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订广温热论》为清末民国医家何炳元(廉臣)所编。原书《广瘟疫论》为清·戴天章取明末吴有性《温疫论》予以增订删改而成,此书曾经后人改名《温疫明辨》。1878年陆懋修予以删补,改名《广温热论》。1914年何氏在该书基础上重新订正,故改名《重订温热论》(以下简称《重订》)。戴氏《广瘟疫论》渊源于吴又可,又使其  相似文献   

2.
<正>《广温疫论》为清代戴天章在吴又可《温疫论》的基础上增订删改而成,是瘟疫学派重要著作之一。其版本流传甚多,如影响较大的《温疫明辨》实为《广温疫论》异名同书之作,其后在《广瘟疫论》基础上衍生出《广温热论》、《重订广温热论》的系列著作,极大地丰富发展了中医瘟疫理论,提高了中医防治瘟疫的临床实践水平。1戴天章生平戴天章,字麟郊,晚号北山,人称北山先生,清·江苏上元(今江苏江宁)人。生于公元1644年  相似文献   

3.
<正>《广瘟疫论》为清代戴天章于1722年所撰,后于1866年经陆九芝增删后易名为《广温热论》,又于1909年经何廉臣再次增减后更名为《重订广温热论》。最后经过曹炳章先生的校注更名为《瘟疫明辨》,收录于《中国医学大成》第十四册。  相似文献   

4.
《广瘟疫论》是清代医家戴天章所撰著 ,天章字麟郊 ,晚号北山 ,人称北山先生 ,清·江苏上元 (今江宁县人 )。戴氏平日崇明末吴又可所倡导的“杂气论”,尤对吴氏之“瘟疫论”推崇备至 ,认为吴氏在温病诊治上颇具心得。但当时诸医家拘守于“法不离伤寒 ,方必宗仲景”的思想 ,对吴氏的“瘟疫论”均停滞在“虽见其书知其法 ,而不能信之”的状况。戴氏在深究分析后 ,知其结在“知其名而未得其辨证之法耳”,并非知而不用。于是在吴氏原本基础上精心地加以注释、增订、删改 ,且简要地划分出伤寒与瘟疫的同途异归变化规律 ,并举证相对比 ,于 16 75…  相似文献   

5.
《瘟疫论》是我国第一部讨论瘟疫类疾病的专著。一般医家都将瘟疫类疾病归于温热疾病的范畴。关于温热类疾病的记载和论述,上可追溯至《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书。对于有流行、有传染、起病急、病势凶的这类温热疾病则称为“疠”或“温疠”“疠疫”,很多医著都提到这种“疠”“疫”病。但有系统理论有辨证论治纲领来治疗这类疾病的著作,首推《瘟疫论》。  相似文献   

6.
正吴有性,字又可,生于明末清初。当时社会动荡,瘟疫横行,吴又可总结自己和众多医家治疗瘟疫的经验和教训,著成《温疫论》,开创了一套瘟疫的辨证论治方案,成为"温疫学派"的创始人,为后世治疗急性传染性疾病和流行性疾病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资料。现将吴又可《瘟疫论》中关于瘟疫治疗的学术思想初步总结如下。1瘟疫起病与传播途径瘟疫的病因,吴又可在《瘟疫论》序言中说到:"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相似文献   

7.
《重订广温热论》是何廉臣在戴天章原著、陆九芝删定的基础上再予重订的一部温病学专著。本文试从温病遗证的病因、治疗方法、辩证用药、瘥后祛痰、顾护脾胃、瘥后禁忌以及预防劳复、食复等方面对温病治疗学的贡献作一概略探讨。  相似文献   

8.
漫谈达原饮     
达原饮,原名“达原散”。载于明末著名医家吴有性(字又可)所著之《温疫论》一书。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瘟疫大流行,遍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等省。吴又可在大量临床实践中深入研究当时瘟疫流行的特点,总结治疗经验,著成了《温疫论》一书,并创制了达原散、三消饮等名方。《温疫论》是中医论治急性传染性疾病的第一部专著。书中首先提出了瘟疫病的病因学说,即“戾气”说。认为瘟疫不同于伤寒,也不同于一般由于时令不正所引起的“时行”病。时行病不会形成大流行,而瘟疫会引起大流行,即所谓“沿门阖户,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瘟疫是感染“…  相似文献   

9.
《广瘟疫论》学术思想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天章《广瘟疫论》是继吴又可《瘟疫论》之后的又一本瘟热病专著,该书从论伤寒、瘟疫,同途异归、创五辨,兼夹条析、审辨证,表里为纲、用五法,随常应变等方面,体现出戴氏辨治伤寒、瘟疫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0.
《广瘟疫论》是戴天章的成名之作,诚为吴又可《温疫论》之后关于瘟热病论述的杰出著作,此书的问世,使温病学理论从伤寒理论独立出来,自此温病学自立门户,并渊源流传,深受后世广大医家的研读和临床应用,在温病学的发展历史长河中意义深远.通过从戴天章求医之路、学术思想渊源以及针对温病提出明辨表里、明晰五辨、明察五法、明审虚实等方面进行探讨,是戴氏辨证论治瘟疫学术思想的突出体现.  相似文献   

11.
祖国医学1642年出版的<温疫论>共二卷分八十五论,内容包括瘟疫论细述.1746年出版的<温疫论>中精辟论述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叶天士、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对瘟疫论述为:"太阴之病,脉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干咳,午后热甚,这是温邪犯肺所致."<温病条辨>把温病分为湿热性温病和温热性温病.  相似文献   

12.
张建伟 《西部医学》2015,46(2):53-54
<正>《广瘟疫论》为清初著名温病学家戴天章所撰,后于乾隆年间被坊刻为歙县郑奠一之书,并取名《瘟疫明辨》,戴氏孙祖启于书坊中购阅之,即其先大父存存书屋之《广瘟疫论》,虽易其名,幸未改窜其文,因出存存书屋原本,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校刻行世,以纠讹传,广先德[1]。1937年曹炳章将其收录于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古典医学巨著《中国医学大成》丛书中,书名仍沿用《瘟疫明辨》。  相似文献   

13.
王履(1332-1391)字安道,江苏昆山人,为著名的温热派医家。谢诵穆认为在温病学发展史上,“最可注意者,为王安道、叶天士、陆九芝三人。温病学说之剧变,王安道启其端。”(1)时逸人说:“后世谈温热病的、都以为始于河间,可是河间所论的,在伤寒中亦有热证,……至安道才人张旗鼓,将温病另立门户。”(2)正因王履之论寒温,对后世影响极大,故今就其若于学术见解,略加述评。如有欠当处,请高明指正。一、对仲景学说的见解 1、《伤寒论》并非全书:王氏认为“阳明篇无目痛,少阴篇无胸背痛,太阴篇无嗌干,厥阴篇无囊缩,必有简脱。”“仲景书中只有中风与伤寒二项,如温暑寒疫,时行温疫等,必另有治法,想已失传。”又  相似文献   

14.
吴有性与《温疫论》吴有性,字又可,为明末清初一代治温疫病大家。著有《温疫论》一书,为世人所称,对后世治疗温疫病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吴氏对疫病流行的病因,提出“杂气说”。明言杂气为“天地之厉气”,“触之者即病”。病的特征是长幼之病多相类似。对疫病病因...  相似文献   

15.
《温疫论》出现之前,明代一些医家对“伤寒病温热”的传统观点提出了颠覆性的质疑,认为温热乃“各以其时受病,而非寒变为温、变为热”,温热病与伤寒的概念分离已经从模糊到清晰。随着概念逐渐清晰产生了对温、热、暑、疫邪气的新感认识,并提出暑邪、温邪从口鼻而入。此期医家提到的六经温病辨证与瘟疫五种汗解法是温病辨治方面值得注意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疫病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疾病.中医疫病发展史是历代中医学家不断防疫治疫、总结经验、传承发展的过程.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葛洪《肘后备急方》、庞安时《伤寒总病论》、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吴有性《瘟疫论》、吴瑭《温病条辨》等众多名医名著的出现,大多与疫病有关.文中以时间为主线,系统梳理秦汉至明清时期有代表性医家...  相似文献   

17.
当下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的范畴,隶属于温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明清时期是温病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中又以吴又可的《温疫论》、叶天士的《温热论》和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独具代表性.将三本著作试以比较可以发现,《温疫论》是中国疫病学发展史上的奠基之作,其创新性的提出戾气致病学说,认为邪从口鼻而入,伏于...  相似文献   

18.
牛珀至宝栓是由古方犀珀至宝丹(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化裁齐改而成,较之原方蜜丸使用方便,秦效  相似文献   

19.
温病学问答     
问:温病有哪些病名? 答:温病的病名历代医家各有所论,互不统一,可谓琐碎,繁杂,五花八门,为后世医者造成混乱。仅就清代几位著名的温病学家所论来看: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开篇即说: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瘟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共九种。王孟英在《温热经纬》中又增加了若干种:在“仲案湿温篇”中收入“湿家之为病”等条。在《仲景疫病篇》中增加了阳毒,阴毒,百合病,孤惑等病。雷少逸在《时病论》中则按四时六气所伤来列病。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相似文献   

20.
探讨明未吴又可《瘟疫论》的学术思想。主要从疫为戾气 ,邪伏膜原 ,达原祛邪、注重舌脉 ,下不厌早等方面阐述了瘟疫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