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2.
4.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口咽鳞癌诱导化疗序贯放化疗后小野寺预后营养指数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至2018年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行诱导化疗序贯放化疗的局部晚期口咽鳞癌患者共52例, 统计分析每例患者不同治疗阶段的小野寺预后营养指数(PNI), 并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PNI的最佳临界值, 将患者分为营养良好组(27例)和营养不良组(25例)。应用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 Cox模型分析不同营养状况与预后关系, 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不良反应。结果放疗后PNI值降低最为明显, 最佳临界值为42.4。营养良好组(PNI≥42.4)的5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2.6%和60.9%, 均优于营养不良组(PNI<42.4)的30.1%和29.7% (χ2=11.12、5.74,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放疗后PNI为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HR=2.752, 95%CI:1.095~6.917, P=0.031)。年龄>60岁及诱导化疗后疗效评估无缓解的口咽鳞癌患者, 在放化疗后出现营养不良的比例更高(χ2= 4.89、5.0...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对接受根治性放疗的食管癌患者长期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至2017年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根治性放疗的303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放疗前SII将患者分为高SII组(SII>648)和低SII组(SII≤648),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率(OS...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接受选择性淋巴结照射(ENI)的食管鳞癌患者预后和失败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179例符合入组条件的食管鳞癌患者,分析肿瘤局部相关因素预测患者预后的价值,分析影响患者近期疗效、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对影响患者总生存率(OS)、无进展生存率(PFS)和复发的指标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患者1、3、5年OS和PFS分别为77.1%、40.1%、26.0%和62.6%、30.6%、20.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声音嘶哑、cN分期、cTNM分期、GTV-横径(GTV-D)和GTV-体积/长度(GTV-V/L)为影响患者OS的独立性影响因素(P<0.05);声音嘶哑、cTNM分期和近期疗效为影响患者PFS的独立性影响因素(P<0.05)。全组有75例(41.9%)患者出现复发,61例(34.1%)远处转移,其中19例(10.6%)为合并复发和远处转移。75例复发患者中64例(85.3%)患者为单纯食管复发,4例(5.3%)为单纯淋巴结复发,另7例(9.3%)患者为食管合并淋巴结复发。治疗后达完全缓解(CR)的63例患者中有18例患者出现复发,其中仅有2例患者出现淋巴结复发;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周边组织/器官受侵、GTV-D和近期疗效为影响患者复发的独立性影响因素(P<0.05)。结论食管鳞癌患者接受ENI确实可行,其失败主要模式仍为食管复发;治疗前声音嘶哑、GTV-D和GTV-V/L较大、临床分期较晚和近期疗效不佳为患者预后较差的指标;肿瘤周边组织受侵、GTV-D和近期疗效是影响患者失败的独立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与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肝癌手术治疗的4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MI将患者分为低重组(n=73,BMI<18.5 kg/m~2)、正常组(n=298,BMI 18.5~25.0 kg/m~2)与超重组(n=70,BMI≥25.0 kg/m~2)。分析不同BMI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BMI与肝癌血管侵犯、三酰甘油、总胆固醇、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均有关(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数目、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血管侵犯、BMI均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正常组、超重组5年存活率均高于低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I是影响肝癌患者远期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改善患者的营养水平有利于提高其远期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对高龄老年急性肾损伤 (acute kidney injury, AKI) 患者进行连续观察,分析不同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 BMI) 对AKI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5年12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75岁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AKI诊断标准根据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 (KDIGO) 指南的Scr诊断标准。根据最佳cut-off值将BMI分为较高组 [BMI≥23.1(kg/m2)] 和较低组 [BMI<23.1(kg/m2)],根据AKI后90 d时患者的生存情况,将患者病历资料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进行分析,多因素Cox回归分析BMI水平对AKI患者90 d生存的影响。结果 随访期间,纳入318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男性308例,占96.9%,中位年龄87 (84~91)岁。与较低BMI组比较,较高BMI组高血压 (80.9%比71.2%, P=0.042) 病史比例较高,基础Scr (78.5比72.5 μmol/L, P=0.002)较高,基础eGFR (76.4比78.2 mL/min/1.73 m2,P=0.007)较低,患者发生脓毒症的比例较低(27.8% 比 46.8%,P<0.001),接受手术治疗比例较高(8.6%比0,P<0.001);与较低BMI组比较,较高BMI组AKI确诊时血清前白蛋白 (212比182 g/L,P=0.038)、血清白蛋白 (36.1±5.6比34.5±5.4 g/L,P=0.009)和血红蛋白 (116±23比108±22 g/L,P=0.003)水平较高,AKI 2期与3期 (17.3%比32.1%,17.9% 比20.5%;P=0.003)比例较低,90 d病死率(16.7%比32.1%,P=0.001)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显示,BMI ≥23.1 (kg/m2) 患者的90 d生存状况要显著好于BMI <23.1 (kg/m2) 患者。多因素Cox分析显示低BMI显著增加了患者90 d死亡。结论 重视老年住院患者中低BMI的患者,低BMI水平老年AKI患者90 d病死率更高。老年人适宜的BMI水平可能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肺免疫预后指数(LIPI)与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LA-NSCLC)放化疗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2019年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放化疗的LA-NSCL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血液学衍生粒淋比(dNLR)和乳酸脱氢酶(LDH)检测结果,对患者进行LIPI评分,dNLR≤3及LDH≤正常值上限(ULN)为LIPI优组,dNLR>3或LDH>ULN为LIPI良组,dNLR>3及LDH>ULN为差组。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法及Cox回归计算总生存(OS)及无进展生存(PFS)率。结果 共入组238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7.1个月,全组中位PFS 16.1个月,中位OS 30.6个月。LIPI差组与优组、良组相比,OS及PFS较低(χ2=9.04、2.88,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OS的因素包括性别、病理类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和LIPI分组(χ2=6.10、13.66、10.58、9.04,P<0.05)。仅LIPI分组是可影响PFS的因素(χ2=2.88,P=0.03)。多因素分析提示,EGFR突变及LIPI各分组与患者OS具有独立相关性(HR=1.31、1.36;95%CI:1.03~1.67、1.05~1.76;P<0.05)。结论 LIPI是LA-NSCLC放化疗的潜在预后指标,但仍需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血清微小RNA-223(microRNA-223,miR-223)的表达来分析其与ESCC诊断、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小无编码RNA U6为内参基因,通过miRNAs提取、反转录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等检测50例ESCC患者(病例组)和50名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血清中miR-223的表达水平,再参照ESC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例组血清miR-223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在不同淋巴结转移情况、不同远处转移情况及不同临床分期的患者中,血清miR-223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miR-223表达水平与ESCC的发生、转移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提示miR-223可能成为一个有效且无创的诊断及判断ESCC预后的血清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治疗前血液炎性标志物,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接受放(化)疗患者治疗效果及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扬州大学附属泰兴人民医院行根治性放疗(RT)或放化疗(CRT)的107例ESCC患者,根据治疗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和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CRP/Alb)的中位值将患者分为NLR<3.06组(54例)和NLR ≥ 3.06组(53例),PLR<145.26组(54例)与PLR ≥ 145.26组(53例),CRP/Alb<0.13组(52例)和CRP/Alb ≥ 0.13组(55例),治疗效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生存预后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并用Log-rank法检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放化疗、NLR<3.06组、PLR<145.26组和CRP/Alb<0.1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别优于单纯放疗、NLR ≥ 3.06、PLR ≥ 145.26和CRP/Alb ≥ 0.13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R=2.118、4.138、2.297、3.784,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放化疗(HR=1.342,95% CI 1.023~2.467,P<0.05)与CRP/Alb<0.13(HR=7.004,95% CI 2.088~23.496,P<0.05)是疗效好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治疗方式、NLR、PLR和CRP/Alb均与食管鳞癌患者的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密切相关(P<0.05);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中显示:TNM分期(HR=1.326,95% CI 1.070~1.838,P<0.05)、治疗方式(HR=0.400,95% CI 0.230~0.694,P<0.05)与CRP/Alb(HR=3.518;95% CI 1.975~6.266;P<0.05)是无进展生存(PFS)的独立预后因素。而根据TNM分期及治疗方式的亚组分析得出无论在食管鳞癌的早期患者(Ⅰ+Ⅱ期),还是晚期患者(Ⅲ期),是接受单纯放疗,还是同步放化疗,CRP/Alb<0.13的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均优于CRP/Alb ≥ 0.13。最后,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也证实CRP/Alb在预测食管鳞癌接受放化疗患者的近期疗效和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方面优于NLR和PLR。结论 血液炎性指标CRP/Alb在预测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接受放(化)疗患者近期疗效及生存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流式细胞术联合检测食管鳞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以建立一种高效简单易行的食管鳞癌CTCs分离和检测方法。方法 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胸外科2017年10月—2018年5月收治的20例食管鳞癌患者和5名健康志愿者,抽取外周血7.5 mL,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然后用流式细胞术的方法对提取的PBMC进行标记,用抗EpCAM、抗CD45以及抗Cytokeratin(CK)单克隆抗体对PBMC进行抗体染色标记,将其中CD45阴性,EpCAM阳性且CK阳性的细胞定义为CTCs。同时将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加入不同数量的食管鳞癌细胞来检测该方法的敏感度。结果 以CTCs≥3/7.5 mL基数定义为CTCs阳性;CTCs<3/7.5 mL基数定义为CTCs阴性。观察组中CTCs检出率达75%,对照组中未检出。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食管鳞癌外周血中CTCs的敏感度为10-6。结论 初步建立了一种特异性好,敏感度较高,操作简单易行的食管鳞癌CTCs分离和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同步放化疗联合尼妥珠单抗治疗不可手术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至2020年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放疗科和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肿瘤放疗科接受同步放化疗的503例非手术ESCC患者。其中, 同步放化疗联合尼妥珠单抗组(联合组)69例, 单纯同步放化疗组(同步放化疗组)434例, 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对两组患者进行1∶2匹配, 最终得到可供临床分析的患者共168例, 其中, 联合组61例, 同步放化疗组10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 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总生存曲线和无进展生存曲线, 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匹配后两组患者临床基线特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客观缓解率(ORR)显著高于同步放化疗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2%vs. 71.0%, χ2=4.33, P=0.037);联合组的疾病控制率(DCR)与同步放化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4%vs. 91.6%, P>0.05)。联合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为28.07个月, 1、3、5年...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分析食管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评价食管癌临床分期对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81例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的食管癌患者,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并比较肿瘤局部T分期、N分期和临床分期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全组患者1、2、3、4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7.9%、45.7%、40.5%和30.9%,1、2、3、4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3.0%、76.1%、73.9%和69.8%。放疗前X射线病变长度、病变局部T分期、临床分期、食管GTVD95为影响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T1+T2期与T3、T4期比较,临床Ⅰ+Ⅱ与临床Ⅲ、Ⅳ期比较,总生存率、局部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无瘤进展生存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0期与N1、N2期比较,除局部控制率外,总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无瘤进展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临床Ⅲ期与Ⅳ期之间除局部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χ2=2.03,P=0.155),总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无瘤进展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38、4.26、3.96,P值分别为0.020、0.039、0.045 )。结论食管癌临床分期的四分类法是非手术治疗食管癌比较理想的分期方法,能较好地预示放射治疗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放化疗联合免疫一线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癌(LA/M ESCC)患者的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单中心符合入组条件的57例LA/M ESCC患者,分析其近期疗效、生存情况、预后因素、治疗后失败模式和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全组患者1、2、3年总生存(OS)率和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86.0%、57.5%、53.9%和61.4%、31.0%、31.0%;中位OS值未达到,中位PFS为15.0个月(95%CI:10.77~19.23);患者总有效率(ORR)为80.7%(46/57),疾病控制率(DCR)为94.7%(54/5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免疫治疗周期数和近期疗效为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HR=0.25、2.58、0.35、4.05,P<0.05),而临床分期和近期疗效为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因素(HR=2.27、1.97,P<0.05)。免疫药物与放化疗联合模式、照射范围对患者OS和PF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32例患者出现治疗后失败,二次治疗后1、2年OS率分别为55.7%和25.3%,中位14.0个月(95%CI:5.17~22.83)。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出现≥2级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共26例。结论放化疗联合免疫一线治疗对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癌患者有效且安全;其治疗后失败模式仍是局部区域复发和远处转移;免疫药物和放化疗联合治疗模式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