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评价尿中脱落细胞的环氧化酶-2(Cox2)、ImmunoCyt和透明质酸酶(HAase)测定在膀胱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寻找早期诊断膀胱癌的有效方法.方法 选择60例早期膀胱移行细胞癌和60例非膀胱肿瘤患者,对尿中脱落细胞的Cox-2、ImmunoCyt和透明质酸酶(HAase)进行检测,并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 尿中脱落细胞的Cox-2、ImmunoCyt、HAase和尿脱落细胞学的敏感度分别为60%、61.6%、66%、26.6%;准确度分别为76%、74%、80%和87%;特异度分别为92%、90%、94%和100%.Cox-2+ ImmunoCyt+ HAase联合检测与Cox-2、ImmunoCyt和HAase单独检测相比,敏感度和准确度都有所提高(P<0.05);尿中脱落细胞的Cox-2、hnmunoCyt和HAase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高于尿脱落细胞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中脱落细胞的Cox-2、ImmunoCyt和HAase是早期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一种高特异性指标,三者联合检测能提高膀胱癌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对膀胱癌的诊断过程中,尿膀胱癌抗原、透明质酸和存活素的应用价值。方法膀胱癌患者74例,泌尿系统良性疾病患者20例,健康志愿者标本10例分别行膀胱癌抗原(UBC)、透明质酸(HA)、存活素(Sur-vivin)和尿脱落细胞学(UC)检查。结果 UBC、HA、Survivin和尿脱落细胞学的检测有利于膀胱癌的诊断,且UBC、HA、Survivin三者的有效性优于尿脱落细胞学的检测。UBC、HA、Survivin在检测膀胱癌的过程中,三者的敏感性和准确性高于尿脱落细胞学。UBC、HA、Survivin在肿瘤的各分级(G1、G2、G3)和各分期(pTa、pT1、≥pT2)中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尿脱落细胞学。结论尿膀胱癌抗原、透明质酸和存活素在诊断膀胱癌过程中应用价值优于尿脱落细胞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尿透明质酸酶(HAase)和细胞核基质蛋白22(NMP-22)活性水平联合检测对膀胱癌诊断和术后监测的意义。方法取自60位膀胱癌患者术前及术后尿液标本,取自对照组40人尿液用酶联免疫标记技术检测HAase和NMP-22。结果患者术前组中HAase和NMP-22水平是术后组的1.5倍(P0.05),是对照组的2-4倍(P0.05);HAase、NMP-22联合检测对膀胱癌诊断有较高的灵敏度(95.1%)、特异度(80.9%)和精确度(90.3%)。结论 HAase和NMP-22联合检测是诊断膀胱癌和手术评估的一种非侵入性、高灵敏度、高特异度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应用尿膀胱癌抗原(UBC)、核基质蛋白22(NMP22)以及透明质酸(HA)诊断膀胱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70例不同分级和分期膀胱癌患者、23例泌尿系统良性疾病患者留尿分别进行UBC、NMP22、HA以及尿脱落细胞学检测,比较4种方法诊断膀胱癌的价值。结果 UBC、NMP22和HA诊断膀胱癌的敏感性分别为84.3%(59/70)、81.4%(57/70)、88.6%(62/70),与脱落细胞学38.6%(27/7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种方法诊断膀胱癌的特异性分别为82.6%(19/23)、65.2%(15/23)、78.2%(18/23)、95.7%(22/23)。各分级和分期UBC、NMP22以及HA诊断膀胱癌的敏感性均高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UBC、NMP22值各分级和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检测值G2、G3组均明显高于G1组(P<0.05),但G2、G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分期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细胞学检查,肿瘤分级越高,敏感性越高(P<0.05),各分期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UB...  相似文献   

5.
时富枝  唐蕾  赵磊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6):4357-4357
在儿科临床输液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由于液体渗入皮下组织引起局部肿胀疼痛,尤其在重症监护病房,危重患者较多,用药复杂,特别是高静脉营养液和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普遍,易引起静脉外渗,严重时导致局部组织坏死,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增加患儿的痛苦,甚至引发护患纠纷。我科2009—10—2011-10发生静脉输液外渗120例,使用透明质酸酶封闭局部,收到良好的效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尿液细胞核基质蛋白22(NMP22)和透明质酸(HA)联合检测在膀胱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膀胱癌患者(A组)88例,膀胱炎患者(B组)132例、健康对照(C组)80例,收集其晨尿10 mL,对尿液中NMP22定性检测,定量检测HA含量,比较HA、NMP22单独检测与两者联合检测对膀胱癌诊断的价值.[结果]A组、B组和C组尿波HA含量分别为(353.42±56.13) ng/mg,(254.12±40.19)ng/mg和(128.3±21.2)ng/mg,A组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高于C组(P<0.05);A,B,C组尿液NMP22阳性率分别为63.6%(56/88),11.4%(15/132)和10.0%(8/80),A组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与C组阳性率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HA单独检测诊断膀胱癌的敏感性为88.6%(78/88),特异性为82.5%(175/212),准确度为84.3%(253/300);NMP22的敏感性为64.2(56/88),特异性为89.2%(189/212),准确度为81.7%(245/300);HA与NMP22联合检测诊断膀胱癌的敏感性为95.5%(84/88),特异性为96.7%(205/212),准确度为96.3%(289/300);HA与NMPP22联合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要高于HA和NMP22任一单独检测.[结论]联合检测尿液NMP22与HA要优于单独检测,可提高对膀胱癌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7.
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是一种结缔组织中存在的结构最简单的糖胺聚糖,其临床应用主要集中在与肝脏疾病,特别是肝纤维化的关系上。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HA与膀胱肿瘤关系密切,本文通过测定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尿液中HA水平,与尿脱落细胞学结果对比分析,以评价其在膀胱癌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膀胱肿瘤抗原(BTAstat)和尿细胞学检测对膀胱癌的诊断意义。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MEDLINE(1966.1~2008.6)、EMbase(1988.1~2008.6)、Cochrane图书馆(2008年第1期)、CMCC(1979~2008.6)、CNKI(1979.1~2008.6),收集有关BTAstat和尿细胞学比较诊断膀胱癌的文献。采用QUADAS进行质量评价。用MetaDiSc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相关研究71篇,排除58篇,纳入符合标准的13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共3733例。异质性检验提示无阈值效应,但存在其它原因导致的异质性。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BTAstat和尿细胞学诊断膀胱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诊断优势比分别为0.68(0.65,0.70)、0.74(0.72,0.76)、2.51(2.04,3.09)、0.46(0.38,0.55)、5.66(3.87,8.29)和0.41(0.39,0.44)、0.97(0.97,0.98)、12.64(7.58,21.08)、0.62(0.55,0.71)、22.16(12.38,39.66):两者的敏感性随肿瘤分级和分期的升高而增高,且对初发膀胱肿瘤的敏感性较复发高。两者的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35和0.7119,Q*指数分别为0.6963和0.6624。结论BTAstat对膀胱肿瘤的诊断准确度中等,尚不能取代传统的尿细胞学检查,更不能单独用于膀胱癌的诊断,但可作为膀胱镜检查的重要辅助手段,是诊断膀胱癌可选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尿膀胱癌抗原(urinary bladder cancer antigen,UBC)、CYFRA21-1和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53例膀胱癌患者、25例泌尿系统良性疾病患者和13名健康志愿者的尿UBC,并采用RIA法检测其CYFRA21-1和HA,同时行尿细胞学检查。结果:①通过ROC曲线确定UBC、CYFRA21-1和HA的最适临界值分别为7.5μg/L、2.85ng/mL和154.47ng/mL,3种尿肿瘤标志诊断膀胱癌的灵敏度分别为86.8%、86.8%、71.7%,与尿细胞学检查(32.1%)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种方法的特异度分别为76.3%、78.9%、84.2%、97.4%;阳性预期值分别为83.6%、85.2%、86.4%、94.4%;阴性预期值分别为80.6%、81.1%、68.1%、50.7%。②3种尿肿瘤标志联合检测诊断灵敏度可提高至96.2%。结论:尿UBC、CYFRA21-1和HA检测技术简便,具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其联合检测更有助于诊断膀胱癌。  相似文献   

10.
改良固定底物膜法对精子顶体透明质酸酶检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制一种检测人精子透明质酸酶的改良底物膜法,以提高临床对男性不育的诊断水平。方法根据精子顶体透明质酸酶能溶解卵丘基质透明质酸的生化特性,通过改良透明质酸钠-明胶底物膜法,后进行孵育及染色来显示透明质酸酶的活性。本研究检测了70例人精子透明质酸酶活性,并结合临床精液常规检查结果选择和分组标本(生育组26例,不育A组13例,不育B组31例),对生育组与各不育组之间的平均酶活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普通光镜下即可观察到在阳性反应区以深紫蓝色底膜为背景的清晰明亮的消化晕环,晕环数量及直径的大小与透明质酸酶活性成正比。生育组透明质酸酶平均阳性率为70.84%,酶活性亮区平均直径为78.17μm;不育A组酶平均阳性率为60.02%,酶活性亮区平均直径为76.92μm;不育B组酶平均阳性率为29.11%,酶活性亮区平均直径为8.22μm;经t检验,生育组酶活性两项指标均高于不育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研究检测方法简便、可靠,并可连续观察单个精子顶体透明质酸酶活性反应,很适合作为临床评价精子功能的有效指标,并提高对男性不育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尿液膀胱肿瘤抗原(BTA)水平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98 例膀胱癌患者、57 例非膀 胱癌患者以及68 例健康体检者晨尿标本,利用化学发光分析仪进行各样本中BTA 水平的检测。通过ROC 曲线下面积 计算,分析BTA 对膀胱癌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最佳临界值。结果 膀胱癌患者尿液中BTA 水平[486.56(66.27, 2 013.81)] U/ml 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5.71(10.40,53.39)] U/ml 及非膀胱癌组[55.47(26.55,296.24)] U/ml,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172,P <0.01);BTA 诊断膀胱癌的ROC 曲线下面积为0.816,与参考线下面积相比,差异具 有统计学意义(P <0.01),BTA 诊断膀胱癌的最佳临界值为84.38U/ml,诊断敏感度为70.8%,特异度为93.5%。结论  尿液BTA 的检测在膀胱癌的诊断筛查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用于膀胱癌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12.
透明质酸、透明质酸酶与泌尿系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透明质酸(HA)及其特异性降解酶——透明质酸酶(HAase),尤其是HYAL-1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关系密切而复杂,透明质酸酶在不同肿瘤中的作用尚存在争议。膀胱癌和前列腺癌作为泌尿生殖系统重要的恶性肿瘤,其与HA及HY-AL-1的关系最为密切,相关研究也最多。本文就HA、HYAL-1在这两种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在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与尿脱落细胞阳性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 1990年~ 2 0 0 0年在本院住院手术的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 10 5例 ,根据不同的分期、分级、大小、肿瘤数目分别计算尿脱落细胞阳性率。结果 :尿脱落细胞阳性率 6 5 .7% ;Tis期、浅表膀胱癌和浸润性膀胱癌尿脱落细胞阳性率分别为 10 0 %、5 9.4%和 6 5 .7% ;肿瘤分级Ⅱ级以下尿脱落细胞阳性率 48% ,Ⅱ级以上者为 71.3% ;多发、单发膀胱癌尿脱落细胞阳性率分别为 6 7.6 %、6 2 .2 % ;肿瘤累及膀胱三角或颈部尿脱落细胞阳性率为 6 7.6 % ,未累及者 6 1.3% ;肿瘤直径大于或等于 2cm尿脱落细胞阳性率为 6 7.6 % ,直径小于 2cm者 6 0 .5 % ;脱落细胞阳性患者中肿瘤的复发率为 39.1% ,阴性患者中复发率为 33.3%。结论 :除Tis期外 ,肿瘤分期对尿脱落细胞阳性率无明显影响 ;高分级肿瘤尿脱落细胞阳性率较低分级肿瘤明显为高 (P <0 .0 5 ) ;肿瘤大小、部位、数目、复发率和尿脱落细胞阳性率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4.
膀胱癌与癌前病变细胞核DNA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Ⅰ级和癌前病变移行细胞乳头状瘤的性质及其生物学行为,为临床进一步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图像光度术测量和分析膀胱移行细胞癌Ⅰ级与移行细胞乳头状瘤细胞核DNA含量和倍体增殖状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50倒膀胱移行细胞癌Ⅰ级细胞核DNA含量和异多倍体出现率较膀胱移行细胞乳头状瘤高1~3倍多。结论:测定膀胱移行细胞癌Ⅰ级与膀胱移行细胞乳头状瘤的细胞核DNA含量及倍体测定可作为膀胱肿瘤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膀胱癌组织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MVD和VEGF的表达。结果40例膀胱癌组织中MVD记数为MVD为(47.9±8.7)。其中Ⅰ级、Ⅱ级和Ⅲ级膀胱癌MVD分别为(36.2±7.5)、(44.4±9.7)和(54.9±7.0);VEGF阳性率72.5%(29/40),Ⅰ级、Ⅱ级和Ⅲ级阳性率分别为43.8%(7/16)、85.7%(12/14)和100%(10/10)。正常膀胱组织MVD(13.4±7.8),VEGF表达为0%。结论MVD值和VEGF的表达与膀胱癌的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有关,可以作为膀胱癌诊断和预后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817 例尿液标本吞噬细胞的检测结果,评价吞噬细胞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 取西京医院检验科尿液红细胞形态门诊2019 年1 ~ 12 月就诊患者817 例,其中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623 例,继发性 肾病患者61 例,急性肾盂肾炎患者12 例,急性膀胱炎患者20 例,慢性上尿路感染患者41 例,正常尿液成分组19 例, 观察尿液有形成分中吞噬细胞形态并统计其在不同疾病组的检出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正常尿液成分组吞噬细胞检 出率15.79%。与正常尿液成分组相比较,急性肾盂肾炎组检出率100%,急性膀胱炎组检出率100%,原发性肾小球肾 炎组吞噬细胞检出率86.35%,继发性肾病组吞噬细胞检出率67.21%,慢性上尿路感染组吞噬细胞检出率60.97%,差异 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651~64.036,均P<0.01)。其中在急性泌尿系统感染检出率最高,其次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在不同疾病中吞噬细胞形态有所差异,在泌尿系感染时多见大吞噬细胞,在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时多见小吞噬细胞。结论  吞噬细胞不仅在尿路感染中有很高的检出率,在肾小球相关疾病中也有较高的检出率,且形态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p5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994年1月2009年11月,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52例子宫内膜癌中ER、PR和p53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ER、PR和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9%、50.0%和46.2%。ER、PR的阳性表达率与癌组织的细胞分化程度有关(P〈0.05)。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高,ER、PR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在Ⅰ、Ⅱ和Ⅲ级子宫内膜癌中,E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0%、56.3%和18.2%,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0%、37.5%和18.2%)。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高及淋巴结转移,p53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P〈0.05),p53表达与ER、PR表达有关(P〈0.05)。结论 ER、PR和p53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学分级和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其测定对评估子宫内膜癌预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蛋白Livin及Caspase-3在膀胱移形细胞癌(BT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及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石蜡切片中Livin和Caspase-3表达的情况,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探讨两者相关性.[结果]Livin在膀胱移形细胞癌标本中的表达阳性率为76.4%(42/55),而正常对照组中无一例呈阳性表达;Caspase-3在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中的表达阳性率为32.7%(18/55),与对照组阳性率90%(9/1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ivin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初发和复发显著相关(P<0.05),但与组织学分级、,临床病理分期、转移与否、肿瘤数目无关;Caspase-3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初发复发、组织学分级、临床病理分期、转移与否、肿瘤数目均无关.相关性分析表明,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Livin表达与Caspase-3表达呈负相关.[结论]Livin蛋白与膀胱癌的发生和复发有关.可作为BTCC早期诊断和评判术后高复发风险的一项重要指标,且Livin的高表达和Caspase-3蛋白的低表达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stablish the identity of a protein found in high concentrations in squamous metaplasia of the bladder.

Design and Methods: The protein was isolated and subjected to a series of physical, chemical, and catalytic studies.

Results: In the normal urothelium the protein was confined to a juxtanuclear pattern on the luminal side of the umbrella cells; in squamous metaplasia an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the protein was increased and exhibited a more diffuse intracellular distribution. The protein was found to be identical to 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 (EC 5.3.1.1; TPI) with respect to its immunological properties, native and subunit molecular weights,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catalytic activity, and amino acid sequence.

Conclusions: While the basis for the altered distribution of TPI remains to be established, the increased amounts of the protein in urine or bladder tissue may be indicative of squamous metaplasia,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r other bladder inju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