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spiralCTMSCT)颈内动脉和脑动脉成像(CTA)的技术和临床应用。方法21例疑为颈内动脉、脑动脉病变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利用不同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分别进行血管成像。结果21例颈内动脉和脑动脉均可清晰显示,其中正常者9例,动脉狭窄9例,动脉阻塞1例,动脉瘤1例,动静脉畸形1例。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清晰显示血管病变,对指导临床治疗及支架内置入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在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应用价值及技术优势。方法 136例临床怀疑有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行双源CT颈部增强扫描,血管成像,对图像质量进行分级评价。结果 136例可疑患者双源CT血管成像图像优秀122例(89.7%)、良好12例(8.8%)、差2例(1.5%)。结论双源CT行颈部动脉造影是一种创伤小、快速、有效的动脉病变的检查技术,在诊断颈部动脉狭窄及性质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电子束CT(EB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病变的扫描和三维成像方法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8例可疑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行电子束CT连续容积增强扫描(CVS)和三维重建成像。三维重建方法主要应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曲面重建法(CPR)和容积再现法(VR)。结果:动脉硬化闭塞症12例,正常5例,其中1例为正常胫后动脉受肿瘤压迫而致狭窄症状。外伤致假性动脉瘤1例, MIP、CPR及VR法均可显示髂外动脉至踝以上下肢动脉主干,MIP与CPR成像最清晰,VR成像血管边缘欠清晰,可夸大狭窄的程度。结论:电子束CT是快速、无创的下肢动脉疾病检查方法,有较好的诊断准确性和应用前景。限度是空间分辨率低,对三级以下分支血管显示欠佳和扫描长度受限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比剂追踪智能触发技术(ABT)在肝脏双动脉期扫描中的技术优化.方法 将200例接受64层螺旋CT肝脏平扫加增强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各50例;其中三组患者采用ABT技术启动动脉早期扫描,触发监测点设为腹腔干层面的降主动脉,CT触发阀值分别采用110、140、170 HU,触发后延时5 s开始动脉早期扫描,延时20 s开始动脉晚期扫描;另一组患者动脉早期扫描用固定延时(注射对比剂后)20 s,动脉晚期延时35 s.测量肝实质的强化CT值及腹腔干层面的降主动脉、肝固有动脉的CT值作为评判动脉早期成像质量的指标.结果 ABT三组中,140 HU触发组符合优化的动脉早期成像(43/50,86.00%)高于110 HU触发组(35/50,70.00%)及170 HU触发组(32/50,64.00%);固定延时扫描组符合率最低(28/50,56.00%),四组之间优化的动脉早期成像的符合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触发阀值为140 HU时,64层螺旋CT肝脏智能触发增强扫描技术可获取最佳双动脉期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5.
随着世界老龄人口比重逐渐加大,痴呆的发病率不断增加。近年来,作为痴呆的最常见类型阿尔茨海默病及其超早期阶段——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成为研究热点,早期、及时、准确诊断对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主要就目前各种影像学灌注成像技术,如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氙气增强CT(Xe-CT)、CT灌注成像(CTPI)、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加权成像(DSC-PWI)、动脉自旋标记(ASL-P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等在阿尔茨海默病及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描述四维(4D)CT成像方法 ,并探究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前应用四维CT成像引导肝癌的化学栓塞治疗的价值。方法利用容积螺旋动态穿梭技术,前瞻性完成拟行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增强CT扫描。扫描范围覆盖全肝,从动脉前期至静脉期动态研究肿瘤病灶。针对目标病灶的4D CT重组图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在肝动脉解剖、肿瘤供血血管、肿瘤血管显示以及肿瘤染色方面进行比较。栓塞效果经CT随访进行评价。结果本研究纳入了39位患者的46个孤立肝癌病灶。根据Michels分型,25位(64.1%)具备正常的肝动脉解剖,其余存在解剖变异。该信息为肝动脉插管造影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并经过DSA证实。4D CT成像无创性显示了病灶的肿瘤供血动脉(41/46),肿瘤血管(36/46),肿瘤染色(42/46)。因4D CT成像可以引导超选择性置入微导管,使得化学栓塞治疗成功完成。结论 四维CT成像可以有效地评价肝动脉解剖,定位肿瘤供血动脉,为肝癌介入化学栓塞提供影像引导。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肝血管成像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肝脏多期血管成像方法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70例肝脏多期增强扫描患者,行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双期血管成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表面遮盖显示(SSD)重建技术,分析三种重建方法对肝动脉、门静脉系统以及肝肿瘤血管性病变(HTVPC)显示情况。结果肝动脉期CT血管造影术(CTA)对二级肝动脉、三级分支以下肝动脉、肿瘤供血动脉及肿瘤血管的显示率分别约90%、69%、90%、69%。MIP与VRT对二级肝动脉分支及肿瘤供血动脉显示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三级以下肝动脉分支及肿瘤血管的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MIP显示率为高。门静脉期CTA可显示正常肝内门静脉5~6级分支。肝癌肝动脉-门静脉瘘发生率约13.9%,门静脉癌栓发生率约58%,以MIP显示最佳。结论16层螺旋CT肝血管成像是了解肝动脉、门静脉系统状况及肝肿瘤血管性病变的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以MIP及VRT价值较大,可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术前提供重要信息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囊性肾癌的CT表现特点,探讨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诊断囊性肾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囊性肾癌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特点,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增强扫描及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结果 10例囊性肾癌中,单囊性3例(3个病灶),多囊性7例(8个病灶)。囊性肾癌CT表现为8例(9个病灶)囊壁和(或)分隔厚薄不均,4例(4个病灶)囊壁和(或)分隔可见结节。增强后较厚囊壁和(或)分隔及结节呈不同程度的强化。三维重建图像中,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成像直观显示10例患者的11个病灶中,9个病灶实性成分见供血动脉,其中1例右肾双病灶者,VR较横轴位成像更能直观显示副肾动脉;2个较小病灶未见明显供血动脉。多平面重组(MPR)均清晰显示肿瘤完整形态。所有患者CT诊断全部与手术病理结果相符。结论囊性肾癌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囊性肾癌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肿瘤完整形态及肿瘤供血血管的起源和数量,是横轴位扫描的重要补充,对制订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钱家新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2):2046-204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及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血管成像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病变或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26例的64排螺旋CT资料.使用philips 64排螺旋CT容积扫描,增强扫描于注射对比剂后延迟25 ~ 30 s扫描动脉期,60~ 65s扫描门静脉期.在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重组肠系膜上动脉图像,分析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和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26例患者均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26例中发现肠系膜上动脉夹层6例,其中单纯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1例,腹主动脉夹层累及肠系膜上动脉5例,CT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内真假腔和低密度的内膜片;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病变16例,CT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管壁钙化、管腔狭窄、血栓形成,肠壁增厚、水肿.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4例,包括十二指肠瘀滞症3例,CT表现为十二指肠第一、二段扩张,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变小;“胡桃夹”综合征1例,CT表现为左肾静脉受压及远端左肾静脉扩张.结论:64排螺旋CT肠系膜上动脉血管成像可以明确观察肠系膜上动脉各类病变情况及周围血管情况,对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及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背景:随着碘对比剂在CT增强检查中的大量应用,其不良反应亦受到广泛关注.在不影响图像诊断质量的前提下,使用低浓度低剂量碘对比剂降低人体毒副反应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目的:验证低浓度低剂量碘对比剂在犬颈部动脉成像中的可行性.方法:将3种不同浓度碘对比剂(370,350,300 mgl/mL)分别分成高、中、低剂量组(1.50,1.25,1.00 mL/kg),共9个实验组.对3只家犬进行多层螺旋CT颈部动脉成像重复扫描,每组扫描8次.原始数据进行三维成像,包括容积重现、多平面重建;二维成像包括最大密度投影和曲面重建.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对血管边缘及血管分支显影情况进行评分.结果与结论:各实验组多层螺旋CT犬颈部动脉CT血管成像血管边缘及分值情况评分结果显示,血管边缘显示良好(评分>2分),血管分支显示良好(评分>3分).犬颈部动脉边缘显影情况及分支显影情况的评分结果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其Kappa值分别为0.799,0.733.9个实验组间动脉边缘及分支显影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应用低浓度低剂量碘对比剂可获得良好的多层螺旋CT犬颈部动脉CT血管成像图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能谱CT最佳单能量成像提高甲状腺结节图像质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我院甲状腺结节患者60例临床资料,术前均行颈部能谱CT双期增强扫描,对比静、动脉期最佳单能量(Opti keV)和70keV单能量的图像,并分析比较其图像噪声(SD)、对比噪声比(CNR)及主观评价。结果:Opti keV成像中静、动脉期图像中微钙化、残圈征、完整强化环及边界显示率均高于70keV成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ti keV成像中静、动脉期主观评分、SD均高于70keV成像,CNR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结节患者术前采用能谱CT最佳单能成像可提高图像质量,清晰显示结节细节征象,提高图像的主观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分别接受M R扩散加权成像、CT增强扫描诊在分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针对目标选择为2015年7月—2018年7月间我院消化科收治的55例肝硬化患者,根据Child-Pugh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A、B、C三级,均分别接受MR扩扫加权成像检查及CT增强扫描检查,比较不同分级患者表现弥散系数差异及单动脉期、双动脉期CT扫描检出率。结果:肝硬化不同分级患者b=200s/mm^2、b=500s/mm^2表现弥散系数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b=800s/mm^2时表现弥散系数差异无意义(P>0.05)。另外,双动脉期CT扫描检出率明显高于单动脉期检出率(P<0.05)。结论:MR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可用于肝硬化患者分级诊断中,CT增强扫描可提高病灶检出率,二者各具优势,但对人体辐射相对较大,临床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取相应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能谱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成像联合尿纤维蛋白原γ链(FGG)在区分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SPN)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1年6月使用能谱CT进行常规双期对比增强扫描的SPN患者63例(37例恶性和26例良性)作为研究对象。能谱CT成像参数包括动脉(ICLa)和静脉(ICLv)期病灶的碘浓度(IC),归一化IC(NICa/NICv,归一化为主动脉中的IC),能谱Hounsfield单位(HU)曲线的斜率(λHUa/λHUv),以及40和70 keV图像上的单色CT数(CT40 keVa/v、CT70 keVa/v)增强。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的尿FGG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能谱CT成像联合FGG区分良恶性SPN的诊断价值。结果 能谱CT成像对恶性结节的诊断准确度为73.0%(27/37),对良性结节的诊断准确度为53.8%(1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良性SPN相比,恶性SPN的CT40 keVa、CT40 keVv、CT70 keVa、CT70 keVv、λHUa、λHUv、ICLv均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Xper CT成像在微小肝癌(MHCC)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MHCC患者于TACE治疗前行肝脏增强CT、常规DSA及Xper CT成像。综合分析图像,确定肿瘤供血动脉后,用微导管超选至肿瘤供血动脉行TACE治疗。治疗后再次行CT检查观察碘油沉积情况,并随访评估TACE疗效。结果 TACE后1个月,增强CT共发现47个微小癌灶,直径0.4~1.0cm。TACE前增强CT、DSA、Xper CT对微小肝癌的检出率分别为63.83%(30/47)、78.72%(37/47)和89.36%(42/47),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E术中超选择插管成功率为95.74%(45/47)。TACE后6个月随访显示,31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10例,部分缓解(PR)11例,稳定(SD)9例,进展(PD)1例;TACE治疗有效率[(CR+PR)/(CR+PR+SD+PD)×100%]为67.74%(21/31)。结论 Xper CT成像对MHCC检出率较高,并可较为准确地反映肿瘤血供情况,对MHCC的诊疗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超声造影与增强CT成像的特点及互补性,探讨超声造影对肝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81个肝局灶性病变进行超声造影及增强CT检查,采用诊断评分分析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与互补性,并评价病灶在不同成像方法中动脉期的表现.结果 超声造影对肝局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96.6%,86.9%,94.9%,90.9%,93.8%,增强CT对应值分别为98.3%,82.6%,93.4%,95.0%,93.8%;两种影像检查分别误诊共6例,其中5例可通过两者结合互补作出正确诊断.25例肝转移瘤中超声造影动脉期18例(72%)表现为高血供,增强CT 8例(32%)表现为高血供,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结论 超声造影和增强CT对肝局灶性病变均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二者有一定的互补性,转移瘤超声造影动脉期多血供表现的比例显著高于增强CT.  相似文献   

16.
王朝文  附有文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2):1395-1396
目的:探讨高速螺旋CT三维支气管动脉成像在中央型肺癌中的影像学表现,为显示中央型肺癌血供来源及介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8例中央型肺癌患者行螺旋CT造影增强检查,采用实时螺旋薄层CT扫描,在独立工作站行支气管动脉三维重建,使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支气管动脉的空间解剖细节。结果:8例(44.44%)肺癌患者的支气管动脉三维图像能够清晰显示出支气管动脉的起源、走行的路径和血管直径等。有肺动脉明显狭窄截断的病例支气管动脉显示率最高,且明显增粗,表明此类肺癌的血供来源主要以支气管动脉为主。三维成像中以容积再现技术显示最佳。结论:螺旋CT三维支气管动脉成像能够准确、直观地显示支气管动脉的空间解剖特点,为中央型肺癌的血供研究及介入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对胰周血管的显示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胰腺周围血管的显示能力。方法将225例接受上腹部增强CT的患者的扫描资料分别按动脉期和门脉期薄层重建,使用容积再现(VR)和多层面容积重建(MPVR)进行血管成像,观察两种成像方式对胰腺周围动脉、静脉的显示情况。结果多层螺旋CT对正常胰腺周围大动脉(腹腔干,肝总动脉,脾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的显示率为100%,对小动脉(胰背动脉,胰横动脉,胰大动脉,胰尾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的显示率为33.8%~96.0%。所显示的胰背动脉起源变异较多,胰背动脉起源于脾动脉,肝总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的比例分别为55.1%、9.7%、10.6%和24.5%。对胰腺周围大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主干)的显示率为100%;胰头部小静脉(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胃结肠干及其属支)的显示率为85.3%和77.3%。对于胰腺周围小血管,MPVR较VR具有较强的显示能力。结论多层螺旋CT对胰腺周围大血管具有可靠、稳定的显示率;对胰腺周围小血管也具有一定的显示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双源CT单能及双能技术进行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并对比二者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探讨双源CT双能模式下的虚拟单能技术在支气管动脉成像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3月-2017年11月胸部CT增强病患64例,将其随机分成2组(单能组及双能组),每组32例。对比剂采用碘帕醇(370 mgI/mL),剂量为1.2 m L/kg,流速固定在4.0 m/s,追加生理盐水40 mL。单能组每个病患得到一组增强图像,双能组可生成40~190 keV多组图像,并通过虚拟单能技术自动得出对比度信噪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最高的一组图像,将得出的两组图像进行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支气管动脉CT值、噪声(Standard deviation,SD)、CNR、信噪比(Single-to-noise ratio,SNR)以及辐射剂量等参数进行对比。结果:两名放射科主任医师对支气管动脉主观评分结果呈优秀吻合(所有Kappa值>0.8)。与单能组相比,双能组右侧和左侧支气管动脉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明显更高(P<0.001,P=0.001)。除此之外,在双能组中,左右支气管动脉的CT值(P<0.001,P<0.001)、噪声(P<0.001,P<0.001)、CNR(P=0.001,P=0.003)、SNR(P=0.012,P=0.035)均显著高于单能组。辐射剂量方面,双能组与单能组的CTDI和DLP均无明显差异(P=0.097,P=0.132)。结论:双源CT双能模式下的虚拟单能量技术能够提高支气管动脉的血管成像质量,显示更细小的血管走形,更好的满足诊断需求。  相似文献   

19.
杨玉庆  史洪润  李振 《临床荟萃》2004,19(5):272-274
脑CT和MRI的应用和发展,对脑梗死的病灶定位起到决定性作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比增强CT血管造影(CTA)等血管影像技术的发展,使闭塞血管的定位得已实现.这些技术的发展,为深入研究脑梗死的机制、分类和指导治疗开拓了新的里程.业已发现脑梗死急性期70%有颅内动脉闭塞,而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占67%[1].大脑中动脉(MCA)为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供血广泛、部位重要,因此认识MCAO的特点对指导诊治十分重要.我们报告经血管造影证实的MCA主干闭塞32例,结合CT和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特点,以便加深对本病的认识,可望能对临床诊治作些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三维成像联合增强CT诊断膀胱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高度疑似膀胱癌患者,均行MSCT三维成像及增强CT检查。以穿刺活检结果为标准,分析MSCT三维成像、增强CT及以两者联合检查膀胱癌的诊断效能。结果穿刺活检结果显示,80例高度疑似患者中膀胱癌68例(85.00%),其中鳞状细胞癌3例,腺癌2例,移行上皮细胞癌63例;MSCT三维成像检出膀胱癌59例,增强CT检出膀胱癌58例;MSCT三维成像联合增强CT检查诊断膀胱癌的灵敏度、准确度(98.53%、97.50%)高于单独行MSCT三维成像(86.76%、83.75%)、增强CT(85.29%、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三维成像与增强CT诊断膀胱癌的诊断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三维成像联合增强CT诊断膀胱一致性高(P0.05)。结论 MSCT三维成像联合增强CT对膀胱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