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学生情绪智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揭示当代中学生情绪智力和应对方式的特点,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情绪智力量表(EIS)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CSSMSS)对广州地区初一至高三六个年级共计1281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中学生的情绪智力有城乡差异,且与独生与否有关;性别与年级交互作用显著,初一、初二、初三性别差异显著,而高一、高二、高三性别差异不显著.(2)中学生采用的应对方式依次是问题解决、退避、忍耐、发泄、求助、幻想;女生比男生更多采用退避、求助和发泄的方式;独生比非独生更多采用退避;除幻想以外,在其它的应对方式上各年级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3)中学生的六种应对方式与情绪智力均有显著正相关(r值范围在.072~.459之间);问题解决、退避、求助三个因子对情绪智力有重要的预测作用.结论:中学生的情绪智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与应对方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农村中学生社交焦虑、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农村中学生社交焦虑、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用社交焦虑量表、应对方式量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315名农村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农村中学生社交焦虑存在年级差异,初三男女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水平社交焦虑者的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心理健康上存在显著差异.自责、社交焦虑、幻想、求助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回归效应.结论 社交焦虑对心理健康不仅有直接预测效应,还通过应对方式对其有间接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地方院校大学生的应对方式特点,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应付方式问卷(CSQ)、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量表(SSQS)对60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在应对方式上趋于成熟;不同院校大学生在解决问题、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上差异显著(P<0.01);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大学生在在求助、自责、幻想、退避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大学生应对方式因子与SCL-90所有因子呈显著相关(P<0.01),与社会支持因子存在相关(P<0.01)。结论根据应对方式特点,提高应对方式水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关系,为进一步开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北京市某高职院校385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心理健康的强迫、偏执、敌对、焦虑、人际敏感和心理不平衡因子上高职院校学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t=2.47,3.24,1.97,2.90,2.29,-8.43;P0.05);男生在问题解决、合理化、忍耐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3.04,1.96,2.69;P0.05);女生在逃避、发泄情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2.51,-2.07;P0.05);一年级学生在逃避和幻想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它两个年级组(t=3.04,1.96;P0.05);应对方式中的发泄情绪、幻想因子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分量表得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忍耐、逃避因子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分量表得分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0.05)。结论:高职院校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并与应对方式有不同程度的相关。  相似文献   

5.
家庭类型对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家庭类型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差异。方法: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87名单亲家庭、439名完整家庭、46名组合家庭的初中生进行了测查。结果:单亲家庭初中生发泄、幻想应对显著高于完整家庭初中生,组合家庭初中生发泄、幻想、忍耐应对显著高于完整家庭初中生。结论:单亲家庭和组合家庭初中生比完整家庭初中生更多采用发泄、忍耐、幻想等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中国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影响两者关系的调节变量。方法运用M eta分析对23篇研究包括10130名被试进行分析,使用应对方式问卷(CS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做问卷调查。结果①解决问题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效果量(r=-0.14~-0.21),除与躯体化和恐怖因子外,95%置信区间都不包括0;自责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效果量(r=0.28~0.40),除与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因子外,95%置信区间都不包括0;求助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效果量(r=-0.06~-0.12),除与强迫因子外,95%置信区间都包括0;幻想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效果量(r=0.22~0.30),除与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外,95%置信区间都不包括0;退避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效果量(r=0.18~0.25),95%置信区间都不包括0;合理化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效果量(r=0.23~0.28),除与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外,95%置信区间都不包括0;②调节变量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的大学生主要在下面几个相关系数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即解决问题与敌对、解决问题与偏执、自责与人际关系敏感、退避与强迫、退避与人际关系敏感、退避与偏执、退避与精神病性;地域对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不起调节作用。结论①中国大学生成熟型应对方式(解决问题和求助)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不大;不成熟型应对方式(自责、幻想和退避)和混合型应对方式(合理化)对心理健康的阻碍作用中等且较稳定;②不同类型大学生和不同地域大学生在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关系上的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7.
对某高校316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大学生应对方式特点以及和社会支持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大学生从总体上说更倾向于采取解决问题、求助应对方式,男生比女生更多的采取解决问题应对方式,而女生比男生更多采取求助应对方式。(2)从总体上说,社会支持水平与积极应对呈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无明显相关.(3)大学生更重视来自主观的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对解决问题应对方式贡献率较大,社会支持利用度明显影音求助应对方式的采用。(4)男生和女生应对方式存在一定差别。对于男生,客观支持和退避呈负相关,社会支持水平对解决问题贡献率较大;对于女生,客观支持和退避成正相关,社会支持对于求助应对贡献率较大。(5)在幻想应对方式上,性别和社会支持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师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中师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应付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 - 90 )和应付方式量表进行测查。结果 :解决问题和求助应对方式与SCL - 90各因子呈负相关 ,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应对方式与SCL- 90各因子呈高度正相关。有心理问题组与无心理问题组在“解决问题”、“自责”、“退避”、“合理化”应对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 :采用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有利于中师生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9.
回族大学生人际困扰及其应对方式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回族大学生人际困扰状况及其应对方式。方法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之以情境访谈法。结果不论是交谈行为困扰、社交和交友方面的困扰,还是与异性同学交往困扰,当以100分为基准值时,总分平均值仅70多分;回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在交友困扰以及总体人际困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在交谈困扰、与异性交往困扰方面无显著差异;当在人际交往中面临困扰时,应对方式依次为:问题解决、忍耐、幻想、发泄、求助、退避。在具体交往情境中,回族大学生的选择与汉族无显著差异。结论回族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扰,尤其是在与异性同学交往方面。回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困扰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当人际交往出现困扰时,回族大学生主动寻求问题解决,其次是“忍耐”,而把“退避”作为最后采取的应对方式。回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之间除“求助”方式有显著差异外,其他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上海市松江区中学生焦虑情绪的流行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学校实施有效地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对上海市松江区633名6~10年级的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①上海市松江区中学生焦虑的发生率为24.s%.在性别上,女生焦虑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2.665,P<0.01);②在应对方式中寻求社会支持方面和发泄情绪方面女生显著高于男生(t=-2.950,-3.862;P<0.01,P<0.001);③与全国常模比较,松江区中学生应对方式在问题解决上显著低于全国常模,在寻求社会支持、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及幻想否认上显著高于全国常模;④本地户籍学生在寻求社会支持和问题解决方面显著高于外地户籍学生(t=2.374,2.235;P<0.05);⑤七年级学生在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方面显著低于其他年级的学生,在合理化解释和幻想方面显著低于九、十年级学生,十年级学生在发泄情绪方面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的中学生;⑥中学生的焦虑情绪与应对方式中问题解决、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合理化解释呈显著负相关,与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幻想否认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中学生焦虑情绪的发生率高,且与应对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家庭支持对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父母职业和受教育水平、居住环境等均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将这些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加以整合 ,并参考有关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理论[1,2 ] ,尝试性地提出家庭支持(familysupport)这一概念 ,并把它界定为父母 (或抚养者 )为了一定教养目的 ,在某种家庭教养氛围下 ,对子女 (或被监护人 )成长过程中所提供的物质、情感和信息方面的帮助、指导。初中生由于身心发展尚未成熟 ,经济未独立 ,因此家庭是他们重要的支持源。家庭支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支持 ,在初中生成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当前地方性高校学生的焦虑心理现状,分析焦虑的影响因素,同时探讨其与应付方式的关系,以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方法:对181名在校大学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运用应付方式问卷和烦恼心理问卷进行测量。结果:1学生焦虑状况整体处于"轻微"到"中等程度"之间;2"缺乏自信"焦虑因子上,班委显著低于非班委人员(F=4.847,P=0.029);无睡眠困扰者焦虑水平最低(P0.05);学习成绩处于及格水平附近者的焦虑水平最高(P0.05);3焦虑各因子与应对方式相关显著(P0.05),解决问题和幻想解释了"前途迷茫"变异程度的18.4%(R2=0.184);自责、解决问题和退避解释"缺乏自信"变异程度的23.1%(R2=0.231);解决问题和退避解释"经济压力"变异程度的10.3%(R2=0.103)。结论:地方高校学生焦虑程度适中,心理状况良好;焦虑的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方式并存,来自"前途迷茫"的焦虑主要采用解决问题和幻想的应付方式,"缺乏自信"采用自责、解决问题和退避,"经济压力"采用解决问题和退避的应付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高中生应对方式的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其与自我和谐的关系。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和自我和谐量表对200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中生只在极少应对方式上存在性别和家庭所在地差异,父亲在外打工对其子女应对方式无影响,母亲在外打工只在求助因子上有影响;应对方式与自我和谐总分及其分量表得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结论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有利于其自我和谐,而采用幻想、退避和合理化不利于其自我和谐。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和社交焦虑的特点及相互关系,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GSES)、应付方式问卷(CSQ)和社交焦虑问卷(IAS)对368名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①不同性别大学生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解决问题应对方式中存在显著差异,但社交焦虑无显著性差异;理科、文科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差异不显著,但在社交焦虑和求助应对方式中差异显著。②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解决问题和合理化应对方式与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而自责与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③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自责、合理化应对方式三变量对社交焦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在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交焦虑和应对方式上表现出差异性,并且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和社交焦虑存在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学教师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学依据。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60名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小学教师主要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的应对方式。小学教师SCL-90的总均分大于或等于2者占总体的19.1%,主要心理问题是强迫和人际敏感。自责、幻想对心理问题的总均分和各因子有正向预测作用,解决问题对其有负向预测作用。结论采用消极应对方式容易引发多种心理问题,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有助于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6.
初中学生个人素质、生活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是什么原因使一个人从健康变为不健康呢 ?研究者们主要从两个角度去寻求解释 :一种解释认为某些个人的素质会使人容易产生心理不健康。研究发现 ,自我效能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与焦虑水平、抑郁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1] ;自我效能低的儿童会表现出更多的情绪困扰 ,而保持较高的自我效能可以促进身心健康[2 ] 。对应对方式的研究也发现 ,积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正相关 ,而消极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负相关[3] 。另一种解释认为压力事件是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原因。有关研究表明 ,压力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有…  相似文献   

17.
农村高三学生的自尊水平、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究农村高三学生自尊、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自尊评定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从陕西省三原县3所中学抽取的140名农村高三学生进行测查。结果①农村高三学生的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②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自尊和主观幸福感无显著性别和学科差异(P>0.05),应对方式的求助和合理化因子有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其余各因子无显著性别和学科差异(P>0.05);③层级回归分析,解决问题和自责的应对方式对自尊和主观幸福感有部分中介作用,且中介效应显著。结论农村高三学生的自尊通过解决问题和自责的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部分影响。  相似文献   

18.
父母养育方式与中学生的特质应对方式及特质焦虑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目的 探求父母养育方式与中学生的特质应对方式及特质焦虑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 (STAI)及自编的被试及其家庭基本情况调查项目测查初一~高三各个年级的 475名学生 ,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男生和女生所感受到的父母养育方式、特质应对方式及特质焦虑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 ;NC、PC、M4、F1、F6等因子可以较好地预测中学生的特质焦虑水平。结论 父母养育方式对中学生的应对方式和特质焦虑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特质应对方式对特质焦虑产生最直接最大的影响 ;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必须重视改善家长的教养方式 ,改善中学生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