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仰头旋转手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采用仰头旋转手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按摩手法及颈椎牵引治疗,观察两组效果。结果:1疗程后两组患者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改善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仰头旋转手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可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2.
颈椎旋转扳法是推拿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手法,若运用得当,则有利于治疗,若运用不当,则有可能加重颈椎间盘的损伤,本文试从颈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旋转扳法对颈椎间盘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家兔颈椎间盘倾斜角度的侧面出发,研究推拿手法与颈椎曲度、生物力学之间的关联性.方法:对家兔颈椎进行CT扫描,通过MIMICS三维重建软件将扫描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运用MIMICS三维重建软件及ANSYS有限元生物力学分析软件对图像和三维颈椎进行分析.结果:不同三维模型同一椎间盘节段倾斜角度比较:相同椎间盘节段颈屈后伸位模型与正常曲度位模型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椎间盘1、3、5、6节段颈屈后伸位模型与正常曲度位模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前屈20°应力下同一颈椎节段不同曲度模型间应力比较:颈屈后伸位模型椎间盘倾斜角度虽然与正常曲度位模型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但变化不大.结论:颈屈后伸位(即模拟推拿后伸手法)各节段椎间盘应力变化处于良性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治疗颈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患者采用推拿手法、颈椎旋转复位法、颈椎旋转定位扳法等手法进行治疗。结果:痊愈60例(66.67%),有效28例(31.11%),无效2例(2.22%),其中急性损伤者,经1~3次治疗治愈,慢性劳损者经5~10次治疗可取得显著疗效。结论:手法治疗颈性头痛安全方便,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康复推拿手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在临床上运用颈部推拿、短杠杆微调复位、拔伸牵引等康复推拿手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96例。结果:经治疗30天,临床治愈50例,治疗治愈率52.1%;有一定效果41例,治疗有效率42.7%;没有明显效果5例,治疗无效率5.2%;康复推拿总有效率为94.8%。结论:康复推拿手法法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可作为治疗颈椎阀盘突出症的主要辅助方法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骶管滴注结合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33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骶管滴注结合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组127例和中药外敷结合颈椎牵引治疗组106例。结果:治疗组痊愈74例,好转41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90.55%;对照组痊愈12例,好转33例,无效61例,总有效率42.45%。结论:骶管滴注结合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所谓“拔伸旋转推扳法”,是4个手法的组合手法。即拔伸法用于颈脊柱,旋转法用于颈椎椎体,推法应用于颈椎横突或棘突以及扳法用于颞颌部。一定要求四个手法同时用力,一气呵成才能完成手法的全过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这组手法应用得体,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使多种疾病得到痊愈,如颈椎后关节紊乱、颈源性眩晕、颈椎间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分别采取颈椎定位旋转手法与颈椎非定位旋转两种手法加基础手法治疗椎动脉颈椎病的效果。方法:78例按就诊时间分为两组各39例,治疗组用颈椎定位旋转手法加基础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非定位旋转手法加基础手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5%,对照组8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定位旋转手法治疗较颈椎非定位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颈椎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颈椎间盘脱出为临床常见病 ,可因髓核脱出或颈椎后关节错位使症状加重。笔者近几年来采用旋转定位复位、手法牵引及辅助手法治疗颈椎间盘脱出症 ,经 30例验证疗效满意 ,现将其方法介绍如下。治疗方法旋转定位复位法 :患者坐位 ,颈部放松略前屈 ,行手法松解颈项、肩部肌肉。术者站于患者侧后方 ,用身体固定患者 ,用一肘部托住其下颌部 ,另一手拇指顶住偏歪棘突用力推向健侧 ,双手同时用力旋转颈部至不能旋转 ,瞬时略加力扳动 ,可听到关节复位声 ,或拇指感到偏歪棘突有明显移动感。一般一次复位即可 ,个别患者可根据病情反复进行复位。每次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通督强脊手法结合颈椎牵引对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以检验通督强脊手法对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6例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例各93例例;因未能完成牵引疗程,对照组有5例剔除,治疗组4例剔除,故可评价的患者177例,其中对照组88例,治疗组89例,治疗组采用通督强脊手法结合床边颈椎牵引,对照组采用床边牵引治疗,根据《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进行治疗后的疗效评定,并运用颈椎多功能测试训练系统(MCU)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以及颈椎活动的最大肌力。结果:①两组患者疗效进行Ridit分析,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体R值的95%CI无重叠,R治疗〈R对照,表明通督强脊手法疗效优于牵引疗法。②对照组患者前屈、后伸和左旋转活动度无改善,P〉0.05;左右侧屈和右旋转活动度有改善,比较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方向活动度都有改善,P〈0.05。两种疗法对患者右侧屈活动度改善无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前屈、后伸、左侧屈、左右旋转的活动度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③对照组患者左右侧屈和右旋转的最大肌力有提高,P〈0.05;而颈椎前屈、后伸和左旋转的最大肌力无改善,P〉O.05。治疗组患者颈椎方向活动最大肌力有改善,P〈O.05。两组患者颈椎右侧屈活动最大肌力改善无差别P〉0.05;其它活动最大肌力改善有差别,P〈0.05。两组患者右侧屈最大肌力改善无差异,P〈O.05;治疗组患者前屈、后伸、左侧屈、左右旋转的最大肌力改善优于对照组,P〈095。结论:通督强脊手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侧方型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较单纯颈椎牵引好,表明通督强脊手法治疗侧方型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腰椎活动度及活动度对称性的疗效。方法:选择被诊断为LDH的住院患者613例,给予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为主的手法治疗,2次/周,共3周,分别在治疗前及1个疗程后观察LDH患者疼痛VAS评分,腰椎屈曲、背伸、左右侧旋、左右侧屈活动度以及左右侧屈和左右侧旋两侧对称性的变化。结果:手法治疗后,LDH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下降(P<0.01),腰椎6个方向的活动度均显著改善(P<0.01),两侧侧屈和侧旋运动的关节活动度的对称性显著增加(P<0.01)。结论:腰椎的关节活动度以及两侧运动的对称性可作为评价脊柱手法疗效评价的客观量化指标。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改善了腰椎关节的灵活性以及运动时的左右对称性,可促进脊柱力学平衡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颈椎活动度的观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心用颈椎活动仪观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颈椎活动度方法及其对旋提手法疗效的意义。方法:本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210例,脱落12例,其中试验组106例(缺失5例),对照组104例(缺失7例)。试验组采用旋提手法,对照组采用牵引疗法,应用头盔式颈椎活动仪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5,7,9,11,13天及治疗后1个月随访8个时间点测量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的活动度。结果:两组间颈椎前心、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的活动度治疗胁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改善(P〈0.01,P〈0.05),而且手法改善颈椎活动优于牵引(P〈0.01,P〈0.05)。结论:头盔式颈椎活动仪操作简便,数据准确,对于评价颈椎功能和手法疗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客观化描述颈部端提手法对颈椎长度及角度的影响,为端提手法操作的量化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选择30例年龄在18~36周岁的男性颈型颈椎病患者,由同一位高年资推拿医师实施颈部端提手法操作,采用红外光点高速运动捕捉测试系统采集端提手法操作过程中,受试者颈椎长度及角度的变化情况。结果端提瞬间,受试者颈椎被提伸长度均值为10.39 mm;端提瞬间,受试者颈椎屈伸角度均值为5.81°,侧屈角度均值为2.92°,旋转角度均值为13.03°。结论受试者颈椎被端提瞬间的角度变化是一个包括屈伸、侧屈、旋转的复合过程;颈部端提手法是以解决颈椎矢状位、冠状位活动受限为主的整复类手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颈部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椎生理弧度变直、反弓的疗效。方法:对52例颈椎生理弧度变直、反弓患者治疗前后的ROM法评分及CR片颈曲测量法(Borden)C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治疗的患者症状体征明显好转,治疗前后ROM法评分及颈曲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部脊柱微调手法能有效改善颈椎生理弧度的变直、反弓。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李氏正骨手法治疗;治疗组在手法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5%,对照组为7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正骨手法配合针灸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有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颈椎活动度治疗前后的变化,评价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共计纳入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95例,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旋提手法,对照组采用牵引疗法。应用头盔式颈椎活动仪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5、7、9、11、13天及治疗后1、3个月共9个时间点观测颈椎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的活动度。结果:颈椎活动度的程度比较,第3次访视起,试验组颈椎活动度计分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颈椎活动度的数值比较,前屈活动度改善两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后伸活动度从第1个月随访起,左右侧屈活动度从第3次访视起,左右侧旋活动度从第7次访视起,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疗效及与时间交互作用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随着治疗次数增加,试验组、对照组的颈椎活动度均有显著改善(P0.001)。结论:旋提手法对于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活动度有效,颈椎活动度程度、数值是量化颈椎功能和评价手法疗效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引起单侧或双侧脊神经根受刺激或压迫所致。近年来对颈椎病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和颈椎的生物力学研究显示:异常生物力学因素是促进颈椎间盘退变的主要因素之一,颈椎病的发生与人类颈椎长时间处于异常应力环境有关。其中力学因素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起关健作用。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这一主要发病机制,结合人体解剖学特点、生物力学理论以及针刀这一新型医疗工具优势,本文提出了针刀治疗该病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并对辅助方法及治疗注意事项作了相关说明。  相似文献   

18.
李亚洲  顾非 《新中医》2021,53(5):150-154
目的:观察不同间隔时间推拿配合颈椎定位旋转扳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探讨三步推拿法及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干预的最优间隔时间。方法:采用2×2析因设计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设计方案为治疗间隔时间因素(隔1天治疗1次、隔3天治疗1次)×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因素(使用、不使用),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隔1天有扳组(隔1天推拿治疗+使用颈椎定位旋转扳法)、隔1天无扳组(隔1天推拿治疗+不使用颈椎定位旋转扳法)、隔3天有扳组(隔3天推拿治疗+使用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和隔3天无扳组(隔3天推拿治疗+不使用颈椎定位旋转扳法),每组15例。比较4组临床疗效,观察4组治疗前后软组织张力的变化,分析两因素的主效应及交互效应。结果:总有效率隔1天有扳组为93.3%,隔1天无扳组为86.7%,隔3天有扳组为86.7%,隔3天无扳组为80.0%,4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组软组织张力均较治疗前增大(P<0.01)。4组软组织张力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隔1天有扳组软组织张力治疗前后差值高于其余3组(P<0.01);隔3天无扳组软组织张力治疗前后差值低于其余3组(P<0.01)。治疗间隔因素的主效应及颈椎定位旋转扳法的主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上两因素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在颈型颈椎病治疗中,推拿间隔时间及是否使用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均为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隔1天推拿治疗配合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在改善软组织张力方面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