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arterylesions,CAL)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89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 189例川崎病患儿中合并冠状动脉损害44例(23.3%)。川崎病发热持续时间﹥10d、起病后丙种球蛋白开始治疗时间﹥10d、使用皮质激素、心电图异常、白细胞计数增高、C反应蛋白﹥40mg/L、血小板计数增高、血沉加快、血清白蛋白及血钠降低可作为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χ2=3.89~12.688,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病后丙种球蛋白开始使用时间﹥10d、心电图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增高、血清白蛋白及血钠降低与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独立相关(P﹤0.05)。结论起病后丙种球蛋白开始治疗时间﹥10d、心电图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增高、血清白蛋白及血钠降低是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川崎病发热持续时间﹥10d、C反应蛋白、血沉加快、使用皮质激素可增加冠状动脉损害的风险,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8年收治的川崎病患儿131例,将其分成冠状动脉病变组和非冠状动脉扩张组,分别从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等方面入手分析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发生冠状动脉病变与未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在C反应蛋白、血沉、血红蛋白水平及免疫活性测定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因素分析表明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高血沉是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病程早期未予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危险性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3.
《中国妇幼保健》2019,(14)
目的分析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AL)相关危险因素与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8年5月该院治疗的159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合并CAL的54例患儿设为CAL组,未合并CAL的105例患儿设为NCAL组,分析两组患儿临床资料,统计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发热持续时间、临床诊断情况、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等检测结果。结果 CAL组年龄≤2岁患儿占比、男性患儿占比均高于NCAL组(P0. 05);与NCAL组相比,CAL组Hb水平相对较低,CRP50 mg/L患儿占比相对较高(P0. 05);患儿性别为男性、CRP50 mg/L、Hb水平降低为诱发CAL高危因素(P0. 05); 159例川崎病患儿确诊后均实施了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治疗,且针对血小板升高、伴有冠脉损伤者则加以维生素E、双嘧达莫等治疗,经积极对症治疗后小儿病情已获显著改善。结论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相关危险因素主要有男性患儿、Hb水平降低、CRP50mg/L,早期诊断并实施科学有效治疗有助于促进患儿病情转归、减少冠脉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川崎病(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L)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7年3月236例KD患儿病历资料,其中发生CAL(CAL组)43例,未发生CAL(非CAL组)194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KD患儿发生CAL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组患儿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沉(ESR)、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丙种球蛋白(IVIG)使用剂量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热时间长,C反应蛋白(CR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升高,血小板(PLT)、白蛋白(ALB)降低,IVIG应用时间晚是导致KD患儿发生CAL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发热时间长,CRP、ALT、AST升高,PLT、ALB降低,IVIG应用时间晚是导致KD患儿发生CAL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中应关注上述指标变化,并尽早予以IVIG治疗,以减少CAL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并发冠状动脉瘤(coronary artery aneurysm, CAA)的危险因素,为早期预防和治疗CAA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诊治的620例KD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8例并发冠状动脉瘤(CAA组),532例未发生冠状动脉瘤(non-coronary artery aneurysm, NCAA组),其中NCAA组有41例诊断为冠状动脉扩张(coronary artery dilation, CAD)。对2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红细胞沉降率(ESR)、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a-羟丁酸脱氢酶(HBDH)、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和尿酸(UA)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再行logistic回归分析,描述各指标的OR值及95%CI。结果 ...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008年吉林省553例住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对12种可能与CAL发生的相关临床因素进行相关性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病年龄、血浆白蛋白降低与冠状动脉病变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多因素非条件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发病年龄(X1)的OR值为1.125,95%CI:1.046~1.211,P<0.01,血浆白蛋白<30g/L(X2)的OR值为1.583,95%CI:1.079~2.322,P<0.05。通过比较两个变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绝对值,可知血浆白蛋对CAL发生贡献大一些,CAL与患儿年龄呈负相关。结论:发病年龄、血浆白蛋白降低是KD患儿发生CAL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早期诊断线索及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总结分析KD患儿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血常规及白细胞分类、血小板计数、血沉、CRP、心脏彩超测量冠状动脉内径。结果KD发病以3岁以下的男性患儿居多,发热、唇及口腔粘膜改变、皮疹、球结膜充血(非化脓性)的发生率高达100.00%、87.50%、83.33%、79.17%,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分类升高,血沉增快,CRP升高,血小板计数升高;分别占87.50%、83.33%、79.17%、75.00%,83.33%。结论发热患儿早期出现唇充血皲裂及口腔粘膜充血、皮疹、球结膜充血(无分泌物),同时伴有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分类升高,血沉增快,CRP升高要高度疑及KD的诊断,及早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了解有无冠状动脉扩张,以确立KD的诊断。3岁以下的男孩、ESR、CRP、PLT明显升高是CAD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9.
10.
川崎病 (KD )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 ,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小儿急性发热、发疹性疾病 ,易并发冠状动脉病变 ,为小儿期冠状动脉心脏病的重要病因。我院 1990年 1月~ 1999年 12月收治KD2 6 8例 ,其中 5 2例并发冠状动脉病变 ,现将此 5 2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31例 ,女 2 1例。发病年龄 3月~9岁 ,其中 3月~ 7例 ,>1岁~ 19例 ,>2岁~ 9例 ,>3岁~ 8例 ,>4岁~ 6例 ,>5岁~ 9岁共 3例。1·2 临床表现 5 2例均有发热、皮疹、球结膜网状充血、口唇皲裂甚至出血、杨莓舌、手足心发红。体温高达 39 5℃~ …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川崎病与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掌握其发病原因及预后和治疗,以进一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 对63例KD及不完全KD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和仪器检查结果以及治疗效果回顾性分析.结果 63例中,KD45例,不完全性KD18例.不完全KD的冠状动脉病变(CAI)发生率(18.5%)明显高于KD(7.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完全性KD的肛周脱屑症状较明显,其他临床症状发生较少,而且出现的时间显著晚于KD,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完全KD的冠状动脉病变率更高,但其临床症状不明显而更需警惕,其早期诊断依据可用肛周脱屑来表示.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不完全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2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病例资料,将12个可能与冠状动脉损害相关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血浆白蛋白〈30g/L、发病年龄与冠状动脉损害存在相关性(P〈0.05),血小板计数≥450×10^9/L、发热天数≥10d与冠状动脉损害可能有关,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白蛋白〈30g/L、发病年龄均入选Logistic方程,Logistic方程为y=-0.116x1+0.463x2—1.641,血浆白蛋白〈30g/L对判定不完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预后的贡献相对较大。结论不完全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为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年龄,对相关指标的分析探讨有利于疾病的及早诊断和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13.
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受损状况和心功能的相应改变情况。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对81例小儿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受伤状况予以检查,通过Cuben's方法对小儿川崎病患儿.的左心室收缩功能进行相关测定,以二尖瓣的多普勒血流图对小儿川崎病患儿.的左心室舒张功能予以测定,将81例小儿川崎病患儿.与62例正常小儿心功能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81例小儿川崎病中有35例小儿存在冠状动脉受损情况,其中24例为急性期冠状动脉扩张,5例为冠状动脉瘤,6例为恢复期冠状动脉扩张。观察组患儿VE为(86.1±27.5)cm/s,对照组为(89.1±31.7)cm/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VA为(47.9±13.1)cm/s,对照组为(44.9±10.1)cm/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心脏射血分数为0.68±0.21,对照组为0.69±0.3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左心室收缩功能以及左心室舒张功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小儿川崎病通常容易累及患儿的冠状动脉,特别是在小儿川崎病的急性期;患儿的心功能改变相对不明显,临床超声心动图有助于对小儿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受损状况予以测定。 相似文献
14.
《中国妇幼保健》2019,(24)
目的探讨两种评分体系对预测川崎病(KD)冠状动脉损害价值。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儿科近4年住院治疗并接受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首诊KD患儿。依据是否存在冠状动脉损害分为冠状动脉损害(CAL)组和无冠状动脉损害(NCAL)组。根据Kobayashi、Harada两种评分体系对两组分别进行评分,计算两种评分体系的灵敏度、特异度及ROC曲线下面积,比较两种评分体系对CAL预测的价值,同时采用单因素分析CAL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CAL组60例,NCAL组65例,男女比例为2. 38∶1,经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及血钠水平是并发CAL的相关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Kobayashi、Harada评分的灵敏度分别为23. 3%和68. 3%,特异度为87%和40%。结论性别、年龄及血钠水平是并发CAL的相关危险因素,Harada法更适合用于预测该地区KD并发CAL,但其效能并不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儿童川崎病(KD)合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8月在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儿科综合内科接受治疗的120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MP感染分为感染组34例与未感染组86例。比较两组患儿各项资料,分析影响KD患儿合并MP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感染组平均年龄为婴幼儿时期、存在特异性皮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史、早产、被动吸烟患儿比例高于未感染组,热程<10 d、使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时间≤7 d患儿占比低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组患儿中性粒细胞(NEUT)、C-反应蛋白(CRP)浓度、红细胞沉降率(ESR)高于未感染组,白蛋白(Albumin, ALB)水平低于未感染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反复上呼吸道疾病史、早产为KD患儿合并MP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使用IVIG治疗时间≤7 d为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 KD患儿合并MP感染与患儿疾病史、使用IVIG治疗时间、是否早产有关,需据此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制定更佳的治疗方案,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6.
张梅芬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2,(6):53-54,74
研究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超声检测的价值.方法:对58例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应用超声检测.结果:发现冠状动脉病变28例.以内径>3mm为冠状扩张,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结论:超声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案。方法选择2007年9月至2010年6月本院收治并诊断为KD,且常规接受口服阿司匹林治疗的36例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其年龄为2个月~6岁。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KD患儿临床病历资料中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案进行相关分析。按照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剂量不同,将36例KD患儿分为A组[n=8,0.4g/(kg·d)×3d],B组[n=20,1g/(kg·d)×2d]和C组[n=8,2g/(kg·d)×1d]。3组患儿的KD初诊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患儿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本组KD患儿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口腔黏膜及咽部弥漫性充血,口、唇潮红及皲裂等,并且均为KD最早期症状;实验室检查表现为C反应蛋白(CRP)异常升高、白细胞计数升高及血沉增快等早期表现。不同IVIG剂量组的退热时间比较,B组、C组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D的治疗重点为极早控制血管炎,防止形成冠状动脉瘤(CAA)等。对诊断为KD患儿采用IVIG[(1~2)g/(kg·d)×(1~2)d]治疗,具有更强退热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治疗后的川崎病患儿的随访,了解川崎病治疗中,丙种球蛋白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随诊病例(199例)采用SPP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使用丙种球蛋白随访组恢复期并发冠状动脉瘤与未用丙种球蛋白随访组恢复期并发冠状动脉瘤存在显著的差异性(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冠状动脉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中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特征性的广泛的中小血管炎症,以心血管系统损害严重,可形成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免疫系统异常活化及细胞浸润,冠状动脉内皮损伤及功能紊乱,遗传因素,特别是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等的基因多态性可能参与发病,值得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