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伴颅内血肿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显微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6例MCA动脉瘤伴颅内血肿显微外科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按Hunt-Hess分级:Ⅱ级3例,Ⅲ级5例,Ⅳ级7例,Ⅴ级1例。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确诊,动脉瘤位于MCA主干1例,分叉部15例。16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对多发动脉瘤采取早期与择期、一期与分期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动脉瘤,原则是先处理破裂动脉瘤,再处理未破裂动脉瘤。结果动脉瘤夹闭14例,动脉瘤夹闭+包裹1例,夹闭一侧动脉瘤、另一侧动脉瘤未处理1例。依据Glasgnw预后评分GOS判断:优良9例,轻残3例,重残2例,死亡2例。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伴颅内血肿的MCA动脉瘤效果显著。充分的术前评估、合适的手术时机和良好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早期手术清除颅内血肿并夹闭动脉瘤可有效预防致命的再出血、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时机、方法及影响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2例54个颅内多发动脉瘤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采取早期与择期、一期与分期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多发动脉瘤,原则是先处理破裂动脉瘤,再处理未破裂动脉瘤。结果 22例54个颅内多发动脉瘤直接夹闭48个,包裹3个,未处理3个。依据格拉斯哥结果评分判断预后:优良16例,轻残3例,重残2例,死亡1例。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效果显著,正确判断责任动脉瘤并予首先处理,根据动脉瘤部位、Hunt-Hess临床分级及患者自身状况等选择一期或分期手术可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老年人颅内多发动脉瘤(MIA)的治疗原则及其预后。方法 20例老年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一期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13例;分期介入栓塞多发动脉瘤3例;二期开颅治疗动脉瘤3例;一期手术夹闭后交通动脉瘤,二期介入栓塞眼动脉瘤1例。结果 20例手术全部成功,存活率100%。因手术新出现神经系统体征2例,1例偏瘫,1例昏迷;半年以上的随访,1例恢复,1例植物生存。手术前有神经系统体征表现16例,其中6例动眼神经瘫痪,3例脑积水,5例偏瘫,2例失语。术后2例偏瘫未恢复,3例动眼神经瘫痪部分恢复,2例失语症状改善,其余恢复良好;3例脑积水中,2例手术后脑室缩小,1例无明显变化。结论 根据患者条件和具体情况,尽早实施外科干预治疗老年人颅内多发动脉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时机、方法及影响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2例54个颅内多发动脉瘤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采取早期与择期、一期与分期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多发动脉瘤,原则是先处理破裂动脉瘤,再处理未破裂动脉瘤.结果 22例54个颅内多发动脉瘤直接夹闭48个,包裹3个,未处理3个.依据格拉斯哥结果评分判断预后:优良16例,轻残3例,重残2例,死亡1例.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效果显著,正确判断责任动脉瘤并予首先处理,根据动脉瘤部位、Hunt-Hess临床分级及患者自身状况等选择一期或分期手术可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17例颅内多发动脉瘤应用微创治疗的临床资料,共36个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其中一期血管内栓塞12例患者,25个动脉瘤;一期微创手术夹闭3例患者,6个动脉瘤;二期手术2例,5个动脉瘤).结果 恢复优良13例,轻残2例,重残1例,死亡1例.术后随访(2年)DSA显示血管内栓塞者有2枚动脉瘤复发.结论 应用血管内栓塞和微创手术夹闭动脉瘤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是安全可靠的,两者应相互补充,并尽可能一期处理动脉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在治疗颅内镜像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 我科收治的19例颅内镜像动脉瘤均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采取早期与择期、一期与二期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动脉瘤.结果 本组一期手术11例,二期手术6例,一侧动脉瘤夹闭后对侧动脉瘤未处理2例;动脉瘤直接夹闭38个,未处理2个.术后恢复优良12例,轻残5例,重残2例.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镜像动脉瘤效果显著,选择正确的手术时机和方法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宋旭  汤宏杰  张桐  王强  谢满意 《安徽医药》2022,26(12):2412-2415
目的探讨破裂的后交通动脉镜像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通过研究中心影像储存和传输系统确诊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2015年 5月至 2021年 5月破裂后交通动脉( PCoA)镜像动脉瘤病人 24例,回顾性分析病人的临床资料和手术疗效。结果本组动脉瘤直接夹闭 24例。动脉瘤夹闭术病人中,行一期手术 21例,单侧开颅夹闭一侧动脉瘤 12例、夹闭双侧动脉瘤 8例,双侧开颅夹闭动脉瘤 1例;行二期手术 3例,其中一期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 3个,二期通过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 3个。行一侧动脉瘤通过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后对侧动脉瘤未处理有 12例病人。病人术后均行头颅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复查,通过显微外科夹闭的 24例动脉瘤病人中有 2例病人动脉瘤瘤颈残留,其余病人动脉瘤均消失,载瘤动脉通畅。通过格拉斯哥预后( GOS)评分显示恢复优良 17例,轻残 5例,重残 2例。结论 PCoA镜像动脉瘤应积极治疗,根据病人出血部位、 Hunt-Hess临床分级、动脉瘤的位置、动脉瘤大小和形态,本组均行显微外科治疗,采用早期与晚期、一期与分期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动脉瘤,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以本院2010年7月~2013年1月收治的颅内多发动脉瘤行显微手术治疗患者12例为研究对象,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方法和技巧。结果12例患者经过开颅显微手术治疗的全部26个动脉瘤均夹闭成功,在术后康复方面,有8例恢复良好,3例有轻度残疾,1例重度残疾,所有患者在术后进行CTA或DSA复查时,都未见动脉瘤显影,证明动脉瘤已成功被夹闭。结论颅内多发动脉瘤显微手术方法复杂,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订个性化的手术方案,诊断上需注意判断责任动脉瘤的所在位置,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对责任动脉瘤的正确处理,并尽早、尽量地通过一期手术处理所有动脉瘤,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手术中破裂的预防及处理的技巧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2010年8月55例患者开颅行夹闭术中动脉瘤破裂8例的处理,其中后交通2例,脉络膜前2例,大脑中分叉1例,前交通3例。结果 8例术中破裂动脉瘤均被成功夹闭,其中1例死亡,2例中残,1例重残,余恢复良好。结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破裂难以避免,显微手术技巧及综合处理措施能预防或减少术中破裂,有效地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显微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的46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资料,44例有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表现,按Hunt-Hess分级:0~Ⅰ级6例,Ⅱ级17例,Ⅲ级13例,Ⅳ级9例,Ⅴ级1例。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确诊,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主干4例,分叉部41例,远端1例。46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对多发动脉瘤采取早期与择期、一期与分期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原则是先处理破裂动脉瘤,再处理未破裂动脉瘤。结果动脉瘤夹闭41例,动脉瘤夹闭+包裹4例,夹闭一侧动脉瘤、另一侧动脉瘤未处理1例。依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判断预后:优良36例,轻残6例,重残2例,死亡2例。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效果显著。熟悉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解剖特征有助于减少术中血管损伤,降低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动脉瘤瘤径大小与其位置及临床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 包括年龄、 性别、 动脉瘤瘤径大小、 位置、 Hunt-Hess (H-H) 分级等。通过对 CT、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 等图像判读, 将动脉瘤按照瘤径大小 (A 组 d<5.00 mm、B 组 5.00 mm≤d<10.00 mm、 C 组 d≥10.00 mm)、 发生位置及 H-H 分级进行分类, 观察动脉瘤瘤径大小与位置、 分级 之间的关系。结果 实际可纳入 750 例 (多发动脉瘤患者中瘤径包含 A、 B、 C 3 组 1 例, 包含 A、 B 2 组 2 例, 包含 A、C 2 组 2 例, 包含 B、 C 2 组 3 例), 平均年龄(56.14±11.88)岁, 其中男 292 例, 女 458 例。共检出动脉瘤 903 个, 多发性动脉瘤 91 例 (12.13%)。A、 B、 C3 组动脉瘤在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后动脉、 颈内动脉、 前交通动脉、 椎-基底系统动脉的发生数及比例分别为 20(3.9%)、 12(3.8%)、 5(7.5%); 70(13.6%)、 39(12.2%)、 10(14.9%); 2(0.4%)、 4(1.3%)、 2 (3.0%); 112 (21.7%)、 70 (21.9%)、 36 (53.7%); 165 (32.0%)、 94 (29.4%)、 6 (9.0%); 130 (25.2%)、 90 (28.1%)、 6(9.0%); 17(3.3%)、 11(3.4%)、 2(3.0%)。A、 B、 C3 组动脉瘤在 H-H 分级Ⅰ、 Ⅱ、 Ⅲ、 Ⅳ、 Ⅴ的发生数及比例分别为 48(9.3%)、 45(14.1%)、 12(17.9%); 228(44.2%)、 150(46.9%)、 14(20.9%); 68(13.2%)、 54(16.9%)、 30(44.8%); 142(27.5%)、 43 (13.4%)、 9 (13.4%); 30 (5.8%)、 28 (8.8%)、 2 (3.0%)。动脉瘤瘤径大小与 H-H 分级呈负相关 (rs=-0.075,P=0.024)。结论前交通动脉、 后交通动脉处为较小动脉瘤高发部位, 颈内动脉处为较大动脉瘤高发部位; 瘤径大小与 H-H 分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16层螺旋CT在CTA检查脑动脉瘤的诊断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CTA检查脑动脉瘤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对23例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CTA检查和经后处理成像,与DSA和手术结果对照。结果本组23例患者CTA中发现动脉瘤26个(其中3例为2个动脉瘤),发病部位分布依次为前交通动脉15个、后交通动脉5个、大脑前动脉3个、大脑中动脉2个、基底动脉1个。CTA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及其与周围血管关系与DSA和手术结果基本一致。结论16层螺旋CT在应用CTA检查脑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很高,作为一种无创、安全、可靠、简捷的检查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神经内镜辅助早期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28例,29个动脉瘤。均在起病早期行全脑血管造影(DSA)后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对存活者临床随访半年以上并复查DSA。结果本组术中神经内镜检查显示夹闭前3例发现了显微镜下未能发现的穿通支血管,夹闭后发现3例瘤颈夹闭不全,2例误夹穿通支血管,无手术死亡,重残1例(3.57%),轻残5例(17.85%),恢复良好22例(78.57%),随访半年以上未见再出血或复发。结论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夹闭中引入神经内镜能提高动脉瘤手术的夹闭率,预防漏夹和误夹,减轻对正常神经组织的损害,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讨论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后交通动脉瘤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血管内栓塞治疗66例后交通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66例中成功栓塞65例,100%栓塞者57例,95%栓塞6例;90%栓塞2例;动脉瘤破裂死亡1例;术后脑梗死5例,死亡2例。结论介入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瘤是一种微创、安全并且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交通段破裂动脉瘤外科显微夹闭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收住入院的212例颈内动脉交通段破裂动脉瘤病人,其中49例未行手术治疗,余163例均行外科显微夹闭治疗.结果 本研究纳入病人163例,其中预后良好病人122例,预后不良病人41例.单因素...  相似文献   

16.
前交通动脉瘤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及其毗邻解剖结构,以期为前交通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2例甲醛固定成人头颅,以红色乳胶灌注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解剖前交通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对其位置、形态、走行、分支血管及毗邻结构等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前交通动脉变异较多,可分为单干型、双干型、"Y"型以及网状型,单干型前交通动脉仅占56.25%;前交通动脉的长度平均为(3.84±1.33)mm,管径平均为(1.56±0.43)mm,分支平均为(3.47±1.25)支,分支管径平均为(0.31±0.14)mm;大脑前动脉A1段左、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交通动脉走行、管径和分支与大脑前动脉A1段关系密切.结论:前交通动脉及其毗邻解剖结构复杂,可能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有关,在临床诊疗中应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医源性假性动脉瘤产生的原因、早期诊断及正确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开展介入技术后3年来所发生的4例假性动脉(股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例行穿刺点加压包扎,3例行假性动脉瘤切除术及血管修补术,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股动脉穿刺后产生假性动脉瘤的原因可能与高血压、动脉硬化、肥胖、穿刺技术不佳、穿刺后压迫包扎不当和使用抗凝剂等有关。诊断主要依赖于患者的自觉症状,细心的查体及辅助检查(彩色超声)。治疗主要为外科手术治疗,瘤体小者可行局部压迫包扎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