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低分子肝素钙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常用药物,腹部皮下注射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抗凝效果好,但其皮下注射局部易出现皮肤瘀斑、皮下出血甚至血肿、局部疼痛.现介绍一种拔针方法可有效减少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作用。方法选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100u/(kg·12h),观察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心电图变化。结果显效36例,好转9例,无效1例,治疗期间无皮疹皮肤瘙瘁等过敏反应,亦无出血、血小板减少等出血并发症。结论低分子肝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有较好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低分子肝素(LMWH)为有效地抑制血栓形成的新型药物。它与普通肝素相比,其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的并发症发生率低。近年来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上,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安全有效的抗凝药。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目前是中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高,病死率也极高。而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在冠心病、脑梗死等疾病的治疗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普通肝素(UFH)和低分子肝素(LMWH)是很重要的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LMWH )为可有效抑制血栓形成的新型药物,与普通肝素相比,其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的并发症发生率低,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安全有效的抗凝药[1-2]。但是由于其抗凝作用、在皮下注射时刺破血管、血液渗入皮下组织等原因,低分子肝素会引起局部出血和疼痛,甚至是皮下血肿,还会造成患者以及家属的恐惧心理。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一直在努力研究和改进肝素注射的护理措施,现就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进针部位、进针方式、推药速度、注射后部位压迫方式、注射前后局部皮肤的处理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性阐述,研究各种改进的注射方法在减少注射后的局部出血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35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使用药物前正确评估患者,加强心理护理、病情观察;使用时正确选择注射部位和注射方法,密切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结果:本组35例患者均顺利出院,其中剖宫产27例,阴道分娩8例;胎死宫内2例,终止妊娠1例,注射部位皮肤淤血、瘀斑1例,未发生注射部位皮下血肿、硬结、感染及过敏反应,产后出血量未增加。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经积极有效的护理可提高抗凝药物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保证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按循证护理学要求,观察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安全性,探讨ACS的循证护理方法.方法:对ACS患者100例给予药物治疗,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及抗心绞痛药物为主.在中国知网搜集有关服药、注射、护理的循证护理资料.阿司匹林首次顿服300 mg,次日起100 mg/d,连服2周;氯吡格雷首次顿服300 mg,次日起75 mg/d,连服2周.低分子肝素钠0.4 ml皮下注射,每12 h 1次,连用7 d.低分子肝素钠的循证注射方法设对照组(传统方法).结果:治疗组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且对凝血指标影响不大,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仅由(35±4.1) s延长到(38±5.2) s,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的改良注射方法比传统方法具有显著优点.在常规抗心肌缺血治疗基础上加用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对ACS的治疗安全有效;因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会引起出血,对这类患者要加强护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循证护理方法和改进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注射技巧的体会。方法:根据低分子肝素注射后出现一些并发症,通过文献检索等方法寻找循证支持。对1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改进注射技巧。结果:注射部位皮肤无青紫无硬结,局部无血肿。结论:通过循证护理制订的改进注射方法,能有效地防止注射部位皮下瘀青,避免局部皮下血肿,减少患者痛苦,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肺栓塞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分析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等, 探讨低分子肝素在急性肺栓塞抗凝治疗中的地位。方法 分析低分子肝素用于我院5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治疗情况,观察临床疗效,包括症状改善,血气分析、D-二聚体、下肢静脉超声、肺通气/灌注扫描或螺旋CT、以及血小板减少、出血并发症等。结果 死亡4例,治愈40例,显效6例。总死亡率8%,再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未发现再发肺栓塞,出血并发症发生率4.34%。结论 低分子肝素用于急性肺栓塞治疗的疗效可靠、副作用低,监测方便,可以作为抗凝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9.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和非Q波心肌梗塞(NQAMI),往往病情较重,且极易发展为猝死和急性Q波心肌梗塞,选择适当的治疗对改善其预后有重要意义.抗凝治疗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效果已经达到共识.但目前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联合用药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研究不多.本研究将探讨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4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给予休息、吸痰、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小剂量阿司匹林等药物,依据病情酌情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LMWH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给予LMWH0.4~0.6ml,每12小时腹壁皮下注射,连续7天。观察比较心绞痛症状、心电图表现以及心绞痛复发率、急性心肌梗塞发生率等心肌缺血改善状况。结果LMWH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70%。两组心电图表现比较,总有效率分别为70%和45%。两组心绞痛复发率分别为25%和55%。LMWH组发生心肌梗塞2例,未发生再梗塞及心源性死亡。常规治疗组发生心肌梗塞4例,再梗塞2例,死亡1例。并且LMWH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药物,尤其适于基层医院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按循证护理学要求,观察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安全性,探讨ACS的循证护理方法。方法:对ACS患者100例给予药物治疗,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及抗心绞痛药物为主。在中国知网搜集有关服药、注射、护理的循证护理资料。阿司匹林首次顿服300mg,次日起100mg/d,连服2周;氯吡格雷首次顿服300mg,次日起75mg/d,连服2周。低分子肝素钠0.4ml皮下注射,每12h1次,连用7d。低分子肝素钠的循证注射方法设对照组(传统方法)。结果:治疗组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且对凝血指标影响不大,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仅由(35&#177;4.1)s延长到(38&#177;5.2)s,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的改良注射方法比传统方法具有显著优点。在常规抗心肌缺血治疗基础上加用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对ACS的治疗安全有效;因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会引起出血,对这类患者要加强护理。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出现裂纹,继而出血或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完全或不全阻塞所致,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ACS是老年人中的常见病,其猝死率占心血管疾病的首位。目前临床上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ACS,疗效好  相似文献   

13.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引起皮下出血的预防和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雅琴 《现代护理》2006,12(30):2858-2859
低分子肝素(LMWH)为有效的抑制血栓形成的抗凝新药,其作用是通过与抗凝血酶Ⅲ及其复合物结合,加强抗凝血酶Ⅲ对Xa因子的灭活而起抗血栓的作用。它的治疗效果显著,临床上应用不需要连续实验室检测,每天2次,每12小时皮下注射给药1次,即可完全发挥抑制血栓、抗凝作用,与普通肝素相比,其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药理学上和临床上的优势。近年来广泛应用在临床上,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安全有效的抗凝药物[1-2]。但在临床应用中皮下出血仍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据国内文献报道,在传统规范操作下LMWH皮下…  相似文献   

14.
王丽江 《全科护理》2014,(12):1122-1123
正低分子肝素具有选择性抗凝血Ⅹa活性,较普通肝素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副反应少,目前广泛用于冠脉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注射部位通常首选腹部,皮下注射后常常会出现皮下出血,而出血会阻碍药物被有效吸收,降低临床疗效[1,2]。正确的操作方法对于避免和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临床实践,认为正确的注射方法、适度地按压手法、合理的按压时间是预防发生皮下出血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壁皮下注射的方法,提高药物的吸收效果,减少皮下瘀斑的发生。低分子肝素钙具有抑制体内、体外血栓和动静脉血栓的形成,用药途径通常选择腹壁皮下注射,因为腹壁皮下血管、淋巴管丰富,易于吸收,但在临床应用中皮下瘀斑仍是其常见的副反应。为了解决局部皮肤瘀斑问题,我们对注射方法进行了改进和总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药物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将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同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两组均给予心理、饮食护理及健康教育。评估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改善程度,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达95%,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达95%,对照组分别为80%和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药物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低分子肝素,可显著提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方法:117例AC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9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5000IU,脐周皮下注射,每隔12h1次,疗程1周。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后1个月内再发心绞痛2例;对照组再发心绞痛3例,再发急性心肌梗死1例。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低分子肝素(LMWH)为有效的抑制血栓形成的抗凝新药,其作用是通过与抗凝血酶Ⅲ及其复合物结合,加强抗凝血酶Ⅲ对Xa因子的灭活而起抗血栓的作用.它的治疗效果显著,临床上应用不需要连续实验室检测,每天2次,每12小时皮下注射给药1次,即可完全发挥抑制血栓、抗凝作用,与普通肝素相比,其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药理学上和临床上的优势.近年来广泛应用在临床上,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安全有效的抗凝药物[1-2].但在临床应用中皮下出血仍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据国内文献报道,在传统规范操作下LMWH皮下注射致皮下出血的发生率为34%~42%[3-5].皮下出血可以造成患者局部疼痛,较大面积的出血和血肿使患者产生紧张心理,对护士产生不信任感,还影响药物吸收而影响治疗效果.为减少LMWH皮下注射引起皮下出血的发生,近几年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及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疗效安全性和对用药前后患者的症状、心电图变化和对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方法:72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及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联合治疗组,A组)36例,和阿司匹林及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常规治疗组,B组)36例。观察用药前后心绞痛的控制情况,心电图变化以及出血并发症和血小板活化状态。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6d后,心电图改善及血小板活化状态(CD63CD62p)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住院和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发生出血和不良事件。结论:在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钠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可进一步改善ACS的治疗效果,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心绞痛与心肌梗塞及猝死之间的一种状态。其病情较差,预后较差。因此称之为急性心肌梗塞与猝死的前驱信号。低分子肝素是一种新型抗凝药物。与普通肝素比,分子量小,抗凝作用明显,半衰期长,出血不良反应小等优点。本文对比观罕低分子肝素钙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及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