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瑞舒伐他汀治疗高血脂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2例高血脂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研究,将其根据住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每组41例。治疗组给予瑞舒伐他汀,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分析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不同时段的颈动脉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3、6个月TC、TG、LDL-C显著降低,HDL-C明显升高,同时治疗组TC、LDL-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颈动脉IMT和粥样硬化斑块显著下降,治疗组效果更好(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高血脂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可以显著降低其血脂水平,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高血脂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75例高血脂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7例和对照组38例,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d和辛伐他汀20 mg/d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治疗后3和6个月时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变化,以及2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时颈动脉IMT和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治疗后3和6个月,2组血清TC、TG和LDL-C较治疗前显著降低,HDL-C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或P0.01),研究组TC和LDL-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6个月,2组IMT、粥样硬化斑块积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P0.01),研究组IMT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均能有效改善高血脂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水平,瑞舒伐他汀逆转颈动脉IMT增厚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超声检测159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0.8 mm≤IMT1.0 mm为内膜正常组;1.0 mm≤IMT1.2 mm为内膜增厚组;IMT≥1.2 mm为斑块形成组。比较三组间多项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水平,并进一步分析颈动脉斑块特点。通过分析各指标与IMT的相关性,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三组间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高血压病程、血尿酸(UA)、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酰甘油(TG)在斑块形成组高于内膜正常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在内膜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均低于内膜正常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HbA1c水平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斑块组三个指标均最高,内膜正常组最低(P0.01);IMT与LDL-C(r=0.57,P0.01)、hs-CRP(r=0.55,P0.01)、HbA1c(r=0.53,P0.01)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r=-0.35,P0.01),与病程、UA、FPG、TC、TG无相关性;hs-CRP、HbA1c、IMT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s-CRP及HbA1c水平不稳定斑块患者明显高于稳定斑块患者(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HbA1c水平升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UA)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病变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16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检测患者UA等各项生化指标,同时采用颈动脉超声测量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同时分析各指标间相关性。结果 (1)不同性别间空腹血糖水平(FPG)、餐后2h血糖水平(2h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低于女性,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UA水平升高,男性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率也随之增加,而女性无该种特征;男女UA水平与颈动脉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呈正相关性(r=0.491、r=0.361,P0.05)。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UA水平、年龄、HbA1c、LDL-C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OR分别为4.091、1.075、1.142、1.696、1.246,P0.05)。结论 UA升高可能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因此需加强对患者脂代谢紊乱改善,减少患者发生高尿酸血症的概率,从而对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对11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5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晨起行空腹血糖和血脂测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管腔内径(D)和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观察斑块发生情况;将高血压患者分别分为内膜正常、内膜增厚和斑块形成3组以及单纯高血压(P-EH)、高血压合并糖尿病(EH-T)、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EH-HL)3组,并分组观察。结果老年高血压组较对照组Glu、TC、TG以及LDL-C明显增高,颈动脉IMT明显增厚;大于平均年龄段的患者颈内动脉IMT明显增厚;高血压患者的BMI、Glu和LDL-C在颈动脉正常、内膜增厚及斑块3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且斑块组BMI、Glu明显高于内膜增厚组和正常组,斑块组LDL-C明显高于内膜增厚组;P-EH、EH-T、EH-HL3组间颈动脉IMT增厚程度及斑块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斑块多累及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起始段,以纤维硬斑、低回声软斑多见。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以及高龄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动态直观地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是早期发现和筛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糖尿病患者125例,根据C T或者M RI检查有否缺血性脑梗死将研究对象分为合并脑梗死糖尿病组(DMCI组)65例和单纯糖尿病组(DMNCI组)60例。收集2组患者既住史以及体重指数(MB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三酰甘油(TG)、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CRP)、尿微量白蛋白(MA)等临床资料,并应用高频超声对2组病例进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结果:DMCI组高血压病史、SBP、DBP、BMI、FPG、HbA1C、CRP、TG、TC、LDL-C、MA显著高于DMNCI组(P<0.05,0.01),而 HDL-C明显低于DMNCI组(P<0.05,0.01);DMCI组颈总动脉IMT厚度较DMNCI组明显增厚(P<0.05),颈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比较率也明显增高(P<0.05)。结论:高血压病史、体重指数、BP、FPG、HbA1C、TG、TC、LDL-C、MA、HDL-C、颈总动脉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影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与血脂、血糖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110例高血压患者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及斑块组,测定其血压和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sCRP,空腹葡萄糖(FPG)和餐后2小时葡萄糖(2hPG)水平.结果: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病变越重,伴有高血糖和血脂异常的比例越高,与IMT正常组相比,IMT增厚组和斑块组的TC、LDL-C和 hsCRP增高,具有统计学差异;SBP、TG、FPG、2hPG增高在斑块组具有统计学差异,在IMT增厚组无统计学差异.斑块组SBP、LDL-C、FPG、2hPG和hsCRP较IMT增厚组升高,有统计学差异.颈动脉IMT与SBP、TC、LDL-C、FPG、2hPG和hsCRP相关.结论:SBP、TC、LDL-C、FPG、2hPG和hsCRP等心血管危险因素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SF)与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的180例动脉粥样硬化高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有动脉粥样硬化分为两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102例设为观察组,无颈动脉粥样硬化78例设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血浆血清SF、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CRP),以及与SF的相关性。根据SF值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血清SF升高组(SF300 ng/ml)和血清SF正常组(20~300 ng/ml),分析患者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评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积分(Crouse积分),以及与SF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硬化患者TG、TC、LDL-C、CRP、SF等浓度明显高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HDL-C明显低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F浓度与TC、TG、LDL-C、CRP呈正相关(P均0.05),血清SF浓度与HDL-C浓度呈负相关(P0.05);血清SF升高组患者IMT、斑块评分、Crouse积分明显高于血清SF正常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铁蛋白浓度与IMT、斑块评分、Crouse积分呈正相关。结论血清SF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与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指标如TC、TG、LDL-C呈正相关,与HDL-C浓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86例,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股动脉有无斑块将其分为斑块组、无斑块组两组,记录所有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超敏C反应蛋白(CRP)等。结果经超声检出股动脉斑块形成者占83.3%(155/186)入斑块组。两组间年龄、病程、SBP、FPG、PPG、HbA1c、TG、ApoB和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病程、SBP、PPG、TG和CRP的增高是老年2型糖尿病股动脉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股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且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严格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对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丹黄通脉胶囊在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皮功能、稳定易损斑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86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与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规范化降压、调脂方案等治疗,对照组同时口服丹黄通脉胶囊安慰剂,观察组口服丹黄通脉胶囊,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二维超声参数、血清学指标、超声造影参数。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IMT、斑块厚度、斑块面积、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峰值强度(iMAX)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与上升时间(RT)值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IMT、TC、LDL-C、内皮素-1(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iMAX值均较对照组下降,RT值较对照组治疗后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黄通脉胶囊可有效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皮功能、稳定颈动脉易损斑块,抑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