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运动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疗效。 方法 选取产后2个月至半年、腹直肌分离距离超过2.5 cm的产妇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2组均给予腹直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运动疗法,其中运动疗法包括传统腹部运动训练及核心稳定性训练。2组产妇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8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超声检查法测量2组产妇的腹直肌分离距离,使用软尺测量产妇的腰围臀围并计算腰臀比,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产妇的腰痛程度。 结果 2组产妇腹直肌分离距离、腰臀比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试验组产妇腹直肌分离距离、腰臀比及VAS评分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试验组产妇腹直肌分离距离、腰臀比(0.87±0.02)及VAS评分[(0.4±0.9)分]改善较为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运动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可促进产后腹直肌分离恢复,改善产妇腰臀比及腰痛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结合悬吊训练(SET)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9月至12月,产后腹直肌分离> 2 cm、盆底肌肌力Ⅲ级以上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接受单纯盆底NMES (A组)、NMES结合SET (B组)和单纯SET (C组)治疗,共4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4周,测量腹直肌分离距离。结果 治疗后,各组腹直肌分离距离均明显缩小(F > 8.327, P < 0.01);治疗后各时间点,B组腹直肌分离距离最小( F > 8.327, P < 0.01);多重比较,A组与C组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 结论 盆底NMES和SET均可有效改善产后腹直肌分离,两种方法结合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早期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产后腹直肌分离186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105例(使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和对照组81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后1个月评估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腹直肌距离、腹围恢复情况、背部疼痛改善情况和生活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腹直肌距离及脐围、脐上围、脐下围均明显缩小,且观察组均小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15 d、1个月2组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2组健康状况调查问卷4个项目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2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早期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效果肯定,可促进腹直肌功能恢复,缓解背部疼痛,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康复按摩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与盆底肌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本院产后康复中心腹直肌分离且伴有不同程度盆底肌力降低的78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研究组39例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康复按摩治疗,对照组39例采用单纯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治疗疗程为3周,观察比较两组腹直肌分离距离及盆底肌肌力水平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腹直肌分离距离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腹直肌分离距离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Ⅰ类及Ⅱ类盆底肌纤维电压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研究组Ⅰ类及Ⅱ类盆底肌纤维电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康复按摩对产后腹直肌分离与盆底肌修复治疗效果良好,显著促进腹直肌愈合并提升盆底肌力水平,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在产后腹直肌分离行仿生电刺激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月1日~2021年11月30日收治的50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两组均行仿生电刺激治疗3个月,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整体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腰背疼痛情况,腹围、腹直肌分离距离,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两组腹围、腹直肌分离距离均短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行仿生电刺激治疗过程中采取整体护理,可减轻患者腰背疼痛,缩短腹围、腹直肌分离距离,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孟庆 《妇幼护理》2024,4(12):2789-2791
目的 探讨中医穴位按摩联合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效果。方法 选取 2021 年 5 月至 2023 年 5 月期间在本院接受康 复治疗的 DRA 产妇 200 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产妇分为对照组(99 例)和观察组(101 例)。对照组接受电刺激和腹式呼吸训 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穴位按摩。分析对比两组的腹直肌分离距离、腹围和腰背疼痛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 的腹直肌分离距离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腹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 VAS 疼痛评分均比对照组显 著降低(P<0.05)。结论 中医穴位按摩结合电刺激对产后腹直肌分离产妇的康复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减少腹直肌分离距离,降 低腹围和患者腰背疼痛。  相似文献   

7.
腹直肌分离是产后女性常见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康复治疗是腹直肌分离的主要干预方式。神经肌肉电刺激和运动疗法均能有效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但最佳治疗方案尚未明确。后续还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对治疗参数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8.
兰小曼 《全科护理》2020,18(11):1321-1324
介绍产后腹直肌分离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及康复疗法,其中康复疗法包括中医康复疗法、腹部肌群自主训练、仿生物电刺激、联合康复疗法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仿生物电物刺激疗法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产后42 d门诊复查的腹直肌分离距离 2. 0~5. 0 cm的231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产妇意愿分为对照组、干预组1和干预组2,分别为70例、76例和85例,对照组不进行运动锻炼及仿生物电刺激,干预组1进行核心运动训练,干预组2采用仿生物电刺激疗法进行治疗,10 d后分别对3组产妇腹直肌分离距离及干预有效率进行评价。结果干预10 d后,干预组2的腹直肌分离距离小于对照组及干预组1,干预显效率(68. 24%)高于对照组(8. 57%)及干预组1(22. 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10 d后,干预组1的腹直肌分离距离、干预显效率分别小于、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应用仿生物电刺激疗法和核心运动训练均能够提高腹直肌分离的康复疗效,从而促进产妇身体康复。腹直肌分离产妇需接受临床干预治疗,且单用仿生物电刺激的效果优于单用核心运动训练。  相似文献   

10.
腹直肌分离是妊娠期及产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在孕14周左右即可出现,并逐渐加重直至分娩[1-2],产后腹直肌分离发生率为30%--70%[3].腹直肌分离引起的腹壁外形变化,不仅减弱了产妇核心肌群力量,而且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4-5].腹直肌分离的程度越深,腹部肌肉越弱,对腰背部的承托力就会越小,很多女性产后容易出现腰背痛...  相似文献   

11.
腹直肌分离是产后较常出现的并发症,但目前国内产科及康复科从业人员尚未关注到孕妇产后腹直肌分离的诊治,对于其发病率、危险因素、诊断评估及治疗等仍缺少相关数据研究。本文围绕腹直肌分离的评估与治疗,搜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归纳各种评估及治疗方法,旨在为康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更好地解决产后腹直肌分离的问题,减少孕妇产后痛苦。  相似文献   

12.
谢亮  魏海棠  杨珺  黄莉  杨露 《中国康复》2021,36(2):125-128
腹直肌分离(diastasis recti abdominis,DRA)是指腹直肌从腹白线的位置向两侧分离,在妊娠的后三个月和产后较为常见[1],也可见于男性[2].DRA大多发生在脐部水平,也可出现在脐上或脐下方,不仅影响女性产后腹部美观和整体外形,还可导致腰部和骨盆的稳定性下降,出现腰部和骨盆带疼痛、体力活动受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评估健康未生育女性和产后女性的腹直肌间距,探讨高频超声对于诊断产后女性腹直肌分离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150名健康无孕产史女性志愿者(未生育组)及167名产后女性(产后组),使用高频线阵探头分别测量其在平躺状态下脐下3cm、脐部以及脐上3cm处的腹直肌间距。比较3组间3个位置的腹直肌间距。使用未生育组获得腹直肌...  相似文献   

14.
产后腹直肌分离(DRA)是分娩后的常见疾病。受临床研究不够深入、宣教工作不够规范等因素影响,多数患者和医护人员对产后DRA的认识不足,其相关功能障碍和伴随症状易被忽略或与其他疾病混淆。本专科共识认为产后DRA的发病率和危害性仍被严重低估。本编写组通过对产后DRA相关基础理论和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全面总结临床规范化诊疗经验,阐明相关解剖学基础、生物力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创建产后DRA的诊断标准、分型和分类标准;创立手法按摩治疗路径的技术流程、服务规范、质量标准、安全质控和疗效标准;建立规范化临床综合康复治疗方案和科学合理的疗效评判标准;多项规范和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对指导和规范产后DRA的诊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核心训练和上肢速度力量训练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效果。方法选取产后42 d以上、腹直肌分离距离超过2 cm的产妇11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8例)和观察组(61例)。两组均采用NMES联合核心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上肢速度力量训练。所有干预持续6周。干预前后记录患者腹直肌分离距离、腹围和胸围差,并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腹直肌分离距离、腹围和胸围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t分别=1.08、0.11、0.99,P均>0.05)。与干预前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腹直肌分离距离、腹围和胸围差均显著改善(t分别=13.37、8.14、10.10;10.55、2.55、7.94,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腹直肌分离距离和胸围差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t分别=2.85、3.45,P均<0.05)。结论 NMES联合核心训练可促进腹直肌分离的恢复,辅以上肢速度力量训练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推拿手法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7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产后腹直肌分离症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电针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腹围及腹直肌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腹直肌分离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腹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症患者给予电针配合推拿手法治疗,可有效增加患者腹部肌肉弹性和紧张度,促进腹直肌恢复,提高产妇产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产后女性腹直肌分离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6-10月在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后体检的3 368例产后女性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一般资料、腹直肌分离、盆腔脏器脱垂等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结果:产后女性腹直肌分离发生率为60.7%(2 045/3 368);<30岁、≥30岁[56.8%...  相似文献   

18.
李玲  李萍  崔金晖  范建辉 《新医学》2022,53(8):588-591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6~8周腹直肌分离(DRA)的影响。方法 收集1354例单胎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分娩次数和方式对产妇分组随访,初产妇775例[顺产组(A1组)546例,剖宫产组(B1组)229例],第2次分娩产妇579例[第2次顺产组(A2组) 357例,第2次剖宫产组(B2组)222例]。所有产妇在产后6~8周均采用高频超声探头测量3个位点(脐上3 cm、脐部及脐下3 cm),计算腹直肌间距,比较2种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DRA的影响。结果 所有产妇在产后6~8周发生的DRA以脐部分离为主,其次为脐上3 cm和脐下3 cm。在初产妇或第2次分娩产妇中,剖宫产组产后DRA的发生率均高于顺产组(B1组92.1%vs. A1组77.6%,B2组95.5%vs. A2组90.8%,P均<0.05),且在3个位点的腹直肌间距比较中B1组均大于A1组、B2组均大于A2组(P均<0.001)。B2组3个位点的腹直肌间距均大于B1组(P均<0.001)。结论 剖宫产增加DRA的发生率;剖宫产增大产后早期腹直肌间距。  相似文献   

19.
言功立  袁光辉  陈欢 《中国康复》2023,38(7):434-436
目的:探讨核心训练联合筋膜手法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产后42d进行门诊复查存在腹直肌分离的产妇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核心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筋膜手法治疗,2天1次,每周3次,每次30~50min,共4周。结果:治疗前,2组产妇腹直肌分离间距、简体中文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2组产妇腹直肌分离间距均较治疗前减小(均P<0.05),且观察组腹直肌分离间距小于对照组(P<0.05);2组产妇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但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核心训练联合筋膜手法治疗能有效改善产后腹直肌分离。  相似文献   

20.
梁琪琪  范玉燕  蓝施乐 《妇幼护理》2024,4(5):1038-1040
目的 探讨雷火灸联合手法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疗效。方法 2021 年 8 月至 2022 年 8 月收治的 114 例产后腹直肌分离产 妇,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7 例)采用推拿按摩,观察组(57 例)实施雷火灸联合推拿按摩。观察 两组的疼痛程度、腹围、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 VAS 疼痛评分、腹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 质量、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雷火灸联合推拿按摩手法可以显著减轻产后腹直肌分离产妇腰背部疼痛 程度,促进腹围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