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后医院下呼吸道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气管切开术后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特点及其易感因素。方法 对神经外科38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痰液进行细菌培养。结果 发生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率81.6%,而气管切开早、晚期致病菌有明显差异。结论 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H_2受体拮抗剂等应用及呼吸道通气管的污染可能是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易感因素。因此,除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外,还应努力消除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2.
气管切开初期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探讨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术与院内下呼吸道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监测47例非肺部感染患者中行气管切开术后最初4d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呼吸道感染菌群的特点及其耐药性及与机械通气的关系。结果 术后4d内,47例患者中发生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有17例,占36%;17例患者气道分泌物培养获得致病菌24株,均为多重耐药菌;47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者与未发生医院感染者比较:医院感染组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史者、手术时低蛋白血症者及术前抗生素的使用比例高于无医院感染组。结论 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与患者的COPD史、手术时低蛋白血症等有一定关系;术前抗生素的高使用状况可能与致病菌的高度耐药有关。  相似文献   

3.
脑出血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并发医院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气管切开术者的医院感染,有效地控制及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现将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昏迷患者,行气管切开后并发医院感染作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病原菌感染的相关原因及防治措施,以减少气管切开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2012年医院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感染原因.结果 134例气管切开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72例,感染率为53.7%,气管切开术后1、5、10 d下呼吸道感染的分别占4.17%、52.78%和43.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7.45%,下呼吸道感染主要与环境、医疗器械及抗菌药物使用不当等有关.结论 应早期加强对患者、环境及器械的消毒工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轻气管切开术后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32例呼吸衰竭气管切开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的临缶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病例中有16例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其发生率为5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意识状态、冷凝器微生物定植、螺纹管微生物定植、机械通气时间与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有关(P<0.05),而与性别、胃液微生物定植、湿化器微生物定植、住院时间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0岁、APACHEⅡ≥15分和机械通气时间≥7 d是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160岁、APACHEⅡ≥15分和机械通气时间≥7 d是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对这些危险因素加以重点评估和合理控制,可以降低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郭芳 《工企医刊》2011,24(6):25-26
目的 有效控制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率.方法 对各种原因致呼吸衰竭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呼吸道护理相关因素,即:病室空气、气管切口周围皮肤(颈部)、气管套管、吸痰方法进行分析改进.结果 我科护理人员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总结出人工气道护理的方法.结论 只要积极做好必要的预防措施,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感染均可预防.  相似文献   

7.
陈莉  赵冬  汪云超 《现代保健》2010,(13):109-110
人文关怀即“以人为术”,就是在生活实践中,始终体现和维护人的生存权利、价值观念、道德尊严、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在医疗实践中由于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不当,往往会引起患者恐惧、焦虑,并导致肺炎、肺不张、低氧血症及气管内出血等并发症。因此,通过人文关怀式护理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呼吸道管理措施和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症行气管切开术43例患者的资料.结果 43例患者中治愈出院23例(53.4%),好转10例(23.3%),自动出院8例(18.6%),植物状态生存2例(4.7%).结论 对气管切开患者实施有效的呼吸道管理,适量湿化气道,有效吸痰,可解除呼吸道梗阻症状,改善通气和脑缺氧,促进其脑功能恢复.做好气管切开护理,注意无菌操作,加强病房管理,做好口腔护理,早期实施院内感染干预可降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气管切开术后感染防治的进展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气管切开术在上世纪 4 0年代仅用于解除上呼吸道梗阻。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 ,气管切开术不仅用于解除上呼吸道梗阻 ,而且应用于下呼吸道梗阻 ;伴随气管切开术应用范围的逐渐扩大 ,并发症时有发生 ,感染尤其常见。本文对气管切开术后感染及防治进展综述如下。1 气管切开术后感染的现状1.1 感染与部位  (1)切口感染 :文献报道切口感染率占总并发症 4 4 % [1 ] ;并且切口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率占 5 7% [2 ] 。(2 )气道感染 :气管切开气道菌群主要为革兰阴性菌 [3] ;气管切开后下呼吸道感染菌群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而且细菌数…  相似文献   

10.
预防气管切开术后院内感染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兰 《职业与健康》2004,20(11):184-185
目的重视并加强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分析找出气管切开术后易发生感染的因素,采取切实有效的护理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结果由于严把了护理质量关,护理措施落实到位,有效地控制了院内感染的发生,33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无1例发生感染,取得满意的效果.结论根据气管切开术后易感因素,制定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一环扣一环,严把护理质量关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患者发生肺部感染风险,探究气管切开术后并发肺部感染应用预防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2月—2022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收治的行气管切开术患者102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各51例。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实施预防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为9.80%,低于参照组的2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39,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88%,低于参照组的2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99,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6.08%,高于参照组的7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41,P<0.05)。结论 对行气管切开术患者实施预防护理措施,可以降低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风险,并能降低发生其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保证患者的满意度,从而为患者的临床恢复提供支持。因此,临床可以结合需要适时应...  相似文献   

12.
侯宗芹 《职业与健康》2006,22(12):955-955
气管切开术是临床抢救和治疗呼吸道梗阻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作为有创人工气道,在其建立与维护的过程中,呼吸道的护理质量直接影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婴幼儿由于年龄小,气管处于发育初期,气管短小壁薄,加之手术时出血较多,因此呼吸道护理有较大难度。我科在2003—2005年成功地为26例婴幼儿施行了气管切开术,现将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姜秋颖 《工企医刊》2002,15(4):56-57
气管切开术是将颈段气管前壁切开,一般通过切口插入套管。对气管切开的病人,从手术完成到顺利拔管痊愈,有许多具体的护理工作要做好,如果疏忽大意,随即还有发生生命危险的可能,所以,术后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1 临床资料本组23例行气管切开术病人,其中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最大为76岁,最小为1岁,平均年龄为34岁。本组23例术后病人,并发症发生7例,发生率为33%。其中术后感染5例,皮下气肿2例。经过及时治疗及护理,并发症得以控制并治愈。拔管后无呼吸困难出现,创口愈合良好,23例病人均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感染影响因素,为呼吸道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12月在医院ICU行气管切开术的84例患者,在气管切开后的第3、7、10、14天分别采集患者咽部及下呼吸道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及观察是否发生呼吸道感染,分析结果。整理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呼吸道感染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84例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56例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感染率为66.67%;共检出病原菌6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3株占64.18%,革兰阳性菌24株占35.72%,主要感染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23.88%、20.90%、17.91%;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呼吸机、气管切开时间≥7d、GCS评分<8分是ICU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ICU气管切开患者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针对影响因素进行干预,以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全麻气管插管后与下呼吸道感染关系探讨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术与下呼吸道感染之间的关系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外科病区的158例全麻气管插管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发现有43例发生医院下呼吸道感染,占同期病区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总数的95%。结论 年龄、手术时间,有无鼻胃管,抗生素滥用是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曾玲  张旭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2):5913-5914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分布及感染因素分析。方法对某院2006年2月~2010年10月82例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后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细菌的分布及感染因素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折。结果 82例气管切开患者痰培养均分离出病原病株,以鲍氏不动杆菌为多见,占45.1%,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占34.1%。结论为减少气管切开病人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应积极治疗患者基础疾病,提高患者免疫力,减少污染源。以预防和控制危险因素为主,降低和减少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全麻术后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分析术后下呼吸道感染与手术种类和患者年龄的关系,为预防和治疗下呼吸遭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07年8月—2011年8月医院行气管插管全麻术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107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结果 在所有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中,所感染的病原菌多为革兰阴性菌,占86.92%;神经系统患者所占比例最高,达43.93%;患者年龄>60岁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概率最大,为44.85%.结论 气管插管全麻术后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和手术种类密切相关,对感染概率较高的患者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8.
吴晓英  宋敏 《现代预防医学》2015,(10):1907-1907
摘要:目的 了解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现状与危险因素,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6月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进行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调查,并根据临床资料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率为78.26%、日感染率为19.70‰;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5.22%;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CS评分、使用抗酸剂为高危因素。结论 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GCS评分低、使用抗酸剂是其主要危险因素。应针对性采取预防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ICU病人气管切开后院内获得性肺部感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1999年11月至2001年10月发生在ICU气管切开后院内获得性肺部感染的病人进行分析,对预防和控制ICU气管切开病人院内获得性肺部感染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ICU及呼吸科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医源性感染相关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模式,回顾性分析40例行气管切开术患者临床资料;22例术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为感染组,18例未感染患者作为非感染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气管切开术后医源性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年龄、抗菌药物使用、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插管保留时间.结果 40例行气管切开术患者中,22例发生医源性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率为55.0%;气管切开术后患者中死亡3例,死亡率为7.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使用三代头孢菌素、机械通气时间、插管保留时间为气管切开术后医源性感染相关因素.结论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和减少呼吸机的使用、科学有效的循证护理可有效降低气管切开术后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感染管理制度,组织相关护理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严格遵守消毒技术规程,提高控制医院感染意识,以期达到预防医院感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