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医学衷中参西录》喘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河北盐山县名医张锡纯所著,是其毕生研究祖国医学的心血结晶,本人在学习《医学衷中参西录》喘证治法中略有所得,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浅谈《医学衷中参西录》外治法河南省获嘉县公费医疗门诊部(453800)刘广庆关键词:《医学衷中参西录》/外治法,探讨读清代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对其外治法颇有感触,临床使用也必取验,现将书中有关外治法归纳于下。1点法(包括点眼法、点喉法、点穴...  相似文献   

3.
李俊  朱小虎 《中医药学报》1999,27(4):F003-F003
近代明医张锡纯集一生临床经验,著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其中有不少关于饮食疗法的论述。现笔者不揣浅陋,综述如下。1 饮食疗法,应用广泛  张氏在对多种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视饮食疗法。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的食疗方计19首,食疗剂型有5种,涉及内科、外科、儿科、五官科及传染病等共13个病证,可见其对饮食疗法的应用相当广泛。尤其是该法更易于为老人和小儿所接受。2 食疗诸方,多用虚证  张氏对饮食疗法的应用,多针对内伤虚损病证宜长期服药者而设。盖因该类病证难取速效,多宜缓图,故制成粥饼之类,既作饮食之用,又达到了治疗…  相似文献   

4.
<正>《医学衷中参西录》凡三十卷,清·张锡纯(字寿甫)撰,为其毕生经验的结晶,被中医界誉为第一可法之书,在理论与临床上均主张衷中参西,以力求中西医贯通为宗旨。其论治噎膈,理论阐发玄微,多卓见名言,处方用药独树一帜,疗效确切。对中医学噎膈病证理论与临床的继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值得吾辈研究。  相似文献   

5.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运用活血化瘀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锡纯,号寿甫,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张氏勤求古训,师古而不泥古,衷中参西,临证不拘成法,屡起沉疴。对血瘀理论多有创见,在其《医学衷中参西录》174首方中,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方剂27首,运用活血化瘀法颇具发挥。  相似文献   

6.
<正>张锡纯(1860~1933,以下简称张氏),是近代中西医学汇通大家,其毕生经验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1],以说理精辟、病案详实、有理有据、真实可信著称,对后世临床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价值。书中对中药尤能独辟新义,值得一提的是其喜用、善用生药的独  相似文献   

7.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学术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宁  李文刚 《新中医》2006,38(4):10-12
对《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学术思想进行归纳探讨,张锡纯力主中西贯通,取长补短,以中为本,以西为用;认为中西药各有所长,应相济为用;其师古而不泥古,常师其法而不用其方,并精通药性,多有创新;强调升降并调,寒热并用,攻补兼使,其创制的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5,(10):1961-1962
文章总结了近10余年来研究《医学衷中参西录》(简称《衷中录》)应用山药的文献,开拓了山药应用和研究的思路,并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出部分见解:1山药乃非苦口之良药,这给予我们在如何提高疗效的同时,使中药的服用更可口,让更多患者接受中医药治疗,提供有益启发,今后应加强山药相关研究,并以此为突破口,加强及改进中药剂型;2山药作为药食两用植物之一,既可作为慢性病的食疗佳品,也可作为保健品食用。这对我们拓宽中药运用范围,有效运用药物性味特点治疗疾病及保健养生,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今后可以《衷中录》山药研究为依托,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开发应用山药的药用价值和营养功能;3治本求源贯穿于《衷中录》全书,是张先生学术思想重要内容,对山药的运用正是其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以研究山药为基础,加强对张先生用药及制方特点的研究,有利于强化对《衷中录》的研究,促进中医药传承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医学衷中参西录》(以下简称《医录》)是近代名医张锡纯毕生经验的结晶。医家一生学验俱丰 ,勇于探索 ,勇于创新 ,其论病用药有其独到之处。笔者细读《医录》,感其山茱萸应用颇具特色。现不揣愚昧 ,浅述如下 ,供与同道商磋。1 《医录》中山茱萸应用概况1985年 8月由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医录》共上、中、下三册。上册收录的主要内容是张氏自制方 ,共 182方 ,其中原方中有山茱萸的有 17方 ,占 9.4% ,下册主要是医案 ,共有 139条病证及案例 ,其中 2 9则医案中有山茱萸 ,占 2 0 .9% ,中册主要为药物解 ,共有中药 79味 ,其中山茱萸解位…  相似文献   

10.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关药物炮制的内容非常丰富,在药物的净制方面,主要有麻黄去节、桂枝去皮、蜈蚣去头、竹茹的入药部位等;在药物的切制方面,主要有茯苓切片、用隔纸焙代替植物叶片使乳香、没药去油、五味子捣碎、石类药物轧细等;在矿物药炮制方面,主要有石膏、代赭石、赤石脂均宜用生品不需煅制,朱砂人工合成者不宜入药,并列举了玄明粉与黑锡丹的制作方法;动物药的炮制方面,龙骨、牡蛎、石决明、水蛭、全蝎均主张用生品,并列举了血余炭的制作方法;毒性药物的炮制方面,主要有鸦胆子不可使皮破并宜装入龙眼肉中吞服,市售半夏要漂去矾味并阐述了制作半夏的方法,拟定了马钱子新的减毒增效炮制方法;药物炒炭方面,除血余炭外,鲜用炒炭药物;药物发酵方面,认为麦芽虽为脾胃之药,而实善舒肝气;酒曲调气破癥的作用较神曲强,但是神曲性更平和,更适于健胃消食。  相似文献   

11.
《医学衷中参西录》被誉为近代第一可法之书,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和实用性。该著作以中医内科证治为主,其中所涉及的外治法易为人所忽视。其中针对内治方面的不足,每配合以外治之法,体现了中医内外结合的综合治疗理念。其创立或发展的众多外治方法对于今日的众多学科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该书从不同角度说明掌握包括经络系统在内的多种外治方法是一个合格中医师的必备条件。其对经络系统的认识、对脐疗及热疗和药物外治的应用等灵活多样,对丰富与发展现代中医外治法仍有价值,今对该书的外治法做一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13.
李美珍 《吉林中医药》2011,31(3):271-273
<医学衷中参西录>善用半夏化痰以止咳、治痉瘸、治疟;利用半夏降胃气以止呕、止血、治倒经;通过调阴阳以安神治不眠;外用消肿散结治瘰疬.常与代赭石、麦冬、山药、牛蒡子等药物配伍使用.炮制方面不主张用白矾加工,而多采用清水漂洗、浸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郑璇 《光明中医》2010,25(1):123-124
通过对《医学衷中参西录》应用赭石的医案进行整理分析研究,探寻张锡纯应用赭石的证候特点及其对赭石药性的认识,归纳总结张锡纯应用赭石的经验、特色,以供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任志强  吴文清  高新颜 《光明中医》2022,(12):2107-2111
此文对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新创抗感染方剂的组方用药特征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选取了《医学衷中参西录》所有抗感染新方,研读原文并对方药进行统计,总结了这些方剂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它们的用药规律。研究发现,《医学衷中参西录》新创抗感染方剂主要来源于前3期合编,共计78首,涉及7种剂型,每首方剂约4.72味药物;组方总共用到114种药物,甘草、山药、白芍、石膏、知母、牛蒡子、党参、人参等药使用频率最高,组方药物中包括阿斯必林等3种西药。基于以上工作,归纳出《医学衷中参西录》抗感染新方创制的7个特点:勇于创新、中西合用、寒温并重、扶正为本、选药精炼、药食兼用、剂型多变。此研究将对感染性疾病的中医研究和诊疗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医学衷中参西录》为近代民国时期张锡纯所著,张氏是中西汇通派代表人物之一,开创了中西合璧的先河,以中医理论为根基,旁通西医的生理和病理。张氏自幼勤奋好学,学习中医的同时,也不排外西医,白天临证,夜晚读书,无论是对中医还是西医都有较高的造诣。笔者潜心阅读,深觉张锡纯处方严谨,用药精炼,临床上注重脾胃,现就其中最具代表的资生汤述以愚人之见。资生汤是张锡纯用以治疗阴虚劳热之方,原方  相似文献   

17.
18.
《医学衷中参西录》大气下陷用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衷中参西录>是盐山张锡纯所著,其对大气下陷证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探讨和研究.张锡纯首先提出了大气下陷一词,并且对大气的生理和大气下陷的病因病机进行了阐述,认为大气者,宗气是也,以元气为根本,培养于后天水谷,储藏于胸中,总司一身气化.  相似文献   

19.
孙永明 《中国中医急症》2005,14(11):1099-1100
本文论述<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运用大剂量单味中药治疗急危重症.书中载有山茱萸肉、山药、黄芪、桂枝等单味中药的急症应用,对将中医中药运用于急症急救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人张锡纯在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留下160多首自拟方,约占十分之一的方名都有深刻的取义.其中资生汤、青盂汤等数个,张氏随文作了解释,但尚有七八首须由读者自行领悟.今不揣思陋,妄加解释如下(与古方同名者如既讲场等从略)。IB泉饮方由生山药、大生地等8味药组成,主治虚劳发热喘嗽。因泉,甘美的泉水。《礼记·礼运卜天降甘露,地出疆来”;王充《论衡·是应*来从地下出,其味甘若醒(甜酒),故名震泉”。知此出典,再来理解“因泉饮”这一方名,即知该方系为滋阴养液而设,至于所主之“发热咳嗽”,则必届阳虚液亏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