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目的 评价在社区实施高血压自我管理的可接受性及其近期效果。方法 将自愿参加该项目的 2 2 8例高血压患者按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和患慢性病的数目匹配后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用协方差和 χ2 检验比较项目开展前和实施 4个月后 2次的数据。结果 项目实施 4个月后 ,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参加者对于高血压诊断标准、危险因素和相关疾病的知晓率分别提高了 5 6 .4 %、5 0 .4 %和 37.6 % ;高盐饮食习惯和体重指数下降了 2 7.1%和 0 .8kg/m2 ;症状认知性管理实践和与医生交流分别增加了 3.9分和 1.1分 ;健康状况 (精力、疲劳、气短、疼痛 )均得到改善 (P <0 .0 5 ) ;就诊次数减少了 2 .7次 ;坚持服药率上升了 2 0 .0 % ,与自身比较血压控制差者坚持服药率提高了 2 1.5 %。结论 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项目增加了参加者的自我管理知识 ,改善了高血压患者情绪、自我管理的健康行为、身体功能、高血压相关症状 ,减少了就诊次数 ;提示慢性病自我管理方法可能是一条管理社区高血压患者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广州市黄埔区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模式实施6个月后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将312名自愿报名参加该研究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152人,对照组160人。干预组接受《高血压自我管理指导手册》的管理模式,对照组接受常规的高血压三级管理模式。比较两组高血压患者在项目实施前和实施6个月后的生活方式相关行为、自我效能和血压控制情况。结果项目实施6个月后,干预组知识知晓率为97.4%,生活方式相关行为形成率为71.8%,与干预前(59.8%、57.4%)比较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服药依从性、体育锻炼、医患交流等自我管理行为及自我管理效能变化值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个月后干预组比对照组平均多降低收缩压约4.71 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张压降低约2.17 mm H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模式较传统的高血压三级管理模式在改善患者生活方式相关行为、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降低血压、提高高血压控制率方面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社区医学杂志》2015,(6)
目的综合分析探讨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模式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的效果。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CNKI数字图书馆和万方数据库(2004年-2014年)的文献资料,检索关键词为自我管理及高血压,采用Revman 5.3分析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分析,对所取得的数据计量资料采用率差(RD)和无对照二分类数据率差(RD)来计算合并空置率,并用95%CI表达。结果共有15篇文献符合全部入选标准,Meta分析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控制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其中RD和95%CI为0.21(0.16,0.27),此外显示干预研究的血压合并控制率和95%CI为0.74(0.66,0.81)。结论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模式在高血压的控制上优于常规治疗组,推广应用此模式,希望以后再做进一步的其他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以及此模式可行性的定性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效果研究进行分析研究,为高血压患者的社区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社区2016年4月1日至2017年4月1日期间,108例高血压患者,对患者接受社区管理干预前后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自我管理行为效果、以及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结果:干预后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自我管理行为效果评分以及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干预前患者.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社区高血压患者采取社区管理干预,可有效的加强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提高患者对相关疾病知识的掌握度,以及加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干预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用药依从性、用药偏差和血压控制的影响,为改善卫生服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60~70岁确诊为高血压病且建立健康档案的224例患者为目标人群,按照单纯随机分组和盲法分配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22例。对照组进行传统医疗(常规治疗+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观察组进行传统医疗+自我管理干预,时间持续6个月,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处理有关资料。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自我效能、自我管理、用药依从性和用药偏差等方面得到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血压控制优良率(39.34%)显著高于对照组(26.23%),而观察组血压控制不良率(27.05%)显著低于对照组(41.80%),自我效能与自我管理和血压控制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自我管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自我效能、用药依从性、用药偏差和血压控制,应提供更多的、完善的社区自我管理计划。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社区开展高血压自我管理效果。方法通过社区医生培训活动小组长、制定活动计划,对招募到的志愿者进行饮食、运动及用药方面的指导,活动结束后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和血压检查等。结果 60名参与活动的志愿者,高血压识的知晓率提升50%,干预前后知晓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吸烟、饮酒等习惯无明显下降(P值均0.05),坚持参加体育锻炼、遵医嘱规律服药及定期监测血压的比例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血压控制正常的人增加,重度和中度高血压的人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我管理的模式开展高血压规范化管理,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同时改变患者相关的行为习惯,降低患者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以农村社区为基础的高血压自我管理模式实施5个月后的血压控制效果。方法按照自身对照实验研究设计,比较160名自愿参加高血压自我管理健康教育课程前后的血压及高血压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因素的变化。结果 5个月内160名参与活动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管理能力有显著提高,测量血压的频率、控制体重的方法、与医生交流的频率以及血压的控制情况等均有改善,干预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过量饮酒、体育锻炼等相关行为因素变化显著,干预前后行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和〈0.001);与参加活动前相比,高血压患者收缩压降低6.788mmHg(P〈0.05),舒张压降低3.756mmHg(P〈0.05)。结论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管理能力,改善健康行为,有效控制血压。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深圳市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项目实施6个月后在改变患者行为、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和自我效能方面的效果。方法将社区自愿报名参加该项目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n=120)和对照组(n=110)。干预组接受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课程管理,对照组不接受管理,项目实施6个月。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对两组患者的高血压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高血压相关行为危险因素、血压控制和自我效能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干预组高血压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控制体重率(51.7%)、规律服药率(80.8%)、高血压控制率(90.0%)及自我管理效能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模式在改善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相关行为、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降低血压、提高高血压控制率方面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高血压等慢性病已成为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以社区为平台开展慢病防治管理势在必行。慢病自我管理方法强调患者在管理所患慢病方面的责任和潜能,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项简单易行、效果明确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慢病干预措施〔1〕。本文通过引进自我管理方法开展社区示范研究,评价高血压预防干预效果,并对其措施进行初步评估,探索适合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社区可持续的慢病自我管理实施机制,为推进慢病自我管理在全市社区的广泛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项目实施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12月福田区社区高血压患者80例进行自我管理健康教育的为研究组,选择同期社区高血压患者80例进行传统的高血压分级管理的为对照组,管理前、管理后采用《慢性病自我管理研究测量表》中的指标及评分标准评价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健康功能改善情况,并观察患者血压水平变化及控制情况。结果管理6个月后,研究组自我管理行为中耐力锻炼时间、认知性症状管理评分变化值,自我效能中症状管理评分、疾病共性管理评分变化值,健康功能中健康自评评分、疲劳评分、抑郁评分变化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收缩压、舒张下平均下降值、血压控制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项目可以改善患者部分自我管理行为,提高自我效能,提高血压控制效果,可作为社区高血压管理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自我管理方法对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 2011年11月至2012年2月,在北京市14个区县中各选择2个中等规模且依从性较好的社区,采用实验流行病学中的社区试验方法,将社区中自愿参加自我管理小组的高血压患者以社区为单位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159例,对照组164例.干预组采用自我管理,对照组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采用高血压规范化管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均接受基线和6周之后的2次问卷调查.对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调查结束后对干预组和对照组症状指标管理前后变化值及自我效能管理前后变化值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61.9±9.1)岁和(61.8±9.0)岁,两组在平均年龄、年龄分组、性别和文化程度构成方面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64,x2=0.649、0.782、2.093;P >0.05).通过对管理前后症状指标的差值进行比较发现,干预组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疲劳程度、头疼程度、呼吸短促程度的分值有所下降,女性变化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198、-3.873、-2.781,P<0.05).干预组管理后比管理前自我效能得分有所增加,女性的症状管理自我效能和疾病共性管理自我效能增加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增加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58,-2.582; P<0.05).干预组自我管理前后与医生交往能力得分的增加值较对照组的增加值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区高血压患者通过自我管理小组的活动和干预可以提高管理对象对疾病管理的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12.
疾病细节管理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的作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疾病细节管理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以健康筛查方法选取浦东新区上钢社区300例高血压患者,对其在基本情况及危险因素综合评估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和完善高血压管理的各个细节,规范高血压管理行为。[结果] 实施细节管理1年后目标人群其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分别由75.3%、63.3%、43.6%提高到89.2%、87.7%、58.9%;降压达标作用明显,高危转中危的占27.8%,中危转低危的占68.5%;危险因素影响有所下降,饮食习惯改善,体力活动更趋合理,依从性提高;患者满意率从65.7%提高到96.3%。[结论] 疾病细节管理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的正向作用明显,不仅提高了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减少了危险因素,也提高了社区居民对高血压防治的正确认识,强化了社区高血压的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江苏省南京市老年高血压患者在社区综合健康管理下的血压和生命质量变化情况。方法 2013年3~12月,按照整群随机抽样的原则,抽取南京市某社区医院管辖内老年高血压患者520例,再利用随机数字表产生随机数字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管理组,对管理组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专项的社区健康管理,对照组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常规管理、不增加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在基线、中期(6个月)和终期(18个月)共进行三次问卷调查,并用多水平模型分析生命质量变化情况。结果 管理组和对照组的基线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为期18个月的干预后,管理组对比对照组,收缩压平均降低(4.74±1.69) mm Hg(t=2.801,P=0.006),舒张压平均降低(3.67±1.17) mm Hg(t=3.158,P=0.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生命质量方面,两组的视力状况(Z=-3.142,P=0.002)、牙齿情况(Z=-2.130,P=0.034)、睡眠状况(Z=-3.471,P<0.001)、心理状况(Z=-2.051,P=0.040)和总体健康情况(Z=-2.653,P=0.008)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管理组均优于对照组;生命质量得分变化情况也优于对照组。结论 社区健康管理可以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在社区开展高血压规范化管理,评价其对血压控制的效果.方法 以<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为依据制定基层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方案,进而用此方案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要求受训医务人员按照方案要求管理患者,主要进行非药物和药物干预、分级管理,每例患者至少管理1年.主要指标为血压控制率,干预效果为1年后的率(均值)-基线的率(均值).结果到2008年底,资料齐全且规范化管理满1年的患者共29411例(男性47.2%,年龄61.4岁±10.9岁).其中危险分层低危、中危、高危(很高危)者分别占8.9%、50.8%、40.3%.规范化管理后,患者的吸烟率、饮酒率的干预效果分别为-7.1%和-7.3%(P<0.05),SBP、DBP分别为-14.8mm Hg和-8.3mm Hg(P<0.05);而超重肥胖率较基线高0.3%(P>0.05).1年后高血压控制率上升至74.7%,干预效果为53.1%(P<0.05),各亚组患者的控制率均有显著升高;不同危险分层患者的血压控制率随管理时间延长而逐步升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男性、基线血压水平较高是高血压控制的不利因素.结论 在社区高血压患者中进行规范化管理可以显著改善高血压控制状况. 相似文献
15.
“合作管理”模式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综合干预的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合作管理”模式探讨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干预的效果,为今后在社区中开展高血压防治与管理工作提供指导。方法在北京市西城区复兴医院社区中,按照随机抽样方法选取401例高血压病患者,由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全科医生对其实施一对一的互动式“合作管理”模式,包括提供健康教育、戒烟、减重、平衡膳食、有氧运动、心理调试等非药物治疗及合理用药治疗等综合干预的措施,每月定期随访,为期一年。结果采用“合作管理”模式干预后较干预前,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提高了17.0%(P〈0.01)。高血压患者在限盐、运动、减肥、知晓血压值等方面分别提高了19.8%、11.9%、21.1%和14.2%(P〈0.01)。在控酒和戒烟方面略有提高,但差异不明显。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良好的比例干预后比干预前增加了34.1%,有统计学差异。在老年组高血压患者中家族史、高血脂、糖尿病及肥胖危险因素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合作管理”模式在社区高血压病的综合干预防治的工作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对高血压患者实施规范的社区管理,有效帮助高血压的治疗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2007—2009年间对本社区2046例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管理,包括分层建档、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指导、分级管理和效果评估。结果实施社区管理后高血压患者对疾病知识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明显提高,而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病的病死率明显下降。结论实施社区管理是控制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社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昆明市2009~2011年社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效果,探讨社区慢性病综合干预的经验与模式。方法 2009年~2011年3月对昆明市红云、昆机、重工3个社区的高血压患者698名进行健康建档和规范化管理,比较管理前后入组者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的变化情况。结果管理前入组者高血压知晓率为89.68%,治疗率为76.07%,控制率为27.22%;管理后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100%、93.55%、79.08%,与管理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按照不同的社区分层后,重工社区及昆机社区管理前后的知晓率及治疗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个社区管理后的控制率都高于管理前(P﹤0.001)。按照不同的性别分层后,男性管理后高血压治疗率与管理前相比提高较显著(P﹤0.05),男性和女性参与管理后的知晓率及控制率都高于管理前(P﹤0.01)。按照随访时间分层后,参与随访管理的入组者血压控制率均提高较大,不论随访时间长短,血压控制率均高于管理前(P﹤0.001)。结论以社区为单位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建档和规范化管理,能提高患者的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从而控制高血压、预防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上海市高血压患者对社区高血压随访管理工作的评价和需求,为进一步整改和提高社区高血压随访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对上海市长宁区现有的高血压患者随访管理系统中登记在册的高血压重点管理对象中随机抽取1018名高血压患者。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面对面调查。结果 97.3%的高血压患者认为高血压随访管理工作有必要,99.1%的高血压患者对医生的访视工作满意,50.5%的患者希望临床医生访视,26.0%的患者希望由公共卫生医生,49.9%的患者希望集中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点访视,24.2%的患者希望上门访视,8.8%的患者希望电话访视。被管理的高血压患者的总体知识知晓率较高,但对长期高血压易导致肾病和高血压患者血压降到正常仍需吃药这两方面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分别为76.7%和77.0%。不同的年龄组、管理组别、文化程度和访视方式的患者高血压知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对随访管理工作满意度较高,但对随访医生、随访方式和随访内容有进一步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何俊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115-116
目的:探讨社区实施三级预防干预对高血压的防治效果。方法:将242例社区高血压患者及高危患者分为对照组(117例)和管理组(12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高血压社区防治措施,管理组行高血压病社区三级预防干预;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社区居民的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管理组患者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社区居民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明显升高(P〈0.01)。结论:实施高血压的社区三级管理模式,加强对社区居民生活习惯的指导与干预,对社区高血压防治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