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探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抢救方案。方法选择近10年在本医院治疗的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抢救26例存活,2例死亡。结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应尽早诊断、及时抢救、采取规范有效的综合抢救措施,能够挽救绝大多数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3.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个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严重的止血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病理产科易并发DIC,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的一项调查显示妇产科DIC的发生率为0.29%,病死率为38.9%。在我国统计的2471例DIC中,病理产科占24.81%左右,仅次于感染性DIC,居第二位。产科DIC可发生于正常或异常的妊娠后期、分娩期或产后某一短暂的时期,主要诱发原因为羊水栓塞、胎盘早剥、死胎滞留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先兆子痫与子痫),其它如感染性流产等亦可发生DIC。  相似文献   

4.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标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多种临床和实验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评分标准相继被提出,不同评分标准的诊断性能各不相同。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STH)非显性标准的诊断特性是四种标准中最佳者。ISTH显性标准、日本卫生福利部及日本危重病协会三种诊断标准的同特点是针对典型DIC的判断。将针对凝血功能紊乱和器官功能衰竭的分子标志物应用于DIC诊断,在考虑DIC发生基础疾病的前提下,可能不失为早期诊断DIC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5.
6.
热射病是一种致命的中暑,是临床上需要紧急救治的危急症。其高死亡率可能与热细胞毒性、凝血功能紊乱、肠道继发感染、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各种复杂的临床特征相互作用有关。其中,热射病相关的凝血功能障碍,特别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导致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热射病相关的DIC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检测指标和治疗缺乏精确性,因而导致病死率居高不下。未来,临床应早期精准地检测,及时纠正凝血功能障碍,重建凝血-抗凝系统平衡,减轻全身炎症反应,阻止器官功能进一步恶化,以改善热射病合并的DIC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心血管手术引起凝血和纤溶功能失衡而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近年来常有报道,本文就其诱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有关内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张树海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6):579-580,532,536
心血管手术引起凝血和纤溶功能失衡而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近年来常有报道,本文就其诱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有关内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儿凝血障碍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法、发色底物法和凝固法分别测定39例DIC患儿血浆D二聚体(D-D)、抗凝血酶活性(AT:A)、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bg)等凝血及抗凝指标。结果DIC患儿的凝血指标与正常对照组儿童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别是D-D含量明显增高,AT:A明显减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DIC发生时死亡组AT:A阳性率达100%。结论各凝血指标特别是AT:A快速定量检测对DIC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与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23例产科患者按照DIC诊断标准确诊为。DIC,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①治疗产科原发疾病,去除诱因;②高凝期及时用肝素抗凝剂,25~50mg/次,间隙给药,24h总量50~200mg;③消耗性低凝期主要采用血浆、血小板输入代替治疗,适当应用小剂量肝素;④继发纤溶期仅在DIC晚期使用抗纤溶药物。结果完全治愈19例(83%),死亡4例(17%),均系羊水栓塞死于脏器功能衰竭者。结论对于产科DIC患者,做到早期诊断,去除诱因,及时恰当应用肝素抗凝剂,加强支持治疗,防治脏器衰竭。是抢救产科。DIC患者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12.
13.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细胞因子IL 1、IL 6、PAI 1、TNF、内皮素、选择素、组织因子及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等 ,均参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病理过程。DIC的诊断应包含 :①前凝血物系统激活 ;②纤溶系统激活 ;③抑制物的消耗 ;④细胞因子的释放 ;⑤细胞的激活 ;⑥终末器官的损害。以上六个基本病理过程中①、②、③、⑥及其相应的实验参数异常必须具备。DIC治疗以病因治疗为根本 ,抗凝治疗和血液成分补充为治疗之基石。抑制蛋白分解酶、凝血酶、因子Χa、PAF的药物及活化的蛋白C、重组凝血酶调节蛋白等加强抗凝或 (和 )纤溶的药物是研究开拓中的有效药物 ,正引起临床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刘磊 《中外医疗》2014,(12):107-108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效果,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该次研究选择该院收治的新生儿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LMWH)进行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疗法,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及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治愈率、出血停止时间、DIC纠正时间、出血加重病例等方面与对照组对比,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显著,可以作为可靠的治疗方法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抗凝血酶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治疗及临床监护水平的提高,败血症相关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其并发症的发病率仍在上升,故其总死亡率仍高。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作为其常见的并发症,虽其发病机制、病理过程复杂,但其中天然抗凝途径功能紊乱起着重要作用。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是体内一种重要的含量最丰富的天然抗凝蛋白,目前许多动物及临床试验均表明,在败血症相关DIC患者中应用AT可以改善DIC状况,降低死亡率。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李凌洁 《吉林医学》2012,(36):7975-7976
目的:探讨产科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策略,为DIC的早期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产科DI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34例DIC病例中,最终痊愈29例(85.3%),子宫摘除8例,死亡5例(14.7%)。结论: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早期应用肝素,积极补充凝血因子并补充血容量,果断切除子宫是产科DIC诊治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及时和准确地诊断肝硬化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比较困难。笔者研究这一病理过程中有关出、凝血指标的特征性变化,探讨如何合理地诊断和治疗这一严重的肝病并发症。方法 肝硬化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出现出血倾向,表现为大片皮下瘀斑。检测DIC相关的出、凝血指标如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g)、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3P试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FⅧ:C、FⅧ:C/vWF:Ag、D—二聚体(D—D)以及优球蛋白溶解试验(ELT),并连续观察这些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 病情发展中,患者的PLT、Fg进行性降低;PT、APTT、TT等延长;FⅧ:C降低,FⅧ:C/vWF:Ag降低更为明显;D—D显著增高。患者接受肝素抗凝等治疗后,出血倾向好转,但肝功能恶化。结论 感染等诱因可以导致肝硬化患者并发DIC这一严重的出凝血障碍性疾病;FⅧ:C/vWF:Ag和D—D对肝硬化合并DIC的诊断有重要鉴别诊断价值;动态观察DIC有关指标的连续变化有利于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8.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多种疾病引发的血管内凝血的病理过程,诱发因素很多,以产科并发症引起者为常见。产科DIC常发病急骤,母婴死亡率极高。本研究对我院1995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26例产科DI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治疗体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血栓新四项、凝血指标检测用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的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课题组成员所在医院) 100 例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临床资料,均进行了血栓新四项、凝血指标检测,观察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同非 DIC 组相比, DIC 组TAT 、 TM 、 PIC 、 t-PAI-C 水平更高,且凝血指标中 PLT 、 FIB 水平更低, D-D 水平更高, PT 时间更长( P<0.05 );同凝血指标诊断比较,血栓新四项诊断准确度更高( P<0.05 )。 结论 较之凝血指标而言,血栓新四项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本地区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治现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治愈率.方法对我院2002~2006年53例产科相关性DIC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其转归分为两组进行比较,A组(n=10)经治疗无效死亡者;B组(n=43)经治疗治愈出院者.就病因特点、逆转时机、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方法等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人在职业、就医条件、分娩方式、诊治时机和方法上存在差异(P<0.01).结论提高孕产妇及家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加强围产期保健,提高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积极预防和治疗原发病,正确、及时处理DIC,是减少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和致死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