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肝内胆管囊性肿瘤的认识。方法对经根治性手术切除并由病理学确诊的2例肝内胆管囊性肿瘤患者(囊腺瘤和囊腺癌各1例)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CT、B超发现肝内囊性包块,但未获得肝内胆管囊性肿瘤的诊断。根治性切除术后,采用B超、CA19-9和CEA随访9月和15月,均无复发。结论肝内胆管囊性肿瘤术前诊断非常困难,CT、B超或ERCP检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确诊必须依靠病理学检查。根治性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根治性切除后,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的CT、MRI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肝内胆管囊腺瘤和2例肝内胆管囊腺癌的影像及临床病理资料,将病变的影像表现与其病理大体形态及组织学表现作对照分析。结果6例肝内胆管囊腺瘤,女4例、男2例;2例肝内胆管囊腺癌均为女性病人;8例病人平均年龄55岁。所有病灶均表现为多房囊性肿块,肿瘤囊腔各分房内常为多种液体成分,在CT上可表现为不同密度、在MRI上可表现为不同信号强度。囊内出现多发大小不等的壁结节在胆管囊腺癌内更常见,囊内有分隔但无壁结节只见于胆管囊腺瘤。在7例CT扫描中,4例胆管囊腺瘤和1例胆管囊腺癌可见囊壁或分隔上钙化,囊壁、囊内分隔及囊内结节均为轻、中度延迟增强。肿瘤中出现卵巢样间质见于3例胆管囊腺瘤和1例胆管囊腺癌,且均为女性病人。结论肝内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是肝脏不常见的囊性肿瘤,影像上多房、囊内有分隔且各分房囊内密度或信号不一致,高度提示肝内胆管囊腺瘤或囊腺癌的诊断,如囊内伴有多发大小不等的结节,则进一步提示囊腺癌的可能。但影像学表现不能区分肿瘤中有无卵巢样间质。  相似文献   

3.
谢敏  吉亚峰 《消化外科》2014,(3):223-226
肝内胆管囊腺瘤是一种罕见的具有恶变可能的肿瘤。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和MRI检查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4例肝内胆管囊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囊性肿瘤、分隔以及囊壁结节是肝内胆管囊腺瘤的CT及MRI检查的典型表现。CT和MRI增强扫描检查对于肝内胆管囊腺瘤的术前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肝内胆管囊腺瘤(biliarycystadenoma BCA)是起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罕见的囊性疾病,占肝脏全部囊性肿瘤中不超过5%,由Hueter于1887年最先报道,5年后Keen提出手术切除的报道[1-2]。2010年WHO肿瘤分类将BCA定义为由立方形或柱形可分泌黏液的上皮细胞组成的含有卵巢样间质的囊性上皮肿瘤,通常与胆管不相通[3]。1流行病学  相似文献   

5.
肝内胆管囊腺瘤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男 ,33岁。无意中自扪及右上腹包块 1周而入院。查体 :右上腹剑突下有一包块 ,表面光滑 ,质地中等 ,边界清楚 ,有囊性感 ,活动度差。上消化道钡餐透视见胃体受压 ;B型超声发现左肝叶占位性病变 19cm× 18cm,囊性内见点状回声 ,壁不规则 ;CT扫描见肝左叶低密度影占位 ,肝动脉分支及门静脉分支受压移位 ,增强扫描见肿瘤内有分隔状结构 ;术中见肿瘤位于肝左内叶 ,呈囊性 ,包膜完整 ,囊液为暗褐色。游离肝脏后 ,行左半肝切除。病理诊断 :肝内胆管囊腺瘤。讨论 :肝内胆管囊腺瘤是极少见的肝脏肿瘤性疾病 ,占全部胆管来源的肝内囊肿的 4 .6 …  相似文献   

6.
背景:本文主要研究肝内胆管黏液性乳头状瘤(M-IPNB)和肝脏粘液性囊腺瘤(MCN)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外科手术的预后。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把MCN定义为有可以分泌粘液的胆管上皮细胞和卵巢样间质构成的肝脏囊性肿瘤,而卵巢样间质是MCN有别于肝脏其他囊性肿瘤的特征性结构。M-IPNB的组织学特点是胆管上皮存在杯状细胞和结肠化生,并产生大量粘液,可造成粘胆症,并常伴有肝内胆管结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肝内胆管囊腺瘤及囊腺癌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8年12月-2013年12月诊治的16例肝内胆管囊腺肿瘤,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结果及预后情况.结果 肝内胆管囊腺瘤及囊腺癌好发于中年女性,无典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手术是治疗的唯一方法,手术方式与肿瘤所处的位置有关,预后与肿瘤的完整切除密切相关.结论 肝内胆管囊腺瘤及囊腺癌属于少见的肝内肿瘤,好发于中年女性,影像学检查是术前诊断主要依据.肿瘤的完整切除是良好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肝内胆管囊腺癌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肝内胆管囊腺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9月共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内胆管囊腺癌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对预后的影响采用Cox回归分析和Kaplan-Meier分析.结果 17例中男4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49.3岁.患者以上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仅2例患者CA19-9异常,2例CEA异常,17例患者AFP均正常.17例中行根治性手术7例,肿瘤完全切除联合取瘤栓术7例,姑息性手术3例.病理提示胆管囊腺癌10例,胆管囊腺瘤局部癌变2例,乳头状胆管囊腺癌2例,黏液性乳头状胆管囊腺癌2例;1例为肝内胆管囊腺癌与肝细胞癌双结节混合性癌.17例中肿瘤高分化7例,中分化3例,低分化7例.手术方式(β=-0.692,P=0.01)、肿瘤分化程度(β=-2.041,P=0.007)对预后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内胆管囊腺癌以成年女性多见.血清CA19-9对诊断无帮助.肝内胆管囊腺癌的胆总管癌栓并不预示临床预后差,行根治性手术或根治性切除联合取栓术均能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正肝内胆管囊腺瘤(intrahepatic biliary cystadenoma,IBC)是一种罕见的胆管上皮源性囊性肿瘤,发病率不足肝脏全部囊性肿瘤的5%~([1-2])。其缺乏典型临床表现,易与肝内其他囊性病变相混淆而误诊。现报道1例IBC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病例患者女性,32岁,因"间断性上腹部隐痛不适3周"入院。既往体健,无肝炎肝硬化、血吸虫病史。  相似文献   

10.
正黏液性囊性肿瘤在阑尾、胰腺及卵巢等组织中发生率较高,肝外胆管少见,2013年国内文献报道1例肝内胆管乳头状黏液性囊腺瘤~([1]),国外也有病例报道~([2])。虽然恶变率低,但如不重视或被漏诊,可发展为恶性。临床症状和体征不明显,通常为影像学检查发现,术中或术后病理确诊,因此容易漏诊。2017年2月,我科诊断1例肝外胆管黏液性囊性肿瘤,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1.
Caroli病是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表现为肝内胆管多发性囊性扩张。1958年由法国医生Caroli系统描述其特征而命名。Todani等将其归入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第Ⅴ型。如同时合并肝外胆管囊性扩张,属于Flanigan分型中的Ⅳ型,Todani分型中的Ⅳa型。同时合并肝纤维化、髓质海绵肾、肾皮质囊性变等称之为Caroli综合征。Caroli病是一种少见病,常合并肝内胆管结石,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胆管炎,易被误诊为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扩张引起的肝内胆管炎和肝脓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96年1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8例肝内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肝内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无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AFP均为阴性;B超和CT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75%(6/8)、87.5%(7/8).8例病人均行手术切除,7例行肝肿瘤不规则切除术,1例行左半肝切除术.术后病人恢复良好.8例均获得随访,除1例囊腺癌术后3年死于肿瘤复发转移外,其余均生存良好.结论 肝内胆管囊腺瘤与囊腺癌主要依靠影像学和病理诊断,手术切除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肝内胆管囊腺瘤(IBC)是一种肝脏少见的囊性肿瘤。笔者就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囊腺瘤与囊腺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5例肝内胆管囊腺瘤、囊腺癌临床资料.结果 5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行右半肝切除术,3例行不规则肝切除术,5例均痊愈出院.术后1例失访,4例随访,其中1例囊腺癌术后11个月死于肿瘤复发转移,3例囊腺瘤现存活.结论肝内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的治疗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加强对肝内胆管囊腺瘤与囊腺癌的认识,提高疾病诊断率对于指导治疗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正肝内胆管肿瘤是仅次于肝细胞肿瘤的第二位多发肿瘤[1,2]。多数胆管肿瘤或瘤样病变形态典型,容易诊断,但有些胆管病变组织学形态不典型,有时会造成诊断和鉴别诊断困难。诊断时需要考虑以下特点:(1)年龄;(2)病变是单发还是多发;(3)病变是囊性还是实性;(4)病变大小;(5)胆管形态;(6)细胞有无异型性。以下介绍几种常见胆管肿瘤及瘤样病变的病理特点。1胆管错构瘤(Biliary hamartoma)  相似文献   

16.
肝内胆管囊腺瘤二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管囊腺瘤是具有潜在恶性病变的少见肿瘤,常发生于肝内胆管。我科收治2例,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患者女,45岁。上腹部隐痛不适,扪及包块2年。体格检查发现剑突下包块,表面光滑,质地中等,边界较清,活动性差。B型超声及CT扫描提示肝左叶囊性占位性病变15×18cm,肝动脉分支和门静脉分支受压移位,肿瘤边界清楚。血管造影示肿瘤供血少。术中探查发现肿瘤位于肝左内叶,游离肝脏后,行左半肝切除。病理诊断:肝内胆管囊腺瘤。患者女,65岁。右上腹不适伴包块11年。体格检查发现右上腹剑突下方有一包块,表面光滑,质中等,有囊性感,不活动。上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不同病因的肝脏囊性病变的超声、CT和(或)MRI影像学征象,以提高肝脏囊性病变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复习国内外关于不同类型肝脏囊性病变的影像学研究的文献,以病因为线索,总结其超声、CT和(或)MRI平扫及增强特点。结果肝脏囊性病变种类较多,其影像学表现多样且征象间存在重叠,不典型病例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困难。(1)对于单纯性肝囊肿,影像学检查呈水样回声、密度及信号的圆形或类圆形囊性肿块,边界清晰,囊内无分隔,对比增强无强化。超声和MRI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CT诊断价值不及这二者。(2)胆管错构瘤和Caroli病均表现为多发、广泛分布于全肝的单纯囊性小病变,多数无强化,与胆管是否相通是鉴别的关键征象。(3)相比肝内胆管囊腺瘤,壁结节强化多见于囊腺癌,准确诊断肝内胆管囊腺瘤应结合典型超声、CT及MRI表现。(4)囊性肝转移瘤表现为肝实质内或肝周多发以囊性为主的肿瘤,CT是其诊断的主要方法,其密度低于肝实质,增强扫描病变外周环形强化;行MRI检查可与单纯性肝囊肿鉴别。(5)囊性肝细胞癌表现为多房囊实性肿瘤,门静脉内如果出现癌栓可提高本病诊断准确性。(6)未分化胚胎肉瘤的CT平扫为边界清楚的囊状低密度肿块,边缘可有钙化,增强扫描肿块内软组织成分持续强化;MRI平扫肿块内部信号无特异性,肿块周边呈缓慢渐进性强化。(7)肝脓肿的不同形成时期有其特征性表现,不难诊断,但对于症状不典型时与肝内胆管细胞癌易误诊;(8)对肝囊型包虫病主要选超声检查,影像学检查的意义在于判断包虫囊的活性,而肝泡型棘球蚴病的主要诊断方法是CT,MRI检查可于术前评估病变与胆管和血管的解剖关系及判断有无侵犯,MRCP有重要诊断价值。结论腹部超声检查可作为肝脏囊性病变检查的首选方法,CT和MRI可作为有效的补充方法,合理选择多种影像学技术进行综合分析是关键,根据肝脏囊性病变的数目、形态以及是否有实性成分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8.
肝内胆管结石是指发生于左、右肝管汇合部之上的结石,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胆道良性疾病。肝内胆管癌是第二常见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其发生可能与肝内胆管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症、乙肝与丙肝病毒感染以及胆道寄生虫病等有关。鉴于我国肝内胆管结石具有高发的特点,其在诱发肝内胆管癌中的作用及潜在机制应予高度重视。从病理解剖来看,与肝内胆管结石相关的肝内胆管癌包含了从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PNB)、胆管上皮内瘤变(BilIN)到胆管癌不同阶段的特征。从分子层面来看,肝内胆管癌组织中炎症因子的过表达及转录因子、生长因子的功能紊乱,诱导了正常胆管上皮细胞的癌变。同时,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分群的变化进一步加重了肿瘤的恶性行为。这些特点提示结石对所在胆管部位的慢性机械及炎症刺激是造成胆管上皮癌变的重要原因。针对肝内胆管癌恶性程度高、治疗效果差的特点,有关肝内胆管结石诱发胆管癌的具体机制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研究,以便在早期发现胆管细胞癌变的证据及潜在的药物靶点,做到早期干预,提高这类病人的治疗效果及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肝内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的诊断与治疗经验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46例肝内胆管囊腺瘤和19例肝内胆管囊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行B超、CT与MRI检查.采用Pringle法或不阻断肝门的方法施行肝切除术,对预后因素进行分析.采用电话或信函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4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法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1)影像学表现:B超、CT或MRI检查提示肝内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影像学表现类似,囊壁有乳头状突起,部分囊壁明显增厚,囊腔可呈多房性.术前影像学检查确诊肝内胆管囊腺瘤20例,肝内胆管囊腺癌7例.(2)手术情况:46例肝内胆管囊腺瘤患者中,行肿瘤局部剜除术22例,肝左叶切除术15例,肝左外叶切除术3例,右半肝切除术4例,肝右后叶切除术1例,肝右前叶切除术1例.38例采用Pringle法阻断肝门,8例未行肝门阻断.手术时间为(175±7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300 mL(200~400 mL),术后发生胆汁漏4例,再出血3例,肝功能不全2例,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19例肝内胆管囊腺癌患者中,行肿瘤局部剜除术9例,肝左叶切除术8例,肝左外叶切除术1例,肝右后叶切除术1例.13例采用Pringle法阻断肝门,6例未行肝门阻断.手术时间为(210±68)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500 mL(200~800 mL),术后发生胆汁漏3例,再出血2例,肝功能不全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病理学检查:肝内胆管囊腺瘤囊腔内表层多为单层柱状上皮,排列整齐,无异型;肝内胆管囊腺癌囊腔内多有乳头状突起,细胞异型明显,并向基底膜浸润.(3)随访情况:57例患者获得随访,8例失访(囊腺瘤5例、囊腺癌3例).随访时间为14~ 139个月,其中肝内胆管囊腺瘤2例复发(1例因术后肝衰竭死亡);肝内胆管囊腺癌13例复发,10例死亡,其中1例为肝内胆管囊腺瘤恶变.(4)预后因素分析:肝内胆管囊腺瘤患者1、3、5年生存率均为98%.肝内胆管囊腺癌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8%、31%、1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9-9是影响肝内胆管囊腺癌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的危险因素(x2=8.540,4.946,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9-9升高是影响肝内胆管囊腺癌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OR=8.239,5.365,95%可信区间:1.664~ 40.800,1.022~ 28.172,P<0.05).结论 肝内胆管囊腺瘤与囊腺癌临床症状不典型,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术前评估,但符合率低.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CA19-9是评估肝内胆管囊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对位于肝门区的肿瘤进行根治性切除或手术旁路缓解胆道梗阻,或对肝内胆管损伤作修复,有时需要作肝内胆管吻合术.虽然目前已经采用经皮经肝或经内窥镜放置胆管内支撑管来缓解胆道梗阻,但是,只有在外科手术切除肿瘤以后才有可能达到根治.此时需要将肝内胆管和空肠作Roux-en-Y吻合.缓解性旁路手术也需要作此种肝内胆管吻合术.肝内胆管吻合术一般限指肝内胆管和肠道吻合以恢复胆道通畅性.为了评价肝内胆管吻合术对肝门区疾患特别是恶性肿瘤的病人施行根治性手术或缓解性手术后的作用和结果,作者对法国一所大型教学医院23年期间施行了肝内胆肠吻合术的病人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