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139-140
采用关节镜下经前内入路建立股骨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45例。25例合并半月板损伤,术前Lachmann试验和前抽屉试验均为阳性。结果手术时间(51.5±7.6)min、股骨隧道长度(37.5±5.6)mm。45例患者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切口均甲级愈合,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关节内感染及重建韧带再断裂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3例患者Lachmann试验阳性,但患者无任何不适感觉;Lysholm评分为(87.9±8.6)分。关节镜下经前内入路建立股骨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能有效恢复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膝关节的稳定性,恢复膝关节功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7,(7)
目的探究Endobutton与Rigidfix两种固定方式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股骨隧道的变化与重建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骨科2011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84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均分为E组与R组。E组患者采用Endobutton固定自体半腱肌、股薄肌重建前交叉韧带,R组患者采用Rigidfix固定自体半腱肌、股薄肌重建前交叉韧带。在术后3、6、12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回访:复查三维CT并测量两组患者股骨隧道内口、隧道中点直径,计算直径扩大值;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与术后3、6、12个月的膝关节功能进行LYSHOLM评分。结果术后3个月E组患者股骨隧道直径扩大值:隧道内口:(1.48±0.4)mm,隧道中央:(1.06±0.6)mm;R组患者股骨隧道直径扩大值:隧道内口:(2.40±0.3)mm,隧道中央:(1.82±0.5)mm;术后6个月E组患者股骨隧道直径扩大值:隧道内口:(1.35±0.3)mm,隧道中央:(1.03±0.4)mm;R组患者股骨隧道直径扩大值:隧道内口:(2.52±0.5)mm,隧道中央:(2.46±0.2)mm;术后12个月E组患者股骨隧道直径扩大值:隧道内口:(0.61±0.2)mm,隧道中央:(0.67±0.1)mm;R组患者股骨隧道直径扩大值:隧道内口:(0.72±0.3)mm,隧道中央:(0.80±0.1)mm;术后3个月与6个月,E组患者的股骨隧道直径扩大值均小于R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对比,E组与R组患者的股骨隧道直径扩大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LYSHOLM评分:E组术前:42.5±2.0,术后3个月:58.0±3.5,术后6个月:69.5±1.5,术后12个月:83.0±4.0;R组术前:42.0±2.5,术后3个月:59.5±1.5,术后6个月:70.0±3.0,术后12个月:84.0±2.5。E组与R组患者在治疗后,其膝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高(P<0.05);而在治疗后的膝关节功能评分上,E组与R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ndobutton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股骨隧道扩大的影响上,早期较Rigidfix更小;而长期影响两种固定方式并无差异。且两种固定方式对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均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采用股骨椭圆隧道技术对移植物、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该院收治的8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治疗。根据术中制备股骨隧道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圆隧道技术,观察组采用椭圆隧道技术。术后3、6、12个月定期随访,比较两组术后移植物情况、移植物成熟度、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12个月时,观察组移植物滑膜覆盖情况、移植物张力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两组近、中、远端的移植物信号/噪声比(SNQ)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时,观察组近、中、远端SNQ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P<0.05)。术后3个月时,两组Tegn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ysholm、膝关节功能指数(IKDC)评分高于对照组,KT-1000测量值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时... 相似文献
4.
5.
背景: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等长点的选择较为关键,关于经前内侧关节镜入路及经胫骨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过程中等长点确定的问题讨论类研究较少.目的:观察经前内侧关节镜入路及经胫骨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并讨论等长点的确定的技术问题.方法:纳入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48例,查体及磁共振检测显示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随机分为经前内侧关节镜入路组26例和经胫骨隧道入路组22例.结果与结论:随访平均21个月,结果显示经前内侧关节镜入路及经胫骨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重建中选择等长点次数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两组Lysolm 评分、Tegner评分和移植物角度a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采用经胫骨入路建立股骨侧隧道,利用重建中选择等长点的方法,可获得与经前内侧关节镜入路相近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6.
背景: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等长点的选择较为关键,关于经前内侧关节镜入路及经胫骨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过程中等长点确定的问题讨论类研究较少。目的:观察经前内侧关节镜入路及经胫骨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并讨论等长点的确定的技术问题。方法:纳入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48例,查体及磁共振检测显示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随机分为经前内侧关节镜入路组26例和经胫骨隧道入路组22例。结果与结论:随访平均21个月,结果显示经前内侧关节镜入路及经胫骨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重建中选择等长点次数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两组Lysolm评分、Tegner评分和移植物角度a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采用经胫骨入路建立股骨侧隧道,利用重建中选择等长点的方法,可获得与经前内侧关节镜入路相近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基于3D-CT辅助的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股骨止点的解剖性和功能性预后。方法2011年1月-2012年1月,完成采用3D-CT辅助下ACL自体肌腱移植重建术16例,平均(32±11)岁,平均病程(41.4±46.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6.7±3.5)个月。术后用3D-CT观察患者股骨隧道位置,手术前、后采用Lysholm评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术后3D-CT观察到股骨隧道位置良好,按照四格表测量方法,隧道中心与生理性AM和PL束连线中点接近。术前Lysholm评分总分为(66.9±6.4)分,手术后Lysholm评分总分提高至(83.5±5.3)分,手术前后Lysholm评分差异有显著性(t=8.25,P0.001)。结论 3D-CT辅助可准确判定ACL重建手术的解剖性,指导医生实施解剖重建,有助于患者获得良好的功能性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骨隧道变化情况、相关影响因素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40例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术后行CT检查,分别测量股骨和胫骨近关节线隧道口的宽度,并与术中钻头直径对比。术后采用Lysholm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对股骨、胫骨骨道不同级别间Lysholm评分进行对比。结果:本组40例患者术后15%(6/40)出现股骨隧道扩大,其中33.3%(2/6)的骨隧道扩大程度为2~6 mm;17.5%(7/40)出现胫骨隧道扩大,其中42.9%(3/7)的骨隧道扩大程度为2~6 mm。股骨、胫骨骨隧道扩大各级别之间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隧道与胫骨隧道间扩大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骨隧道出现不同程度扩大现象。股骨隧道与胫骨隧道间扩大程度无明显差异。骨隧道扩大对膝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比较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3种不同康复方案对术后骨隧道增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单侧自体腘绳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保守康复组(A组)、激进康复组(B组)和自制康复计划组(C组),每组20例.术后12个月比较Lysholm评分、三维重建CT检查移植物骨隧道直径.[结果]C组Lysholm评分优于A 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骨隧道明显大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腘绳肌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术后早期康复可以改善膝关节功能,但不同康复训练方案将影响术后骨隧道的愈合,应以适度康复为原则.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富血小板血浆联合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娄底市中心医院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3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试验组采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联合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内的IKDC检查评分,并使用Lysholm量表判断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IKDC评分、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IKDC评分、Lysholm评分均较术前上升,且试验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及随访期末发生并发症。结论:自体富血小板联合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可以缓解疼痛并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3.
[ ]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损伤自体肌腱重建的护理配合。方法:选择300例关节镜下行交叉韧带损伤自体肌腱重建的患者,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认真评估患者身心健康,术中密切观察病情,积极手术配和。结果:在良好的护理配合下,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损伤自体肌腱重建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手术时间逐渐缩短,未发生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手术室护士术前认真评估患者情况,并对病人的心理护理,精心准备器械,良好的手术配合是保证手术质量和手术安全的关键,并是提高手术效率不可缺少的部分。手术室护理人员必须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才能更好的完成手术期护理配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同种异体肌腱单束股骨、胫骨隧道法与双柬股骨、双束胫骨隧道法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手术效果。方法对27例ACL断裂患者应用同种异体肌腱分别采用单柬股骨、胫骨隧道法(单束组),双束股骨、双束胫骨隧道法(双束组)重建前交叉韧带。单束组13例,双束组14例。于术后1年以Kt-2000关节动度计检查,在膝关节屈曲30°、60°、90°分别测量胫骨前后移动情况;以Pivot shift test进行旋转稳定性的比较检查膝旋转情况。结果2组的活动范围、大腿围度差值、IKDC主观评分和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以及单、双束重建组的前向稳定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旋转稳定性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的前向稳定性与单束重建无明显差异,旋转稳定性优于单束重建。 相似文献
15.
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4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目的:总结45例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经验体会。方法:关节镜下移植中1/3骨-髌韧带-骨组织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用于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关节 稳定。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5个月。Lysholm评分由术前57分提高到93分。所有患膝术前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阳性,术后2例前抽屉试验阳性,3例Lachman试验弱阳性。所有患者主观评价膝关节功能明显增进,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在关节镜直视下,能准确定位前交叉韧带解剖止点,钻制骨隧道,植入移植组织。采用界面挤压螺钉固定移植物,不需外固定。该技术具有不切开关节囊,损伤小,关节粘连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联合前外侧韧带重建术治疗高度轴移的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疗效。方法选取78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39例,对照组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联合组行前交叉韧带重建联合前外侧韧带重建术治疗,比较2组稳定性分级、膝关节活动度、肌力恢复情况、Lysholm评分变化及手术安全性。结果术前,2组间稳定性分级、屈曲受限角度、伸膝受限角度、萎缩指数、Lysholm评分无显著差异(P 0. 05);术后,联合组稳定性评估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术后,2组屈曲受限角度、伸膝受限角度、萎缩指数较术前显著降低,且联合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术后1、3、5个月,联合组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术后2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联合前外侧韧带重建术治疗高度轴移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效果显著,在改善患者关节稳定性、膝关节活动度、肌力恢复情况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且有一定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影像学及临床检查结果对富血小板血浆(PRP)是否影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术后韧带的腱骨愈合进行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网站,检索应用PRP治疗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9月。由两名独立的研究人员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结果分析包括股骨及胫骨隧道直径、MRI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IKDC评分及KT-1000测量值。本研究共纳入5篇随机对照研究,共包含253名患者,所有患者均行ACLR治疗,试验组使用PRP治疗,对照组空白对照或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结果:两组股骨端隧道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40,95%CI(0.15,0.65),P=0.002];两组胫骨端隧道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22,95%CI(-1.04,1.48),P=0.73];两组隧道直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42,95%CI(-0.01,1.48),P=0.84];PRP组IKDC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MD=3.05,95%CI(0.10,6.01),P... 相似文献
19.
背景:前交叉韧带是维持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解剖结构,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的腱骨愈合质量与临床功能康复一直备受关注。目的:探讨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采用相同直径的移植物与不同大小骨隧道相匹配,用组织学方法观察移植物肌腱与周围骨壁的愈合情况,同时用生物力学的方法检测其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取犬自体中1/3跟腱作为前交叉韧带移植物,修整为相同直径4 mm。16只成年雄性杂交犬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配到4个组,完整切除前交叉韧带,于股骨和胫骨止点处分别制备胫骨、股骨隧道,直径分别为5,4.5,4,3.5 mm,并移植入待用跟腱链接于骨隧道内。重建后6周时,按常规麻醉处死实验犬,收集手术区域组织与器官,作解剖、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学观察、生物力学检测及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后6周,解剖观察移植物与骨隧道生长未见各组明显差异;苏木精-伊红染色发现腱骨愈合界面出现sharpey样纤维连接,3.5 mm骨隧道组胶原纤维较其他组致密有序;同时3.5 mm移植物生物力学检测结果优于同期各组。结果提示,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减小与移植物匹配的骨隧道直径,使其肌腱与骨隧道之间紧密压配,能提供更加稳定的细胞生物学和力学环境,加快腱骨愈合界面的形成和改造,提高腱骨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膝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的步态变化。方法用三维步态分析仪观察Lysholm评分100分、ACL重建术后1年的患者14例。测试步态周期中健侧和患侧的时间距离参数(步频、步长、步速、单腿支撑时间、摆动期、支撑期)、膝关节在预承重期和摆动期的最大屈曲度以及股四头肌的表面肌电平均波幅。结果健侧和息侧的时间距离参数和膝关节最大屈曲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并且各时间距离参数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两侧的股直肌和股外侧肌表面肌电平均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患侧股内侧肌平均波幅显著小于健侧(P〈0.05)。结论ACL重建术后1年且Lysholm评分达100分的患者,步行时步态基本恢复正常,但股内侧肌肌肉收缩活动仍低于健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