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经静脉联合胃管补液与单纯静脉补液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62例依据补液径路分为静脉联合胃管补液组(联合补液组,32例)与单静脉补液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病情转归及治疗过程中脑水肿、低血钾、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A组患者发生脑水肿占6.25%、低血钾占3.16%、心力衰竭占3.16%(P〈0.05),心律失常为3.1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静脉联合胃管补液患者治疗过程中脑水肿、低血钾、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
夏莉  殷章红 《护理研究》2012,26(15):1439-1440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推荐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治疗原则包括:密切观察病情、纠正低血容量及高血糖、补充丢失电解质、寻找诱发因素[1].在ADA指导文件中,关于DKA补液治疗,一直沿用传统的静脉补液[1,2].我科2010年收治1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采用以胃肠补液为主,配合静脉补液治疗DKA[3,4],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通过胃肠道补液联合静脉补液治疗糖尿病并发酮症、酮症酸中毒或高渗的有效性。方法在应用胰岛素的同时足量的胃肠道补液,每日补液量2 000~6 000 mL,辅以静脉输液每日500~2 000 mL,持续7 d。观察尿量、血气分析、血糖、尿酮及血钠的变化。结果 32例患者的相关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以至痊愈。结论经胃肠道补液,是治疗糖尿病并发酮症、酮症酸中毒和高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肠内补液为主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方法 将104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以胃肠内补液为主进行治疗,对照组以静脉补液为主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生化和尿酮体的变化,并对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24h后两组血糖、血钠、血尿素氮均明显下降(P<0.05,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血钠、血尿素氮降低更明显(P<0.05,P<0.01),二氧化碳结合力恢复正常时间快(P<0.01);治疗组尿酮体消失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病死率为1.85%,对照组病死率为8.00%.结论 根据胃肠内补液的特点采取以胃肠内补液为主的方法 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利于纠正代谢紊乱,预防脑水肿、肺水肿等并发症.简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胃肠内补液联合静脉补液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肠内补液联合静脉补液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疗效。方法:将120例DK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采用胃肠内补液联合静脉补液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单纯性静脉补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生化及尿酮体消失时间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24h后的血糖、血钾、血钠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电解质及二氧化碳结合力恢复正常的时间较快,尿酮体消失早,昏迷患者清醒早,静脉补液量少,无一例发生脑水肿,肺水肿和低血钾等并发症。结论:对DKA患者除采用静脉输液外,加用胃肠内补液更简便易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杨美娟 《护理与康复》2011,10(2):147-148
总结30例糖尿病并发高血糖高渗状态和酮症酸中毒的急救和护理.急救治疗首先是纠正脱水及酮症酸中毒,期间做好补液管理;护理重点是严密观察病情,正确记录24 h出入量,加强胰岛素治疗的管理、基础护理、饮食管理,以提高抢救成功率.经治疗和护理,26例病情好转,血糖控制、尿糖尿酮消失出院;2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内补液为主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方法:将104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以胃肠内补液为主进行治疗,对照组以静脉补液为主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生化和尿酮体的变化,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24h后两组血糖、血钠、血尿素氮均明显下降(P〈0.05,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血钠、血尿素氮降低更明显(P〈0.05,P〈0.01),二氧化碳结合力恢复正常时间快(P〈0.01);治疗组尿酮体消失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纽(P〈0.01);治疗组病死率为1.85%,对照组病死率为8.oo%。结论:根据胃肠内补液的特点采取以胃肠内补液为主的方法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利于纠正代谢紊乱.预防脑水肿、肺水肿等并发症,简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补液及胰岛素微泵输入在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抢救中的效果。方法:对我院42例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在诊断及治疗等方面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在各种诱因的作用下临床表现不一.经予以胃肠道补液及胰岛素微泵输入治疗后,治愈和好转39例,有效率93%。结论:胃肠道补液及小剂量胰岛素的合理应用.是目前抢救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最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抢救与护理方法。方法对25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采取了补液、胰岛素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等抢救及治疗措施,并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积极救治和精心护理,25例患者均治愈或好转出院。结论全面、细致的治疗与护理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抢救成功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36例临床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救治方法,提高DKA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方法对4年来我科收治的36例DK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治疗成功34例,成功率94.4%;死亡2例,病死率5.6%,其中1例为合并急性心肌梗死,1例为严重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结论及时确诊,足量补液,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应用是DKA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韦妹爱 《全科护理》2013,(33):3110-3111
[目的]观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的疗效.[方法]通过细致的病情观察,加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护理,对52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救治及护理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治愈出院51例,死亡1例,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结论]有效的救治及护理措施是提高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对32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抢救护理实行回顾性总结.酮症酸中毒救治的关键在早期诊断、大量快速补液、彻底纠正酸中毒和控制血糖,通过积极的治疗与精心的护理,3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护理体会,对本院收治的5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采取补液、小剂量的胰岛素应用及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措施积极救治,并全程、细致的护理.5例患者均得到较好的疗效,无低血糖、低钾血症等情况发生,平均住院8d.认为严密细致的病情观察、快速精确安全的用药护理、细致周到的基础护理、耐心体贴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是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关键,精心的护理可以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患者的严重急性并发病,死亡率高达5%~10%.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认真做好各项护理工作,尤其是输液治疗中的观察和护理,对于提高救治成功率至关重要.1996年以来,我科采用小刺量胰岛素持续滴注方法救治124例DKA患者,我们重点加强了输液治疗中的观察和护理,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取得显著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通过1例晚期妊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致死胎患者的成功抢救与护理,认为快速补液和调整胰岛素用量对妊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基础和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高渗非酮症昏迷是糖尿病急性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死亡率高达50%。近年来,我们将胰岛素泵联合鼻饲补液法应用于该病的抢救治疗,显著提高了其救治成功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水平。方法:我院1999年-2002年收治DKA患者82例,根据病情给予补液、胰岛素治疗、纠正离子紊乱及酸中毒、消除诱因等治疗,监测血糖、尿酮体、血离子、血气分析。结果。82例中除3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其余均治愈。结论:合理的补液及胰岛素的应用是DKA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患最严重的急性并发症之一,其死亡率较高。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输液治疗中的护理,做好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可提高救治成功率,有效降低病死率,提高患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陈咏敏 《护士进修杂志》2013,(23):2205-2206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抢救与护理配合。方法对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急诊救治的21例老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抢救与护理配合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21例老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经输液、胰岛素治疗、补钾、纠正酸中毒等积极救治与护理配合转危为安。结论积极有效的抢救与护理配合是挽救老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生命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正>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包括酮症酸中毒(DKA)非酮症高渗性昏迷(NHDC)等,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针对这些并发症,早期充分补液十分关键[2]。然而,传统的静脉补液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临床上时常面对补液量不足和补液过多导致不良反应的矛盾[3]。作者采用随机对照队列研究的方法,对比了经胃肠道补液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