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钾型周期性瘫痪的临床特点、诊治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8例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8例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患者主要表现为四肢肌无力,近端、下肢较严重,双侧膝腱反应减退或者消失。辅助检查提示血清钾水平普遍低于正常值,心电图有低钾型改变,部分患者T3、T4升高,肌电图有电位幅度降低表现。采取口服和静脉补钾方法治疗后,全部患者均痊愈。结论低钾型周期性瘫痪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治疗主要采用口服和静脉补钾方法,多数可痊愈,但是应该加强预防,减少诱发几率。  相似文献   

2.
周期性瘫痪是一组反复发作的以骨骼肌弛缓性瘫痪为特征的肌病,与钾代谢异常有关。肌无力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周,发作间歇期完全正常,根据发作时血清钾的浓度,可分为低钾型、高钾型和正常钾型3类,临床上以低钾型者多见。  相似文献   

3.
<正>从1995年12月~2006年6月,我院共收治低钾型周期性瘫痪(HOPP)117例,其中20例测定甲状腺功能确定为甲亢性周期性瘫痪(TPP),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低钾型周期性瘫痪多发生在青年男性,发病突然,多无明显的先兆症状,常使患者及家属感到恐慌.在基层医院虽不多见,但却是急症内科须快速诊治的疾患之一.现将我科收治的3例低钾型周期性瘫痪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周期性瘫痪是以反复发作的骨骼肌弛缓性瘫痪为特征的一组肌病,均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作时,多伴有血清钾含量的改变,肌无力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周,发作间歇期完全正常。根据血清钾的浓度分为低钾型、高钾型、正常钾型3类,临床上以低钾型多见;而高钾型较少见,基本上限于北欧国家;正常血钾型周期性瘫痪较为罕见。今年笔者分别以其他疾病收入院周期性瘫痪2例,1例长期以“低血糖症、短暂脑缺血发作”等病治疗,最后确诊为“高钾型周期性瘫痪”;1例以“心脏病”诊治几十年,最后确诊为正常钾型剧期性瘫痪。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李慧  潘桂英  苏容  陈东升  江珊戈 《职业与健康》2006,22(18):1519-1520
周期性瘫痪是以反复发作与钾离子代谢有关的骨骼肌驰缓性瘫痪特征为主的一组疾病,分为低钾型、高钾型,正常钾型。以低钾型周期性瘫痪较为多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轻则下肢无力,不能行走,重则瘫痪、呼吸肌瘫痪,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呼吸停止。心电图有低钾样改变的心律失常。由于发作前多无先兆症状,故对病人的护理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只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尽早补钾,才能赢得抢救时机。现将我院2000年8月~2005年10月收治的42例低钾型周期性瘫痪病人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2例患者中,男性29例,年龄15~35岁,中位23岁。其中4例…  相似文献   

7.
冯海新 《家庭医学》2006,(19):24-25
小壮昨天还在学校参加篮球比赛,早上起床发现自己的双下肢不会动了。小壮的父母急忙把小壮送进医院。经抽血化验、心电图等检查项目,确诊为低钾型周期性瘫痪。口服氯化钾6小时后,小壮可以站起来慢慢走路了。  相似文献   

8.
<正>周期性麻痹是以四肢骨骼肌周期性发作的弛缓性瘫痪为特点的一组疾病,根据发作时血清钾浓度之不同,可分为低血钾、高血钾和正常血钾三型,其中以低血钾型最为常见[1]。血清钾降至2.5mmol/L以下时易产生松弛性瘫痪、严重的心律失常、消化道  相似文献   

9.
无肢体瘫痪型脑出血44例分析上海市南汇县中心医院201300朱文福近年来由于颅CT扫描技术的应用,使无肢体瘫痪型胞出血诊断率有所提高。现将我院1988~1994年收治入院的884例脑出血患者中经颅CT证实无肢体瘫痪型脑出血44例分析如下:一、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重度低钾性周期性瘫痪的临床特点,观察加用螺内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自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5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26例在给予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螺内酯,对比两组血钾浓度及临床症状。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2%,对照组总有效率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优势明显。结论螺内酯治疗重度低钾性周期性瘫痪疗效确切,用药安全方便,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微小RNA-138(miR-138)、微小RNA-338(miR-338)在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中表达水平,并探究两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4月于本院门诊就诊及住院治疗的64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为研究对象(痉挛型脑性瘫痪组);同期选取62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中药药浴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于粤北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确诊的8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疗法,涉及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因子治疗等,观察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并结合中药药浴疗法,分别评估两组的肌张力及大运动功能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肌张力低于对照组,大运动功能评估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药浴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可获得显著的效果,可改善肌张力,促进大运动功能提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状腺毒症性周期性瘫痪(TPP)的临床特点。方法对6例TP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TIP患者均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6例患者血钾检查在1.2~3.1mmol/L间,均低于正常范围(3.5—5.5mmol/L)。全部患者肢体瘫痪症状于补钾后3h-2d恢复。结论TPP常见于Graves病,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给予抗甲状腺药物及普奈洛尔治疗可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4.
张立平 《工企医刊》2003,16(6):14-14
我院内科于1994年6月~2001年9月共收治低血钾性瘫痪患者48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本文48例中,男42例,女6例,年龄18岁~46岁,平均年龄26.5岁。起病至入院时间24小时以内15例,24小时~48小时24例,48小时以上9例。  相似文献   

15.
王禄 《职业与健康》2008,24(7):708-709
钾缺乏系指机体总钾量减少,血清钾〈3.5mmol/L为低钾血症。血清钾的减低是以反复发作的骨骼肌弛缓性瘫痪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发病时病人肌无力症状持续数小时至数周,我科自2004年4月-2007年5月收治60例低钾性周期性瘫痪(下称低钾周瘫)病人,笔者将对其护理的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周期性麻痹是以反复发作的骨骼肌弛缓性瘫痪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多伴有血钾的变化:以低钾性最常见,但该病多表现为肢体对称性弛缓性瘫痪。我们收治1例三肢瘫痪的低钾性麻痹患者,极少见,现报道如下。患者男,37岁。因双下肢、右上肢活动障碍3h入院,伴有肌肉酸痛,以肢体近端明显。既往身体健康。人院时查体:神清语明,颅神经未见异常,右上肢肌力3级,左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肌力2级,双侧膝腱反射消失,右上肢肱二头肌腱、肱三头肌腱反射减弱,深浅感觉无异常,双侧病理征阴性。血钾2.3mmol/L,ECG示T波低平。临床诊断为低钾性麻痹,给予口服氯化钾治疗后四肢肌力恢复正常,3个月随诊未再复发。  相似文献   

17.
周期性麻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期性麻痹是一组与钾离子代谢有关的代谢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急性发作性弥漫性弛缓性骨骼肌瘫痪或无力,肌肉对电刺激的兴奋性丧失;发作间歇期完全正常。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普遍认为与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的波动有关:发作时,大多伴血清钾浓度改变。但有些病人的麻痹发作不伴血清钾浓度改变。根据发作时血清钾浓度之不同,可分为低血钾、高血钾和正常血钾3型。国外报道周期性麻痹有家族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我国,本病有家族史者极为罕见,以散发性低血钾型周期性麻痹最为多见。其中有部分病例合并甲亢,称为甲亢性周期性瘫痪。本病治疗方法简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大众健康》2012,(2):15-15
长期喝可乐会造成身体血钾过低,表现出身体轻度虚弱、便秘直至瘫痪等一些症状。希腊研究人员记录了有关这一病症的众多病例,其中的一名患者是一位每天喝3~7升可乐的孕妇。研究表明,每天饮用2到10升可乐的人会出现血钾过低症状。  相似文献   

19.
500例脑性瘫痪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的病因及临床分型。方法:对500例临床诊断小儿脑性瘫痪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331例,女169例,痉挛型312例,手足徐动型67例,共济失调型10例,震颤型7例,肌张力低下型17例,混合型87例,合并癫痫97例。375例头颅CT检查,63例MRI检查,异常者293例。结论:脑性瘫痪的诊断年龄多在3岁以内,男孩发病率大于女孩,瘫痪的类型以痉挛型为主,痉挛型脑瘫合并癫痫较多,头颅CT及MRI表现以脑萎缩多见。早产儿、低体重儿是目前引起脑瘫最主要的两个危险因素。体重越轻,发生脑瘫的几率越高。母孕期感染性疾病可引起胎儿的发育异常,包括各种先天畸形及脑瘫在内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在痉挛型和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6年12月在龙南医院康复科行康复治疗的90例痉挛型及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运动疗法)和实验组(常规运动疗法+肌内效贴),每组45例。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生活能力、上肢功能、肌张力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痉挛型、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两组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治疗后GMFM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痉挛型、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两组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治疗后AD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痉挛型、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墨尔本单侧上肢功能评定量表(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两组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治疗后M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痉挛型、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腘角、足背屈角、股角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两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治疗后腘角、足背屈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痉挛型、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治疗后股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内效贴能明显增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有效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肌张力,提高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姿势控制能力、稳定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