显著高于孕期血糖正常的妇女。  相似文献   

20.
运动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游泳运动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胰岛素抵抗和血清脂肪因子及TNF-α和IL-1的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饮食组(RD)、高脂饮食组(HFD)和高脂饮食后运动组(HFDE),游泳运动训练前后检测大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血清脂肪因子及TNF-α、瘦素(leptin)与IL-1的水平。结果:与HFD组相比,游泳运动降低了HFDE组的HOMA-IR(14.2±1.2vs7.9±0.8,P〈0.05),降低了血清脂肪因子及TNF-α和IL-1的水平(FFA:0.4±0.1vs0.6±0.2mmol/L,leptin:1.6±0.8VS2.9±0.9ng/ml,TNF-α:92.0±18.8VS101.3±23.8pg/ml,IL-1:45.8±10.4 vs72.1±13.7pg/m1,P均〈0.05)。结论:运动降低了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的血清脂肪因子以及leptin、TNF-α和IL-1水平,改善了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