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分析肠易激综合征(IBS)两种亚型的肠黏膜免疫激活情况及其肠道微生态研究.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该院收治的IBS患者17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IBS 2种亚型分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组86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组90例.比较各组粪便性状评分、肠道菌群数目、肥大细胞数目、...  相似文献   

2.
肠易激综合征(irro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病因与发病机制未明的消化道常见病,临床检查常无器质性病变及异常生化表现,国内报告具有IBS样症状者占人群的1%和5.6%。IBS临床治疗无特效药物。我们于2003年9月-2004年9月应用双歧杆菌活菌制剂治疗IBS2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4例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发病时间0.5-3年。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双歧杆菌活菌制剂组)34例,男性18例,女性16例。其中腹痛腹泻28例,腹痛腹泻伴腹胀6例,34例均存在排便未尽感。对照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其中腹痛腹泻22例,腹泻腹胀腹鸣8例。两组患者年龄35-55岁(平均43±5.5)岁。两组有可比性(P>0.05)。  相似文献   

3.
2010年3月-2012年11月,从我院门诊选择35例腹泻型IBS患者为IBS组,另选健康志愿者35例为对照组。取当日首次定量大便作活性菌培养,检测IBS组菌群。结果IBS组较对照组,其肠杆菌数量增多(P〈0.01),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的数量减少(P〈0.01)。IBS组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其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可能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数量减少,肠杆菌数量显著增多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肠道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欧阳钦 《新医学》2000,31(11):650-650
1 引言 肠道易激综合征(IBS)是指慢性、反复发作、以肠道运动障碍为主、难以用解剖异常解释的肠道症状群,并排除了器质性病变的功能性肠道疾病。过去常用结肠功能紊乱、结肠痉挛、激惹结肠、痉挛性结肠炎及黏液性结肠炎等命名。为避免与结肠炎症混淆,现采用IBS。本病患病率相当高。在西方国家约20%至30%、亚洲国家约10%的人群有此病的症状,但就诊者仅约1/4。男女比约为1:2,患者以20岁至40岁的青壮年居多。2病因和发病机制 目前对本病病因研究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①精神因素的影响,如紧张、焦虑、抑郁、…  相似文献   

5.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气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通过X线腹部平片对肠道气体进行定量分析,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气体量的变化。方法:根据罗马Ⅲ诊断标准选取IBS患者49例(便秘型25例和腹泻型24例),健康对照者25例,在空腹状态下摄立位腹部平片,扫描进入计算机,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 7.0)处理照片,在双肋弓外缘垂直线相交于膈顶水平线、耻骨联合上缘水平线形成的矩形框内,标出肠道内气体范围,分别计算整个矩形框及肠气范围的像素值,最后结果用气体容积积分表达(gas volume score,GVS),即肠气范围像素值与矩形框像素值之比。结果:IBS患者的GVS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0.064±0.035vs0.055±0.043);便秘型IBS患者的GVS明显大于腹泻型IBS患者(0.077±0.040vs0.051±0.025,P<0.01)及健康对照组(0.077±0.040vs0.055±0.043,P<0.05),而腹泻型IBS患者的GVS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0.051±0.025vs0.055±0.043,P>0.05)。结论:IBS患者肠道气体的量存在变化,且与IBS分型有关,便秘型IBS患者肠道气体增多,腹泻...  相似文献   

6.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新概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缪应雷  欧阳钦 《临床荟萃》2002,17(2):119-121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boweldisease ,IBS)属功能性胃肠病 (functionalgastrointestinaldisorder,FGD )中一种 ,因症状特殊而命名 (表 1) [1] 。它是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等的临床综合征 ,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 ,经检查排除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尽管已进行大量研究工作 ,但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清楚 ,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 ,本文将就此作一综述。1 流行病学欧美调查表明 :普通人群肠易激综合征症状者为 10 %20 % ,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 2倍 ,中青…  相似文献   

7.
184例肠道易激综合征肠外表现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为逊  左维民 《临床荟萃》1996,11(11):518-519
肠道易激综合征(IB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曾被称为结肠痉挛、结肠神经官能症,概指一组包括腹泻、腹痛、腹胀、便秘病程可达数年但又无明显病理改变和生化学异常的症候群,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及二者交替型(泻秘型),目前认为系心身疾病,病因与精神因素有关。本病不仅表现于结肠运动和分泌功能障碍,部分患者的上消化道、胆道甚至直肠肛门均可  相似文献   

8.
肠易激综合征诊治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峰  李春跃  周巍 《临床荟萃》2000,15(16):759-761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bowelsyndrome ,IBS) ,是一种以平滑肌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的原发性全身性疾病 ,发病率高 ,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占所有年龄组的 2 0 %~ 3 0 % ,占成年组的 15 %~2 0 % ,我国最新的调查显示人群患病率为 8.7% [1] ,因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而无特异性 ,用解剖、生化或组织学检查结果难以解释 ,直到现在仍然被公认为是了解得最差的疾病之一。为推动临床对其诊治水平的提高 ,本文对近年IBS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1 致病因素本病的病理生理学改变 ,主要是结肠 (也有少数是小…  相似文献   

9.
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内分泌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韩炜  李君曼 《临床荟萃》2000,15(16):761-763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bowelsyndrome ,IBS)是一种以肠平滑肌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的全身多因素疾病 ,发病率高 ,发病机制至今不清 ,诊断缺乏客观标志。作为一种调节肽 ,胃肠激素和其他内分泌因素在IB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逐渐受到关注。1 胃肠激素概念的演变自 190 2年 ,第一种人类胃肠激素促胰液素被发现以来 ,虽已近百年 ,但仅仅在近 10年余 ,由于细胞、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其研究才得以迅速开展 ,并逐步更新了传统的胃肠激素概念。1.1 胃肠激素概念的更新 胃肠激素的传统概念已不能概括胃肠道所产生的全部…  相似文献   

10.
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一种功能性胃肠疾患,其特点是腹痛和大便习惯的改变。有关该定义的争论是每一位具有腹痛和慢性大便异常者是否都应诊断为IBS。为避免发生这样的歧义,在排除器质性病因的前提下,目前多采用腹痛加下述6项标准中的至少两项作为IBS的诊断标准;①排便后腹痛缓解;②腹痛发作时排便次数增加;③腹痛时大便稀溏;④肉眼可见的腹胀;⑤粘液便;⑥里急后重[1]。1流行病学IBS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很高的发病率,多见于青壮年,女多于男(约2:1)。60岁以上者发病率低,但绝非罕见。尽管IBS有很高…  相似文献   

11.
<正>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以不定部位的腹痛、腹胀,或伴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为特征。该病症状处于持续或间歇发作状态,且经相关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研究表明[1-2],1997年北京地区IBS流行率在7%左右,而在西方国家,成年人中IBS发病率约为8%~23%。该病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大  相似文献   

12.
张茹 《中国综合临床》2003,19(10):872-873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最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患 ,据Borum[1 ] 报道在美国发病率约为 9%~ 2 2 % ,患者年龄多在 2 0 50岁 ,女性多见。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甚清楚 ,诊断亦缺乏客观标志。胃肠激素作为一类调节肽 ,对胃肠运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它在IB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 胃肠激素胃肠激素是指由分布在胃肠道管壁上和胰腺内的APUD细胞 (amineand/oramineprecursoruptakeanddecarbxylationcell)分泌的一组小分子或肽类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其分子量一般在 1 0 0 0 0以下 ,没有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分析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并结合部分国内外文献。结果:全组40例,男16例,女24例,1主要表现为腹痛、便秘或腹泻。肠外表现为焦虑、抑郁、失眠、体重下降等。发病因素及机制有心理因素—神经机制、胃肠道激素—内分泌机制、感染因素等。罗马Ⅱ标准是目前诊断IBS的主要参考。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中西医结合疗法有一定效果,强调心理、行为疗法的作用。新的药物如5—羟色胺激动剂和拮抗剂、5—HT3拮抗剂、聚乙二醇等,作用尚不肯定,不主张应用抗生素。全组症状显著缓解26例,一般缓解10例,无缓解4例。结论:IBS的发病为多因素综合作用而致,心理因素起重要作用,治疗应强调综合性、个体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百秋李醇对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大鼠结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结肠灌注乙酸的方法建立PI-IBS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以等体积的0.1%Tween 80灌胃,藿香正气组以藿香正气液3.3 ml/kg灌胃,百秋李醇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以百秋李醇10、20、40 mg/kg灌胃,每日1次,共5 d。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结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胞质紧密粘连蛋白-1(ZO-1)和闭合蛋白(occludin)的分布与表达,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1β、TNF-α、IL-4、IL-10的含量。结果模型组ZO-1和occludin蛋白积分光密度(IOD)值分别为110 791.36±12 775.88、96 846.88±9 088.76,均低于正常对照组(185 071.43±9 173.31、162 800.12±17 582.86)(P<0.001)。百秋李醇高剂量组IOD值分别为145 463.83±28 750.90、123 475.54±17 715.76,均高于模型组(P<0.01),但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模型组血清IL-1β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23.32±1.26)ng/L vs.(21.80±0.81)ng/L,P<0.05],IL-10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32.60±0.84)ng/L vs.(35.63±1.80)ng/L,P<0.01];百秋李醇高剂量组IL-1β含量、IL-10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剂量百秋李醇通过上调PI-IBS大鼠肠黏膜ZO-1和occludin的表达,修复受损上皮细胞;通过抑制IL-1β的分泌,促进IL-10的分泌,改善肠道促炎/抗炎因子的失衡状态。但对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与调节作用不及藿香正气液。  相似文献   

15.
梗阻性黄疸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状态,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高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一直是术后恢复过程中一大难题。目前,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被认为是梗阻性黄疸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而梗阻性黄疸时,致病菌大量繁殖,肠道菌群失调,内毒素移位是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发生的主要机制。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梗阻性黄疸时的肠道菌群失调成为现今研究的热点。本文就梗阻性黄疸时肠道菌群的变化,如何进行干预,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希望对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
肠易激综合征李定国作者单位:200092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虽然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精确定义尚不明了,但它的含义是一种消化道功能紊乱。其特征为腹部不适,轻度至明显的腹痛;大便习惯改变,便秘和腹泻交替。IBS因无解剖或代谢异常可与其他疾病鉴...  相似文献   

17.
<正>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慢性功能性肠道疾病,以持续性或间歇性腹痛和(或)腹部不适、排便习惯及性状改变为主要特征,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流行病学调查显示,IBS的全球患病率为5%~15%[1],因IBS发病率高,症状顽固,对患者生活工作影响较大,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尽管目前对IBS的研究越来越多,但目前尚无单一的发病机制能够解释其所具有的所有症状。目前认为可能是多因  相似文献   

18.
谷参肠安治疗腹泻型肠道易激综合征3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自 2 0 0 0年 6月~ 2 0 0 1年 6月对 3 8例腹泻型肠道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给予谷参肠安治疗 ,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76例腹泻型 IBS患者 ,临床诊断明确 ,符合罗马标准 [1 ] ,其中男 4 6例 ,女 3 0例 ,年龄 2 3~ 71岁 ,平均4 1 .8岁 ,病史 1~ 1 0年 ,平均 3 .2年。随机分为治疗和对照 2组。 2组均为 3 8例 ,在性别、年龄、病史诸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1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谷参肠安 (成都蓉信制药有限公司 )口服 (0 .8g,3次 / d) ,对照组则给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菌群失调与体液免疫功能紊乱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87例IBS患者作为观察组,均给予综合治疗;选择同期医院体检健康者7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IBS及不同亚型患者、对照组肠道菌群及体液免疫指标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治疗前,观察组肠杆菌菌群数量高于对照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菌群数量及B/E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肠道菌群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便秘型(IBS-C)组治疗前拟杆菌高于对照组(P<0.05);腹泻便秘交替型(IBS-A)组治疗前肠杆菌菌群数量高于对照组,乳酸杆菌菌群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不同亚型治疗前患者IgA水平高于对照组,IBS-D组治疗前Ig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系数肠杆菌与IgA存在正相关关系(r=0.613,P<0.05),双歧杆菌、乳酸杆菌、B/E比值与IgA存在负相关关系(r=-0.521、-0.597、-0.637,P<0.05),其余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IBS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和IgA水平异常,两者存在一定相关性,另外不同亚型IBS有不同的肠道菌群变化.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