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目的探讨辨证使用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期脑梗塞的必要性。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急性期脑梗塞病例随机分为A组(辨证使用丹参或川芎嗪注射剂组)、B组(丹参注射剂组)、C组(川芎嗪注射剂组)。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基础治疗的同时,A组兼热象者给予丹参注射液治疗,无热象者给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B组给予丹参注射液;C组给予川芎嗪注射液。疗程均为2周。对不同组别的急性期脑梗塞患者均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舌象评分并分析对比。结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后三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医证候学评分与舌象评分A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和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期脑梗塞均有相应的治疗作用,但在患者的中医证候改善方面,辨证使用中药注射液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析了中药注射剂的中西药归属定位问题和中药注射剂的辨证使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药制剂的发展 ,多种治疗冠心病的中药注射剂被临床广泛使用 ,取得了好的疗效 ,但一些临床医生 ,特别是一些西医工作者也存在着只辨病而不辨证的问题。笔者在1 999年 3月~ 2 0 0 1年 6月间 ,以中药注射剂为主治疗冠心病 87例 ,诊断标准完全符合1 980年第一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建议 ,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冠心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疗效标准 :根据 1 97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研究座谈会修订的“心绞痛症状疗效评定标准”“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和“心律失常疗效标准”评定疗效。临床常用于治疗冠心病的中药注射剂有复方丹参、刺…  相似文献   

4.
运用中医理论使用中药注射剂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韩伟  何恩霞  曹京梅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6):2498-2500
中药注射剂在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危急重症治疗领域具有化学药不可替代的优势,尤其是在病毒性感染引起的流感危急重症等方面,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但近几年中药注射剂频繁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死亡的事件,使得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受到严重质疑,究其原因,不外乎药品本身的质量问题和临床使用过程中的合理用药问题。因此,该文从中药注射剂的发展历史开始,综合文献资料,阐明中药注射剂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才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辨证应用中药注射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8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肿节风注射剂和灯盏花素注射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6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成两组:湿热内蕴组40例,用肿节风注射剂治疗;寒湿瘀阻组46例,用灯盏花素注射剂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多项病情积分均明显减少,治疗前后两组急性期血清标志物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结论:辨证应用中药注射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很好的疗效,临床观察中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使用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报道日渐增多,评价分析也增多,甚至有人提出临床禁止使用中药注射剂[1].然而,作为取得令人瞩目成果、疗效不可替代的中药注射剂,具有中国自主创新特色,发展了中国传统医药学,是真正属于自己研发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在2009年的两会上,中药注射剂问题引起代表委员的热议和媒体的关注,真相在热议和关注下渐显,人们认识到:从此前的鱼腥草注射剂事件、刺五加事件、茵栀黄事件到近日的双黄连事件,主要是某批次产品基于生产过程中的助溶剂过量、运输存储不当、医生使用不当等原凶,而非中药注射剂本身存在毒性问题。明明中药注射剂自身没问题,但舆论苛责所指为何一度反其道而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的辨证使用现状。方法:从不良反应报道、辨证应用的必要性上探讨中药注射剂的辨证使用现状,并提出建议。结果: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中辨证使用的情况并不普遍。结论:对中药注射剂的正确使用应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运用临床流行病学调研方法, 借助现代多元数据挖掘技术, 探索急性胃炎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对80例急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因子分析。[结果] 研究中采用因子分析方法, 得出急性胃炎基本中医证候为4类:类脾胃寒热错杂证、类脾胃虚寒证、类胃热炽盛证、类肝胃不和证;得出证型分布情况, 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类脾胃寒热错杂证、类脾胃虚寒证、类胃热炽盛证、类肝胃不和证。[结论] 在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中可以发现现代的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证候辨证规范标准的研究中可以提供更科学、更合理的方法, 并且能从不同角度解释疾病的证候本质, 从而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党彦杰  权进中  邱宏章 《陕西中医》2009,30(9):1224-1225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与管理,阐明临床使用应注意的事项。方法:利用临床使用情况分层论述。结论:提出基层医院使用中药注射剂的对策及管理。应从使用环节抓起,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长久以来中药因传统剂型的限制,在急症的救治方面存在弱势。近年来随着医药科技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药注射剂被开发研制,使中药在急救方面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目前临床应用于急性脑梗塞的中药静脉注射剂种类繁多,疗效确切,并在本病的治疗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根据近3年来相关文献研究,对中药针剂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研究近况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2.
赵萌  乔宝安  何建伟 《陕西中医》2013,34(5):607-610
目的: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药学技术支持及参考。方法:针对是否按中医药理论体系用药、用法用量、给药途径是否正确、疗程是否合理、配伍禁忌、溶媒选择、滴速等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及结论: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及《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等规定使用中药注射剂,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及疗效。  相似文献   

13.
论证素辨证的层次性与实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是对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性两方面情况的综合,是对病变某一特定阶段机体整体病理生理反应状态的本质概括,重点强调当前病变的整体、动态、邪正反应状态。证素辨证是根据中医学理论,通过对证候(症状、体征等病理信息)进行分析,认识其病位、病性等本质,并作出证名诊断的思维认识过程”。笔者现就证素辨证的层次性与实用性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中药注射剂来源于我国传统医药,是从组方或单味药材中,采用现代技术提取制备的一种剂型,拥有快速起效的特点和相对于西药价格低廉的优点,在中风治疗中有着独特优势。本文通过对近5年来的文献研究,综述中药注射剂治疗中风的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药制剂大量用于临床。特别是中药注射剂,实践已证明具有吸收快、作用迅速、疗效确切、疗效独特、副作用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药注射剂为我国独创,是在中药制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剂型,在医疗实践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近年来.供静脉应用的中药注射剂品种日益增多,且广泛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在中国广州市及越南河内市进行,旨在分析慢性胃炎人群的中医证型分布及探讨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中药使用特点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设计调查问卷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证候归类并作统计分析。[结果]广州组多用健脾补气、疏肝解郁、清热化痰中药,河内组多用疏肝解郁、抑酸、活血止痛、补气健脾中药。[结论]同一个诊断、同一个诊别诊法的情况,广州与河内的中药材使用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脑梗塞奠定基础。方法:选取本院中医内科2011年3月-2013年1月的100例脑梗塞患者,将其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6%,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6%,显而易见,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有明显差别(P〈O.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临床效果显著,从根本上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中药注射剂的开发和临床应用日趋广泛,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逐年上升。临床工作中使用中药注射剂辨证施护体会总结,首批使用中药注射液,并用50ml的5%葡萄糖或50ml的生理盐水间隔两组或两组以上液体,询问中药过敏史,减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统一、规范中医辨证体系--证候辨证系统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中医辨证体系中公认的辨证方法有 8种之多 ,它们各自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 ,因而彼此间尚存在着错综复杂、偏持对峙等弊端 ,中医传统的证候 ,历代相袭沿用至今 ,未形成统一的诊断规范和辨证标准 ,辨证依据主观因素多 ,客观指标少 ,辨证结论个体差异大 ,难于对比 ,不易重复 ,给临床、教学、科研带来很大的困难。严重影响中医临床、科研工作的开展。因此 ,建立一个系统、规范的中医学辨证体系势在必行。本人在长期的教学和临床工作中 ,对于如何统一、规范中医辨证体系作了思考与研究 ,特作如下阐述。1 研究目的意义通过研究科学地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