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下腹部手术后硬膜外镇痛单用0.2%罗哌卡因的可行性。方法 40例ASAⅠ~Ⅱ级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R组(0.2%罗哌卡因)和RF组(0.2%罗哌卡因+2μg/ml芬太尼)。术毕前30min接入镇痛泵行术后硬膜外镇痛,观察术后4、8、12、24hVAS评分,辅助镇痛用药及恶心、呕吐、镇静、皮肤瘙痒等副作用。结果 两组病人各时段VAS评分,辅助镇痛用药量及副作用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单用0.2%罗哌卡因于下腹部手术后硬膜外镇痛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罗云  吴诗琦  盛传洪  王兰  贺莉 《重庆医学》2002,31(9):868-869
目的 探讨低浓度罗哌卡因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 (PCEA)的效果及对产程、母婴的影响。方法 选择 5 0例ASAⅠ~Ⅱ级单胎初产妇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镇痛组。对照组为自然分娩 ,镇痛组于宫口开至 3~ 5cm时 ,常规L2~ 3 硬膜外穿刺 ,向头侧置管 3 5cm ,0 1%罗哌卡因 +芬太尼 1μg/ml持续硬膜外注入。观察并记录两组疼痛评分、产程时间、注药前后宫缩间隔时间、宫缩持续时间、胎儿心率、计算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 ,持续监测产妇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 结果 镇痛组镇痛效果良好 ,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其余观察指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0 1%罗哌卡因 +芬太尼1μg/ml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良好 ,对产妇及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病人自控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在分娩中镇痛的效果及其对母婴、产程的影响。方法 :选择5 2例ASAⅠ -Ⅱ级、单胎头位足月妊娠的初产妇随机分为病人自控镇痛 (PCEA)组 (n =2 6 )和自然分娩对照组 (n =2 6 )。PCEA组在第一产程活跃期开始实施PCEA ,用药 0 .15 %罗哌卡因 +芬太尼 1μg ml,首次输注量 8~ 12ml ,PCEA基础注药速率为 5ml h ,冲击量为 2ml,锁定时间 15min。对PCEA组进行视觉模拟镇痛评分 (VAS)和下肢运动神经阻滞评分 (MBS) ;记录两组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和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和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CEA组用药后 15~ 30min均感到无痛或只感到轻度可耐受的疼痛 ,MBS镇痛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低浓度罗哌卡因PCEA行分娩镇痛效果确切 ,对运动神经阻滞轻 ,不影响产程及新生儿。  相似文献   

4.
陆永红 《华夏医学》2002,15(6):782-784
目的:探讨硬膜外泵注芬太尼与低浓度罗哌卡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选用0.125%罗哌卡因+芬太尼(1.5μg/ml)对头位,单胎足月妊娠,估计能自然分娩的初产妇30例行PCEA(分娩镇痛组),另选同等条件未要求镇痛产妇30例为对照组,进行视觉模拟镇痛谰分和下肢运动神经阻滞评分,记录产程时间,生产方式,监测母亲血压,心率,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镇痛组镇痛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显著低于镇痛前(P<0.01 1)及对照组(P<0.01);分娩镇痛组产妇下肢运动能力轻微下降,下肢运动神经阻滞评分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镇痛组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镇痛组产率高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评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0.125%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硬膜外分镇痛能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5.
6.
椎管内神经阻滞被认为是目前最佳的分娩镇痛方法,传统的经硬膜外镇痛药物是芬太尼加上布比卡因,但我们发现产妇站立时常诉头晕和双脚无力,于是我们试着用罗哌卡因经硬膜外注射,以求找寻一种比芬太尼加上布比卡因经硬膜外镇痛行分娩镇痛更为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张燕 《海南医学》2008,19(7):47-48
目的探讨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其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采用0.1%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麻醉对72例产妇行分娩镇痛作为观察组,未使用分娩镇痛的76例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疼痛程度、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催产素使用情况、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催产素使用情况、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效果显著,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0.1%及0.15%、0.2%罗哌卡因在病人PCEA分娩镇痛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要求无痛分娩的无禁忌证的足月初产妇(ASAⅠ-Ⅱ级)60例进行PCEA分娩镇痛,随机分为三组:A组20例,采用0.1%罗哌卡因+芬太尼2ug/mL;B组20例,采用0.15%罗哌卡因+芬太尼2ug/mL;C组20例,0.2%罗哌卡因+芬太尼2ug/mL。在第一产程活跃期行硬膜外穿刺,以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实施PCEA,监测并记录各组产妇的BP、HR、RR及SpO2,并按照(VAS)评定产妇的疼痛强度,按照Bromage法评定产妇的下肢的运动神经阻滞情况。结果C组产程时间较A、B组稍有增长,剖宫产及器械助产率无增加。VAS评分A组显著高于B、C两组,但B、C间无显著性差异。运动阻滞情况Bromage评分,C组Bromage评分显著高于A、B组,A、B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罗哌卡因是一种纯左旋体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与布比卡因比较,对心脏及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小、安全、作用时间长,低浓度时产生明显感觉和运动阻滞分离,0.15%罗哌卡因与2ug/mL芬太尼合用,在PCEA分娩镇痛中。对分娩的影响更小.效果更好.利用镇痛泵施行PCEA是沂年来行分蝓镇痛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9.
罗哌卡因硬膜外分娩镇痛适宜浓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学斌  陈千煌 《浙江医学》2003,25(3):137-138,142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合适浓度。方法:180例足月妊娠单胎头位的初产妇,按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A、B、C、D、E、F6组,每组各30名,前5组分别采用0.05%、0.075%、0.1%、0.15%、0.2%罗哌卡因,并辅以1μg/ml芬太尼,按需硬膜外隙泵注混合液4-10ml/h;F组为对照组。镇痛前后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下肢运动神经阻滞评分(MBS),记录第一产程活跃期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各镇痛组镇痛后VAS均较镇痛前显著下降,A组产妇镇痛后VAS显著高于B、C、D、E4组;D、E组各有2例和3例产妇MBS为2-3分,其余产妇MBS为0-1分;F组第一产程活跃期时间显著长于A、B、C、D、E5组(P<0.05);6组间第二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及分娩方式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0.05%-0.2%罗哌卡因辅以小剂芬太尼硬膜外分娩镇痛均确切有效,可缩短等一产程活跃期,不影响新生儿评分,但0.075%-0.1%罗哌卡因镇痛完善且很少出现运动神经阻滞,更适用于分娩镇痛。  相似文献   

10.
罗哌卡因是一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 ,低浓度时具有感觉运动分离的特点[1 ] ,适用于分娩镇痛。我院用 0 2 %罗哌卡因硬膜外持续输注进行分娩镇痛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 资料与方法  选择足月初产妇 6 0例 ,ASAⅠ Ⅱ级 ,随机分为Ⅰ组 :罗哌卡因和Ⅱ组 :布比卡因 芬太尼。  待产妇宫口开至 2~ 3cm时 ,按常规于L2~ 3 或L3~ 4穿刺置管 ,推注 1%利多卡因 3~ 5ml,5min后Ⅰ组推注 0 2 %罗哌卡因 8ml,Ⅱ组推注 0 12 5 %布比卡因 10ml ,30min后用微量输液泵经硬膜外导管连续输注镇痛药 ,Ⅰ组 0 2 %罗哌卡因 7ml …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9):151-154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后进行腹横筋膜阻滞(transverse abdominal fascia block,TAP)阻滞时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镇痛效果的差异性。方法选择我院自2019年1~6月120例剖宫产患者,随机分为A、B、C组,每组40例。麻醉方式均采用腰硬联合阻滞。术毕进行TAP阻滞,A、B、C三组分别予0.4%、0.5%、0.6%浓度罗哌卡因40 mL。术后患者均口服双氯酸芬钾50 mg/6 h。如服药期间不能维持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umber rating scale,NRS)评分≤4分,静脉注射曲马多。记录患者术后48 h内的静息、运动状态NRS评分及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及首次下地、首次排气时间及恶心、呕吐发生情况,镇静程度(Ramsay评分法)及术后镇痛满意度。结果术后24 h,A组静息状态NRS评分明显高于B、C两组,术后36 h,A组静息和运动状态NRS评分明显高于B、C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36 h,A组曲马多使用量明显高于B、C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患者首次下地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恶心、呕吐,镇静程度及术后镇痛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双侧TAP阻滞使用0.5%罗哌卡因40 mL与使用0.4%浓度比较,能够提供长时效的镇痛,与0.6%浓度比较基本相当,因此更适合剖宫产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析下腹部手术中不同年龄段患儿的临床麻醉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择期进行下腹部外科手术的213例患儿,根据不同年龄段分为3组,甲组(0~12个月)32例采用丙泊酚复合氯胺酮进行单纯静脉全麻,乙组(1~6岁)86例采用丙泊酚复合氯胺酮进行骶管阻滞麻醉,丙组(7岁以上)95例采用丙泊酚复合氯胺酮进行硬膜外麻醉,记录并比较3组患儿的苏醒时间、各时段血流动力学情况及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儿麻醉效果均满意.甲组苏醒时间最长为(62.8±21.4) min,其次为丙组(38.4±16.8)min,乙组苏醒时间最短(34.6±15.2) min,甲组显著高于其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甲组MAP和HR均显著升高,高血压和心动过速人数显著高于乙组和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甲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最高15.6%(5/32),显著高于乙组1.2%(1/86)和丙组2.1% (2/9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不同年龄段患儿进行下腹部手术时应根据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案,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刘春萍  王军  黄经阳 《吉林医学》2012,33(20):4275-4276
目的:探讨喉罩麻醉在下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下腹部手术的患者60例,ASAⅠ-Ⅲ级,随机分为喉罩组(LMA)和气管插管组(TI),每组30例;比较两组置管前后、拔管前后的SBP、DBP、HR、SpO2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在置管前后、拔管前后,两组SBP、DBP、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咽痛、声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气管插管麻醉相比较,喉罩麻醉具有操作简便、通气满意、应激反应小及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0.5%等比重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70岁以上老年人下腹部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120例70岁以上择期行下腹部手术患者,ASAⅠ~Ⅲ级,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麻醉(CSEA)组和连续硬膜外麻醉(CEA)组,观察麻醉后感觉平面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最高感觉阻滞平面、局麻药用量、麻醉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结果 CSEA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显著快于CEA组(P〈0.01),局麻药用量显著少于CEA组(P〈0.01),CSEA组的麻醉优良率(100%)高于CEA组(83%),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最高感觉阻滞平面、不良反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只要用药和操作得当,0.5%等比重布比卡因CSEA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70岁以上老年人下腹部手术。  相似文献   

15.
谢健  吴嘉宾  杨小春 《重庆医学》2006,35(21):1967-1968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氯胺酮与0.25%罗哌卡因合用于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便确定一个合适的临床使用剂量。方法120例ASAⅠ~Ⅱ级硬膜外麻醉下接受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4组,各组患者术中麻醉以2%利多卡因硬膜外阻滞维持,缝皮时,A组硬膜外注入0.25%罗哌卡因10ml,B、C、D组注入0.25%罗哌卡因10ml分别内含氯胺酮0.25、0.5、0.75mg/kg。观察各组术后VAS评分,术毕至第1次用阿片类药物的时间,镇静评分、评分、运动阻滞评分,尿潴留情况,术后恶心呕吐情况,精神症状出现情况,心率、血压、呼吸及脉氧饱和度变化情况,以评估氯胺酮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的作用并探索氯胺酮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的合适剂量。结果 C组和D组首次镇痛时间明显长于其他2组,C组和D组需要哌替啶补充镇痛者明显少于其他2组,C组和D组之间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不良反应与其他各组比较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有增加趋势。结论 小剂量氯胺酮复合0.25%罗哌卡因单次硬膜外注射用于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可取得较好效果,其合适剂量为0.5mg/kg。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应用于下肢手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86例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术后行PCEA,观察组应用0.5I,zg/mL舒芬太尼+O.125%罗哌卡因;对照组应用5Ixg/mL芬太尼+0.125%罗哌卡因。结果观察组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h、12h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应用于下肢手术后PCEA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布托啡诺用于下腹部手术后硬膜外持续输注镇痛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方法将60名采用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的择期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组,每组20例。手术结束前30 mm,A、B组硬膜外注射布托啡诺1 mg,C组吗啡2 mg作为负荷剂量,术毕A、B、C组均将硬膜外导管连接一次性镇痛泵,A、B组术后镇痛液分别给予0.002%布托啡诺复合0.2%罗哌卡因、0.004%布托啡诺复合0.2%罗哌卡因,C组患者给予0.004%吗啡复合0.2%罗哌卡因。离开手术室后于4,8,12,24,48 h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和镇静评分(Ramsay)评分及记录48 h内患者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术后A组4、8、12 h VAS评分显著高于B、C组,4、8 h Ramsay评分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显著多于A、B组(P〈0.05)。结论0.004%布托啡诺复合0.2%罗哌卡因用于下腹部手术硬膜外术后镇痛效果确切,且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低于吗啡。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6):126-129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剖宫产术后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剖宫产术的初产妇45例,随机分为三组:0.375%罗哌卡因组,即A组;0.5%罗哌卡因组,即B组;0.75%罗哌卡因组,即C组,各15例。常规腰2-3间隙硬膜外麻醉后给予试验剂量后,各组分别注入不同浓度局麻药5 mL,5 min后测定感觉平面,给予相应浓度局麻药剂量,直至平面达到T6,记录感觉平面到达T6的时间。全程记录术中血压、心率、感觉、运动平面起效及消退时间以及术后各时间点Bromage评分。记录术中牵拉反应程度、术中肌松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感觉平面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感觉平面消退时间显著短于B组及C组(P0.01)。B组、C组运动功能阻滞起效时间显著短于A组(P0.01)。A组和B组运动阻滞消退时间显著短于C组(P0.01)。A、B两组T0~T5时间点Bromage评分显著低于C组(P0.05),A组与B组T0~T5时间点Bromag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肌松满意度显著高于A组(P0.05)。C组寒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B两组(P0.01)。结论 0.5%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麻醉手术效果好,产妇术后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快,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不同给药方式对下腹部手术硬脊膜外腔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妇科手术的108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24例,予甲磺酸罗哌卡因单次给药(12mL);B组24例,予盐酸罗哌卡因单次给药(12mL);C组30例,予甲磺酸罗哌卡因分两次给药(6mL+6mL);D组30例,予盐酸罗哌卡因分两次给药(6mL+6mL)。各组用药均不含肾上腺素。观察痛觉完全消失时间、麻醉持续时间、硬脊膜外腔阻滞范围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记录术中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改变。结果给药后4组患者的HR均无明显变化,组间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组患者SpO2均>97%。注射药物后10min,4组的MAP均显著低于基础值(P值均<0.05);注射药物后20min,C、D组的MAP均显著高于A、B组(P值均<0.05)。A、B两组的痛觉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C、D两组(P值均<0.01),4组间的麻醉持续时间、阻滞范围、运动阻滞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甲磺酸罗哌卡因的硬脊膜外腔阻滞效能与盐酸罗哌卡因相仿,单次给药的起效时间较分两次给药短,有利于加快麻醉的速度,单次给药可能比分次给药更安全,但寒战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3%氯普鲁卡因与0.75%罗哌卡因,0.75%布比卡因,2%利多卡因用于低位硬膜外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择期下腹部手术患者8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4组,3%氯普鲁卡因组20例,0.75%罗哌卡因组20例,0.75%布比卡因组20例,2%利多卡因20例。侧卧位下取L1-2或L2-3行硬膜外穿刺,向头端置管3 cm,分别注入首次量3%氯普鲁卡因、0.75%罗哌卡因组、0.75布比卡因、2%利多卡因L组3 ml,试验量5 min后再分别注入对应药物各12 ml。分别观察心率、血压、呼吸次数和氧饱和度及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疼痛恢复时间、硬膜外阻滞范围、运动阻滞最大程度(Bromage评分)和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结果】0.75%布比卡因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疼痛恢复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明显长于3%氯普鲁卡因、0.75%罗哌卡因和2%利多卡因(P<0.05),3%氯普鲁卡因的起效时间最短,与0.75%罗哌卡因和2%利多卡因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氯普鲁卡因和2%利多卡因在疼痛恢复和运动阻滞恢复上时间最短,0.75%罗哌卡因的运动阻滞程度在4组中最为轻微。4组间阻滞范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4组镇痛效果均良好。氯普鲁卡因起效迅速,阻滞完善,维持时间稍短,更适合临床中、短手术;布比卡因维持时间长,适用长时间手术;利多卡因组与氯普鲁卡因组相似,痛觉恢复时间和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快;罗哌卡因感觉阻滞完善,止痛效果好,维持时间适中,下肢运动阻滞弱且恢复迅速,对循环影响小,利于术后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