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后外单侧入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钉棒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41例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按照采取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后外单侧入路组(23例)和侧前方入路组(18例),后外单侧入路组采用经后外单侧入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钉棒固定术,侧前方入路组采用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钉板固定。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胸腰椎后凸角(Cobb角)恢复情况、植骨融合情况,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制定的下腰痛疾患评分法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Cobb角恢复情况:两组患者术后1周Cobb角与术前比较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后外单侧入路组Cobb角改善情况明显优于侧前方入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1年两组患者ASIA分级明显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疗效评价:后外单侧入路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65%,侧前方入路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经后外单侧入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钉棒固定与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钉板固定相比疗效显著,术后胸腰椎后凸角改善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治疗胸腰椎C型旋转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后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治疗胸腰椎C型旋转骨折脱位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9年3月~2010年8月收治胸腰椎AO分型C型旋转骨折脱位患者10例,均为青年男性,伤椎累及T10~L3.AO分类C1型7例,C3型3例,神经功能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全部为A级.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术后随访神经功能恢复和植骨愈合.结果 10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130 min,术中出血平均 520 mL.术后X线片显示脊柱复位良好,植骨位置良好.随访12个月椎间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4例ASIA分级A级恢复到B级,6例无恢复.结论 后路切开复位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能从单一入路能同时完成胸腰椎C型旋转骨折脱位的减压、复位、固定和融合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手术时机、临床疗效和主要并发症。方法经前路椎管减压、复位矫形、自体髂骨植骨Z-p late内固定治疗胸腺椎爆裂性骨折20例。伤后4~72 h手术12例、10 d~6个月手术8例。结果1例手术中死亡。19例获3~18个月的随访,平均10个月。Frankel分级:A级1例无恢复;B级恢复到C级2例,恢复到D级1例;C级恢复到D级5例,恢复到E级2例;D级恢复到E级9例。术后摄片示椎管减压充分,后凸畸形完全纠正。3个月后植骨融合,Cobb角丢失6°~9°,平均7.3°。主要并发症为大出血、肋间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结论前路入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疗效良好,新鲜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限期手术失血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在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应用TLIF技术治疗椎体前缘高度丢失大于50%,椎管占位率大于40%的胸腰段单节段爆裂性骨折患者共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22~61岁,平均45.3岁;损伤节段:T12 5例,L115例,L23例.骨折按照Denis分型:均为爆裂性骨折.脊髓神经功能受损情况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7例,D级11例,E级2例.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100~160 min,平均140 min;出血量200~750 mL,平均370 mL.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5 ~ 24个月(平均12.3个月),末次随访时脊髓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A级1例,B级1例,C级4例,D级7例,E级10例,平均提高1.8级.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45.2%±17.6%恢复至术后90.2%±13.7%,后缘高度由术前81.5%±14.3%恢复至术后93.5%±15.4%,cobb角由术前28.4°±11.8°改善至术后6.4°±3.8°,以上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IF技术可用于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治疗,能完成对骨折的减压、固定和前柱的支撑植骨融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后正中入路椎板切除后经椎管进行椎体前中柱减压重建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合并有神经损伤症状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3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3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男20例,女16例;年龄21~52岁,平均37.6岁;均为单一节段骨折,T_(11)8例,T_(12)10例,L_112例,L_26例。按胸腰椎脊柱脊髓损伤严重度评分系统(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TLICS)总评分为7~9分,平均7.4分。按美国脊柱损伤学会(America Spine Injury Association,ASIA)的神经病损分级,A级4例,B级10例,C级14例,D级8例。36例均采用正中入路椎板切除后经椎管进行椎体前中柱减压重建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分别对比评估术前、术后初期、末次随访时以下各项指标: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ASIA分级评估);后凸畸形矫正(Cobb角)情况;伤椎椎管容积变化情况;伤椎前缘高度变化情况;记录内固定松动、断裂情况及植骨面融合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1~3.5(2.8±0.3)h;术中出血量为550~1 350(880±120)ml;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均获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8.4个月。全部获得骨性愈合,无假关节形成及内固定松脱、移位、断裂等情况发生。术后神经功能情况:除A级和B级各有1例无明显恢复外,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后ASIA分级为:A级1例,B级1例,C级7例,D级10例,E级17例。术后3 d伤椎前缘高度、后凸畸形、伤椎椎管容积恢复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各个指标在末次随访(术后12个月)结果与术后初期复查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后正中入路椎板切除后经椎管进行椎体前中柱减压重建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合并有神经损伤症状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以经单一入路同时完成骨折复位、环脊髓360°减压和脊椎的三柱重建;其椎管减压彻底、即刻稳定脊柱、能达到前后联合入路所能取得的手术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手术时机、手术指征、临床疗效。方法经前路椎管减压、复位矫形、自体髂骨植骨或钛网融合器联合Z—plate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20例,伤后7~10d手术。结果20例获3~18个月的随访,平均10个月。Frankel分级:A级1例无恢复;B级恢复到C级2例,D级1例;C级恢复到D级5例,E级2例;D级恢复到E级9例。术后摄片示椎管减压充分,后凸畸形完全纠正。3个月后植骨融合。结论选择性行前入路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或钛网融合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疗效良好,新鲜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择期手术失血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伤椎后1/3切除重建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及对脊髓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病人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观察组行伤椎后1/3切除重建减压内固定治疗,对照组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重建减压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及手术前后影像学表现、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腰椎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植骨融合率高于对照组(P 0. 05);术后末次随访时,观察组的JOA评分及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丢失度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 44%,与对照组的4. 8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伤椎后1/3切除重建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能够改善病人的脊髓神经功能,减少椎体矫正度丢失,改善功能康复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部分椎体切除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难复性下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8年10月收治的28例合并神经损伤的难复性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载荷分享评分(LSC)6 ~ 9(7.2±1.1)分;高处坠落伤7例,交通伤15例,重物砸伤6例;L_3骨折18例、L_4骨折7例、L_5骨折3例,其中6例合并邻近椎体压缩性骨折;马尾神经损伤10例,神经根损伤4例,两者均有损伤1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 ~ 7(3.4±1.4)d。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Cobb角及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改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63.9±22.4)min,术中出血量(652.1±95.5)mL。所有患者随访12 ~ 30个月,平均16.7个月。术后VAS评分、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和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神经功能ASIA分级,术前A级1例术后仍为A级;术前B级4例,术后恢复至C级3例、D级1例;术前C级15例,术后恢复至D级11例、E级4例;术前D级8例,术后仍为D级4例,恢复至E级4例。结论后路部分椎体切除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难复性下腰椎爆裂性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三柱重建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单发爆裂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 1月至 2009年 3月, 采用该术式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单发爆裂型骨折患者 30 例, 男 22例, 女 8例;年龄 17~58岁, 平均 36岁。手术采用后正中入路, 切除伤椎的一侧椎板、椎弓根及 关节突, 创建后外侧通道, 然后行椎体次全切, 椎间植入钛网或人工骨笼, 后路椎弓根内固定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随访时进行 X线和 CT检查, 比较术前、术后和随访时的伤椎高度、Cobb角、椎管狭窄分级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30例均获得随访, 平均随访 28个月(18~48个月)。手术后胸、腰椎生理曲度恢复满意, Cobb角及伤椎高度与术前相比得到明显改善;椎管狭窄分级, 术前 2级 8例、3级 22例, 术后均为 0级;神经功能明显恢复, 术后 Frankel分级: A级 1例、B级 1例、C级 3例、D级 9例、E级 16 例。结论 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及三柱重建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单发爆裂型骨折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并且具备前后联合入路手术的优势, 为治疗不稳定胸、腰椎单发爆裂型骨折提供一个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获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正常矢状曲度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对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69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41例,女28例;年龄18 ~71岁,平均39.3岁.骨折节段:T116例,T12 22例,L120例,L2 12例,L36例,L4 3例;术前神经功能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ASIA):A级2例,B级4例,C级8例,D级20例,E级35例.术前模拟手术恢复胸腰椎正常矢状曲度并测量其数值,术中通过椎弓根螺钉与上终板平行,按术前测量数值个体化预弯连接棒角度个体化恢复胸腰椎正常矢状曲度.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固定节段矢状曲度丧失角度及椎管占位程度.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100 ~ 200min,平均137min;所有患者术后获12 ~ 25个月(平均14.3个月)随访.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的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固定节段矢状曲度丧失角度及椎管占位程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脊髓神经功能障碍术后无加重,67例不全截瘫患者ASIA分级均有1级以上改善. 结论 通过术前模拟手术个体化测量正常矢状曲度,按术前测量数值个体化预弯连接棒角度可以更好地恢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椎体高度及矢状曲度,正常矢状曲度的恢复可以明显减少术后固定节段矢状角度的丢失和内固定断裂、松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胸腰椎Chance骨折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腰椎Chance骨折的创伤机制、-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本组21例患者,男13例,女8例;年龄23~57岁,平均32岁。骨折部位:T11 3例,T12 29例,L1 8例,k1例。骨折按Denis分类:A型10例,B型2例,C型5例,D型4例。神经功能ASIA分级:A级0例。B级1例,C级2例,D级2例,E级16例。本组均行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并行脊柱后外侧植骨。结果:21例平均随访18个月(13~28个月)。除1例ASIAB级术后神经功能无改善外,其余ASIAC级或D级者恢复至E级。术后X线片示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满意,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术后腰背疼痛及功能情况总体满意。结论:胸腰椎Chance骨折属于屈曲牵张性损伤,发病率低,神经症状少,为不稳定骨折,采用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此类骨折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单侧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5年10月采用经单侧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25例胸腰椎结核患者临床资料。病变节段位于T_(10,11) 7例、T_(11,12) 10例、T_(12)~L_1 5例、L_(4,5) 3例。合并腰大肌脓肿4例,合并椎管内脓肿3例。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神经功能C级4例,D级2例,E级19例。记录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红细胞沉降率(ESR)。末次随访时采用Bridwell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并记录ASIA分级情况。结果全部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口甲级愈合,术中发生硬膜囊撕裂1例,无窦道形成,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15~22个月,平均18.1个月,末次随访时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ODI及ESR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6例伴神经损伤症状的患者,除1例由C级恢复至D级,其余均恢复为E级。术后未见内固定器断裂、松脱及矫正度丢失等情况。结论采用经单侧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短节段胸腰椎结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6月本院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28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研究患者手术前后患椎后凸Cobb角、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C 反应蛋白( C-reaction protein, CRP)、植骨融合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分级变化情况。结果28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2年,术后Cobb角无明显丢失,后凸畸形平均纠正4.12°,平均矫正率24.5%。末次随访ESR、CRP恢复正常,植骨大部分骨性融合,融合时间平均为7.8个月,原有症状大部分消失,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可有效完成病灶清除、减压、矫正后凸畸形、恢复生理曲度和重建脊柱稳定性,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并比较肌间隙入路通道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与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治疗腰椎病变终板损伤的特点与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213例腰椎病变患者,男73例,女140例;年龄24~81(54.9±10.5)岁;病程6~180(40.30±28.71)个月;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35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2例,椎间盘源性腰痛15例,炎症转归期原发性腰椎间隙炎9例,腰椎管狭窄症52例,腰椎退行性滑脱47例,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或不伴椎体滑脱33例;单节段191例(L2,3 5例、L3,4 24例、L4,5 162例),双节段22例(L2,3和L3,4 3例、L3,4和L4,5 19例)。采用后方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术110例(后路融合组),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103例(斜外侧融合组)。观察两组患者终板损伤的发生特点,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结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后路融合组发生终板损伤8例9个节段,发生率7.27%(8/110),男1例,女7例,年龄(63.22±3.51)岁;8例中术前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7例;使用香蕉型融合器5例,解剖型融合器3例;发生于椎体上终板3个节段,椎体下终板6个节段。斜外侧融合组发生终板损伤21例24个节段,发生率20.39%(21/103),男4例,女17例,年龄(62.50±5.02)岁;21例中术前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16例;使用融合器偏大(指融合器高度)5例,终板解剖形态异常4例,髂嵴过高3例;发生于椎体上终板20个节段,椎体下终板4个节段;21例终板损伤中合并椎体骨折2例。后路融合组终板损伤发生率低于斜外侧融合组。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随访时间12~48个月,中位数12个月。随访中后路融合组出现融合器沉降22例,斜外侧融合组43例,两组各发生1例融合器移位,均无内固定松动、移位或断裂。斜外侧融合组并发症发生率33.98%(35/103),高于后路融合组23.64%(26/1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两组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均获得良好的恢复,但在随访时出现不同程度的丢失。融合率后路融合组为94.5%(104/110),斜外侧融合组为96.1%(99/10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两种方法治疗单或双节段腰椎病变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两种融合方式终板损伤的特点不完全相同。虽然两种固定融合方式的终板损伤没有影响最终的临床结果,但仍需要加以重视,做好终板损伤的预防和有效处理,尤其是对于斜外侧椎间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与后路全椎板切除术治疗颈椎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秀山分院骨科和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闸北分院骨科收治的76例重度颈椎脊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术前所有患者均出现完全性或不完全性瘫痪症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完全性瘫痪,48例)或B级(不完全性瘫痪,28例),其中34例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术(前路组),42例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后路组)。记录所有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术前、术后ASIA运动及感觉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12.0±0.7)个月。后路组呼吸机使用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均少于前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ASIA运动及感觉评分均较术前及术后2周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前路和后路组患者ASIA分级A级(12 vs.19)、B级(15 vs.16)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术后发生血肿1例,感染1例,脑脊液漏3例;后路组出现脑脊液漏1例,深静脉血栓1例。结论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与后路全椎板切除术治疗颈椎脊髓损伤同样可恢复患者神经功能,后路全椎板切除可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及气管插管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后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重建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三柱骨折的临床疗效,为术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后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重建(A组)和前后路联合手术(B组)治疗严重胸腰椎三柱骨折不全瘫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A组18例,男10例,女8例;损伤节段:T111例,T125例,L16例,L26例。B组15例,男9例,女6例;损伤节段:T111例,T125例,L15例,L24例。采用Frankel分级评价神经功能;通过X线、CT评估伤椎前缘高度恢复情况、Cobb角的矫正情况、椎管减压范围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6个月。A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分别为(200±43)min,(1 100±344)ml及(400±112)ml;B组为(290±68)min,(1 500±489)ml及(900±269)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术后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Frankel神经功能评分较术前均有1级或1级以上的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重建、椎弓根钉内固定通过1个切口完成了减压重建固定的效果,临床疗效与前后路手术相似,但创伤明显减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腰椎结核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5月~2012年6月,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42例腰椎结核患者。其中L1椎体8例,L2椎体9例,L3椎体10例,L4椎体27例,L5椎体20例;累及单节段17例,双节段18例,3个节段7例。37例患者伴有椎旁脓肿,15例伴有不同程度的硬脊膜和/或神经根受压症状。按Frankel分级C级2例,D级13例,E级27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过≥2周抗结核治疗。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年,3例复发,其余病例术后6.5个月行X线片检查,显示椎间植骨融合,融合率为92.9%(39/42)。术后神经症状均获得明显恢复,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后路一期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有利于恢复脊柱稳定性,减小手术创伤,提高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18.
顾勇杰  胡勇  徐荣明  马维虎 《中国骨伤》2009,22(11):838-840
目的:探讨多节段非相邻型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治疗方式和分型。方法:2005年12月至2008年12月共治疗24例多节段非相邻型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18~63岁,平均36岁。根据ASIA脊髓神经功能损伤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2例,D级8例,E级11例。按改进的MNSF分类方法将骨折分为:A型15例,B型9例。骨折范围T6~L4,共累及48个椎体。按ASIA分级评分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无漏诊或延迟诊断。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8.3个月。骨折全部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无钉棒弯曲、松动或断裂。术前13例脊髓神经损伤患者,术后除1例A级和1例B级无恢复外,其余11例均有1级以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共计A级1例,B级1例,C级1例,D级2例,E级19例。结论:对传统分类方法进行改进以便指导临床治疗,多节段非相邻型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方式应该根据神经损伤情况、骨折稳定性及骨折类型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