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联合iGuide引导系统在经皮经胸肺穿刺活检术(PTNB)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30例因肺部单发病灶接受PTNB的患者。CBCT扫描后,通过iGuide引导系统和三维类CT多平面重组图像规划穿刺路径。采用18G同轴切割针行穿刺活检。记录手术相关资料、穿刺并发症及辐射剂量。结果 30例患者中,穿刺活检病理结果显示恶性病变24例,良性病变6例;28例符合最终病理诊断,1例为取材不够,但重新取材后的病理结果符合最终病理诊断,1例为假阴性结果。PTNB诊断肺部病变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67%(29/30)、96.00%(24/25)、100%(5/5)、100%(24/24)及83.33%(5/6)。平均手术时间为(13.03±3.61)min,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7.95±4.57)mSv。活检术后CBCT复查发现气胸6例(6/30,20.00%),咯血3例(3/30,10.00%)。结论CBCT联合iGuide引导系统引导下PTNB具有较高诊断准确率和安全性以及合理的辐射暴露。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观察CT引导下以半自动活检针(SAB)与全自动活检针(AB)行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328例接受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肺病变患者,根据所用活检针分为SAB组(n=151)及AB组(n=177);比较组间可操作性、诊断效能和并发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高级别肺出血的独立影响因子。结果 2组穿刺成功率均为100%。AB组可操作评价结果均优于SAB组(P均<0.05)。2组诊断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均为100%;SAB组诊断敏感度91.00%、准确率94.04%、阴性预测值85.00%,AB组分别95.52%、96.61%及87.76%,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气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出血及高级别出血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灶大小、与胸膜距离及活检针类型是高级别肺出血的独立影响因子(OR=0.95、1.06、2.61,P均<0.05)。结论 CT引导下以SAB或AB行经皮肺穿刺活检均安全、有效;以AB活检临床可操作性更强,而以SAB活检肺出血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孤立性肺结节活检的诊断效能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皮穿刺孤立性肺结节活检患者225例,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及穿刺病理结果及并发症,计算经皮穿刺活检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效能。结果 225例患者中,病理诊断恶性结节154例(154/225,68.44%),良性结节71例(71/225,31.56%)。经皮穿刺活检诊断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9.33%(149/150)、93.33%(70/75)、97.33%(219/225)。术后气胸、咯血及肺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5.11%(34/225)、5.33%(12/225)、9.33%(21/225),经对症处理后均消失。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是早期诊断孤立性肺结节方便、快捷、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在肺小结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22年10月1日在天津大学附属天津市胸科医院胸外科手术治疗的1650例肺部小结节患者CT影像资料,对比分析术前AI辅助诊断的恶性概率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分析AI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对肺小结节的良恶性的预测能力。结果1650例肺小结节患者术后病理诊断分别为肺癌1391例(84.3%)和肺良性病变259例(15.7%)。两组患者术前AI诊断的平均恶性概率分别为(78.85±22.91)%和(54.91±28.68)%。对本组病例进行AI恶性概率分布的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768。当恶性概率为81.3%时,敏感度与特异性之和最高,敏感度为0.620,特异性为0.81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AI智能系统对于肺结节诊断的准确性随直径增大升高,0~1cm、1~2cm和2~3cm大小的肺结节诊断的R0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7、0.769和0.804。结论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计算出的恶性概率可以用于术前辅助鉴别肺小结节的良恶性情况,准确性与肺小结节直径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引导下不同路径经皮肺穿刺活检(PTNB)诊断胸膜下结节的价值。方法 147例胸膜下结节患者接受CT引导下PTNB,根据穿刺针与胸膜角度分为长路径组(穿刺针与胸膜角度≤50°,83例)与短路径组(穿刺针与胸膜角度50°,64例),比较两组诊断准确率、单次穿刺成功率及术后出血、气胸等并发症,分析两组中直径≤10 mm、10~20 mm、≥20 mm结节之间调针次数、穿刺时间、患者气胸及出血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2组诊断准确率、单次穿刺成功率及气胸、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长路径组对于直径≤10 mm及10~20 mm结节的调针次数及穿刺时间均短于短路径组(P均0.05)。结论 CT引导下不同路径PTNB对胸膜下结节均具有较高诊断准确率。对直径20 mm胸膜下结节建议长路径穿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同轴半自动活检枪在肺小结节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因肺部小结节行CT引导穿刺活检的40例患者资料,以术后病理或影像随访结果为金标准,计算穿刺活检诊断恶性肺小结节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并分析术中手术相关并发症及穿刺技巧。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操作,术后病理或影像随访最终诊断为恶性病变29例、良性病变11例。穿刺活检诊断恶性肺小结节的敏感度为89.65%(26/29)、特异度为100%(11/11)、准确率为92.50%(37/40)。手术相关并发症主要为气胸和局部出血。结论采用同轴半自动活检枪对肺小结节患者行穿刺活检,具有较高的准确率、特异度及敏感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超声造影诊断胆囊实性病变:与常规超声、增强CT/MRI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CEUS鉴别胆囊实性病变良恶性的价值,并与常规超声(US)、增强CT/MRI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胆囊实性病变患者的CEUS、US、增强CT/MRI资料,对比不同检查方法对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 49例中,胆囊癌32例,胆囊腺瘤局灶恶变2例,胆囊恶性黑色素瘤1例,胆泥3例,胆囊息肉8例,胆囊腺肌症1例,胆囊炎2例;恶性病变共35例,良性病变共14例。US、CEUS与增强CT/MRI诊断胆囊良恶性病变的准确率分别为71.43%、87.75%、89.80%。US与CEUS间(P=0.039)、US与增强CT/MRI间(P=0.020)诊断准确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EUS与增强CT/MRI间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不同检查方法间敏感度和特异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EUS对良恶性病变诊断准确率优于US,与增强CT/MRI相近。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观察基于PET/CT的不同方法定性诊断孤立性肺结节(SPN)的效能。方法收集161接受PET/CT检查的SPN患者,比较良恶性SPN患者间临床表现、高分辨率CT(HRCT)征象及SUV max值的差异;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构建SPN的数学诊断模型,比较诊断模型、PET/CT及HRCT的诊断效能。结果161例SPN中,经病理诊断恶性131例,良性30例。PET/CT诊断恶性SPN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98.47%(129/131)、76.67%(23/30)及94.41%(152/161),HRCT分别为59.54%(78/131)、83.33%(25/30)及63.98%(103/161)。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后,将SUV max、年龄、钙化及气管血管集束纳入回归方程并建立模型,模型诊断恶性SPN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82.44%(108/131)、86.67%(26/30)及83.23%(134/161)。ROC曲线结果显示,模型、PET/CT及HRCT诊断恶性SPN的AUC分别为0.909、0.876及0.714,PET/CT及模型的AUC均高于HRCT(P均<0.001),模型与PET/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8)。结论基于PET/CT的Logistic回归模型及PET/CT定性诊断SPN的效能优于HRCT,且特异度高于PET/CT。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PCNB)在肺部占位性病变定性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86例接受CT引导下PCNB患者的完整资料,所取组织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86例患者穿刺成功率100%,83例获得明确诊断,诊断准确率为96.51%(83/86),其中恶性72例、良性11例。气胸发生率为12.79%(11/86),出血发生率为17.44%(15/86)。结论 CT引导下PCNB是一种安全、简便易行的临床检查方法,能准确地获得肺部占位性病变的病理学结果,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CT引导下同轴活检诊断胸膜恶性病变的准确率和相关并发症的因素。方法分析88例接受CT引导下胸膜病变穿刺活检的病例资料,最终诊断结果依据病理诊断或临床随访。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CT引导下影响穿刺活检诊断胸膜恶性病变的准确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因素。结果 88例患者中CT引导下同轴活检诊断胸膜恶性病变56例,良性病变28,性质待定4例;其诊断胸膜恶性病变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9.29%(75/84)、86.15%(56/65)、100%(19/19)。穿刺活检过程中发生气胸14例,单因素分析提示无影响CT引导下胸膜病变同轴活检诊断准确率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穿刺部位病变大小/胸膜厚度是气胸发生的危险因素(OR:8.744),而胸腔积液是气胸发生的保护因素(OR:0.171)。结论 CT引导下胸膜病变同轴活检是相对安全的技术并且诊断准确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1 (n= 24) and B1 (n= 57), and those with tumors > 8 cm were assigned to groups A2 (n= 20) and B2 (n= 19), respectively. Althoug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urvival between groups A1 and B1 were found, group A2 presented superior 1-, 2-, and 3-year tumor-free survival rates of 80%, 55%, and 32% and 1-, 3-, and 5-year cumulative survival rates of 90%, 53%, and 42%. These figures are in comparison with the tumor-free survival rates of 50%, 22%, and 11% (p= 0.06), and the cumulative survival rates of 72%, 33%, and 11% (p= 0.01) during the same periods for group B2, respectively. The Cox regression model revealed that for patients with tumors > 8 cm, the relative risk of preoperative TAE for overall survival was 0.38 (p= 0.017), indicating that preoperative TAE might benefit patients with tumors > 8 cm but not those with tumors 2 to 8 cm.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呼吸针控"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近膈小病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肺部疾病患者[肺内近膈小病灶共53个(直径3cm)]进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n=34)或微波消融术(n=19),穿刺时全部采用"呼吸针控"法,术后及时行CT复查,随访1~5天。结果 53个病灶一次穿刺成功率为100%(53/53)。3例(3/53,5.66%)术后CT复查发现少量气胸,未予特殊处理自行吸收;未发现大量气胸等严重并发症,无穿刺相关死亡病例。术后随访未出现迟发型气胸。结论 "呼吸针控"法用于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近膈小病灶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和MRI对蝶骨嵴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蝶骨嵴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包括脑膜瘤16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3例、前列腺癌转移瘤1例、骨尤文肉瘤1例、骨肉瘤1例和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23例均行MRI平扫+增强检查,其中12例行CT平扫检查。观察病灶边界、占位效应、信号特点、骨质改变及邻近结构受累情况。结果蝶骨嵴占位以脑膜瘤最常见(16/23,69.57%),其次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3/23,13.04%)。两者均有较特征性影像学表现:蝶骨嵴脑膜瘤MRI平扫以均匀等T1等T2信号为主,增强呈中等-明显强化且多伴"脑膜尾征",CT上受累骨多呈骨质增生肥厚。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多表现为病变沿骨生长方向延伸,受累骨骨质膨大,呈"磨玻璃状"。本组蝶骨嵴恶性肿瘤术前影像学检查均误诊为脑膜瘤,但结合受累骨骨质破坏及肿瘤ADC值更低可进行鉴别诊断。结论 CT和MRI对蝶骨嵴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超声造影在肺周围病变穿刺活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CEUS在肺部周围病变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3例肺部周围病变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n=31)和对照组(n=22)。研究组在CEUS引导下进行穿刺活检,对照组直接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活检。对比两组穿刺标本的阳性诊断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平均穿刺针数分别为1.19针、1.86针,穿刺标本的阳性诊断率分别为100%(31/31)及86.36%(19/22),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及4.55%(1/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EUS引导下穿刺活检肺部周围病变能明显提高穿刺活检获取标本的阳性诊断率,降低并发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门诊应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价值及其应用于门诊患者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CT引导下经皮肺部切割针穿刺活检的门诊患者782例。穿刺后即刻CT复查,患者留院观察1h后无症状者出院。计算诊断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782例全部穿刺成功。诊断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5.65%、94.54%、100%。气胸、咯血发生率分别为19.31%(151/782)和6.52%(51/782)。6例(6/782,0.77%)患者穿刺后需入院治疗,其中2例接受胸腔闭式引流,2例出现血胸,另2例离院后出现呼吸困难再次入院治疗。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手段,可安全应用于门诊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第二眼超声诊断乳头状甲状腺癌131I治疗后颈部SPECT/CT显像中异常摄碘灶性质的价值。方法对41例颈部SPECT/CT中见异常摄碘灶的131I治疗后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行SPECT/CT引导下第二眼超声扫查,判断其良恶性,根据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或随访结果进行确诊。结果对11例行FNAC:7例确诊为淋巴结转移,第二眼超声诊断其中6例为淋巴结转移、1例为良性,4例FNAC确诊为良性,第二眼超声均诊断为良性。对30例持续随访:8例第二眼超声诊断为正常淋巴结,其中6例随访诊断为良性,2例随访诊断为淋巴结转移;7例第二眼超声诊断为转移淋巴结,其中3例随访诊断为良性,4例随访诊断为复发或转移;15例第二眼超声未见病灶,随访诊断为良性。结论SPECT/CT引导下第二眼超声可提高诊断甲状腺癌131I治疗后淋巴结转移或复发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超声针联合微泡干预尿激酶溶解体外血凝块的效果。方法 以10 ml牛全血制备体外血凝块,将40个血凝块随机分为5组(每组8个):对单纯超声组以超声针治疗8 min;对单纯尿激酶组注射2 ml尿激酶溶液(5 000 IU/ml);对超声针+尿激酶组予以超声针治疗8 min+注射2 ml尿激酶溶液;对超声+生理盐水组予超声针治疗8 min+注射2 ml生理盐水;对超声针+尿激酶+微泡组于超声针+尿激酶组基础上向尿激酶溶液中加入0.01 ml自制微泡。以称重法计算各组血凝块溶解质量(W0)及溶解率;观察大体标本溶解情况,并于扫描电镜下观察血凝块微观变化。另取9个血凝块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对照组,仅注入2 ml细胞膜特异性橙红色荧光染料1,1''-双十八烷基-3,3,3'',3''-四甲基吲哚羰花青高氯酸盐(DiI)溶液;超声组,超声针治疗8 min,同时注射2 ml DiI溶液;超声+微泡组,在超声组基础上于DiI溶液中额外加入0.01 ml自制微泡。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DiI渗透情况。结果 干预前各组血凝块质量(Wbefor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各组血凝块溶解质量(W0)及溶解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超声+尿激酶组与超声+尿激酶+微泡组W0及溶解率均显著高于其余3组(P均<0.05),但该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比单纯超声组和单纯尿激酶组,超声+尿激酶组和超声+尿激酶+微泡组血凝块明显破坏,后者更为显著。超声组和超声+微泡组血凝块组织疏松,DiI渗透深远,满视野荧光,针道扩大,表面破坏,以超声+微泡组更显著。结论 超声针能显著提高尿激酶对体外血凝块的溶解能力;联合应用微泡后溶解质量未见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