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索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黏膜下层浸润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5年11月—2019年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径≥2.0 cm的侧向发育型肿瘤病例211例(221处病变)纳入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病理分成黏膜下层侵犯组(13例患者,14处病变)和非黏膜下层侵犯组(198例患者,207处病变),临床特征、内镜特征、手术特征、病理特征组间比较行χ2检验或连续矫正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多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结直肠癌病史(P=0.037)、病变直径(P=0.036)、部位(P=0.024)、非抬举征(P=0.040)是黏膜下层浸润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有结直肠癌病史者较无结直肠癌病史者更易发生黏膜下层浸润(OR=3.76,95%CI:1.338~23.768,P=0.018),直肠病变较右半结肠病变更易发生黏膜下层浸润(OR=7.091,95%CI:1.437~34.274,P=0.016),直径≥2.5 cm病变较直径<2.5 cm病变更易发生黏膜下层浸润(OR=6.297,95%CI:1.375~28.836,P=0.018),非抬举征阳性病变较非抬举征阴性病变更易发生黏膜下层浸润(P=0.021,OR=5.373,95%CI:1.291~22.360)。结论 对于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有结直肠癌病史,以及病变直径≥2.5 cm、位于直肠、术中非抬举征阳性均是发生黏膜下层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 LST)和结直肠息肉均被认为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的癌前病变,且LST常常伴随结直肠息肉发生发展。探索LST伴结直肠息肉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经结肠镜检查诊断为LST伴结直肠息肉95例,根据LST亚型、部位、大小、病理组织学各分为两组,进一步比较分析以上各组间在伴发结直肠息肉大小、部位、数量上的临床特征。结果 1. LST-NG伴单发结直肠息肉的比例高于LST-G组(54.5%vs. 22.6%)(P<0.05)。2. LST<3 cm伴<1 cm的结直肠息肉比例较高[(91.8%)vs.(50.0%)],LST≥3 cm伴有≥1 cm结直肠息肉比例高于LST<3 cm[(50.0%)vs.7(8.2%)](P<0.05)。3.近端结肠的LST多伴发近端结肠息肉(45.8%),远端结肠的LST多伴发远端结肠息肉(55.6%)(P<0.05)。4. LST恶性组和非恶性组在结直肠息...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 LST)是一种形态特殊的结直肠肿瘤,病理类型多样,存在良恶性之分,与结直肠癌密切相关,因此如何积极诊治LST,减少由LST进展为大肠癌的可能性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本文就LST恶变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内镜下诊治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癌变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于2013年6月—2019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因结直肠LST行内镜治疗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病变的内镜学特征和病理学特点。用单因素分析寻找癌变的影响因素,对于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纳入了323例患者341处病变。假凹陷型LST的癌变率最高[85.48%(53/62)],其次为结节混合型[76.97%(117/152)],均显著高于颗粒均一型[29.51%(18/61),P均<0.001]和扁平隆起型[24.24%(16/66),P均<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假凹陷型(P<0.001,OR=18.40,95%CI:7.46~45.42)、结节混合型(P<0.001,OR=10.45,95%CI:5.30~20.58)、位于直乙部位(P<0.001,OR=2.33,95%CI:1.47~3.69)、直径≥2 cm(P<0.001,OR=2.60,95%CI:1.60~4.00)是病变发生癌变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假凹陷型(P<0.001,OR=17.51,95%CI:7.06~43.43)、结节混合型(P<0.001,OR=8.25,95%CI:4.07~16.73)、直径≥2 cm(P=0.032,OR=1.80,95%CI:1.05~3.08)是结直肠LST发生癌变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当LST为假凹陷型、结节混合型或直径≥2 cm时病变发生癌变的风险高,需要采取整块切除的方式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colorectal 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 CLST)并发结直肠息肉的独立预测因子及CLST合并结直肠息肉发生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21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内镜检查发现CLST, 并接受内镜下治疗的2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与结直肠息肉共存将CLST患者分为共存组(n=135)与非共存组(n=125), 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 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共存现象的预测因子。根据共存组CLST的浸润深度, 将共存组分为共存恶性组(n=38)与共存非恶性组(n=97), 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CLST合并结直肠息肉发生恶性变的危险因素。结果男性(P=0.002, OR=2.355, 95%CI:1.354~4.099)、绒毛管状腺瘤(P=0.022, OR=3.873, 95%CI:1.214~12.355)、既往有息肉病史(P=0.001, OR=2.738, 95%CI:1.527~4.909)是CLST合并结直肠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该预测模型受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手术时长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于2013年6月—2019年3月在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行ESD治疗的结直肠LST患者。对ESD手术时间延长(≥60 min)的影响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于其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再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纳入了201位患者,年龄(65.05±10.44)岁,其中男性占53.73%。患者有病变213处,病变长径(2.52±1.67)cm。病变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93.90%、84.04%和79.81%。术中穿孔率、迟发穿孔率和迟发出血率分别为1.88%、0.94%和1.41%。单因素分析显示,病变直径≥3 cm(OR=13.48,P<0.001)、结节混合型(OR=25.28,P=0.002)、颗粒均一型(OR=9.00,P=0.045)、位于直乙部位(OR=3.08,P=0.002)以及抬举征阴性(OR=3.40,P=0.012)与ESD手术时间延长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直径≥3 cm(OR=9.29,P<0.001)、结节混合型(OR=8.80,P=0.043)和抬举征阴性(OR=3.43,P=0.043)是手术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ESD手术时间延长,病变的完整切除率(69.56%比88.55%,P=0.003)和治愈性切除率(63.64%比85.50%,P=0.002)显著降低,发生癌变的风险显著升高(86.96%比51.91%,P<0.001)。结论当LST直径≥3 cm、结节混合型或抬举征阴性时,ESD的手术时间延长。手术时间越长,ESD的切除效率越低,病变发生癌变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7.
8.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经内镜诊断为LST患者36例,LST直径10~20 mm患者14例为实验1组;直径20 mm患者22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2组12例,对照组10例。对照组予常规外科普通开腹大肠切除手术治疗,实验1组与实验2组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区愈合时间、出血量、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1三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比较理想,且实验1、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但实验1组与实验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实验1组与实验2组术后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较短(P0.05),但实验1组与实验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实验1组与实验2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1组与实验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EMR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治疗时间,并降低患者出血量,促进创口愈合,降低复发率,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分析内镜黏膜切除术(EMR)、预切开EMR(EMR-P)、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圈套器辅助ESD(ESD-S)4种内镜下切除方法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内镜下治疗的146例结直肠LSTs病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基本信息、内镜下切除结果、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和随访结果。结果146例结直肠LSTs中,23例行EMR治疗,29例行EMR-P治疗,50例行ESD治疗,44例行ESD-S治疗。中位病变直径2.5 cm(1.2~10.0 cm)。EMR、EMR-P、ESD和ESD-S整块切除率分别为73.9%(17/23)、72.4%(21/29)、96.0%(48/50)、65.9%(2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0切除率分别为65.2%(15/23)、69.0%(20/29)、94.0%(47/50)、63.6%(2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ESD组整块切除率和R0切除率高于其他3组(P均<0.05)。4组术中穿孔率分别为0,0,6.0%(3/50),9.1%(4/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9);迟发性出血率分别为4.3%(1/23),0,2.0%(1/50),2.3%(1/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8)。117例(80.1%)患者术后进行了肠镜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0.0个月(3.0~26.0个月),其中局部复发7例(6.0%)。结论ESD是结直肠LSTs最理想的治疗方法;EMR可作为直径<20 mm结直肠LSTs的治疗方法;EMR-P和ESD-S作为改良的内镜下切除方法,在治疗LSTs上具有自身特殊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LST)的内镜及病理学特征,探索其癌变、黏膜下浸润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结直肠LST行内镜治疗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变的内镜和病理学特征。用单因素分析寻找癌变、黏膜下浸润的危险因素,对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纳入422例患者,男224例、女198例,年龄(63.45±9.23)岁。共456处LST病灶,内镜切除标本长径(3.01±0.48)cm,病灶长径(2.37±1.59)cm,位于直肠115处(25.2%)、乙状结肠40处(8.8%)、降结肠26处(5.7%)、横结肠109处(23.9%)、升结肠112处(24.6%)、回盲部54处(11.8%)。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237处(52.0%),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95处(20.8%),预切开EMR(EMR with pre‑cutting,EMR‑P)113处(24.8%),圈套器辅助ESD(ESD with snare,ESD‑S)11处(2.4%),共4处迟发性出血,5处术中穿孔。病理结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19处(26.1%),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21处(48.5%),黏膜内癌82处(18.0%),黏膜下浸润癌34处(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大小(>2 cm)、病灶位置(直肠)、内镜分型[假凹陷型(LST‑NG pseudodepressed type,LST‑NG‑PD)、颗粒均一型(LST‑G homogenous type,LST‑G‑H)、结节混合型(LST‑G nodular mixed type,LST‑G‑M)]、伴大结节(有)这4项为癌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内镜分型(LST‑NG‑PD)、伴大结节(有)这2项为黏膜下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LST的4种亚型,其内镜和病理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病灶大小、病灶位置、内镜分型、伴大结节,均为癌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内镜分型、伴大结节,为黏膜下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内镜治疗LST并发症少、安全有效,不同的内镜治疗方法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肠黑变病(MC)与侧向生长型肿瘤(LST)是否有关联,以及MC的癌变风险。 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8年至2022年结肠镜诊断为MC的患者,使用倾向匹配得分(PSM),将年龄、性别作为匹配变量,进行MC组和对照组的1∶2最邻近匹配,最终共入组361例MC与722例对照,分析LST与MC的关系。 结果MC组与对照组的LST检出率分别为10.7%和6.2%(P=0.040),进一步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C与LST检出率增加显著相关(OR:1.487,95%CI: 1.096~2.012,P=0.010)。此外,MC中的LST恶变率增高(P=0.02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证明MC为LST恶变的危险因素(OR:1.825,95%CI: 1.276~2.611,P=0.001)。LST的检出与MC的分布(P=0.005)、级别(P=0.045)相关。 结论MC中LST检出率增高,且LST恶性肿瘤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肠镜检查诊断为LST且直径>2 cm的32例病变进行ESD治疗,回顾性分析病变特征(如病变类型、大小、部位)以及手术结果(一次性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病理诊断、随访情况等).结果 32例大肠LST,肿瘤直径2.5 ~8.0 cm,平均(4.1±2.1)cm,29例(90.6%)一次性完整切除.ESD手术时间25 ~300 min,平均(75.7±66.0) min.术中5例(15.6%)出现动脉血管出血,行止血夹或电凝成功止血;迟发性出血2例(6.25%);穿孔3例(9.4%),均行内镜下金属夹闭合,内科治疗成功.术后病理诊断为低级别瘤变19例、高级别瘤变6例、癌变7例.病变局限于黏膜层25例,黏膜下浅层(sm1)5例,黏膜下深层(sm2)2例追加外科手术.20例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7.0±3.6)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对直径>2m的LST,选择ESD治疗切除彻底,安全性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预切开内镜黏膜切除术(pre-cut-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pre-cut-EMR)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LSTs)的临床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6月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pre-cut-EMR治疗的结直肠LSTs患者临床资料,研究分析病灶临床特征与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关系。结果共132例结直肠LSTs病变纳入研究,LSTs内镜分型中颗粒均一型29例(22.0%),结节混合型43例(32.6%),扁平隆起型58例(43.9%),假凹陷型2例(1.5%)。LSTs病灶直径(2.3±1.5)cm(2.0~5.0 cm)。病灶位于直肠36例(27.3%),乙状结肠15例(11.4%),降结肠10例(7.6%),结肠脾曲17例(12.9%),横结肠21例(15.9%),结肠肝曲24例(18.2%),升结肠6例 (4.5%),盲肠3例(2.3%)。LSTs病理结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58例(43.9%),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9例(52.3%),黏膜内癌2例(1.5%),癌变3例(2.3%)。132例LSTs病灶应用pre-cut-EMR治疗,手术时间(25.3±13.6)min(20~65 min),病灶整块切除率95.5%(126/132),完整切除率100.0%(132/132)。术中穿孔2例(1.5%),均位于乙状结肠,病灶直径分别为4.0 cm、4.5 cm。术中即刻出血12例(9.0%),术后迟发出血2例(1.5%)。术后随访6~24个月,术后创面愈合良好,随访期间病灶未见残留及复发。结论内镜下应用pre-cut-EMR治疗直径<4.0 cm的结直肠LSTs病变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各亚型相关的临床病理学特点以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对经ESD治疗的174例结直肠LST病变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先按内镜下表面形态将LST分为4个亚型,然后对各亚型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ESD治疗的切除率、操作时间、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 在颗粒型(LST-G)病变中,结节混合型的病变大小[(35.3±14.2)mm]、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黏膜下癌的发生率(51.0%)、操作时间[(52.1±33.0)min)]均明显大于颗粒均一亚型;而非颗粒型(LST-NG)的伪凹陷型的病变大小[(30.1±9.1)mm]、黏膜下癌的发生率(11.1%)和操作时间[(62.7±31.0) min]均明显大于扁平隆起型.LST-G与LST-NG及各亚型之间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完整治愈切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ST-G的颗粒均一型及LST-NG的扁平隆起型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节混合型术后出血率为4.6%,穿孔率为3.5%;伪凹陷型术后出血率和穿孔率均为11.1%.1例伪凹陷型在术后第6个月复查发现复发.结论 结节混合型和伪凹陷型由于病变较大、黏膜下侵犯的概率高,所需操作时间较长,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应由操作技术高者来完成.无论是临床治疗还是基础研究,准确区分这4种亚型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直肠累及齿状线的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的特点,评估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直肠累及齿状线LST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湖北省肿瘤医院内镜科采用ESD术治疗的45例直肠累及齿状线的LST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病变类型、大小、手术时间、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并发症的发生、病理诊断、随访情况等。
结果45例直肠累及齿状线的LST,肿瘤直径12 mm~66 mm,平均28±15 mm,45例(100%)均一次性完整切除,ESD手时间45 min~240 min,平均100±25 min。迟发性出血6例,发生率13.3%(6/45),均行内镜下止血成功,发生术中穿孔2例,发生率4.4%(2/45),经止血夹夹闭创面后内科治疗后痊愈。术后病理诊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7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例,病变均局限于黏膜层。45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0.2个月(10~46个月),所有患者均无肿瘤复发或残留,术后排便功能正常。
结论ESD治疗直肠累及齿状线的LST切除彻底,安全性好,复发率低,对肛管排便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