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夹板固定是从肢体的生理功能出发,通过布带对夹板的约束力、纸垫防止或矫正骨折端成角畸形和侧方移位的效应力以及肢体肌肉收缩活动时所产生的内在动力,达到固定骨折、恢复肢体内部动力平衡的目的[1]。小夹板固定前的手法复位不强求解剖复位,对骨折断端的周围软组织损伤较小。  相似文献   

2.
张超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4):85-86
尺桡骨干双骨折临床多见,骨折断端可发生重叠、旋转、成角和侧方四种移位。治疗尺桡骨干双骨折的关键是恢复前臂的旋转功能,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将双骨折断端正确地复位,四种移位均得到矫正,并保持整复后的位置不变,直到骨折坚强愈合为止。我院自2005年以来,采用闭合复位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54例尺桡骨干双骨折,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杨氏旋后牵引手法复位小夹板前臂旋后位外固定治疗儿童和青少年尺桡骨中段双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2月至2022年12月,采用杨氏旋后牵引手法复位小夹板前臂旋后位外固定治疗儿童和青少年尺桡骨中段双骨折患者172例,男104例、女68例;年龄1~16岁,中位数7.5岁。骨折端均有移位,前后移位39例,移位>1/2者31例;侧方移位38例,移位>1/2者34例;前后或侧方成角49例,成角7°~78°,中位数38°;旋转移位合并前后、侧方移位46例,移位均>1/2。受伤至就诊时间0.5 h至3 d,中位数4 h。采用杨氏旋后牵引法手法复位骨折后,掌背侧和桡尺侧各用2块小夹板固定,最后用直角托板固定患肢于肘关节屈曲90°、前臂旋后90°位。随访观察骨折复位、愈合及前臂外观和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172例患者,失访2例,17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4年,中位数6.5个月。170例随访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26~56 d,中位数46 d;复位固定后,28例骨折达到解剖复位,27例骨折前后移位残留>1/2,30例侧方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伸直旋转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将符合伸直旋转型肱骨髁上骨折诊断标准的156例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0例采用正骨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先矫正骨折端的旋转移位,再矫正侧偏移位,然后才矫正向后方移位;对照组66例采用传统手法整复方法治疗。在拔伸牵引下,先矫正侧偏移位,然后矫正向后方移位。手法整复后复查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判断手法整复效果;随访6个月,6个月后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复位效果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于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需要判断骨折端有无旋转移位并且向哪个方向旋转移位,对有旋转移位者需先矫正旋转移位后再矫正侧方移位,最后才矫正向后移位,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骨折治疗的肌肉动力作用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勇 《中医正骨》1991,3(3):19-19
动静结合是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基本原则之一。肌肉舒缩不但能保持骨折端的良好位置,矫正残余成角及侧方移位,同时还能对断面施加生理性的应力刺激,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组织代射,保持肢体功能,调整骨的应力分布,提高愈合质量和速度。 1 稳定断端对位与矫正残余移位骨折后,在肌群的牵拉下,断端会发生各种移位,这主要是肌力的转动分力在起作用,它垂直于骨干,对复位是消极因素。而肌肉的稳固分力沿骨干作用,能加强复位固定的稳定性,是积极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孙敬娟 《河北中医》2014,(12):1897-1898
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是从肢体的生理功能出发,通过扎带对夹板的约束力,固定垫对骨折断端防止或矫正成角畸形和侧方移位的效应力,充分利用肢体肌肉收缩活动时所产生的内在动力,使肢体内部动力因骨折所致的不平衡重新恢复到平衡。夹板只固定骨折局部,一般不超过上、下关节,便于及时功能锻炼,又不妨碍肌肉的纵向收缩,尤适应于前臂骨折手法复位后的固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磁导航系统在股骨干A型骨折闭合复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提取3例股骨干A型骨折患者(A1型、A2型、A3型各1例)的CT数据并进行三维重建,采用3D打印机打印股骨干骨折模型。每种骨折类型打印8个骨折模型。在电磁导航系统辅助下,术者以显示器上的三维动态影像为参考,采用正骨手法进行骨折闭合复位实验。复位固定后,记录骨折复位时间,测量复位固定后骨折端的侧方移位距离、轴向分离距离、内外翻角、前后成角、内外旋角。结果:24个股骨干A型骨折模型均顺利复位,复位时间(163.71±22.47)s,侧方移位距离(1.25±0.62)mm,轴向分离距离(0.26±0.20)mm,内外翻角1.53°±0.48°,前后成角2.85°±0.25°,内外旋角2.51°±0.97°。结论:采用电磁导航系统辅助股骨干A型骨折闭合复位,复位时间短,复位效果满意,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股骨反粗隆间骨折的闭合复位技巧和外固定支架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0例单侧有显著移位的股骨反粗隆间骨折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在复位过程中全部利用经皮打入的半螺纹拉力钉矫正骨折远端移位。结果:30例均获理想复位。结论:外固定支架治疗股骨反粗隆间骨折创伤小,操作简单易行,手术时间短,固定可靠,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有独特的临床价值;半螺纹拉力钉直接作用于骨折远端具有良好的操控性,容易获得解剖复住。  相似文献   

9.
肱骨髁上骨折因旋转移位,复位困难且复位后稳定性差,常导致肘内翻或骨折愈合后遗留骨突,同时,旋转移位不能在小儿生长发育中自身塑型矫正,影响前臂旋转功能和肢体的美观。如何复位并维持复位,预防肘内翻是治疗的关键。我院于2000年5月-2005年3月采用旋后伸腕、掌、指位复位固定治疗旋转移位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27例,经随访11个月~3.5年,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肱骨髁上骨折因旋转移位,复位困难且复位后稳定性差,常导致肘内翻或骨折愈合后遗留骨突,同时,旋转移位不能在小儿生长发育中自身塑形矫正,影响前臂旋转功能和肢体的美观。如何复位并维持复位,预防肘内翻是治疗的关键。我院于2000年5月至2005年3月采用旋后伸腕、掌、指位复位固定治疗旋转移位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27例,经随访11个月~3.5年,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股骨反粗隆间骨折的闭合复位技巧和外固定支架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0例单侧有显著移位的股骨反粗隆间骨折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在复位过程中全部利用经皮打入的半螺纹拉力钉矫正骨折远端移位.结果:30例均获理想复位.结论:外固定支架治疗股骨反粗隆间骨折创伤小,操作简单易行,手术时间短,固定可靠,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有独特的临床价值;半螺纹拉力钉直接作用于骨折远端具有良好的操控性,容易获得解剖复位.  相似文献   

12.
浅谈小夹板固定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洋崇军 《中医正骨》2008,20(4):79-79
骨折即骨的完整性破坏或连续性中断。骨折后不论有无移位,均需要妥善固定,否则难以愈合。其固定的目的一是维持复位成果,二是矫正残余移位,三是为愈合创造条件。因此,固定是治疗骨折的重要环节。几千年来,历代医家为此不懈努力,研制了很多外固定器材,总结出了不少固定方法,为骨折患者解除了痛苦,免除了残疾。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因用之不当引起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尺、桡骨干双骨折与其他骨折不大相同,因前臂有旋转活动的特殊功能,骨折后易发生旋转、重叠、成角及侧方移位,且多属不稳定型骨折,故整复要求较高。过去常采用切开整复内固定,但近年来使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效果较好,手术复位已大为减少。我院自1994年7月...  相似文献   

14.
在对胫骨平台骨折的发生机理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遵照闭合复位原则,模拟闭合复位方式,研制出了推顶平台外固定器。为了解其应用效果,选择胫骨平台粉碎性、塌陷性骨折18例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显示优良率达88.9%。表明该器械解决了以往非手术疗法复位力量小、不能使折块满意复位及复位后固定不牢等问题。不仅能很好的矫正骨折塌陷及侧向分离移位,恢复关节面平整,而且固定牢靠,允许早期活动;又利于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王振盛 《中医正骨》2006,18(1):36-36
前臂肌肉较丰富,有屈肌群、伸肌群、旋前及旋后肌群共同作用,因此前臂双骨折临床上移位方向复杂并多伴旋转移位,给手法复位带来一定的难度。自2003—2005年,作者采用侧方分骨法整复、小夹板固定的方法治疗前臂双骨折27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79例儿童前臂远端骨折闭合复位小夹板固定后移位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10月间79例闭合复位小夹板固定儿童前臂远端骨折患者资料,并记录年龄、性别、骨折部位、成角、移位程度、和否合并尺骨骨折、骨折是否斜行骨折、复位固定医师级别、复位精确程度,并评估这些因素对骨折移位影响和相关性。[结果]79例患者中14例(17.7%)出现骨折移位.对骨折再移位影响因素中,性别、年龄无显著性差异;原始骨折掌侧成角与背侧成角无显著差异;左侧肢体发生骨折移位多于右侧;前臂远端骨折合并尺骨骨折,再次移位明显增加;原始骨折完全移位再次移位明显大于原始骨折未完全移位,斜行骨再次移位明显大于非斜行骨折。高级职称医师复位固定优于初中级医师;解剖复位后再次移位显著减少。[结论]儿童前臂远端骨折行闭合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出现再移位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骨折原始移位程度和骨折经复位后是否达到解剖复位是最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任增煜  赵博  严笑 《陕西中医》2014,(10):1323-1324
目的:观察两步手法复位固定治疗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62例,第一步大体复位让一助手握持患儿上臂近肩部,另一助手握持前臂近腕部作对抗牵引,两掌心置于骨折端内外两侧作相对挤压,以矫正侧方移位,双手拇指置于远折端背侧尺骨鹰嘴处向前推顶,其余四指环抱近折端前面向后按压,同时令持前臂助手顺势屈肘至半伸直位,前臂桡偏15°,用超肘、超腕石膏托固定即可;第二步解剖对位根据X线片复查结果,进一步调整、纠正移位,并恢复前倾角,以功能位过腕石膏夹外固定。结果:49例达到解剖复位,11例近解剖复位,2例复位不满意改为切开复位内固定。51例肘关节伸屈活动自如,无肘内翻畸形,功能恢复良好,9例携带角小于建侧,为肘内翻,但功能尚可。结论:两步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法,对难复性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既使患儿免除了手术痛苦,也使骨折得到了良好的治疗,同时又极大的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复位五法结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技术在胸腰椎骨折脱位中的应用。方法:自2007年至2017年共诊治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72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共37例,采用山东省名中医徐展望"牵压旋扳撑"复位五法,手术切开前先行手法复位,术中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固定矫正残余移位及维持复位后位置。对照组35例只采用术中器械撑开复位固定。术后3 d所有患者均佩戴支具在床上坐起,下肢肌力在3级以上者下地活动。比较两组术后后凸Cobb角的改善以及侧方角度的改善情况,两组椎骨旋转角度改善情况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治疗组在侧方角度改善及椎骨旋转角度的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侧方成角从平均17.46°±3.67°恢复到4.39°±1.23°;对照组从18.39°±4.12°恢复到8.12°±2.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椎骨旋转角度方面,治疗组恢复到6.02°±1.64°,对照组则恢复到14.91°±3.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VAS均有明显改善,两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37例患者中治愈16例(43.24%),好转19例(51.35%),优良率94.59%。对照组35例中治愈11例(31.43%),好转19例(54.29%),优良率为85.71%。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选取典型病例,详细介绍了复位五法的应用情况。结论:手法复位可明显改善移位复杂严重的胸腰段骨折脱位,特别是脊柱的侧方成角以及椎骨的旋转移位。配合术中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固定可达到满意的复位,且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19.
前臂双骨折后折端可发生重叠、旋转、成角和侧方移位等畸形,治疗时必须正确复位并保持复位后的位置,才能收到理想的疗效.我们于2007年1月~10月共收治闭合性前臂双骨折32例,均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的方法治疗和护理,收到满意效果,现将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背侧直角石膏托治疗近节指骨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 1995~ 1999年 4月 ,我科采用背侧直角石膏托外固定治疗近节指骨骨折 3 9例 ,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 3 9例中男 2 3例 ,女 16例 ,年龄 17~ 5 2岁 ,伤后来就诊时间 1~ 8天。横断型 3 0例 ,短斜型 9例。  复位方法 术者一手拇指、食指捏住骨折近段 ,另手四指握住患指骨折的远段 ,拇指顶住骨折的掌侧 ,在牵引下 ,屈曲其指间关节 ,同时拇指向背侧挤压骨折部 ,使成角矫正。如有侧方移位时 ,在牵引时 ,使远段左、右移位 ,与近段对合复位。  石膏条的制作 取中号石膏绷带制作成石膏条 ,厚 12层 ,长度自前臂中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