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手术、分娩、输血前血源性疾病指标检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某院2004-2006年手术、分娩及输血前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的血清标志物检测情况。共调查17688例患者,HBV血清标志物检测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单项阳性30例(0.17%),HBsAg合并其他标志物阳性1681例(9.50%);抗HCV阳性365例(2.06%);梅毒抗体阳性182例(1.03%);抗HIV初筛阳性114例(0.64%),经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阳性64例(0.36%)。上述检测结果提示,手术、分娩及输血前患者血源性疾病感染率较高,强化检测有助于减少医疗纠纷,并增强医务人员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2.
随着血源性疾病的流行 ,医护人员由于针刺伤所致的血源性感染疾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加强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 ,是防止针刺伤预防血源性疾病传播的有效手段之一。1 发生针刺伤的原因1 .1  手术室工作环境的特殊性 手术室的工作人员除了接触一般的注射器外 ,还有套管针、刀片、剪刀等锐利器械 ,面对的是被各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 ,接触的是大量的新鲜血液 ,稍有不慎极易感染血源性疾病。1 .2  医护人员对血源性疾病的认识 工作人员技术不熟练 ,未按常规程序操作 ,工作时粗心大意 ;手术中操作忙乱或一时情况急迫 ,传递手术刀片、器械或注射…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百色市无偿献血人群情况,为招募安全血源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5年6月至2007年12月的献血者47 553份血液进行HBsAg、抗-HCV、抗-HIV、抗-TP、ALT检测.结果 (1)47 553名献血者血液检测阳性率为4.89%;(2)献血者中18~30岁的年轻人占71.8%,女性少于男性;(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献血者占80.3%,其阳性检出率低于初中和小学;(4)无固定职业阳性检出率6.74%,其次为办事人员和商业服务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结论 献血者选择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招募安全血源策略中的重要环节,应加强无偿献血宣传,以确保血源安全.  相似文献   

4.
为了保证输血的安全可靠 ,血液必须按部颁《血站基本标准》要求进行HBsAg、抗HCV、抗HIV、梅毒和ALT等的初复检测。为了解无偿献血人群检测结果的情况 ,本文对我中心部分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检验指标HBsAg、抗HCV、抗HIV、ALT、梅毒抗体检测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1 对象  1999年和 2 0 0 0年经本中心物理体检和HBsAg金标试纸初筛检测合格后的无偿献血者均为检测对象 ,其中1999年为 172 97名 ,2 0 0 0年为 46 438名。2 血液检测指标 HBsAg、抗HCV、抗HIV、ALT…  相似文献   

5.
血源档案是献血输血活动真实的历史记录 ,其中蕴藏着大量的信息资源 ,开发利用这些信息资源 ,对科研和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1 血源档案范围血源档案 ,是指在献血输血活动中形成的 ,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登记表、报表、证件、协议书等 ,以及在献血输血活动中形成  相似文献   

6.
玄春香 《职业与健康》2007,23(21):1930-1931
随着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及血源性致病因子筛检工作的普及,患者感染血源性疾病已明显下降。而护理人员因职业感染血源性疾病的问题却日益突出,感染血源性疾病不仅威胁她们的健康,还可通过二次传播对她们的家庭造成危害。因此,探讨血源性疾病与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非常重要。1血源性疾病血源性疾病是指致病因子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引起易感者感染的疾病或综合征。许多致病因子都可以通过血液传播,血液中潜在的具有传播性的致病因子有10多种,最为重要的有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 IV)。HBV、HCV和H IV在患…  相似文献   

7.
发展中国家不安全注射和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对注射的需求不断增加,注射器材消毒措施跟不上注射手段的滥用,已导致很多血源性传染病如疟疾、埃博拉出血热、乙肝、丙肝和HIV等的传播,甚至暴发流行.对此,广大发展中国家已引起高度重视,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就近年发展中国家不安全注射及其与之有关的血源性疾病传播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不安全注射危害的宣传、减少不必要的注射和不安全注射、开展科学研究和加强相关法规建设等一系列相应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8.
血液透析相关血源性疾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999年美国血液透析中心达3483家,慢性血液透析患者达19万人[1];2010年我国开展血液透析的医疗机构亦>3000所(卫生部未公布的数据).由于血液透析的特殊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源性疾病感染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美国2001年有27.7%的血液透析中心至少有1例血液透析患者有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1];1999年有8.9%的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有些血液透析中心甚至>40.0%.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血液透析患者血源性疾病感染存在的薄弱环节及预防控制对策. 1现状 (1)血液透析中心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大部分的血液透析室建立较早,建筑流程、布局相对落后,分区不合理;透析室手卫生设施缺乏,降低了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2)费用问题:由于地区经济问题,使用纠正贫血改善尿毒症用药少、营养状况差、抵抗力低下、辅助检查不能定期完成等.(3)人员不足:血透室没有相对固定的医师,有的是肾科医师兼职,多数工程师是兼职人员.(4)消毒隔离措施不到位:医务人员由于工作量大而忽视消毒隔离.  相似文献   

10.
无偿献血与个体献血检测结果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比较无偿献血者与个体献血者肝炎血清学检测结果的差异,现将我站以上两个人群查体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1 资料来源与方法1.1 检测时间与对象:1993年9月~1994年10月我站共查献血员15417人.其中个体献血员12714人;无偿献血者2703人.均按国家标准严格进行体格检查.  相似文献   

11.
产房医务人员在产妇分娩手术过程中发生针刺伤和其他锐器伤害概率比较高,发生职业暴露感染的概率也比较高,为了解本院产房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采取安全防护措施.1 资料与方法调查对象为产房所有医务人员,共180名,包括医师(含麻醉师、进修、实习医师、助产士)120人,护士(含护生、护工)60人次.采用回顾性调查和问卷调查方式,现场发卷,每人填写自2007-2009年发生职业暴露次数、处理、感染情况、随访情况.共发问卷180份,回收180份,回收率100%.  相似文献   

12.
薛黎坚  王文明  吴卫国  杭涛 《职业与健康》2008,24(10):1008-1009
血液安全关系着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我国自1998年开始实施的《献血法》,标志着我国的无偿献血走上了法制化轨道。目前,我市达到了临床用血全部采自无偿献血,无偿献血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为了解我市无偿献血的血液质量,我们对35003份无偿献血标本HBsAg、抗-HCV、梅毒、抗-HIV等指标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发展中国家不安全注射和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对注射的需求不断增加,注射器材消毒措施跟不上注射手段的滥用,已导致很多血源性传染病如疟疾,埃博拉出血热,乙肝,丙肝和HIV等的传播。甚至暴发流行,对此,广大发展中国家已引起高度重视,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就近年发展中国家不安全注射及其与之有关的血源性疾病传播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不安全注射危害的宣传,减少不必要的注射和不安全注射,开展科学研究和加强相关法规建设等一系列相应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与非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护理危险性的差异,探讨感染科收治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规范性管理措施。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回顾性查阅2008年1月~2008年12月在某综合性医院感染科出院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60例.对照组为同期出院的非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60例。比较护理两组患者危险性的差异。结果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年龄、住院天数、住院次数高于非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P〈0.05);两组患者肝炎病毒复制、合并其他血源性疾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侵入性操作、血制品使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感染血源性疾病詹除肿士千扣撂兽诵肝窭最去府蕊空栋飧稀防卉口福职廿防舻苦弹碴隶者莘柳壹制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与非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护理危险性的差异,探讨感染科收治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规范性管理措施。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回顾性查阅2008年1月~2008年12月在某综合性医院感染科出院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60例,对照组为同期出院的非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60例,比较护理两组患者危险性的差异。结果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年龄、住院天数、住院次数高于非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P<0.05);两组患者肝炎病毒复制、合并其他血源性疾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侵入性操作、血制品使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感染血源性疾病危险性大于护理普通肝炎患者,应落实标准预防,加强职业防护管理,建立有关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16.
实习护士生职业暴露血源性疾病防护的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莉  张冬梅 《职业与健康》2007,23(15):1294-1296
目的了解实习护士生职业防护现状及相关因素,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其职业暴露的防护能力。方法采用问卷调查276名实习护士生职业接触感染的防护行为以及在护理操作中,暴露于患者血液、体液的情况。结果有20.3%护士生未接种过乙肝疫苗。在最近3次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操作中戴手套、洗手的频率低。不同科室实习护士生在最近3次护理操作中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7)。在最近2个月内有91.7%的实习护士生发生过职业暴露,平均每人发生4.0次,只有少数护士生在暴露后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结论护士生的职业防护意识淡漠,能力较差,应从个人、学校、医院等方面加强对护士生进行职业安全防护的教育与管理。  相似文献   

17.
陈艳军 《职业与健康》2009,25(18):1928-1929
目的定量评估医务人员血源性疾病感染风险。方法调查乡镇卫生院基层医务人员锐器刺伤情况以及乙肝疫苗免疫率,采用Kane模型计算个人年感染概率。结果429名医务人员平均年锐器刺伤率50.82%,每人年刺伤频数为1.05,乙肝疫苗免疫率72.03%。HBV、HCV、HIV每万人年风险感染例数分别为239、99和0.08。结论通过锐器刺伤以及乙肝疫苗免疫率调查可以定量评估医务人员HBV等血源性疾病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8.
血源性疾病病原微生物存在于血液、体液、分泌物中,主要通过输血及血液制品、注射、手术、侵入性检查等途径进行传播。医院内血源性感染问题尤为突出,已经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供应室是医院无菌器材的供应部门,负责回收处理各科被污染的携带病原微生物的医疗器材。这些器材具有高度传染的危险性,如果消毒处理不好,就很容易成为血源性感染的媒介。因此,阻断医院内血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做好供应室消毒是关健。供应室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19.
高职护理毕业生血源性疾病职业危害及防护认知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高职护理毕业生对血源性疾病职业危害及防护的认知状况,以便进行职业防护教育。方法对2006级486名高职护理毕业生进行血源性疾病职业危害及防护认知问卷调查。结果高职护理毕业生对血源性疾病职业危害及防护认知水平低,分别为(6.68±0.43)和(12.79±0.67)分。不同级别医院实习毕业生在职业危害及防护认知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85.80%的毕业生认为有接受系统的职业防护教育需要。结论调整现有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增设职业防护课程,加强护理学生职业防护的系统教育以及岗前职业防护培训,建立考核机制,提高职业防护认知水平,强化职业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手术室医护人员的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出现情况和认知水平,分析该类人群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为防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1年2—8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市4家三甲医院,对抽中的医院手术室所有医护人员进行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情况及认知情况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手术室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及认知情况进行分析,并使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对手术室医护人员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到有效问卷278份,其中男性163人,女性115人,年龄22~45岁,平均(33.58±5.38)岁。在过去1年发生过22例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发生率为7.91%。暴露的操作环节以手术缝合最高(27.27%),暴露部位最常见的是手部(22.73%),暴露源中最高的是乙型肝炎病毒(63.64%)。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相关知识认知量表的条目全部回答正确的共201人,良好率为72.30%。在各条目中,接触血源性传播物品时需要正确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具和合理使用护目镜以及隔离衣等装备的回答正确率均为100%。通过血液传播的主要疾病类型的回答正确率最低,为75.18%。年龄(OR=2.085)、工龄(OR=1.936)、教育程度(OR=2.106、1.693)、参加相关培训(OR=3.410)、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相关知识认知(OR=2.998)是手术室医护人员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风险的影响因素。结论 手术室医护人员具有一定的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风险,该部分工作人员对于血源性疾病的职业暴露认知水平需要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