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评价室间隔缺损(VSD)患儿左室整体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单纯VSD患儿42例,按缺损大小与主动脉瓣环比值分为小VSD组、中VSD组、大VSD组;30例体检健康儿童为对照组。超声心动图常规测量左房收缩末期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计算左房容积。2D-STI测量左室整体纵向峰值应变(GLPS)、收缩期峰值应变率(GLSRS),左室整体径向峰值应变(GRPS)、收缩期峰值应变率(GRSRS)及左室整体圆周峰值应变(GCPS)、收缩期峰值应变率(GCSRS)。结果大VSD组和中VSD组的LAD、LAV、LVEDD、LVEDV、LVESV较小VSD组和对照组均增大(P0.05),大VSD组LAD、LAV、LVEDD、LVEDV、LVESV较中VSD组均增大(P0.05)。与对照组和小VSD组的GLPS、GRPS、GCPS、GLSRS、GRSRS、GCSRS比较,中VSD组均增大(P0.05),大VSD组均减小(P0.05);中VSD组GLPS、GRPS、GCPS、GLSRS、GRSRS、GCSRS亦大于大VSD组(P0.05)。结论中度以上VSD影响左室整体收缩功能。2D-STI的应变、应变率对VSD患儿左室整体收缩功能的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脏MR T2* mapping技术定量评价2型糖尿病(T2DM)患者心肌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54例T2DM患者(T2DM组)及43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采用T2* mapping技术行心脏MR检查。测量并比较2组间左心室各节段心肌及各支冠状动脉供血区心肌T2*值的差异。结果 T2DM组左心室第6、15、16节段T2*值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2组间其余各节段心肌T2*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2DM组冠状动脉左回旋支(LCX)供血区心肌T2*值低于正常对照组(P=0.035),2组间左前降支(LAD)及右冠状动脉(RCA)供血区心肌T2*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2* mapping技术可用于定量评价T2DM患者左心室心肌改变,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心肌病。  相似文献   

3.
范瑞  林红  李翠玲  姚凤娟  陆堃 《新医学》2012,43(9):620-624
目的:探讨斑点追踪成像(STI)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T2DM)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早期改变。方法:选取77例LVEF正常的T2DM患者,依据有无合并高血压分为单纯糖尿病组(DM组)39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DH组)38例,正常对照组(NC组)34例,应用STI技术测量左心室长轴切面的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SLs)、短轴切面的圆周(SCs)及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SRs)。结果:左心室整体SLs在两病例组显著降低(P〈0.01),其中DH组降低更加显著(P〈0.01);左心室整体SCs及SRs仅在DH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无心力衰竭症状LVEF正常的他DM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已降低。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3D-STI)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室各节段及整体收缩功能。方法50例超声心动图显示未见明显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但行冠脉造影(CAG)检查确诊CHD者为实验组,同时以30例高度怀疑冠心病(CHD),但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冠脉造影均未见异常者为对照组。利用3D-STI技术、M型Teichholz法和二维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两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3D-STI技术软件得出应变参数((左室收缩期峰值环向应变(LS)、左室收缩期峰值圆周应变(CS)、左室收缩期峰值径向应变(RS)及左室收缩期峰值面积应变(AS))、左心室17节段的时间-应变曲线及显示左心室各节段应变的牛眼图;以CAG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三种方法得到的各参数与CAG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三种方法所得心功能参数(LVEDV、LVESV、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三种方法所得心功能参数(LVEDV、LVESV、LVE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D-STI法所得实验组不同病变冠脉分支不同节段之间心功能参数(LS、CS、RS、A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3D-STI各应变参数(GLS、GCS、GRS、GA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表明GLS、GAS为诊断冠心病的最佳敏感指标。结论3D-STI能更好的评估冠心病节段病变及整体左室收缩功能,为临床在冠心病的及时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高血压兔模型的左心室纵向、圆周及径向收缩期应变,探讨心率对左心室收缩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24只新西兰兔随机均分为2组:腹主动脉缩窄组(n=12)和假手术组(n=12)。腹主动脉缩窄组进行腹主动脉缩窄手术;假手术组仅将丝线放置于腹主动脉下方,不进行腹主动脉结扎。术后8周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分析各组兔左心室纵向、圆周及径向应变。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腹主动脉缩窄组兔模型左心房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内径均增大(P0.05),室间隔及左心室壁均明显增厚(P0.05);在应变方面,腹主动脉缩窄组兔模型左心室收缩期纵向应变降低(P0.05)、径向应变降低(P0.05)、圆周应变不变。结论:在快心率的高血压兔模型中,左心室纵向应变及径向应变易受到影响,说明心率对斑点追踪技术测得的收缩功能指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超声斑点追踪技术评价糖尿病肾功不全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0月间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50例因糖尿病导致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健康体检的50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均行肾功能检测、常规超声检查及超声斑点追踪成像,统计并比较常规超声参数及左心室长轴及短轴的心内、外膜层心肌收缩期纵向、径向峰值应变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显著降低,BUN、NPN、血清肌酐水平显著升高(P<0.05);两组IVSTd、PWTd、LVDd、LVDs、LVEF等超声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E/A及Em/Am较对照组显著减小(P <0.05);对照组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三节段及整体的心内膜层纵向应变值较心外膜层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各节段及整体的心内膜层、心外膜层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各节段及整体的心内膜层、心外膜层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值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二尖瓣、乳头肌、心尖水平及整体的心内膜层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值较心外膜层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各水平及整体的心内膜层、心外膜层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各水平及整体的心内膜层、心外膜层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值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可有效评估糖尿病肾功能不全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变化,可作为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心肌病变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技术评价痛风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方法 选取60例痛风患者,根据病程分为Ⅰ组(病程<10年,30例)和Ⅱ组(病程≥10年,30例),另选健康对照组30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常规参数,应用2D-STI获取左室整体纵向应变值(Left ventricular 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LVGLS)和四腔、两腔、三腔切面纵向应变值(LVLS-AP4、AP2、AP3),比较各组间上述数据的差异。使用Pearson和Spearson相关性分析LVGLS与血清尿酸、肌酐及病程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痛风组血清尿酸及肌酐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痛风I组和II组IVS、LVEDD、LVPW、LVESD、LVEDV、LVESV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I组和II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性;痛风I组和II组左室整体及各切面纵向峰值应变均小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痛风患者的LV GLS与血清尿酸、肌酐水平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与病程时间呈中度负相关(r=-0.477,P<0.05)。结论 痛风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已经受损,随着疾病时间的延长,左室收缩功能受损程度加重, 2D-STI技术可以用于评估痛风患者早期左心室收缩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左心室心肌功能参数评估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补体C3水平的价值。方法 纳入38例T2DM患者,按C3水平将其分为低C3(C3-组,n=19)和高C3组(C3+组,n=19),另以61例无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病史的甲状腺结节或乳腺结节患者为对照组;比较3组实验室指标、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EDD)、收缩末期左心室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心内膜下心肌整体圆周应变(GCSendo)、中层心肌整体圆周应变(GCSmid)及心外膜下心肌整体圆周应变(GCSepi),分析GCSendo、GCSmid、GCSepi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观察以之评估患者血清补体C3水平的价值。结果 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补体C3水平、LVESD、...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旨在应用二维斑点追踪(2D-STI)右心室长轴应变参数评价左心室下壁心肌梗死(INF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的右心室收缩功能恢复情况,评估右心室重构情况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36例在我院进行PCI并随访的急性INFMI患者。右心室重构定义为PCI术后3-6个月时右心室舒张末面积与入院时相比,增量大于或等于20%,将患者分为重构组和非重构组。在以右心室为中心的心尖四腔观切面分别用2D-STI技术追踪游离壁和间隔壁获得相应各节段应变值,并测量右心室传统功能参数。 结果: 入院时、出院时以及3-6个月时INFMI患者只有右心室长轴应变参数对比均有差异(P<0.05)。入院时,重构组LVEF及TAPSE较非重构组测值更低;出院时,重构组RVGLS、RVSEPLS、间隔壁各节段长轴应变绝对值、LVEF以及TAPSE测值均较非重构组更低;3-6个月后,重构组只有RVFWLS、游离壁各节段长轴应变绝对值较非重构组更低,RVEDA和RVESA测值较非重构组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重构组与非重构组比较,只有间隔壁各节段应变恢复趋势有差异(P均<0.05),表现为非重构组短期恢复较快,但是中远期时重构组逐渐恢复至与非重构组趋于相同水平。结论: 传统右心室评价参数与2D-STI技术评价右心室收缩功能各有所长,但是应用2D-STI右心室二维应变参数能够更精细反应INFMI患者右心室缺血性功能损伤的程度,以及术后随访的恢复情况。此外,右心室重构发生与否与间隔壁应变恢复程度有关,间隔壁恢复较慢者更容易发生右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