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为元气之根,在人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死亡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故有“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的说法。“人欲长寿者,乃当受气、尊神、重精也。”何谓气、神、精,三者有什么关系呢?中医认为,精藏于肾,是身体之本,是人体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又是气之根,气乃精所化生,精衰则气不虚。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精又是神之源,有精才有神,神充则身强,神衰则身弱。精、气、神三者反映了生命活动的状况,肾精是根本,处于主宰地位。  相似文献   

2.
中医小知识     
肾藏精 精,是生命的基本物质。”肾藏精”的含义有两层。①。肾藏五脏六腑水谷之精气(为”后天之精”).是维持生命、滋养人体各部组织器官并促进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②藏肾本脏之精(即”先天之精“).即男女媾精的精气.这是生殖功能的最基本物质,和人的生殖、生长、发育和衰老有关,它的生成、储藏和排泄.  相似文献   

3.
肖东 《家庭医学》2005,(20):33-33
一看:“室内姬粗丑” 我想,这第一位百岁老人所说的:“室内姬粗丑”并不是说他的妻子长得丑陋,而是要节制性生活。宜国医学说,“肾藏精”。当然,这“肾”是指,“藏五脏六腑之情”,来源于水谷,是维持生育系列最基本的物质“精的生成,储藏与输泄”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正> 祖国医学认为,人的生、长、壮、老过程以及生殖功能主要决定于“肾气”的盛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故五脏盛,乃能泻;五脏皆衰,天癸竭而无子耳;待五脏皆虚,则形骸独居而终。我国古人早就认识到头发在脏象中的地位。如《内经》中就巳指出: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索问·六节脏象论》)在国外,到十五世  相似文献   

5.
肾虚的危害     
老年人肾虚会产生许多病症:一、加速衰老。肾主藏精,所谓精,不仅指生殖之精,亦指藏于五脏六腑而主管人体生命流动的物质。老人肾虚精少,故除了性能力降低之外,生命活动亦趋于减弱,故出现行动、思想等方面的老态,衰老更令免疫能力下降,患病机会增加。二、泌尿系统疾病。肾虚令体内水代谢失常。肾为水脏、老人肾虚多有小便失常(小便不利、夜尿、遗尿或失禁等)还有水肿的现象。三、生理功能退化。肾虚令骨骼变弱,脑髓不足,精力下降,耳目聪,临床更有眩晕,血少或健忘及老年性痴呆、牙齿脱落、松动、关节疼痛、行动不便等症。由于肾主纳气,故老人…  相似文献   

6.
健肾与防衰     
强身健体求于本 祖国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精神所舍,生命之根。人的生、长、壮、老、已(死)莫不与肾气密切相关。人衰老的迟早,寿命的长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肾气的强弱。 肾气包括肾阴与肾阳,而肾的阴阳又可调整人体的阴阳。正如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所说:“五脏六腑之阴非此不能滋,五脏六腑之阳非此不能发。”故治病必求于本。同理,强身健体也应首求于本,这个本  相似文献   

7.
精胜于血吗精液和人体健康有什么关系,精液射出是否伤身体?这是许多人都感到疑惑的问题。按照古人的说法,精液外泄对人体是有害的。古人认为,精液中含有对人生命极为有益的物质,这种物质叫“元精”或“真元”,并强调“元精不可轻泄”,不仅手淫“非法出精”能“损伤元气”,就是有规律的性生活也不要轻易泄精。古籍《玉房秘诀》还认为性生活不射精有神奇的功效,说什么“一动不泄则气力强,再动不泄则耳聪目明,三动不泄众疾消亡”,甚至认为欲泄而不泄之精液,可以“还精补脑”从而强壮身体。就是有“医圣”之称的孙思邈也主张性生活达到高潮要射…  相似文献   

8.
钱琦 《药物与人》2014,(1):68-68
民以食为天,每顿餐桌上都少不了汤,汤往往使食物容易消化和吸收,汤中鲜成之味入肾益精,浓香醒脾开胃;甜腻之味入心而安神定志,故选用名贵药材和动物等原材料煲汤,各补人之脏腑、气血和平衡阴阳,扶正祛邪,增强冬季养生、藏精之功效。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无“前列腺”这个器官名称。其功能多概括干肾、三焦、膀胱等脏腑功能之中。概括而言,前列腺隶属于肾,其主要生理功能是生精、藏精、主气化。开窍于前阴。前列腺所生藏之精是肾精的主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的生殖能力。前列腺的精气以肾之精气为物质基础,并在肾精的化生下发育成熟,在生殖时期,二者又相互化生和促进。前列腺主气化。关系到水液和精液两个方面,同时前列腺的气化功能也是人体气化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前列腺的气化作用。尿液和精液能通过前阴排出体外。精液的排出能完成生育功能。  相似文献   

10.
隽刚 《现代保健》2008,(31):129-130
中医喻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其生理功能极为重要。其主藏精,为生殖发育之源;主水源以维持体内水湿的平衡;主骨、生髓以便骨骼健壮,精力充沛。肾既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真阳,只宜同藏,不宜泻露,故临床多虚证,无实证而言。翻阅数版中医院校教科书,皆论肾虚分肾阴虚,肾阳虚及肾阴阳两亏三型,其同有症状为腰痛、腰膝酸软,分析之是因为肾主骨,腰为肾之府之故。然后再根据其伴有畏寒肢冷、面白舌淡,脉沉迟,或伴头晕目眩;或伴阳痿遗精;或伴小便频数而清、遗尿失禁;或伴吸气困难,动则气喘;或伴下胀浮肿、喘咳痰多;或伴晨起泄泻,  相似文献   

11.
根据笔者临床实践,慢性肾炎按照祖国医学中“扶正固本”、“祛邪扶正”、“活血祛瘀”的治疗原则进行治疗,可收到满意的疗效。1 扶正固本肾主垫藏,三脏之精气均藏于肾,肾气足则精气内守,肾气虚而精外泄,故强肾固精,是治疗中的关键。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水谷之精,后者源于脾胃,故肾气充沛又有赖于后天补养,若脾虚不能补养肾,肾之精气也虚,肾虚精关不固,精液流失。因此慢性肾炎蛋白尿产生,脾肾之气不足,肾关不固是主要的原因。笔者在近年治疗数百例慢性肾炎中大多数患  相似文献   

12.
肾虚是一个中医学概念,而不是指西医学的肾炎、肾盂肾炎一类疾病,这一点首先要搞清楚。中医学认为,“肾为人体先天之本,主生殖发育、藏精充髓、管理水液等。先天之本者,即一个人的体质好坏,主要与父母遗传下来的。肾气多少有关;藏精充髓之义,就是人体内气血化生的精液(包括一切有益于人体的高级营养物质),都藏之于肾,并用之于维持生命活动;管理水液,是指人体水液的代谢最终通过肾与膀胱而排出体外。此外,肾位于腰部,主下肢,其华在耳。从上不难看出,肾是  相似文献   

13.
苏晓 《自我保健》2011,(10):1-1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纳气、主水”,为一身阴阳之根本。中医之“肾”所包含的范畴远远大于现代医学所指的肾脏,包括现代医学的泌尿、生殖、内分泌、神经、免疫等多个系统。肾是主宰身体所有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决定着人一生的生长发育、生殖能力、遗传、水液代谢,以及呼吸功能的调节,头发的生长润泽等等。  相似文献   

14.
人体内都有火。人体生命的活力——少火。少火能滋生人的正气,正气衰弱人的生命力也就低下;正气消亡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人体的“少火”,就好比是自然的太阳,没有太阳万物不能生长。维持生命的动力——后天之火,人体生理活动能维持靠的是火,火力正常,则各个脏腑的功能也正常。而供应脏腑活动的动力是后天之火,也就是脾胃的功能,主管人的消化吸收。脾胃把吃进来的水谷消化成精微物质供给全身,如果没有这些精微物质的来源,人的生命也就不能维持。人类传宗接代的根子——先天之火,中医认为:生儿育女的功能是由肾来管,肾所藏的精来源于父母,必须由肾阳(命门火)的温养,才能发挥它滋养全身和生育后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与智,肾藏志与精。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所谓五脏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黄帝内经·素问》  相似文献   

16.
肾为人的先天之本,肾精是构成人体五脏六腑、筋骨皮毛等一切组织器官的基本物质。肾精之盈亏决定人的生长、发育、衰老以至死亡。故祖国医学一直重视节欲保精。老年人大都有肾衰精亏的现象,以致疾病缠身,精神萎靡,步履艰难。若能使肾精得到恢复,就可转弱为强,得以益寿延年。在此简介一些强肾补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民以食为天,每家餐桌上都少不了汤。汤往往使食物容易消化和吸收。汤中的咸味入肾益精,浓香醒脾开胃,甜味人心而安神定智,所以选用一些中药材和动物煲汤,有补人之脏腑、气血,平衡阴阳,扶正祛邪,增强冬季养生和藏精之特效。  相似文献   

18.
养生,要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就是告诉人们只有与自然相和谐相适应,才能护卫形神,达到阴平阳秘的养生目的。正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冬季的养生极为重要,根据古代的卫生保健格言来说,“冬不藏精,春必病瘟”。《黄帝内经》也明确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相似文献   

19.
一般说来,女性比男性寿命长,据对我国古代妇女长寿研究发现,裹脚与长寿有显著关系。裹脚后脚趾弯曲在脚底,前脚掌不能着地,走路时只能用脚跟,这样,只要走动就会刺激脚后跟的肾经穴位。 中医学认为,人哀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肾气虚衰,这是因为,肾藏精,肾精可化为肾气,即原气。原气乃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所以古人认为:“肾气盛则奢延,肾气衰是寿灭。”故肾为先天之本也。近代有学者提出“肾气——寿命”说,它  相似文献   

20.
黄帝內经     
《家庭医学》2020,(2):64-64
歧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发于秋冬,阳气少,阴气多;阴气盛而阳乞衰,故茎叶枯槁,湿雨下归,阴阳相移,何泻何补?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