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脊柱融合概念和技术可以追溯到脊柱外科手术起源时期,腰椎融合技术一直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不稳定、畸形、创伤的标准方法。文章就植骨替代材料,手术技术的进展,术后一些并发症及治疗,最近推出的动态固定理念,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术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阐述脊柱结核内固定植入材料的研究进展,评价其疗效及生物相容性.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8912009)和Medline(1989/2009)数据库,检索词分别为"脊柱结核、胸腰椎、内固定、植骨融合、生物相容性"和"Spinal tuberculosis,thoracic spine,internal fixation,bone fusion,biocompatibility",语言分别设定为中文和英文,共检索到50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20篇文章.从脊柱结核外科治疗进展和内固定植入材料的选择2方面进行总结,对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临床进展,植入方式的选择,内固定植入物的生物相容性和植入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在重建脊柱稳定性,提高植骨融合率、减少复发率、较少矫正角度丢失等方面具有优势,目前已成为脊柱结核治疗的一大进展和趋势.脊柱结核病灶内安放内置物并不引起感染的扩散或者局部形成结核病灶,是安全可行的,与宿主间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根据患者病变程度和部位选择个性化的植入方案,有利于彻底清除病灶,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为患者的康复创造良好的稳定环境.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植入物以自体骼骨和钛网松质骨植骨多见,取得了良好的植骨融合率.人工骨与机体无免疫排斥反应.既可以逐步降解吸收,可以提供充足的骨源.结论:脊柱结核病灶清除融合植骨内固定是治疗严重脊柱结核的有效手段.目前应用于临床的内固定植入物卞要有自体髂骨和钛网松质骨植骨多见,生物相容性较好.人工骨植入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生物相容性较好、但远期效果及安全性有待验证.  相似文献   

3.
脊柱结核是最常见的肺外结核之一,主要发生在胸腰椎,致残率高,治疗比较困难。目前,随着对脊柱结核认识的不断深入,在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手术已成为共识,而手术方法也已从早期的单纯脓肿引流、病灶清除,逐渐发展到植骨融合以及内固定。最近十年,脊柱稳定性在治疗脊柱结核中的重要性得到了更深的认识,而内固定是脊柱稳定的关键。本文比较前路一期病灶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与后路内固定术+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两种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青少年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评价内固定在青少年胸腰椎结核重建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5例青少年胸腰椎结核体严重破坏患者一期病灶清除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中取骨骼植骨,同时混合人工骨植入填充,术后定期摄片随访观察。结果:术后症状明显恢复,随访2a~4a,植骨融合率100%,内固定良好,脊柱无畸形加重。结论:访一期病灶清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青少年胸腰椎结核,缩短融合时间,减少脊椎畸形,早期活动,减少痛苦和恐惧。  相似文献   

5.
腰椎滑脱症分腰椎滑脱症分发育不良型脊柱滑脱、峡部型脊柱滑脱、退变型脊柱滑脱、创伤型脊柱滑脱、病理型脊柱滑脱五种类型,其中退变型脊柱滑脱占绝大多数,治疗方式目前临床上常采用内固定、腰椎植骨融合术,目前最多见方法是: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横突间植骨融合术,减压与固定及融合一次手术完成。我院自1995年至今采用部分患者仅行单侧椎管减压、部分患者一侧减压另一侧椎板、横突、棘突间植骨融合术取得良好疗效。特别是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节段脊柱结核治疗的手术策略及内固定适应证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期间接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33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颈椎、胸椎和胸腰椎及8例腰椎结核患者接受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1例下腰椎和腰骶椎结核患者接受后路椎弓根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术。观察术后和随访期间结核中毒症状和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及治愈率。结果术后结核中毒症状明显缓解,神经功能明显改善,25个月时97.0%(32/33)植骨融合,治愈率97.0%。结论脊柱结核手术治疗中,内固定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手术策略的制定和内固定选择应根据病变节段、脓肿大小、范围等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7.
背景:有限元法运用数学形式概括脊柱的结构形状、材料性能、载荷边界条件等,通过改变其中任一参数以观察其对整个结构的影响。目的:回顾性分析腰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方法、有限元软件在腰椎生物力学中的应用以及有限元分析在腰椎植骨融合后临近节段活动度的改变及应力改变中的应用。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0/2010年PubMed数据库及CNKI数据库有关有限元法在腰椎建模及腰椎不同植骨融合式对腰椎融合节段、临近节段应力改变影响等方面的文献。结果与结论:有限元分析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医学,并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在脊柱方面,有限元分析可以全面了解不同植骨融合术式及各种内固定对其生物力学改变的影响,从而可以改进植骨融合术式及优化内固定器械。但有限元毕竟属于理论性的分析,未来的研究应将其与动物实验及长期临床随访相结合,从而可以很好地预测手术远期疗效,并对并发症的预防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腰椎滑脱症为腰腿痛常见原因之一,症状轻微可保守治疗恢复,由于脊柱存在不稳定因素,多数需手术治疗以解除神经压迫、稳定脊柱.在复位与固定方面有Steffee手术、RF系统手术;在植骨融合方面有前入路植骨融合、横突间植骨融合等[1].近年来钛钢螺纹椎体融合器(TFC)用于治疗腰椎滑移或不稳定取得满意效果[2].本院自1986年以来,采用脊柱前路椎间盘摘除,取髂骨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Ⅱ度以内腰椎滑脱24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和手术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方法:总结2003~2005年间收治的腰椎滑脱患者25例,采用后路充分减压,植骨,采用椎弓根内固定。结果: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6~23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患者术中行X线检查发现滑脱椎体完全复位,术后随访术前症状完全消失,椎体融合良好,复位无变化。4例患者出现了内固定刺激症状,经对症治疗后缓解,复查X线无内固定松动发生。结论:应用后路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维护了脊柱的稳定性,在治疗中不强求滑脱的完全复位,要重视充分的减压和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10.
腰椎滑脱是包括椎体、椎间盘、后关节及骨盆4个方向的脊柱病变,其治疗方法目前有较多的争议。虽然部分患者可采用保守治疗或原位融合而使症状得到缓解,但病理状态下仍存在一系列的生物力学改变。因此,非手术治疗无效后,应手术治疗。通过植骨融合达到长期稳定。我院骨科2005年1月~2007年12月应用椎弓根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87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其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的手术策略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0年3月期间接受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58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对10例胸椎,11例胸腰段椎及5例腰椎结核患者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9例胸腰段椎、9例腰椎、14例腰骶椎结核患者行一期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术后配合规范地抗痨治疗,观察术后及随访期间患者结核治愈情况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手术患者结核中毒症状明显缓解,98.3%(57/58)患者植骨融合满意(Bridwell标准骨性愈合),治愈率为98.3%(57/58).[结论]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安全有效;术前术后的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营养支持治疗是脊椎结核手术治疗成功的保障;手术方式和病灶清除的范围应根据病情综合判断后选择.  相似文献   

12.
随着脊柱手术的发展,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已作为常规手术开展,植骨是脊柱后路椎间植骨融合一项重要步骤。但如何有效、快速、安全的将骨粒植入椎间隙是临床骨科医生棘手的问题,以往我们是使用大骨匙,一匙一匙将骨粒舀入椎间隙,不仅速度慢,且易将骨粒洒在椎间隙外,需回收骨粒后重新植入,有时会将骨粒留在椎管内,效率  相似文献   

13.
《医学临床研究》2005,22(9):F0002
前路颈椎椎间盘摘除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在颈椎疾患外科治疗中获得了满意的疗效,并得到了普及,颈椎Cage的应用亦有不少文献报道,随着脊柱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和脊柱内固定理念的更新,以安全、可靠且创伤小的方法治疗颈椎痛的观念受到患者的青睐和脊柱外科医生的追求。我院于2003年1月起应用椎间盘内窥镜下椎间摘除(MED)及碳素纤维Cage(CFRP)进行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病。  相似文献   

14.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K-plate固定治疗9例胸腰椎结核。结果经随访1.5~3年,9例患者均治愈,无复发,植骨部位全部骨性融合,融合时间4~6个月,后凸畸形矫正角度平均15°。结论该术式对胸腰椎结核可彻底清除病灶,比较好地进行椎管减压和脊柱矫形,完成脊柱稳定性重建,有利于患者早期离床活动,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谢鸿儒  王欢 《中国临床康复》2011,(35):6611-6614
背景:腰椎融合后,椎间植骨融合率低,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阐述椎间植骨融合效果与腰椎前柱的关系,分析其组织结构及生物力学发生改变后对椎体间植骨融合效果的影响。方法:电子检索CBM/CNKI(2000/2010)和计算机Medline数据库(1995/2010)收录的腰椎椎间植骨融合的相关综述和论文报告,找出并分析其中与前柱结构及生物力学相关的研究进展。结果与结论:腰椎前柱的完整性及生物力学的稳定性对椎间植骨融合的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在腰椎前路间盘切除及腰椎前柱爆裂骨折撑开内固定中,应该着重保护好椎体前柱结构及血运,尽量恢复腰椎前柱结构的完整性及稳定性,维持腰椎正常的生物力学环境,以期达到理想的椎间融合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椎体植骨骨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材料与方法:2001—2006年应用椎体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体结核患者41例。结果:随访时间1—5年,4例术前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压迫症状患者中,2例恢复正常,1例B绿恢复至E级,1例C级恢复至D级。结论:椎体植骨内固定能使胸腰椎结核术后植骨的成活率和脊柱的稳定性大大提高,并使椎管有效减压,促进神经功能的有效恢复。  相似文献   

17.
背景:采用自体颗粒骨结合打压植骨技术,行单节段腰椎椎间融合治疗下腰椎结核具有可靠的融合率,但目前临床应用报道不多。目的:探讨经腰椎后路椎弓根钉置入并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治疗单节段下腰椎结核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7/2009-07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单节段下腰椎结核患者20例,均行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置入内固定后评价其神经功能障碍改善、疗效、椎体融合及畸形矫正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0个月。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结果优11例,良8例,中1例,优良率95%。椎间融合率约为90%。内固定未见松脱、断裂等并发症。置入后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椎间高度均较置入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腰椎椎体间融合固定是治疗下腰椎结核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背景:采用自体颗粒骨结合打压植骨技术,行单节段腰椎椎间融合治疗下腰椎结核具有可靠的融合率,但目前临床应用报道不多。目的:探讨经腰椎后路椎弓根钉置入并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治疗单节段下腰椎结核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7/2009-07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单节段下腰椎结核患者20例,均行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置入内固定后评价其神经功能障碍改善、疗效、椎体融合及畸形矫正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0个月。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结果优11例,良8例,中1例,优良率95%。椎间融合率约为90%。内固定未见松脱、断裂等并发症。置入后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椎间高度均较置入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腰椎椎体间融合固定是治疗下腰椎结核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背景:腰椎融合后,椎间植骨融合率低,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阐述椎间植骨融合效果与腰椎前柱的关系,分析其组织结构及生物力学发生改变后对椎体间植骨融合效果的影响.方法:电子检索CBM/CNKI(2000/2010)和计算机Medline数据库(1995/2010)收录的腰椎椎间植骨融合的相关综述和论文报告,找出并分析其中与前柱结构及生物力学相关的研究进展.结果与结论:腰椎前柱的完整性及生物力学的稳定性对椎间植骨融合的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在腰椎前路间盘切除及腰椎前柱爆裂骨折撑开内固定中,应该着重保护好椎体前柱结构及血运,尽量恢复腰椎前柱结构的完整性及稳定性,维持腰椎正常的生物力学环境,以期达到理想的椎间融合效果.  相似文献   

20.
背景:传统的后路腰椎体间融合存在诸多不足,改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为需要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新的修复方案。目的:观察脊柱内固定系统置入改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修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8月在常熟第二人民医院行脊柱内固定系统置入改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30例,其中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例,Meyerding分型Ⅰ-Ⅱ度;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不稳14例。观察患者融合前及融合后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的改善以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与结论: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所有患者末次随访均无内固定断裂松动,椎间植骨融合良好,无Cage下沉、移位。患者融合后腰背痛症状明显改善,融合前目测类比评分为6.4±0.8,末次随访为1.1±0.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末次随访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评分26.5±1.2较融合前12.9±1.6明显改善,改善率为(83.9±7.9)%,其中优27例,良3例,优良率100%。提示脊柱内固定系统置入改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扩大了适应证,贯彻了传统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的设计思想和微创理念,操作更加简单、安全,并发症更少,选择性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修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