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因车祸致胸腹部疼痛入院,伤后6小时行腹部64层螺旋CT检查,提示肝右叶后段可见片状高低混杂密度影,注射造影剂强化不均匀,动脉期可见门静脉分支及主干显影,后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外伤性肝动脉-门静脉瘘(THAPF).外伤性肝动脉-门静脉瘘常继发于复合伤引起的肝脏挫裂伤,临床诊断较困难,多层螺旋CT(MSC...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诊断肝癌合并动-静脉瘘及癌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肝癌合并动-静脉瘘及癌栓的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表现,探讨其诊断肝癌合并动-静脉瘘及癌栓的作用及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13例肝癌肝动脉-门静脉瘘病例均采用MSCT动态增强扫描,并完成动脉期、门脉期三维重建,分析肝动-静脉瘘的增强特征及其合并门静脉癌栓的CT表现。结果:13例肝癌肝动脉-门静脉分流中巨块型8例、结节型4例和弥漫型1例。肝癌合并主干型肝动静脉瘘9例、末稍型3例和混合型2例。13例中8例合并门静脉癌栓。动脉期门静脉主干显影密度大于脾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7例,门静脉左右分支的显影密度大于门静脉主干3例。结论:肝癌合并动静-脉瘘及癌栓有特征性的MCCT表现,MS能正确诊断并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肝脏动静脉瘘的CT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肝脏动静脉瘘(intrahepatic arteriovenous shunting)是指肝固有动脉与门静脉或与肝静脉之间形成异常吻合支,其中肝动脉-门静脉瘘远较肝动脉-肝静脉瘘更为常见.肝脏的动静脉瘘来源于各种肝脏疾病,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因素.肝脏动静脉瘘瘘道的产生使得肝动脉血可以通过瘘道吻合支血管直接进入门静脉分支,这是造成门静脉压力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正确认识原发性肝细胞癌中出现的动静脉瘘的CT表现,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1)有助于肝脏肿瘤的诊断及其鉴别诊断;(2)有助于选择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3)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肝脏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肝脏HHT的临床表现和CT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图像后处理,如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技术等.结果 13例HHT患者中7例动脉期可见肝静脉显影;4例动脉期可见门静脉显影;2例动脉期可见肝静脉...  相似文献   

5.
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CT征象与肝动脉造影对照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研究肝癌合并动—静脉瘘 (AVF)在CT增强扫描中的表现及对其诊断价值。方法  50例肝癌合并AVF患者均先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 ,后经肝动脉造影证实。对比分析CT征象和肝动脉造影所见。结果  1 7例动—门静脉瘘 (中央型 ) ;1 0例动—门静脉小分支瘘 (周围型 ) ;3例动—肝静脉瘘 ;5例合并上述三种表现 ;2例合并动—门静脉瘘及动—肝静脉瘘 ;另 1 3例无特征性。CT显示AVF征象 37例 ,敏感性 74%。提示AVF诊断 2 6例 (52 % )。结论 门静脉和 /或下腔静脉提前显影 ,尤其相应肝叶、段或亚段性显著强化视为AVF的诊断依据。并对其局限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肝脏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T)的临床及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12日-2017年3月27日经临床证实的19例HHTT患者(男8例,女11例,平均年龄52岁)的临床与CT影像学资料,2位高级职称放射诊断医师独立分析读片。结果:CT平扫所有患者的肝实质密度未见异常。CT多期增强特征征象为动脉期肝内弥漫性血管异常,包括:①肝动静脉畸形15例(78.95%),表现为动脉期图像上可见肝实质染色明显不均,内弥漫分布点状、结节及小斑片状明显强化灶,肝动脉增粗、纡曲,肝静脉提前显影;②肝动脉-肝静脉瘘8例(42.11%),动脉期图像上可见肝动脉增粗、纡曲,肝静脉增粗并提前显影,肝实质内弥漫分布点状、结节状强化灶;③肝动脉-门静脉瘘13例(68.42%),表现为肝动脉增粗纡曲,门静脉提前显影,12例(92.3%)伴有门静脉扩张(平均直径约14.92mm);④混合型动静脉瘘6例(31.58%),兼有肝动脉-肝静脉瘘和肝动脉-门静脉瘘的特点;⑤门静脉-肝静脉瘘2例(10.53%),门静脉期图像上可见门静脉及其分支增粗,肝静脉汇合支早显;⑥毛细血管扩张14例(73.68%),表现为动脉期肝实质内有少量或弥漫分布的小结节状明显强化灶,在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图像上呈等密度。肝总动脉直径5.1~13.5mm,平均直径约7.37mm,>5mm者16例(84.21%);门静脉扩张17例(89.47%);肝局灶性病变13例(68.42%),表现为动脉期图像上肝实质内有少量或弥漫分布的斑片状明显强化灶、边界模糊,静脉期4例呈稍高密度、9例呈等密度,延迟期均呈等密度。结论:肝脏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CT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具有特征性,提高认识并熟知其影像特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肝血管瘤动静脉瘘的动态CT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肝血管瘤动静脉瘘的动态CT表现及其与病灶的大小、位置和强化方式的关系。方法 :盲法下分析3 5例病人共 67个病灶的动态CT扫描影像 :以 3ml/s的速度静脉团注 10 0ml造影剂后行动脉期 (延迟 2 0s)、门静脉期 (延迟60s)和延迟期 (延迟 3~ 5min)扫描。动静脉瘘的CT诊断标准为 :①动静脉直接交通 :动脉期门静脉提前显影 ,且显示为与主动脉相似的时间 密度曲线 ;②肿瘤周围一过性楔形强化区 :动脉期病灶周围显示为楔形或不规则形密度增高影 ,而门静脉期该区域显示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分析肝血管瘤出现动静脉瘘的几率与病灶的大小、位置和强化方式的关系。结果 :67个肝血管瘤病灶中 18个出现动静脉瘘 ,其中表现为动静脉直接交通 5例 ,17例表现为肿瘤周围一过性强化 ,4例病灶同时表现出上述 2个征象。动静脉瘘的出现与病灶的位置和大小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动静脉瘘更倾向于出现在快速强化型血管瘤 (P <0 .0 5)。结论 :肝血管瘤伴发动静脉瘘并非很少见。伴发动静脉瘘肝血管瘤更容易出现在快速充填型血管瘤中  相似文献   

8.
临床资料 患者女,27岁.因“体检发现腹腔动静脉畸形1个月余”于2016年10月25日入院.既往无手术、创伤、动脉瘤、胰腺炎或其他腹部感染性病变.腹部体检阴性.入院后CT增强示胰十二指肠后血管弓增粗,局部动脉端可见“囊袋状”膨大,并通过一瘘口经其上方引流静脉回流至肠系膜上静脉,该引流静脉起始部呈瘤样扩张.考虑胃十二指肠动脉-门脉瘘合并门静脉端动脉瘤形成.遂于2016年10月27日行血管造影及介入栓塞治疗(图1):首先采用5 F Yashiro导管经腹腔干及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证实该动-门瘘的供血动脉、瘘口、引流静脉及合并的动脉瘤;然后采用同轴3F微导管经腹腔干、胃十二指肠动脉插至胰十二指肠后血管弓动-门脉瘘口远端置入弹簧圈行瘘口远端供血动脉栓塞;再经皮肝穿门静脉并采用5 F Cobra导管逆行插管至胰十二指肠上静脉动-门脉瘘门静脉端,置入弹簧圈栓塞门静脉端动脉瘤及引流血管;经动脉造影证实门静脉引流血管栓塞满意后,再经微导管置入弹簧圈行动-门脉瘘口近端供血动脉栓塞;最后造影复查示动-门瘘及合并的门静脉端动脉瘤未见显影.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9.
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DSA表现及介入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DSA表现及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对673例经证实的肝癌患者先行(肠系膜上动脉)间接门脉造影及腹腔动脉或肝总动脉造影,再行肝动脉内灌注化疗和/或栓塞治疗。结果合并动静脉瘘者有151例(22.4%),其中动门静脉瘘127例,动肝静脉瘘有15例,混合型有9例;131例(86.8%)动静脉瘘患者施行了1次或多次肝动脉栓塞治疗,20例因动静脉瘘口不能有效栓塞和/或合并门静脉主干瘤栓而行单纯灌注化疗。结论DSA影像是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直观可靠的诊断方法,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是肝癌动静脉瘘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肝移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病例组选择32例肝癌和肝硬化在移植前后行多层螺旋CT(MSCT)多期扫描,包括肝癌10例(肝癌组)、22例肝硬化CTP分级C级(肝硬化组).分别于肝动脉期和门脉期进行血管3D成像,重建方法包括MPR、MIP、VR.于MIP图像上分别测量腹腔动脉 (CA)、胃左动脉(LGA)、肝总动脉(CHA)、肝固有动脉(PHA)、肠系膜上动脉(SMA)及门静脉(PV)、脾静脉(SV)、肠系膜上静脉(SMV) 的管径.数据用SPSS10.0处理,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两两比较用q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肝动脉期血管成像可清晰显示扫描范围内的腹主动脉、腹腔干,胃十二指肠动脉,肝固有动脉,肝左、右动脉及其分支;门静脉期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门静脉系统情况.病例组32例中有21例肝动脉及其分支解剖正常,MIP及VR所显示的正常解剖肝动脉无明显差异.病例组中11例、正常对照组6例显示肝动脉分支异常.于MIP像上能准确测量腹腔大动脉血管管径及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的管径,对照组与肝硬化组及肝癌组动脉管径无统计学差异,而门脉高压患者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的管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MSCTA能准确显示血管解剖、变异及病变情况,对静脉、变异的肝动脉进行管径测量,掌握个体化肝脏血管变异及其血管大小信息,为手术方式、制订术中血管吻合方案提供客观依据,并监测术后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