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术前鞘内注射GABAB受体激动剂巴氯酚(Bac)对慢性神经病理痛大鼠痛阈的影响,探讨脊髓GABA能系统在神经病理痛调节中的作用。方法建立慢性坐骨神经结扎损伤模型(CCI),SD大鼠32只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大鼠左侧坐骨神经分离,但不结扎,术前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μL;神经结扎组,大鼠左侧坐骨神经松结扎,术前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μL;Bac 1组,大鼠左侧坐骨神经松结扎前10 min,鞘内注射Bac 0.03μg;Bac 2组,大鼠左侧坐骨神经松结扎前10min,鞘内注射Bac 0.3μg。术后第1、3、5、7、10、14天测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TWL)以及运动功能。结果术后第1~14天神经结扎组大鼠MWT和TWL较假手术组大鼠明显降低(P<0.05);术前给Bac 0.3μg的坐骨神经结扎大鼠与术前给生理盐水的坐骨神经结扎大鼠比较,术后第1~5天MWT和TWL明显升高(P<0.05)。结论坐骨神经结扎前鞘内注射Bac 0.3μg可延缓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N-乙酰天冬氨酰谷氨酸(N-acetylaspartylglutamate,NAAG)肽酶抑制剂(2-PMPA)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脊髓水平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l(TRPV1)表达的影响。方法:取鞘内置管成功的雄性SD大鼠24只,体重200250 g,随机分为3组(n=8):假手术组(sham组)、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组(CCI组)和2-PMPA治疗组(2-PMPA组)。sham组只暴露坐骨神经,但不结扎,术后鞘内注射生理盐水;CCI组坐骨神经结扎后鞘内注射生理盐水;2-PMPA组坐骨神经结扎后鞘内注射2-PMPA 100μg。所有组每次给药剂量均为10μl,每日1次,连续7 d。分别于术前及术后7 d时,以热缩足潜伏期(TWL)和机械缩足阈值(MWT)测定大鼠痛阈,然后处死大鼠,采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法测定脊髓水平TRPV1的表达。结果:三组大鼠术后7 d TWL和MWT值分别为(17.8±1.1)、(5.5±1.0)、(12.0±1.4)s和(13.1±1.2)、(4.3±0.9)、(10.5±1.0)g。与sham组比较,CCI组术后7 d时TWL和MWT值均降低,脊髓TRPV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CI组比较,2-PMPA组术后7 d时TWL和MWT值均升高,脊髓TRPV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鞘内注射NAAG肽酶抑制剂可以有效地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水平TRPV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脊髓水平T型钙通道阻滞剂米贝地尔(mibefradil)对坐骨神经慢性松结扎(CCI)大鼠机械和热痛阈的影响,探讨脊髓T型钙通道在伤害性信息传递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n=8):假手术组(Sham),CCI组,CCI 生理盐水组,CCI 米贝地尔50 μg、100 μg、200 μg组.CCI组和Sham组在术前、术后1 d、3 d、5 d、7 d、14 d、21d测定大鼠机械缩腿阈值(MWT)和热缩腿潜伏期(TWL);其余各组大鼠在手术前5天先进行鞘内置管,在术前测定基础MWT和TWL,CCI手术后5 d鞘内注射不同剂量的米贝地尔,测定给药前、给药后0.5 h、1 h、2 h、4h、8 h大鼠MWL和TWL.结果:CCI组从术后3 d开始直到本实验观察的术后21 d,MWT和TWL均明显降低,与Sham组相比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CCI加生理盐水组大鼠在各个时间点上与给药前相比MWT和TWL无明显改变(P>0.05);CCI加米贝地尔各个剂量组大鼠在给药后MWT和TWL均逐渐增加,具有剂量依赖性,并随时间的延长又逐渐恢复到给药前水平,CCI 米贝地尔200μg在给药后1 h时作用最明显,与给药前和盐水组相比P<0.01,并一直持续到给药后4h.结论:鞘内注射米贝地尔能明显减轻慢性坐骨神经松结扎大鼠机械痛敏和热痛敏,提示T型钙通道在脊髓水平参与疼痛信息传递.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鞘内注射FSTL1重组蛋白对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模型大鼠痛行为学影响。【方法】成年Wistar 雌性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鞘内注射FSTL1+模型组(FSTL组)。分别于造模前和模型建立后的4 h、12 h、24 h、d2、d4、d6、d10、d14、d21测定各组大鼠机械痛敏(机械缩腿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 ,MWT)和热痛敏(热缩腿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 ,TWL)。【结果】大鼠MWT及TWL测定结果表明:四组大鼠实验前MWT、TWL基础值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05)。假手术组监测各时间点的MWT、TWL与实验前基础值及空白对照组比较皆无统计学差异( P >0.05);模型组与术前基础值和假手术组相比较,大鼠同侧后足的MWT 在术后4 h、12 h、24 h、d2、d4、d6、d10、d14、d21时间点均明显降低( P <0.05),在术后d14降低到峰值,术后d21仍低于正常水平,大鼠同侧后足的TWL值在术后4 h、12 h、24 h、d2、d4、d6、d10、d14、d21时间点均明显缩短,术后d14缩短到最低值,术后d21仍低( P <0.05);鞘内FSTL组与模型组相比较,MWT术后4 h、12 h、24 h、d2、d4、d6、d10、d14、d21均明显增加( P <0.05),TWL值明显延长( P <0.05);鞘内 FSTL组与假手术组相比较,术后4 h、12 h、24 h、d2时间点的MWT 及 TWL值无明显差异( P >0.05)。术后d4、d6、d10、d14、d21时间点MWT值明显低于假手术组,TWL值较假手术组明显缩短( P <0.05)。【结论】鞘内注射FSTL1重组蛋白能明显减轻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模型大鼠机械痛敏和热痛敏,提示FSTL1与中枢性疼痛信息的传递关系密切相关,并在中枢性疼痛的痛觉超敏( hyper‐algesia)的产生和维持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结扎大鼠坐骨神经以建立神经源性痛模型,探讨甲钴胺对神经源性痛大鼠坐骨神经结扎后脊髓神经元凋亡和疼痛的影响,并从药物对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干预这一角度分析其作用途径,从而为神经源性痛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1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取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6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6只、生理盐水组30只、甲钴胺组30只。①生理盐水组与甲钴胺组采用Bennett and Xie模型行坐骨神经结扎术,要求仅留下缢痕而不阻断神经血供。假手术组仅暴露坐骨神经而不进行结扎。②甲钴胺组在坐骨神经结扎后腹腔内注射600μg/ks的甲钴胺0.25mL,以后每天腹腔内注射相同剂量,连续3d。假手术组和生理盐水组在相同时间点给予等量生理盐水。③各组分别于术前、术后6h,1,3,7,14d进行行为学测定,记录缩足、热水尾弹阈值。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系统检测脊髓中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采用原位凋亡检测法观察脊髓神经元的凋亡,同时观察脊髓的病理形态学改变。 结果:实验共选用大鼠66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坐骨神经结扎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缩足痛阈值、热水尾弹痛阈值的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生理盐水组及甲钴胺组大鼠于术后6h即出现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热诱发的持续性疼痛(P〈0.05);术后14d甲钴胺组的缩足痛阈值、热水尾弹痛阈值均已经恢复至基线,而生理盐水组仍较低(P〈0.01)。②坐骨神经结扎后各组脊髓病理学变化:假手术组无明显病理改变。坐骨神经结扎后生理盐水组脊髓灰质神经元细胞内尼氏小体呈中心性或周边性溶解,细胞数明显减少,脊髓白质水肿;甲钴胺组病理改变与生理盐水组相似,但神经元肿胀程度和数量减少程度均较生理盐水组轻(P〈0.05)。③坐骨神经结扎后各组大鼠脊髓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索6表达的变化:假手术组脊髓中均只有少量表达。生理盐水组在坐骨神经结扎后6h,1,3d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损伤后14d表达均明显减弱,并接近正常。而甲钴胺组则能显著抑制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各时间点均有显著差异(P〈0.01或0.05)。④坐骨神经结扎后各组脊髓神经元凋亡指数的变化:生理盐水组在术后6h及1d可见少量标记的阳性细胞,并于术后3d达高峰,术后14d则仅有少量表达;甲钴胺组大鼠脊髓中阳性神经细胞在各时间点均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P〈0.01),高峰发生在损伤后3d。凋亡指数与疼痛、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表达阳性细胞率间均呈正相关(r=0.9,P〈0.01)。 结论:结扎坐骨神经可引起脊髓神经元的凋亡和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并与神经源性痛的发展相一致。甲钴胺对大鼠的脊髓能够起到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以及神经元凋亡、减轻疼痛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维生素B_6(VitB_6)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机械痛敏、热痛敏及L4~L5背根神经节(DRG)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6只正常SD大鼠作为对照组(control),另选择鞘内置管3天后无神经损伤症状的SD雄性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n=18):假手术组(sham):只分离坐骨神经;CCI组:结扎坐骨神经;CCI+Vit B6组:坐骨神经结扎后鞘内注射VitB_610mg/kg/d,连续两周.各组术前2天和术后1、3、5、7、10、14天测定各组大鼠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除control组外其余各组分别在术后3d、7d和14d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L4~5 DRG和p-ERK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CCI组术后各天TWL、MWT明显降低(P<0.01);与CCI组比较,CCI+VitB_6组术后3、5、7、10、14天TWL明显增高(3天P<0.05,5、7、10、14天P<0.01),而术后各天MWT无明显差别.术后3、7、14天,CCI组结扎侧L4,5背根节p-ERK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sham组(P<0.01),CCI+Vit B_6组结扎侧L4,5背根节p-ERK阳性细胞率明显低于CCI组(P<0.01).结论:背根神经节ERK活化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信号传递,鞘内注射Vit B_6抑制CCI大鼠热痛敏,其机制可能包括通过上游机制抑制ERK激活.  相似文献   

7.
目的:将医用臭氧注射到大鼠受损坐骨神经周围,观察对大鼠受损坐骨神经功能及病理形态改变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建立坐骨神经慢性松结扎损伤(CCI)模型后随机分成5组:Ⅰ模型对照组,Ⅱ臭氧20μg/ml治疗组,Ⅲ臭氧40μg/ml治疗组,Ⅳ臭氧60μg/ml治疗组,V臭氧80μg/ml治疗组。分别在术前、术后第1、3、5、7、14、21、28天测定所有大鼠热刺激收缩反应期(TWL),于7、14、21、28天测定所有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于28天处死动物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造模后第3天开始,大鼠出现热痛敏现象,对照组大鼠TWL差值与术前比较,第3、5、7、14、21、28天均明显增大(P〈0.01)。Ⅲ、Ⅳ、Ⅴ组于第14、21、28天时点TWL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减小(P〈0.01),各组间同一时点SFI、MNCV及光镜下坐骨神经病理形态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40—80μg/ml臭氧局部注射可能对CCI模型鼠的热痛敏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受损坐骨神经功能及病理形态改变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预先鞘内给予氯诺昔康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1)采用序贯法测定预先鞘内给予氯诺昔康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镇痛作用的ED如值。(2)预先鞘内给予氯诺昔康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行为学的影响: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鞘内氯诺昔康组IT组),对照组又分为鞘内生理盐水组(NS组)与肌注氯诺昔康组(IM组)。NS组鞘内注射NS20μl后10min足底注射5%福尔马林100μl,IT组与IM组分别鞘内或肌注氯诺昔康120μg(根据ED50值及95%Cl确定)后10min足底注射5%福尔马林100μl。完成处理后,记录缩腿、舔爪时间。结果:(1)预先鞘内给予氯诺昔康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镇痛作用ED50值为114.6μg,95%Cl为103.0~127.4μg。(2)IT组第二相缩腿、舔爪累计时间显著短于NS组与IM组(P〈0.001);IM组与NS组第一、第二相缩腿、舔爪累计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预先鞘内给予小剂量氯诺昔康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有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腹腔注射氯胺酮 (Ket)对坐骨神经结扎 (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 32只 ,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对照组 (CCI处理 ) ,Ket 2 5mg/kg治疗组和Ket 5 0mg/kg治疗组。采用热辐射法和vonFrey细丝法分别测定大鼠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 (TWL)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痛阈值(MWT)。【结果】与术前和假手术组比较 ,对照组大鼠在术后d3 开始TWL差值明显减小 ,MWT明显降低 ,并持续至术后d14 (P<0 .0 5或 P<0 .0 1) ;与术前和假手术组比较 ,Ket 2 5mg/kg治疗组和Ket 5 0mg/kg治疗组大鼠分别自术后d5、d3 和d9、d5开始TWL差值明显减小 ,MWT明显降低并持续至术后d14 (P <0 .0 5或P <0 .0 1)。【结论】超前腹腔注射Ket 5 0mg/kg能延缓CCI大鼠机械性痛觉过敏和热痛觉过敏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氯胺酮鞘内注射对镜像痛大鼠热痛敏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建立大鼠坐骨神经镜像痛模型,随机分为3组(n=10):Ⅰ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Ⅱ组鞘内注射氯胺酮25 μg,Ⅲ组鞘内注射氯胺酮50 μg,分别测定鞘内给药前(T1)、给药后2 h(T2)、4 h(T3)、6 h(T4)的大鼠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运动功能.每组大鼠在给药6h后处死,取出腰段脊髓背角,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结果:鞘内给药后,Ⅱ组、Ⅲ组在各时间点与Ⅰ组及给药前相比,两侧TWL明显延长,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Ⅰ组MCP-1平均积分光密度值(IOD)表达明显高于Ⅱ组和Ⅲ组(P<0.01),鞘内注射氯胺酮后大鼠运动功能不受明显影响.结论:鞘内注射氯胺酮可抑制镜像痛大鼠的热痛觉过敏,该作用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的MCP-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动物模型,腹腔注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竞争性拮抗剂2-氨基-5-磷酰基戊酸酯(AP5)后观察腹腔用药对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动物模型机械痛敏和热痛敏的影响.方法:48只成年Wistar大鼠,雌雄不拘,随机分成3组,即Ⅰ组,假手术组(Sham),8只大鼠;Ⅱ组,CCI组,8只大鼠;Ⅲ组,治疗组,32只大鼠再分为4个亚组,Ⅲa组(CCI+NS),mb组[CCI+AP50.1mg/(kg·d)]、Ⅷc组(CCI+AP50.2 mg/kg)、Ⅲd组(CCI+AP50.5 mg/kg),每个亚组8只大鼠.48只大鼠分别于术前(0 d)及术后1、3、5、7、14、21 d测量每组大鼠的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腿潜伏期(TWL).结果:CCI组从术后第3天开始直到本实验观察的术后第21天,MWT和TWL均明显降低,与假手术组Sham相比具有显著性(P<0.01);CCI加生理盐水组大鼠与CCI组大鼠的MWT和TWL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腹腔注射AP5各个剂量的CCI组在术后5~21 d的MWT和TWL明显增加,与给药前和生理盐水组相比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腹腔注射AP5有明显减轻大鼠CCI模型的机械性痛敏和热痛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PKC抑制剂对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N-甲基-D-天冬氨受体(NMDAR)、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体重220~280g。随机分为4组(n=9):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ham组)、坐骨神经分支选择结扎切断模型组(SNI组)和PKC抑制剂组(P组)。SNI组和P组制备SNI模型,P组在SNI术后14d内每天鞘内注射PKC抑制剂11μg,其余各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在SNI术前1d(基础值)及术后14d每次注射药物后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缩足潜伏期,分别于SNI术后2、7、14d注射药物后各处死大鼠3只,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L5节段脊髓背角NMDAR和CGRP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和Sham组比较,SNI组机械痛阈降低,NMDAR和CGRP表达上调(P〈0.01),热缩足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NI组比较,P组机械痛阈升提高,热缩足潜伏期延长,NMDAR和CGRP表达下调(P〈0.01)。结论:鞘内注射PKC抑制剂对神经病理痛大鼠具有明显的抗伤害效应,并抑制大鼠脊髓背角NMDAR和CGRP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预先给予ifenprodil是否可以预防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性损伤(CCI)大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方法:体重在180~200g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 生理盐水组、假手术 ifenprodil组、CCI 生理盐水组及CCI ifenprodil组。建立外周神经慢性压榨性损伤(CCI)动物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同样分离坐骨神经,但不结扎神经。假手术 ifenprodil组及CCI ifenprodil组大鼠在术前30min及术后第1、2d连续三天腹腔内注射ifenprodil(10mg/kg);假手术 生理盐水组及CCI 生理盐水组大鼠则以同体积生理盐水代替ifenprodil进行腹腔内注射。使用vonFrey纤维测量大鼠手术侧机械痛阈。比较各组大鼠手术前后的机械痛阈。结果:CCI 生理盐水组大鼠的机械痛阈在术后第7d及14d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其余各组大鼠的机械痛阈在术后较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CCI ifenprodil组大鼠术后7d及14d的机械痛阈显著高于CCI 生理盐水组(P<0.05)。结论:预先给予选择性作用于NR2B亚基的NMDA受体拮抗剂(ifen-prodil)可有效预防外周神经损伤所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因此NR2B的活化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鞘内注入地西泮对大鼠持续性躯体痛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5/07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教学实验中心实验室完成。48只SD大鼠用计算机编号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6组:足底对照组:足底注射0.1mL生理盐水;模型组:足底注射0.1mL20g/L甲醛;鞘内对照组:鞘内给予10μL生理盐水,10min后足底注射0.1mL20g/L甲醛;低剂量实验组、中剂量实验组、高剂量实验组:鞘内分别给予3种不同浓度的地西泮(0.4g/L1.6g/L3.0g.L),10min后足底注射0.1mL 20g/L甲醛,观察地西泮对大鼠足底皮下注射甲醛引发的持续性躯体痛相关行为(缩足与舔足)的影响。疼痛程度以各组大鼠足底给药后60min内,每5min内以及60min内大鼠缩足与舔足的时间为指标。结果:4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模型组每5min的缩足与舔足时间明显高于足底对照组和实验组(P〈0.001);低,中、高剂量实验组足底给药后60min内缩足与舔足总时闻比模型组分别减少了57.81%,71.37%.49.45%(P〈0.001)。结论:实验结果显示鞘内注射地西泮可以抑制大鼠足底注射甲醛引起的持续性躯体痛,其数据无临床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背景: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可测试伤害性的热刺激和机械刺激所引发的痛觉过敏及冷、触觉异常。目的:观察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大鼠鞘内移植神经干细胞后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制作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坐骨神经,不结扎。分别于造模后第3,10天进行鞘内移植,实验组注入30μL的神经干细胞悬液,空白组和对照组注入30μL的细胞培养液。结果与结论: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和实验组移植后3d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逐渐降低,至移植后7d降低至最低点(P〈0.01),于移植后21d恢复至移植前水平;实验组移植后7,14d机械痛阈和热痛阈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1)。与对照组相比,假手术组移植后7,14,21d各组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呈低水平(P〈0.05);移植后14,21d,实验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鞘内移植神经干细胞可提高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了周围神经损伤产生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吗啡对慢性神经源性痛大鼠机械和冷刺激痛敏症状的镇痛作用及其剂量依赖关系。方法:实验于2005-10/12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动物中心实验室完成。取35只SD雄性大鼠制备成一侧脊神经(L5,l6)结扎模型,1周后当机械缩腿阈值达1~4g并出现痛敏症状后,将其随机分为5组(n=7):生理盐水组经鞘内一次性注射生理盐水10 μL;吗啡0.1,0.5,1,5 μg组经鞘内分别一次性注射吗啡0.1,0.5,1,5 μg,均溶于10 μL生理盐水中。于给药前及给药后15,30,60,120和180min分别测量大鼠神经损伤侧的机械缩腿阈值[正常大鼠基础缩腿阈值为(25.16&;#177;1.14)g]和5℃的冷板5min内冷刺激后的抬足次数。结果:所有35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机械缩腿阈值:脊神经结扎后1周时为(2.76&;#177;1.01)g。吗啡0.5,1,5 μg组均高于生理盐水组,作用高峰时间为给药后的30min [(6.13&;#177;3.67),(14.27&;#177;2.78),(25.13&;#177;7.44),(4.04&;#177;1.12)g,P〈0.01],而吗啡1,5 μg组升高更为显著(P〈0.01),持续时间达180min。②各组大鼠冷刺激后抬足次数:经5 min内冷刺激吗啡0.1,0.5,1,5 μg组均减少,作用高峰时间为给药后的30min,分别为(24.14&;#177;6.77),(14.00&;#177;9.79),(6.17&;#177;4.31),(1.33&;#177;0.33)次,其中吗啡0.5,1,5 μg组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29.83&;#177;7.44)次,P〈0.05],而吗啡1,5 μg组降低更为显著(P〈0.01),持续时间达180min。结论:结果证实在L5和6脊神经结扎模型基础上诱导产生慢性神经源性痛,鞘内注射吗啡(0.1-5 μg)对慢性神经痛大鼠机械和温度刺激引起的痛敏症状均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中吗啡1~5 μg的镇痛作用可持续180min,提示吗啡对神经源性痛具有剂量依赖性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维生素B12(VitB12)对大鼠坐骨神经结扎神经病理痛的影响并监测其血药浓度。方法:采用坐骨神经慢性结扎损伤(CCI)模型,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8)。对照组(Con组):不接受任何手术操作;假手术组(Sham组):只分离坐骨神经;CCI组:结扎坐骨神经;CCI VitB12组:坐骨神经结扎术后腹腔注射VitB120.5mg/kg/d两周。于术前2天,术后1、3、5、7、10、14天测定各组大鼠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并于术后3?7?14天测定各组大鼠血清VitB12浓度。结果:与Sham组比较,CCI组术后各天TWL?MWT明显降低(P<0.01);与CCI组比较,CCI VitB12组术后1、3、10、14天TWL明显增高(P<0.01),而术后各天MWT无明显差别。Sham组术后3、7、14天血清VitB12浓度与Con组无差别(P>0.05);CCI组术后3天血清VitB12浓度低于Sham组、Con组(P<0.05)、CCI VitB12组(P<0.01)以及CCI组术后14天(P<0.05);CCI VitB12组术后7天?14天血清VitB12浓度均高于Con组、Sham组和CCI组(P<0.01)。结论:VitB12减轻CCI大鼠热痛觉过敏,但对机械痛觉过敏无影响;CCI大鼠神经损伤早期血清VitB浓度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腹腔联合应用氯胺酮和可乐定对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80只,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对照组(C组)、氯胺酮组(K组)、可乐定组(CL组)和联合组(KC组),每组16只。S组大鼠仅分离坐骨神经但不结扎,其余组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模型,K、CL、KC组分别于术后3d开始至取材点每天腹腔注射氯胺酮10mg/kg、可乐定1mg/kg和氯胺酮5mg/kg+可乐定0.5mg/kg。S组和C组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各组大鼠取4只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测定大鼠机械性缩足痛阈(MWT)和热缩爪潜伏期(TWL)。结果:与术前及S组比较,C组、K组、CL组、KC组术后3d开始TWL及MWT显著降低(P0.05);与C组比较,K组、CL组、KC组第7天,第14天,第21天TWL及MWT显著升高(P0.05);与K组和CL组比较,KC组的TWL及MWT显著升高(P0.05)。结论:氯胺酮及可乐定均具有明显的镇痛效应,联合用药可对抗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的痛觉过敏反应,对防治中枢神经敏感化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作用,具有临床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孤啡肽(orphanin-FQ,OFQ)对创伤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给正常及创伤大鼠鞘内注射0.1、1.0、5.0、10.0、20.0μg OFQ及生理盐水(NS),用^3H-TdR释放法测定各组大鼠脾脏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正常大鼠鞘内注射OFQ 0.1、1.0μg后,大鼠NK细胞活性与NS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而鞘内注射5、10、20μg OFQ后,NK细胞活性明显降低(P〈0.05),提示鞘内注射较小剂量OFQ对正常大鼠NK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而较大剂量的OFQ则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创伤应激的大鼠鞘内注射NS,OFQ 0.1、1.0、5.0、10.0μg,结果显示NK细胞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注射20P,gOFQ后,其NK细胞活性明显低于NS组和创伤组.提示创伤大鼠鞘内注射较小剂量和较大剂量OFQ均具有免疫抑制作用,而较大剂量OFQ则可以加强创伤引起的免疫抑制。结论:脊髓OFQ在正常大鼠和创伤应激大鼠都具有免疫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结扎大鼠坐骨神经以建立神经源性痛模型,探讨甲钴胺对神经源性痛大鼠坐骨神经结扎后脊髓神经元凋亡和疼痛的影响,并从药物对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干预这一角度分析其作用途径,从而为神经源性痛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1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取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6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6只、生理盐水组30只、甲钴胺组30只。①生理盐水组与甲钴胺组采用BennettandXie模型行坐骨神经结扎术,要求仅留下缢痕而不阻断神经血供。假手术组仅暴露坐骨神经而不进行结扎。②甲钴胺组在坐骨神经结扎后腹腔内注射600μg/kg的甲钴胺0.25mL,以后每天腹腔内注射相同剂量,连续3d。假手术组和生理盐水组在相同时间点给予等量生理盐水。③各组分别于术前、术后6h,1,3,7,14d进行行为学测定,记录缩足、热水尾弹阈值。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系统检测脊髓中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采用原位凋亡检测法观察脊髓神经元的凋亡,同时观察脊髓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实验共选用大鼠66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坐骨神经结扎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缩足痛阈值、热水尾弹痛阈值的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生理盐水组及甲钴胺组大鼠于术后6h即出现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热诱发的持续性疼痛(P<0.05);术后14d甲钴胺组的缩足痛阈值、热水尾弹痛阈值均已经恢复至基线,而生理盐水组仍较低(P<0.01)。②坐骨神经结扎后各组脊髓病理学变化:假手术组无明显病理改变。坐骨神经结扎后生理盐水组脊髓灰质神经元细胞内尼氏小体呈中心性或周边性溶解,细胞数明显减少,脊髓白质水肿;甲钴胺组病理改变与生理盐水组相似,但神经元肿胀程度和数量减少程度均较生理盐水组轻(P<0.05)。③坐骨神经结扎后各组大鼠脊髓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表达的变化:假手术组脊髓中均只有少量表达。生理盐水组在坐骨神经结扎后6h,1,3d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损伤后14d表达均明显减弱,并接近正常。而甲钴胺组则能显著抑制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各时间点均有显著差异(P<0.01或0.05)。④坐骨神经结扎后各组脊髓神经元凋亡指数的变化:生理盐水组在术后6h及1d可见少量标记的阳性细胞,并于术后3d达高峰,术后14d则仅有少量表达;甲钴胺组大鼠脊髓中阳性神经细胞在各时间点均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P<0.01),高峰发生在损伤后3d。凋亡指数与疼痛、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表达阳性细胞率间均呈正相关(r=0.9,P<0.01)。结论:结扎坐骨神经可引起脊髓神经元的凋亡和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并与神经源性痛的发展相一致。甲钴胺对大鼠的脊髓能够起到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以及神经元凋亡、减轻疼痛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