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治疗眼外伤出血性脉络膜脱离的手术时机、处理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4例、4眼严重眼外伤合并出血性脉络膜脱离患者,于伤后7~20d,平均13d行玻璃体手术.术前视力为光感~眼前指数,眼压3.7~7.0mHg,术中先用30号针头自角膜缘注入灌注液,指测眼压Tn-T+1,在常规扁平部三切口处,先穿透巩膜,引流脉络膜上腔血液,引流后再行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术中彻底切除玻璃体,同时联合剥膜,气液交换,行眼内激光及视网膜复位术.2只眼术中应用重水,2只眼注入硅油,4眼均行晶状体切除.结果随访4~5个月,矫正视力分别为0.4、0.25、0.04、光感.眼压12~19mmHg.4眼视网膜在位,1眼术后3个月取出硅油,术后1个月视网膜在位.结论严重眼外伤合并出血性脉络膜脱离应于伤后7~15d行玻璃体手术.术中充分引流液化的脉络膜积血,彻底切除玻璃体,是治疗眼外伤出血性脉络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视网膜修复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原因,提供预防和处理的理论基础.方法 回顾性研究.结果 视网膜再脱离高发于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发生视网膜再脱离的主要原因为视网膜原裂孔封闭不良及玻璃体视网膜增殖(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结论 术中充分封闭裂孔、缓解牵引可降低视网膜再脱离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对40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和外科手术治疗进行分析.结果:复发性视网膜脱离40眼中,原裂孔未封闭8眼,出现新裂孔或遗漏裂孔12眼,巩膜嵴偏位7眼,裂孔区凝固过度局部视网膜皱缩牵拉成裂孔3眼,裂孔后缘鱼嘴形成4眼,视网膜皱褶形成6眼.手术后解剖复位32眼,占80%.结论: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形成或加重是视网膜脱离复发最重要的原因.确定视网膜脱离复发的原因,根据病情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掌握适当的手术时机,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少儿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994至2001年17岁以下201例、206眼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以男性居多,发病以11~17岁者最多,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以B级和C级发病率最高,视网膜裂孔形态以类圆孔最多,其次为锯齿缘断离.裂孔分布以颞下方最多.眼外伤致视网膜脱离56例,占27.86%.结论∶外伤是少儿视网膜脱离的重要原因,遗传和胚胎期发育不良也是重要因素 .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老年人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60岁以上视网膜脱离161例、163眼的临床资料.结果∶增殖性视网膜病变(PVR)的B级和C级发病率最高,视网膜裂孔形态以类圆孔最多,其次为马蹄孔 .结论∶分析老年视网膜脱离未治愈的原因除因严重的PVR或多次手术外, 全身性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效果.方法:急性视网膜坏死性视网膜脱离4例患者,1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加玻璃体切除加眼内光凝加硅油填充加巩膜环扎术;2例行玻璃体切除加眼内光凝加C3F8填充术;1例行玻璃体切除加眼内光凝加硅油填充术.结果:4例患者的炎症均控制良好,视网膜均成功复位.随访9个月~3年,4例视力分别为0.01(矫正视力0.12),0.15,0.1,0.3.结论:视网膜脱离是急性视网膜坏死的严重并发症,通过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可有效地提高视网膜脱离的复位率,挽救患者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53眼严重眼外伤、视网膜血管疾病所致的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等采用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视网膜前膜剥离,视网膜切开,冷凝,激光光凝,气体或硅油充填及巩膜外硅胶垫压或环扎等治疗技术,随访1~12个月.结果52例保存了眼球,占98%.47例视力提高,占88.7%,视力大于0.3者12例,占22.3%.手术并发症以并发性白内障、玻璃体再出血和视网膜脱离为主.结论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眼外伤、PVR、视网膜脱离疗效满意,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行577nm激光视网膜光凝术后眼前段的形态学改变.方法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和定量分析23例(39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接受577nm激光视网膜光凝术前、术后0.5h及术后第1、3、7天时前房深度、睫状体及前段脉络膜的改变.结果 术后第1天检查时31眼(79.5%)睫状体和前段脉络膜同时发生脱离,4眼(10.3%)发生单纯睫状体或脉络膜前段脱离.35眼的睫状体脉络膜渗出均在光凝术后7d内吸收.与术前比较,光凝术后前房轻度变浅.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接受577 nm激光视网膜光凝术后反应较轻,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持续时间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术治疗漏斗状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漏斗状视网膜脱离18例、18眼,行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术,14眼填充硅油,4眼填充C3F8.结果18眼中视力增进13眼,占72.2%,不变4眼,占22.2%,下降1眼,占5.6%.硅油填充14眼,C3F8填充3眼视网膜均一次复位成功.C3F8填充1眼术后复发网脱,行二次手术,视网膜复位.硅油填充,术后4眼暂时性眼压升高.1眼持续高眼压,2个月取出硅油,视神经萎缩.结论漏斗状视网膜脱离会致视功能严重损害,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术可有效地提高视网膜复位率,挽救患者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视网膜脱离最小量手术(单纯巩膜外加压+冷凝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45例145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视网膜脱离最小量手术。结果 138例138眼1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成功,成功率95.2%。失败7眼,其中6眼再次手术后复位,另1眼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术后第1天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者102眼(70.3%),30眼术后2~3?d完全吸收,4眼术后3~7?d吸收,2眼术后15?d以后吸收。随访3个月,视力均较术前提高。结论 在双目间接眼底镜下实施最小量视网膜脱离手术是治疗绝大部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