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通过多层螺旋CT(multi-spiralCT,MSCT)的多平面重组(multi-plannar reformation,MPR)图像测量胸腰段骨折后凸角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选择2007年12月-2009年12月行胸腰段X线侧位片(CR片)和MSCT扫描检查且被诊断为胸腰段单个椎体骨折的45例患者。男32例,女13例;年龄24~63岁,平均4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5例,高处坠落伤12例,其他外伤8例。单纯压缩型骨折36个,爆裂型骨折9个。损伤部位:T116个,T1211个,L120个,L28个。伤后2h~7d行影像学检查22例,7d以上23例。由两位医师在CR片和MPR图像上测量后凸角,间隔3周后再重复测量1次,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位医师在CR片上测量后凸角平均分别为(20.75±8.31)°和(22.49±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好(r=0.882,P0.05);两位医师在MPR图像上测量后凸角平均分别为(16.65±8.62)°和(17.08±7.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极佳(r=0.976,P0.05)。在CR片和MPR图像上两位医师测量后凸角平均分别为(21.61±8.43)°和(16.87±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相关性好(r=0.852,P0.05)。结论在MSCT的MPR图像上测量胸腰段后凸角是可行的,且可靠性更好,但比在CR片上的测量值偏小。  相似文献   

2.
CT在桡骨远端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ong XY  An GS  Gao ZQ  Li SL  Rong GW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0):1414-1416
目的探讨CT检查对桡骨远端粉碎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03年1月至2005年1月111例(118侧)接受手术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对比桡骨远端X线片和CT扫描结果。结果在关节面压缩塌陷、关节面分离、关节面严重粉碎、桡腕关节半脱位这几项X片测量结果与CT测量结果有较大差异。关节面分离X线片检查显示42侧,CT检查显示关节面分离70侧。X线片检查显示关节面压缩塌陷31侧,CT检查显示55侧。X线片显示关节面骨块在3块或3块以上87侧,CT显示101侧。骨折涉及下尺桡关节或伴有下尺桡半脱位,X线片显示33侧,cT显示56侧。桡骨短缩(〉5mm)X线片显示108侧,CT显示112侧。掌倾角改变X线片显示110侧,CT显示113侧。尺偏角改变X线片显示64侧,CT显示69侧。结论对桡骨远端粉碎骨折损伤的严重程度、稳定性,是否需要手术,手术采取什么方式,手术入路的选择,术中特别需要注意的部位等情况,CT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直观、更详细的资料。同时也要求临床医生掌握CT检查的适应证及如何选择扫描的平面。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复杂桡骨远端骨折多维重建 (表面遮盖法及多层面重组 )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32例石膏固定X线复查累及关节面的复杂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用GE螺旋CT (SCT)按扫描层厚 1~ 2mm ,重建间隔 0 . 5~ 1mm ,螺距 1. 0~ 1.5mm ,采集容积数据后多层面重组 (MPR)及表现遮盖法重建 (SSD) ,将重建结果与X线平片对比观察。采集容积数据时分别运用了横断、冠状及矢状位患腕扫描方式 ,并比较之不同。结果 与X线平片比较 ,复杂桡骨远端骨折多维重建可立体观察骨折的位置 ,骨折线的走向 ,骨折块的大小、多少 ,特别是关节面伤后的形态 ,检出X线阴性的腕骨骨折 4例 ,有关节面塌陷 7例。结论 不同扫描方式各有其特点 ,但一般以冠状位首选。复杂桡骨远端骨折螺旋CT多维重建弥补了X线平片不足 ,对伤情评估及手术方式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外固定架结合组合克氏针技术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46例不稳定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采用外固定架结合组合克氏针技术进行治疗.按AO/ ASIF分型:C1型27例,C2型16例,C3型3例.根据改良的Sarmiento评分,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和关节面台阶方面对桡骨远端影像学进行评估;采用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标准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10~ 42个月的随访,平均25个月.掌倾角由术前(- 18.5±10.2)°改善至术后(8.7±3.8)°,尺偏角由术前(- 14.6±4.5)°改善至术后(17.5±6.1)°,桡骨短缩由术前(6.0±2.1)mm改善至术后(0.7±0.3)mm,关节面塌陷由术前(5.3±3.6)mm改善至术后(0.8±0.2)mm.按Sarmiento评分标准评定:优31例,良15例;按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19例,良23例,可4例.结论 外固定架结合组合克氏针技术是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复位固定可靠,手术创伤小,可减少复位丢失.  相似文献   

5.
洪海斌 《中国骨伤》2021,34(2):108-113
目的:探讨滑轮悬吊牵引复位结合自制小夹板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将收治的60例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50~75(59.63±8.08)岁;骨折按照AO分型,A2型25例,A3型5例;采用滑轮悬吊牵引复位配合自制小夹板固定。对照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52~76(59.77±8.03)岁;按照AO分型,A2型24例,A3型6例;采用传统手法复位配合自制小夹板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情况,并采用改良Green和O’Brien腕关节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6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1~13(11.90±0.80)个月;拆除夹板时间42~60(50.20±4.94)d,拆除夹板后X线片显示所有骨折骨性愈合,关节面平整。观察组治疗前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分别为(4.57±1.16)mm、(12.83±3.25)°、(-21.17±3.36)°,治疗8周后分别为(10.10±1.75)mm、(24.30±3.16)°、(9.40±2.13)°;对照组治疗前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分别为(4.50±1.43)mm、(12.83±3.10)°、(-21.50±3.38)°,治疗8周后分别为(8.90±1.24)mm、(21.20±2.91)°、(6.16±2.94)°;治疗前两组桡骨高度、尺偏角和掌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桡骨高度、尺偏角和掌倾角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改良Green和O’Brien腕关节评分(90.97±7.92)分与对照组(84.77±9.1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7,P<0.05);其中观察组优18例,良10例,可2例;对照组优10例,良15例,可3例,差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滑轮悬吊牵引复位结合自制小夹板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比传统手法牵引复位固定更具优越性,牵引稳定可靠,复位效果好,并能获得更好的腕关节功能,临床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AO分型中C型桡骨远端双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3—2013-03采用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AO C型桡骨远端双柱骨折56例。结果 56例术后获得平均1.5(1~2)年随访,均未发生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未见骨折延迟愈合和骨折不愈合。术后12个月随访X线片示桡骨远端高度短缩均1 mm,关节面平整,掌倾角为(11.6±1.2)°,尺偏角为(21.2±3.1)°。疗效按照改良Mc Bride评分标准评定:优39例,良15例,可2例,优良率96.4%。结论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AO C型桡骨远端双柱骨折术后并发症少,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掌侧切口桡骨远端低切迹钛板内固定治疗骨折块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07—2015-03对34例骨折块背侧移位的桡骨远端骨折行掌侧切口复位低切迹锁定钛板内固定,采用钛板置入新技术,依靠钛板与掌侧骨皮质形成角度(此角度即为背倾成角加上正常掌倾角),复位时先固定远端锁钉再通过按压钛板远端使其与骨皮质接触,间接撬拨复位桡骨远端关节面。结果 30例获得12~18(10.03±16.32)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骨折均获得愈合,关节面均平整无明显塌陷,且桡骨远端高度无明显短缩(1 mm);腕关节掌倾角为(9.8±6.7)°,尺偏角为(19.8±2.7)°。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优24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6.7%。结论经掌侧切口桡骨远端低切迹钛板内固定治疗骨折块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固定有效,并发症少,可早期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掌侧与背侧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6—2015-05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的142例Colles骨折,72例采用掌侧复位方法治疗(观察组),70例采用背侧复位方法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一次性复位上位率,复位上位时和复位后4周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一次性上位70例,一次性上位率97.2%;对照组一次性上位58例,一次性上位率82.9%;观察组一次性上位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41,P=0.004)。复位上位后X线片显示2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后4周随访X线片显示对照组掌倾角、桡骨茎突高度较观察组丢失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尺偏角丢失大于观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7,P=0.049)。结论掌侧手法复位治疗Colles骨折优于背侧手法复位,一次性复位上位率高,桡骨短缩及角度丢失更小,腕关节功能恢复好,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0):1825-1829
[目的]探讨掌侧锁定钢板治疗Buttazzoni B2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Buttazzoni B2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27例(青年组28例,中年组36例,老年组63例),随访并动态测量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尺骨变异等影像学指标的变化,以评估骨折再移位的情况。术后12个月行腕关节功能评分(DASH评分和Gartland和Werley评分)。[结果]术后第12个月随访测量的尺偏角、掌倾角、尺骨变异和桡骨茎突高度分别为(21.20±3.50)°、(4.97±7.54)°、(0.33±1.14)mm和(12.71±3.85)mm,相较于术后24 h测量的影像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骨茎突高度:老年组患者短缩值高于中、青年组患者(P=0.044和P=0.049)。DASH评分平均12.2分,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artland和Werley评分均达到优(74例)或良(53例)。[结论]掌侧锁定钢板可以为Buttazzoni B2型桡骨远端骨折提供良好的稳定性,并获得满意的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钩骨腕掌关节移位、修复和重建手的功能性关节的解剖学基础。方法22侧冷冻成人手腕标本,解剖观测钩骨腕掌关节和中节指骨基底关节面的形态、结构特点,测量各关节面的尺桡径、掌背径、关节面凹面的深度及关节面面积。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钩骨腕掌关节和中节指骨基底关节面在形态、结构特点、面积及各径线长度的相似度。结果钩骨腕掌关节的尺桡径(13.54mm±1.15mm,钩骨腕掌关节尺桡侧缘中点的距离)和示、中、环指中节与拇指远节指骨基底关节面的尺桡径(关节面尺桡侧缘中点的距离)无统计学差异(P0.01,对应t值分别为2.7670、-2.0720、2.1608、1.2189);钩骨腕掌关节的掌背径(10.71mm±0.93mm,钩骨底嵴的两顶点间距离)和环指中节指骨基底关节面的掌背径(关节面掌背侧缘中点的距离)无统计学差异(P0.01,t=1.6170);钩骨腕掌关节的尺侧凹面深度(1.30±0.08)mm、桡侧凹面深度(0.95±0.05)mm、面积(139.89±5.44)mm2和示、中、环、小指中节指骨、拇指远节指骨基底关节面的凹面深度(尺、桡侧关节面掌背缘中点为支点测量深度)及面积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钩骨腕掌关节可作为一个新的良好关节供区,用于修复和重建各中节指骨基底关节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AO分型C型桡骨远端骨折伴或不伴尺骨茎突骨折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通过病历查询及随访获取资料,将2006年7月至2011年7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治疗的76例AO分型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未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56例)和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20例),未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对合并的尺骨茎突骨折未予固定。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是否植骨、关节活动度、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及影像学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及疗效。结果: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患者尺侧疼痛较未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患者明显。骨折部位的疼痛、腕关节掌屈、腕关节背屈、主动活动时疼痛、桡偏、尺偏、前臂旋前、前臂旋后、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和影像学评分,未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分别为(0.1±0.1)分,(51.1±1.9)°,(60.2±1.9)°,(0.6±0.1)分,(23.1±0.9)°,(28.7±1.3)°,(81.5±2.6)°,(68.2±2.7)°,(1.9±0.3)分,(89.6±12.3)分;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分别为(0.3±0.3)分,(51.4±2.3)°,(66.6±1.7)°,(0.5±0.2)分,(24.5±2.0)°,(26.9±1.8)°,(80.3±2.5)°,(70.3±3.7)°,(1.2±0.4)分,(92.5±7.5)分。以上各项指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是否合并尺骨茎突骨折不影响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关节活动度及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青少年L_5S_1发育不良性滑脱与峡部裂性滑脱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特点。方法:对2002年5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4例影像资料完整的青少年L_5S_1滑脱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8例,女16例,年龄10~18(13.4±2.0)岁;其中发育不良性滑脱(发育不良组)9例,峡部裂性滑脱(峡部裂组)15例。在站立位脊柱侧位片上测量滑脱相关指标(滑移距离、滑脱率、滑脱角)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指标(矢状面偏移、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L_5入射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骨盆矢状面厚度、腰骶角、骶骨平台角)。对两组影像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滑脱距离、滑脱率和滑脱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育性滑脱组矢状面偏移、L_5入射角、骨盆倾斜角和骨盆矢状面厚度均明显高于峡部裂性滑脱组(P0.05)。发育性滑脱组的骶骨倾斜角、腰骶角和骶骨平台角则显著低于峡部裂性滑脱组(P0.05)。两组间胸椎后凸角和腰椎前凸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峡部裂性滑脱明显不同,发育不良性滑脱表现为躯干前倾明显,骨盆后倾。对于发育不良性滑脱,需要严密观察,出现矢状面失平衡时则应早期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应用端盖钛网与无端盖钛网植骨融合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脊髓型颈椎病的影像结果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颈前路单个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术治疗的60例合并骨质疏松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6例,女34例,年龄68~79岁,平均75.8岁。根据术中所用钛网分为端盖钛网组(A组,32例)及无端盖钛网组(B组,28例)。通过JOA评分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定;通过X线对融合节段椎间高度及前凸角度(Cobb角)进行测量;通过CT评估钛网植骨融合率。结果:6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年,平均1.5年。临床疗效评价结果:A组术前JOA评分为9.3±1.7,术后1周、3个月、1年JOA评分分别为14.2±1.8、15.7±1.2、15.4±1.5;B组术前JOA评分为9.1±1.8,术后1周、3个月、1年JOA评分分别为14.5±1.3、14.9±1.7、15.2±1.6。两组术后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3个月、1年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评价结果:A组术前融合节段椎间高度为(42.1±2.4)mm,术后1周、3个月、1年分别为(45.3±3.2)mm、(44.7±2.9)mm、(44.5±3.0)mm;A组术前Cobb角为(5.3±1.2)°,术后1周、3个月、1年分别为(10.3±1.9)°、(10.1±1.7)°、(9.9±1.3)°;B组术前椎间高度为(43.4±2.3)mm,术后1周、3个月、1年分别为(45.7±2.8)mm、(44.2±2.7)mm、(41.5±2.1)mm;B组术前Cobb角为(5.4±1.0)°,术后1周、3个月、1年分别为(11.2±1.8)°、(10.8±1.6)°、(7.2±1.4)°。两组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高度、融合节段Cobb角与术前比较明显提高(P0.05)。术后1周、3个月A组椎间高度、融合节段Cobb角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椎间高度、融合节段Cobb角A组均明显优于B组(P0.05),末次随访,A组钛网沉陷率为6%,B组为18%。结论:颈前路手术应用端盖钛网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维持椎间隙高度及融合节段前凸角度方面优于无端盖钛网,端盖钛网的应用可有效降低骨质疏松患者的钛网沉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紧要康复路径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中应用的临床结果.方法:自2015年3月至2019年12月,纳入67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患者.女49例,男18例;左侧42例,右侧25例;年龄60~81 (70.72±5.92)岁.紧要康复路径包括密集的力量和步态康复...  相似文献   

15.
经椎弓根蛋壳技术治疗胸腰椎畸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估经椎弓根蛋壳技术治疗胸腰椎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应用经椎弓根蛋壳技术治疗不同病因所致的胸腰椎畸形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20-58岁,平均45岁;其中先天性半椎体畸形5例,陈旧性结核畸形12例,陈旧性创伤伴畸形疼痛14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5例。对患者的腰痛、Oswestry功能评分和影像学改变进行观察。结果:36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245min,平均出血量为1900ml。所有患者获得1年以上随访,术后1年所有患者获得融合。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患者的腰痛VAS评分分别为7.2±1.4,2.5±1.0,1.8±0.5;ODI指数分别为(72.50±10.80)%,(42.50±11.10)%,(22.50±7.90)%;术后1周及术后1年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后凸Cobb角分别为(76.31±2.52)°,(23.66±1.16)°,(23.67±1.16)°;侧凸Cobb角分别为(71.86±4.02)°,(30.81±2.33)°,(30.82±2.32)°。术后1周、术后1年后凸及侧凸Cobb角较术前均有明显变小,术后1年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经椎弓根蛋壳技术治疗胸腰椎畸形可取得理想矫形效果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C形臂X线定位下多次小直径钻孔联合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对早期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早期ONFH患者106例,其中53例采用C形臂X线定位下多次小直径钻孔联合ESWT治疗作为观察组,男41例,女12例,年龄22~70(45.85±6.01)岁;另外53例仅采用ESWT治疗作为对照组,男34例,女19例,年龄20~68(45.12±5.83)岁。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髋关节屈曲范围、外展内收活动范围、ONFH面积比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改良Harris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s,mHHS),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年随访期间的股骨头生存率。结果:患者均无创口愈合不良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10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8~36(31.06±4.28)个月。观察组mHHS总分、髋关节屈曲范围、髋关节外展内收活动范围由治疗前(63.85±5.42)分、(23.79±2.21)°、(32.40±4.19)°分别增加至治疗后2年的(85.51±5.69)分、(34.65±2.73)°、(43.32±5.71)°(P<0.05);对照组分别由治疗前的(64.73±5.64)分、(23.82±2.18)°、(32.45±4.13)°增加至治疗后2年的(81.65±5.48)分、(32.79±2.87)°、(39.75±5.68)°(P<0.05)。观察组VAS、ONFH面积比例分别由治疗前的(5.76±1.41)分、(35.07±4.96)%降低至治疗后2年的(3.39±1.02)分、(22.04±3.23)%(P<0.05),对照组分别由治疗前的(5.73±1.45)分、(35.24±5.18)%降低至治疗后2年的(4.43±1.21)分、(28.32±3.76)%(P<0.05);治疗后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年的股骨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形臂X线定位下多次小直径钻孔联合ESWT治疗早期ONFH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疼痛,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合并椎体裂隙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合并椎体裂隙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9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B两组。A组45例,采用单侧入路PVP治疗,其中男17例,女28例,年龄(75.35±11.82)岁,骨密度T值为(-4.28±0.65) g/cm~3;B组49例,采用手法复位联合单侧入路PVP治疗,其中男19例,女30例,年龄(76.79±9.64)岁,骨密度T值为(-4.33±0.72) g/cm~3。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并发症;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12、18个月的VAS、OD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和术后12、18个月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观察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并计算其分布优良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水泥注入量A组为(8.42±1.24) ml,B组为(9.19±1.09) 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均无脊髓神经根损伤,术后均无肺栓塞、骨水泥毒性反应、感染等并发症。骨水泥渗漏A组出现5例,B组4例,均未引起相应临床症状,未予特殊处理。骨水泥分布A组优25例,良19例,差1例,B组优45例,良4例;骨水泥分布优良率B组高于A组(P0.05)。术前及术后1、12、18个月VAS、ODI评分A组分别为8.29±0.74、2.59±0.14、3.75±0.38、3.84±0.88和40.04±3.16、9.24±2.82、12.27±2.64、15.83±2.58,B组分别为8.22±0.82、2.54±0.19、2.81±0.23、2.82±0.45和39.98±2.05、9.16±2.10、9.46±2.41、9.76±2.46;术后1个月VAS、ODI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18个月A组高于B组(P0.05)。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及18个月椎体高度、Cobb角A组分别为(59.17±1.42)%、(85.95±2.19)%、(75.27±3.45)%、(68.34±2.24)%和(23.83±3.37)°、(15.26±2.61)°、(17.63±2.16)°、(19.46±2.54)°,B组分别为(59.31±1.87)%、(89.19±2.53)%、(88.62±2.51)%、(88.59±2.62)%和(24.72±3.78)°、(14.91±2.28)°、(15.48±2.55)°、(15.86±2.81)°。术后即刻椎体高度B组大于A组,Cobb角B组小于A组(P0.05),在随访中,B组椎体高度无明显变化,A组椎体高度塌陷(P0.05)。结论:在治疗合并椎体裂隙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使用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较单独使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能够有效防止椎体再塌陷,提高患者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伤椎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成形与跨伤椎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成形在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70例,其中35例采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治疗(A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55~74 (64.03±7.82)岁;AO分型A3型26例,A4型9例。其余35例采用短节段跨伤椎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B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54~72(62.78±6.40)岁;A3型28例,A4型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参数。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至少12个月;术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部位、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bb角与伤椎前缘高度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组分别为(5.5±2.5)、(1.8±0.8)、(0.9±0.4)分,B组分别为(5.4±2.3)、(1.7±0.6)、(1.2±1.8)分;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例:A组分别为(40.4±8.8)%、(92.0±4.9)%、(87.1±3.8)%,B组分别为(41.2±6.6)%、(93.2±4.6)%、(80.0±4.3)%;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A组分别为(18.4±6.9)°、(2.8±2.2)°、(4.2±2.6)°,B组分别为(16.8±7.2)°、(2.7±2.5)°、(6.0±2.4)°。所有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3项评估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比例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比例与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出现2例内固定失败,B组出现4例内固定失败。两组均无神经并发症。结论: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伤椎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与单纯结合伤椎成形均能取得良好临床疗效,但伤椎固定结合成形术更有利于维持术后伤椎高度和矢状位排列,减少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值得研究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术中附加透视拍摄侧斜位X线片观察桡骨远端螺钉与腕关节面关系及腕背切线位X线片观察远端螺钉是否穿出背侧皮质,从而评价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手术采用掌侧Henry入路治疗新鲜桡骨远端骨折45例,其中男20例,女25例,年龄32~75(52.4±8.1)岁。术中根据不同透视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为单纯透视拍摄标准正侧位X线片;观察组25例,在透视拍摄标准正侧位X线片基础上附加透视拍摄侧斜位X线片及腕背切线位X线片。观察两组术后6周及3、 6个月腕关节功能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14(10.8±1.7)个月,患者切口愈合良好,均获得骨性愈合。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腕关节功能Gartland-Werley评分,观察组术后6周(4.58±1.31)分、3个月(2.98±0.63)分、6个月(1.95±0.65)分,均优于对照组术后6周(6.32±1.96)分、3个月(3.63±0.76)分、6个月(2.43±0.7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