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术前鞘内注射GABAB受体激动剂巴氯酚(Bac)对慢性神经病理痛大鼠痛阈的影响,探讨脊髓GABA能系统在神经病理痛调节中的作用。方法建立慢性坐骨神经结扎损伤模型(CCI),SD大鼠32只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大鼠左侧坐骨神经分离,但不结扎,术前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μL;神经结扎组,大鼠左侧坐骨神经松结扎,术前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μL;Bac 1组,大鼠左侧坐骨神经松结扎前10 min,鞘内注射Bac 0.03μg;Bac 2组,大鼠左侧坐骨神经松结扎前10min,鞘内注射Bac 0.3μg。术后第1、3、5、7、10、14天测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TWL)以及运动功能。结果术后第1~14天神经结扎组大鼠MWT和TWL较假手术组大鼠明显降低(P<0.05);术前给Bac 0.3μg的坐骨神经结扎大鼠与术前给生理盐水的坐骨神经结扎大鼠比较,术后第1~5天MWT和TWL明显升高(P<0.05)。结论坐骨神经结扎前鞘内注射Bac 0.3μg可延缓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鞘内注射巴氯酚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脑瘫是造成儿童残疾的重要疾患之一。尽管在过去 2 0年中围产期医学得到了发展 ,但脑瘫 (cerebralpalsy ,CP)的发病率没有明显改变 ,仍在 1 5‰ - 2 5‰左右[1 ] 。脑瘫患儿 6 0 % - 80 %是痉挛型 ,如何缓解痉挛一直是康复医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过去只重视痉挛后果的治疗 ,现在开始重视痉挛本身的治疗[2 ] ,出现了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除术、肉毒毒素注射[3] 等方法。Penn等人于 1984年首次报道了鞘内注射巴氯酚 (in trathecalbaclofen ,ITB)缓解痉挛[3] ,开辟了一条治疗痉挛的新路。后来发展为将… 相似文献
3.
鞘内注射巴氯酚在治疗脑性瘫痪儿童痉挛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鞘内注射巴氯酚由于作用持久,全身副作用轻等优点被应用于治疗脑瘫儿童痉挛。介绍了鞘内注射巴氯酚的原理及其实施方法。综述了鞘内注射巴氯酚治疗脑瘫儿童上肢或下肢痉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文献(含非对照性研究和对照性研究),鞘内注射巴氯酚是一种有效的缓解脑瘫痉挛的疗法。 相似文献
4.
鞘内注射巴氯芬(Baclofen)是一种食品药物管理改进对痉挛状态的治疗。虽然动物研究巴氯芬沿脊柱注射时有止痛的特征,但是鞘内注射巴氯芬还没有用于治疗人类的疼痛。并且那些研究的大多数已验证它用于与脊髓损伤相关的根性疼痛。我们已发现鞘内注射巴氯芬在一些患不与痉挛状态相关的慢性疼痛病人提供持续性止痛。这个药物多选择用于临床上的那种其他治疗失败或者产生不能耐受的副作用时有效,它不仅在动物的研究有效,而对鞘内注射吗啡产生耐受的病人也有效,并且注射后不产生运动功能障碍的止痛。这里我们显示一系列病例报道,附表显示了这些病例的摘要。 相似文献
5.
鞘内注射巴氯酚由于作用持久,全身副作用轻等优点被应用于治疗脑瘫儿童痉挛。介绍了鞘内注射巴氯酚的原理及其实施方法。综述了鞘内注射巴氯酚治疗脑瘫儿童上肢或下肢痉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文献(含非对照性研究和对照性研究),鞘内注射巴氯酚是一种有效的缓解脑瘫痉挛的疗法。 相似文献
6.
重症痉挛型脑瘫的新疗法——鞘内巴氯芬注射疗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瘫 ( cerebral palsy,CP)发病率在发达国家不低于 2‰ ,由于低出生体重婴儿成活率的增加 ,世界范围内 CP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1]。CP是造成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 ,始终没有满意的治疗方法而成为世界性的难题。 CP有许多分型 ,其中 2 /3是痉挛型 [2 ] ,因此痉挛型 CP的治疗与康复成为研究的重点。以往痉挛型 CP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物理疗法、药物及手术等 ,包括石膏固定、矫形器、运动及移动 ,巴氯芬在内的口服药物、矫形外科、选择性脊神经根切断术 ( SPR)、使用姿势及移动辅助器和姿势矫正训练等 ,我国还有传统医学方法。目前对于痉挛… 相似文献
7.
脑瘫是造成儿童运动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多由痉挛引起, 它是影响患者功能和活动参与的重要因素。目前, 临床上用于治疗痉挛的方法有康复治疗、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鞘内注射巴氯芬(IBT)作为一种有效的缓解痉挛的方式在国外应用广泛, 在国内则应用较少。本文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就IBT治疗痉挛型脑瘫(SCP)的可能机制、临床应用以及并发症的应对措施等展开综述, 旨在为国内SCP的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4,(12)
目的:观察巴氯芬干预前后GABAA受体γ2亚基在坐骨神经压榨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上的功能和表达变化。方法:制备CCI模型,热板实验检测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以灌胃的方式给予CCI模型鼠巴氯芬干预14天,取大鼠L4L6 DRG神经元进行膜片钳实验,观测巴氯芬干预前后CCI模型鼠DRG神经元GABA介导的内向电流变化;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巴氯芬干预前后CCI模型鼠GABAA受体γ2亚基的表达变化。结果:(1)CCI模型大鼠的TWL比正常组明显缩短,巴氯芬干预组模型大鼠的TWL较CCI模型组明显延长(P<0.05);(2)巴氯芬抑制CCI模型大鼠DRG神经元GABA介导的内向电流(P<0.05);(3)CCI手术侧和手术对侧DRG神经元上GABAA受体γ2亚基的表达量下调(P<0.05),但是磷酸化γ2亚基表达量上调(P<0.05);巴氯芬干预后的GABAA受体γ2亚基表达量较CCI组下调,磷酸化的γ2亚基表达量较CCI组上调。结论:神经病理性痛状态下,GABAA受体γ2亚基发生磷酸化可能是GABA介导的突触前抑制作用减弱的原因之一,而巴氯芬可能通过磷酸化GABAA受体γ2亚基抑制GABAA受体功能。 相似文献
9.
中枢性肌松剂巴氯芬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枢性肌松剂巴氯芬作为国内外首选的抗痉挛药,其降低肌张力的神经康复治疗和临床减轻疼痛质量方面有很好效果,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其缓解儿童肌张力障碍、治疗中枢性顽固性呃逆及僵人综合征等方面最新应用及对巴氯芬鞘内注射疗法的效果做一综述,另回顾性分析巴氯芬所有报道的不良反应,以期对临床用药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巴氯酚并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痉挛性偏瘫的治疗效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巴氯酚(Baclofen)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关节活动度、运动功能和ADL等方面的影响。方法:对144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4例,服用巴氯酚结合康复治疗;对照组60例,只接受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分别进行Ashworth,FMA和MBI量表评定以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Ashworth评定治疗组显效率为67.86%(上肢),63.60%(下肢),有效率为86.90%(上肢),89.29%(下肢);对照组显效率为41.60%(上肢),45.00%(下肢),有效率为76.67%(上肢),78.33%(下肢)。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均有明显改善(P&;lt;0.01),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lt;0.05)。结论:巴氯酚结合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肢体的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巴氯酚(Baclofen)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关节活动度、运动功能和ADL等方面的影响。方法:对144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4例,服用巴氯酚结合康复治疗;对照组60例,只接受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分别进行Ashworth,FMA和MBI量表评定以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Ashworth评定治疗组显效率为67.86%(上肢),63.60%(下肢),有效率为86.90%(上肢),89.29%(下肢);对照组显效率为41.60%(上肢),45.00%(下肢),有效率为76.67%(上肢),78.33%(下肢)。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均有明显改善(P<0.01),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巴氯酚结合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肢体的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L5脊神经结扎模型大鼠的L5背根异位放电的特点及其时程变化.方法:以L5脊神经结扎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利用分离背根单纤维细胞外电生理记录异位放电.结果:(1)记录到三类典型的异位放电,即紧张型、簇状及不规律型放电;(2)放电频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术后24 h达峰值随后逐渐降低;(3)不同类型的异位放电所占比例也随时间而改变,20 h内以紧张型及簇状放电为主,后期则以不规律型放电占绝对多数,术后14 d只记录到不规律型放电;(4)记录到一类高频呈周期性的放电,此类放电很罕见,且仅出现在术后3 d之内.结论:脊神经结扎后,其对应的神经纤维产生大量的不同类型的异位放电,这种放电可能在慢性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生发展的早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脊神经结扎神经病理痛模型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激活与痛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L5脊神经结扎模型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与痛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44只雄性SD大鼠180—220g,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假手术组、脊神经结扎1天、3天和7天组。行为学上使用von Frey Hair测定大鼠在上述各时间点50%缩足阈的变化(n=8),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其特异性标志物GFAP的染色情况(n=3)。结果:(1)脊神经结扎后1天动物出现机械性痛超敏,3天和7天痛行为稳定并持续存在;假手术组未见显著变化。(2)结扎侧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在术后1天发生激活,3天和7天可见星形胶质细胞强烈的激活反应,假手术组亦可见轻微的激活。(3)脊神经结扎后,星形胶质细胞发生了激活,其激活程度和痛行为的产生和维持紧密相关。结论: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可能在神经病理痛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鞘内使用巴氯芬泵治疗痉挛性高肌张力的神经生理学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阐述利用神经生理学技术(如H-反射、F-波及屈曲-回缩反射)对痉挛状态性高肌张力患者植入鞘内巴氯芬(ITB)泵后进行疗效评估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高压氧对神经病理痛大鼠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ygen synthase,NOS)系统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五组:即空白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手术组(CCI组);高压氧预处理组(Pre-H组)与高压氧干预组(Post-H组),术后28 d取材观察其脊髓的免疫组化指标,对其NOS各亚型表达进行比较。结果:CCI术后nNOS,iNOS表达明显增加,Pre-H组和Post-H组的nNOS及iNOS含量较CCI组明显降低。eNOS含量在整个过程中变化不大。结论:高压氧可能通过抑制NOS系统表达产生对CCI大鼠疼痛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大鼠神经部分损伤所致实验性神经病理性痛发生中的性别差异。方法:在成年大鼠中建立部分坐骨神经损伤模型,检测损伤后的机械性痛觉超敏和冷触诱发痛的发展,对比雌雄差异。结果:部分坐骨神经损伤可引起大鼠同侧后足对机械刺激和冷刺激的痛敏反应。虽然雌雄大鼠在机械痛敏程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雌性大鼠较雄性更早发生痛敏(雌鼠术后1天,雄鼠术后3天)且持续的时程更长(雌鼠术后84天,雄鼠术后49天)。雌性大鼠的冷痛敏比雄性在程度上有显著的增强(P<0.01)。结论:部分坐骨神经损伤引起的大鼠对机械刺激和冷刺激的痛敏现象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雌性大鼠较雄性大鼠表现出更强的神经病理性痛样行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脊神经结扎(SNL)大鼠脊髓背角BDNF的含量和蛋白表达的变化,并探讨其在神经病理痛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按照双盲随机的原则,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SNL手术组和假手术对照组,每组各15只大鼠,进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BDNF的含量和蛋白表达随时间的变化.结果:(1)ELISA定量分析显示,脊神经结扎可以显著上调脊髓背角BDNF的含量.SNL后,背角BDNF的含量在24 h内即可由手术前的(91.09±7.1)pg/mg总蛋白上升到(160.75±15.0)pg/mg总蛋白(P<0.01),这种上调的高峰可以持续到SNL后的48 h;然而在假手术大鼠,背角BDNF的含量则没有明显的变化.与假手术组相比,SNL大鼠背角BDNF上调的高峰期在24~48 h(P<0.01),此后其含量开始逐渐恢复,至SNL后28 d基本恢复至术前对照水平(P0.05);(2)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脊神经结扎的24h内,SNL大鼠结扎侧背角BDNF的蛋白表达也呈现明显的时间依赖性上调变化.SNL后12 h,背角浅层BDNF免疫反应的平均光密度值即可由手术前的0.18±0.01上调到0.25±0.03(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在SNL后的12 h和24 h,SNL大鼠结扎侧背角浅层BDNF的免疫反应较假手术大鼠也明显上调,其平均光密度值分别由假手术大鼠的0.19±0.02和0.18±0.01上调到0.25±0.03(P<0.05)和0.23±0.01(P<0.05).结论:脊神经结扎可以呈时间依赖性的上调脊髓背角BDNF的含量和蛋白表达,这种上调的BDNF可能在外周神经损伤所引起的神经病理痛的早期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7,(7)
趋化因子是一类具有细胞募集功能的小分子蛋白,在机体发生炎症、损伤及病原体入侵时,可以募集免疫细胞,促使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参与慢性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针对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参与慢性痛(包括炎症痛、神经病理痛、癌痛等)产生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慢性痛机制的研究提供崭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预先鞘内给予氯诺昔康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1)采用序贯法测定预先鞘内给予氯诺昔康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镇痛作用的ED如值。(2)预先鞘内给予氯诺昔康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行为学的影响: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鞘内氯诺昔康组IT组),对照组又分为鞘内生理盐水组(NS组)与肌注氯诺昔康组(IM组)。NS组鞘内注射NS20μl后10min足底注射5%福尔马林100μl,IT组与IM组分别鞘内或肌注氯诺昔康120μg(根据ED50值及95%Cl确定)后10min足底注射5%福尔马林100μl。完成处理后,记录缩腿、舔爪时间。结果:(1)预先鞘内给予氯诺昔康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镇痛作用ED50值为114.6μg,95%Cl为103.0~127.4μg。(2)IT组第二相缩腿、舔爪累计时间显著短于NS组与IM组(P〈0.001);IM组与NS组第一、第二相缩腿、舔爪累计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预先鞘内给予小剂量氯诺昔康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有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TRESK基因重组腺病毒(p Ad/CMV/V5-DEST-TRESK)对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大鼠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6组(n=6):Ⅰ组为空白对照组;Ⅱ组为假手术组;Ⅲ组为SNI模型组;Ⅳ组大鼠制备SNI模型后鞘内单次注射生理盐水25μl;Ⅴ组和Ⅵ组大鼠制备SNI模型后,鞘内分别单次注射滴度为1.31×109TU/ml的阴性腺病毒和p Ad/CMV/V5-DEST-TRESK。各组大鼠于术前1 d及术后1 d、3 d、5 d、7 d、14d分别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术后14 d检测L4,5术侧背根神经节(DRG)的TRESK蛋白表达。结果Ⅲ组、Ⅳ组、Ⅴ组、Ⅵ组术后1 d、3 d、5 d、7 d、14 d的机械痛阈明显低于Ⅰ组(P0.05),Ⅲ组、Ⅳ组、Ⅴ组5 d、7 d、14 d的机械痛阈明显低于Ⅵ组(P0.05);与术前比较,Ⅲ组、Ⅳ组、Ⅴ组、Ⅵ组术后1~14 d的机械痛阈明显降低(P0.05)。Ⅲ组、Ⅳ组、Ⅴ组、Ⅵ组L4,5术侧DRG的TRESK蛋白表达明显低于Ⅰ组(P0.05),Ⅵ组L4,5术侧DRG的TRESK蛋白表达明显高于Ⅲ组、Ⅳ组、Ⅴ组(P0.05)。结论鞘内注射p Ad/CMV/V5-DEST-TRESK可上调SNI大鼠DRG的TRESK蛋白表达,减轻SNI大鼠的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