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的效果及CT影像学在评估其治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2月-2015年1月于本院接受TACE治疗的105例CRLM患者,所有患者均于TACE前后接受CT灌注(CTPI)检查且临床资料完整,记录患者治疗效果,并对患者转移灶进行影像学评估,分析CTPI在CRLM患者TACE治疗评估中的价值.[结果]105例患者见富血供病灶41例,乏血供64例,富血供病灶肝脏血流量(HBF)、肝血容量(HBV)、平均通过时间(MTT)、肝动脉灌注量(HAP)均高于乏血供病灶(P<0.05);目标病灶HBF、HBV、MTT低于正常肝实质(P<0.05),其HAP高于肝实质(P<0.05),目标病灶、正常肝实质表面通透性(PS)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CE治疗1个月后,目标病灶HBF、HBV、HAP较TACE前降低,MTT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E治疗1个月,目标病灶CT上平均直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CE治疗4个月,目标病灶直径明显降低,与TACE前、TACE治疗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E 治疗后1个月,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4.76%,明显低于TACE 4个月的39.05%(P<0.05).[结论]TACE可明显降低肿瘤血供,减缓血液通过肿瘤血管速度,而CTPI可准确反映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TACE治疗前后血流灌注变化特点,可作为预测CRLM患者生存期的关键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三期扫描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尤其是少见病例的CT特征性表现。方法:对手术病理证实的46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资料,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本组中41例为乏血供,增强扫描从始至终未见强化,5例为富血供肿瘤,增强扫描病灶有环形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CT三期扫描有一定特征性的表现,尤其是富血供肿瘤,对其CT的表现与病理对照,有助于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扫描能谱曲线鉴别肝脏囊肿与乏血供肝转移瘤的价值。方法:对患者行双源CT双能量增强扫描,将扫描获得的数据上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及分析,得出病灶能谱曲线。结果:肝乏血供转移瘤与肝囊肿在能谱曲线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能谱曲线对于鉴别肝乏血供转移瘤与肝囊肿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转移性肝肿瘤的血供特点、转移情况以及与原发肿瘤的相关性,与原发性肝癌的鉴别。方法:回顾分析70例转移性肝肿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影像,将其血供分为多血供、中血供和少血供;根据其转移的部位和数目分为左叶、右叶和(或)两叶转移,病灶的单发与多发。原发肿瘤包括腺癌54例,鳞癌12例,其他类型肿瘤4例。结果:肝转移瘤的血供主要来源于肝动脉,门静脉也参与供血。70例中,多血供13例,中血供20例,少血供37例。转移到肝右叶、和(或)两叶者计64例。腺癌转移多表现为多发转移,并于动脉后期及以后显示环状染色及中央囊状透光区。结论:转移性肝肿瘤可根据DSA表现与原发性肝癌鉴别,其某些特征与原发肿瘤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肝脏常见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作用。方法:选取肝脏常见肿瘤88例,其中原发性肝癌28例,肝转移瘤15例,肝血管瘤33例,肝囊肿12例。行轴位扩散加权扫描,并拟合出ADC图,在ADC图上测出ADC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然后行动态增强全肝扫描,观察实性病变在动脉期、门脉期以及延迟期不同时相的强化程度。结果:肝囊肿和血管瘤ADC值均明显高于原发性肝癌、转移瘤(P<0.01),根据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肝脏恶性肿瘤病灶的表现将其分为富血供病灶和乏血供病灶。结论:ADC值的应用大大提高了MRI对肝脏常见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动脉造影分型婴幼儿肝血管瘤栓塞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行肝动脉栓塞介入治疗的46例肝血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造影分型不同将患儿分为富血供组30例和乏血供组16例。比较2组手术前后血管瘤最大直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组内比较,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2组血管瘤最大直径均较术前显著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2组血管瘤最大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富血供组血管瘤最大直径较乏血供组显著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乏血供组比较,富血供组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总有效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富血供组的一般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乏血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富血供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高于乏血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肝动脉栓塞介入治疗不同动脉造影分型婴幼儿肝血管瘤,在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存在差异,临床医师应根据血管瘤特点慎重选择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容积超声造影评估兔肝VX2肿瘤射频消融效果的价值.方法 对22只新西兰白兔肝VX2肿瘤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二维及容积超声造影,所有动物肝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消融前5个病灶容积超声造影能显示肿瘤供血动脉行程的连贯性分布,二维超声造影仅2个病灶显示肿瘤供血动脉.消融后,19个病灶的疗效判断二维超声造影与容积超声造影结果相同;2个消融完全的病灶二维超声造影误判为消融不全;1个消融不全的病灶二维超声造影误判为消融完全;容积超声造影均判断准确.结论 容积超声造影能更好地评估肝肿瘤血管及消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后肿瘤的侧枝供血。材料与方法:连续观察200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常规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重复治疗中,根据影像学资料进行相关动脉造影,对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0例中有21例出现侧枝循环供血于肿瘤,其中14例来自肝外,分别是右膈下动脉3例,左右共干的膈下动脉2例,左膈下动脉1例,胃左动脉3例,胃十二指肠动脉2例,右侧内乳动脉2例,胆囊动脉1例;7例来自肝内,其中肝左动脉供应肝右页病灶4例,肝右动脉供应肝左叶病灶3例。总共17例出现在第三次治疗及以后。结论:肝癌经导管化疗栓塞术后肿瘤侧枝供血存在于部分患者,这一现象在临床工作中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旋CT肝动脉期扫描及三维重建对原发性肝癌供血血管及血供情况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4例原发性肝癌行螺旋CT肝动脉期扫描,其中16例行肝动脉系统三维重建,三维重建方法包括最大强度投影(MIP)和表面遮盖成像(SSD)。结果:2DCT75例可见供血肝动脉影伸入病灶内,分为6个类型:中央单支直条形(17例),中央单支树枝型(26例),中央多支型(13例),周围单支型(5例),周围多支型(9例),混合型(5例)。9例病灶未见明确供血肝动脉血管。肝动脉期血供分为多血供型(59例)及少血供型(25型)。16例肝动脉系统血管MIP及SSD重建,显示腹腔动脉,脾动脉,肝固有动脉、肝左右动脉、肿瘤肝动脉共血血管及肿瘤血管形态。结论:螺旋CT肝动脉期及肝动脉系统血管三维重建,可以初步了解原发性肝癌肝动脉供血血管及肝动脉血供丰富情况,对指导肝癌介入治疗插管、病人选择及治疗效果的预测将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多弹头电极射频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对22例32个肝癌病灶进行射频治疗,对射频前后肿瘤血运、坏死情况和肿瘤标志物等进行观察对比。结果:25/32个病灶完全坏死,7/32个病灶部分坏死,原肿瘤标志物升高者治疗后下降,与术前相比瘤体内血供不同程度减少甚至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多弹头电极射频治疗肝癌近期效果确切无严重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多层螺旋CT(M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研究原发性肝癌(HCC)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无碘油沉积区的血液供应,以判断TACE后疗效,并对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 19例HCC患者(24个病灶),接受25次TACE后行MSCT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根据动态增强表现将无碘油沉积区的血液供应分为四种类型:动脉供血型、门静脉供血型、双重供血型及少血供型.结果 19例患者(24个病灶),经过25次TACE后无碘油沉积区的血供情况为:动脉供血型11个病灶(45.83%),双重供血型11个病灶(45.83%),乏血供型2个病灶(8.33%);动脉期MSCTA中22个富血供型病灶中有18个病灶有明显的肿瘤供血动脉(81.8%),19例患者中发现寄生动脉5例,右膈动脉3例,胰十二指肠动脉1例,胸廓内1例.结论 MSCT三期扫描及动脉期MSCTA可以很好地评价无碘油沉积区肿瘤病灶的供血情况,对判断TACE后疗效及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经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经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6月~2004年8月我科收治肝血管瘤患者30例;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股动脉成功后,引于5F Yasllirc,或肝右导管于病灶供血动脉内.经造影了解并分析病变供血血管情况后,注入适量利多卡因、平阳霉素 碘油混合乳剂及明胶海绵适量行栓塞治疗。结果30例患者均成功地选择性插管至供血动脉内,病灶血管床栓塞完整.术后分别追踪观察3个月、6个月、1年、3年,病变缩小50%~93%,患者症状缓解,部分患者肝功能好转。结论经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疗效确切,患者痛苦轻,创伤小,安全有效,成为治疗肝血管瘤首选疗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肝恶性肿瘤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405例行超声引导下肝恶性肿瘤RFA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术前影像学检查和术后至少3个月随访影像学资料,分析肿瘤患者RFA后病灶完全消融率、局部残存率、肿瘤复发率及肿瘤进展率,并分析影响肝恶性肿瘤RFA局部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 405例患者共行462次RFA治疗,消融病灶数610个,病灶直径(2.5±1.1)cm,术后3个月肿瘤完全消融率89.2%(544/610),肿瘤复发率17.5%(81/462),肿瘤进展率23.8%(110/462).病灶数目(≥3个)、病灶大小(≥3 cm)及肿瘤位置(位于大血管旁)影响肿瘤完全消融率;而病灶数目(≥3个)影响肿瘤复发率及进展率.复发性肝细胞性癌、胃肠道转移癌及非胃肠道转移癌相比原发性肝癌(HCC)有更高的复发率和进展率.结论 超声引导下RFA治疗肝恶性肿瘤可有效控制肿瘤局部进展,病灶数目、大小及位于大血管旁可影响肿瘤完全消融率,病灶数目可影响肿瘤复发率及进展率,复发性HCC及转移性肝癌与原发性HCC相比肿瘤复发率、进展率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兔肝肿瘤增生和转移的血管依赖特性。方法:采用术中包埋法建立兔VX_2肝肿瘤模型,大体解剖和HE染色观察并辅以超声监测,观察肿瘤生长和血管内侵袭及全身转移过程。结果:兔VX_2肝肿瘤沿肝血窦侵袭增生,血供不足肿瘤中心发生坏死,血供建立后生长加速;并出现间质内、血管和肝被膜血管转移,肺脏、肾脏转移,广泛腹腔转移伴全身衰竭导致动物死亡。结论:兔肝肿瘤增生和血管转移呈血管依赖性。  相似文献   

15.
单世涵  傅巧美  常俊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5):1429-1430
目前肝脏肿瘤在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中占5%.肝脏肿瘤大多以慢性肝炎演变为肝癌,临床症状隐匿,具有复发率高,易在肝内转移的特点.肝脏超声造影术原理:根据肿瘤生长有其血流动力学规律、肝脏肿瘤各有供血与灌注特征及超声造影可以显示微循环灌注特点而实现无创性连续实时显示肿瘤内宏观及微观循环的灌注,从而对评价肝肿瘤在治疗前、中、后的意义,为临床医生规范系统治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三维容积多期增强MR对诊断乏脂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AML)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经病理证实的HEAML,重点观察三维容积多期增强MRI所示病灶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中心血管。结果 22处HEAML病灶中,17处MRI同时显示病灶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2处仅见供血动脉,1处仅见引流静脉,2例未见供血动脉或引流静脉。9处病灶血供来自肝动脉分支,7处来自门静脉属支,3处同时存在肝动脉及门静脉血供。引流静脉多于动脉期提早显影,汇入下腔静脉及肝静脉各9处;10处动脉期见病灶内部及周边扭曲血管,8处见假包膜征;15处病灶不含脂肪,7处含少量脂肪,6处病灶合并出血、坏死。4例接受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增强检查,病灶在肝胆期均呈低信号。结论 三维容积多期增强MR可显示HEAML病灶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中心血管,对乏脂型肝EAML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三维容积多期增强显示病灶供血动脉和早期引流静脉及中心血管对乏脂型肝EAML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肝EAML患者资料及MRI影像特点,重点观察MR三维容积多期增强检查显示的病灶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中心血管。结果:22例肝EAML中,17例病灶同时见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2例仅见供血动脉,1例仅见引流静脉,2例未见供血动脉或引流静脉。供血动脉发自肝动脉分支9例、门脉分支7例、肝动脉及门脉分支3例,引流静脉多于动脉期提早显影,汇入下腔静脉9例、肝静脉9例;10例于动脉期见病灶内部及周边的扭曲血管,8例见假包膜征;15例不含脂肪,7例含少量脂肪,6例病灶合并出血、坏死。4例行肝细胞特异性造影剂增强检查的病灶在肝胆期均呈低信号。结论:MR三维容积多期增强检查益于显示肝EAML病灶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中心血管,对乏脂型肝EAML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化疗栓塞术后的复发转移类型并评价与复发转移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5例接受二次以上栓塞治疗的原发性HCC病例,根据影像表现将复发转移分为原位复发、肝内复发、门脉浸润及远隔转移四种类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45例病人共复发133例,实际复发率54.29%.133例复发组中复发176例次,其中原位复发、肝内复发、门脉浸润及远隔转移分别占13.07%、 35.23%、 32.39%及 19.32%.HBsAg阳性,AFP升高(大于或等于400 IU/ml),脾大,肝功差(Child B,C级)及肿瘤病灶多血供(P<0.05)是HCC栓塞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其中HBsAg阳性、肿瘤多血供及不良肝功与复发的关系尤为密切(P<0.01).结论原发性HCC如合并有HBsAg阳性,AFP升高,脾大,肝功Child B、C级,及病灶多血供等因素,应是栓塞后复发转移的高危人群,并尽早复查复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转移性肝肿瘤DSA的表现特点,评价血管性介入性治疗的方式和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本院1998年1月~2001年12月4年间收治的原发病灶已切除(其中19例经活检得到病理认同)的25例转移性肝肿瘤的DSA表现特点及血管性介入性治疗的方法和生存时间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25例转移性肝肿瘤的原发病灶分别来源于结肠(11例)、直肠(6例)、肺(2例)、胃(2例)、小肠(1例)、食道(1例)、甲状腺(1例)、子宫(1例)。DSA表现单发5例、多发20例;弥漫型13例、结节型5例、巨块型7例;富血供12例、中等血供8例、少血供5例:肝动脉多不增粗,其分支多表现为拉长、伸展、包绕、推挤、包埋、浸润或不规则;肿瘤血管稀少细小,多无明显增粗;门静脉不增宽,门脉内多无癌栓。对多血供及中血供的转移性肝肿瘤采用肝动脉药物灌注(TAI) 肝动脉碘油栓塞(TAE)治疗;对少血供者单纯采用TAI或TAI 微球TAE治疗,治疗次数1~6次,平均2.6次;患者介入后生存时间1月~28月,平均生存时间11.6月。弥漫型和巨块型引起的肝区疼痛明显得到缓解。结论 同原发性肝肿瘤相比转移性肝肿瘤的DSA表现有着自生的特点;血管性介入性治疗是目前转移性肝肿瘤非手术治疗中非常有效的一种治疗手段;针对其DSA的不同类型应选择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在乏血供小体积肾肿瘤中的诊断价值及应用。方法选择我院收治行肾脏CT诊断不除外肾肿瘤或肾肿物性质待定96例(病灶均4 cm),均实施肾脏超声造影,依据造影剂在病灶内的灌注与消退方式、是否存在环状高增强征象等区分良恶性肿瘤,并与术后病理检查及随访观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超声造影结果提示良性肾脏病变39例中,23例行手术治疗,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良性病变21例,恶性病变2例,余16例未手术者定期随访观察病灶无明显变化而考虑为良性病变;超声造影结果提示肾脏恶性病变57例中,51例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49例,良性病变2例;余6例未行手术,随访观察病灶体积增大考虑为恶性病变2例,随访观察病灶无明显变化考虑良性病变2例,2例到其他医院就诊未提供进一步资料失访。统计资料显示超声造影对乏血供小体积肾肿瘤诊断的灵敏度为90.24%,特异度为96.23%,假阴性率为9.76%,假阳性率为3.77%,诊断指数186.47%,约登指数86.47%,粗符合率93.61%。结论超声造影对乏血供小体积肾肿瘤的良恶性诊断有较高的指导作用,可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