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病理及内镜下治疗。 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2012年12月至2017年2月经临床及病理诊断为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2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全部患者行内镜检查,内镜下均表现为表面光滑的直肠黏膜下隆起,色泽黄或者微黄。16例患者行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1例未探测到,余15例均起源于黏膜下层,14例表现为低回声改变。全部病例均行内镜下治疗,钳除5例,电凝电切1例,内镜下黏膜剥离(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12例,内镜下黏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3例,1例行外科手术切除。全部病例均行病理检查,21例行免疫组化,G1级11例,G2级10例,G3级0例。 结论常规内镜、超声内镜对诊断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有重要价值,包含EMR、ESD的内镜下治疗对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观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与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大型低位直肠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肿瘤直径大于3.0cm,肿瘤下缘距肛缘齿状线小于5cm,有内镜治疗适应证的56例低位直肠肿瘤,应用EMR或ESD进行治疗,其中EMR治疗36例,ESD治疗20例,术后3~18个月行内镜随访确认有无残留,以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情况,并分析切除标本的病理组织学结果。结果 接受EMR治疗的36例中,35例经首次或再次EMR治疗病变完整清除,肛门功能完好,保肛治愈率为97.2%,术后病理报浸润癌(SM癌)再追加外科Mile’s根治手术者1例(2.8%);接受ESD治疗的20例中,11例经首次或再次ESD治疗完整清除病变,肛门功能完好,治愈率55.0%,ESD治疗未成功改行EMR成功清除病变6例(30.0%),肛门功能均完好,全组保肛治愈率为85.0%,ESD组因严重并发症(迟发性大出血)转外科行Mile’s手术者2例(10.0%),因病变残留转行外科Mile’s手术者1例(5.0%)。并发症:EMR组术中平均出血20ml,最大出血160ml,均无需输血治疗,无穿孔发生,无术后并发症。ESD组平均术中出血150ml,最大术中出血量800ml,均内镜下止血成功,但3例患者需接受输血400ml,另有2例于术后26h及44h发生迟发大出血,内镜下止血失败转行外科手术。结论EMR是一种安全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对大多数平坦型大肠肿瘤能达到完全切除效果,与EMR相比,ESD对低位直肠病变切除的效果不及EMR术,且手术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不同内镜下治疗方式对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ectal neuroendocrine tumors, R-NET)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5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经内镜下治疗后确诊为R-NET的8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1例R-NET患者均在内镜下成功切除病灶,病灶多呈表面光滑隆起型或息肉样病变(95.1%),色泽多为正常或淡黄色(92.6%),大部分位于距肛门5~10 cm处(72.8%)。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组61例,其中50例行超声肠镜检查,结果提示,肿瘤起源于黏膜层、黏膜下层43例,固有肌层7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组20例,仅2例行EUS检查,其中黏膜层1例,黏膜下层1例;两组在术前EUS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内镜治疗中,EMR较ESD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低(P均<0.001),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  相似文献   

4.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在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是治疗胃汤道早期癌及癌前期病变的有效手段。我院收治1例胃体腺瘤患者采用HERA Knife(由日本四日市医院小林提供并指导)行胃体黏膜下层剥离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LST)的内镜及病理学特征,探索其癌变、黏膜下浸润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结直肠LST行内镜治疗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变的内镜和病理学特征。用单因素分析寻找癌变、黏膜下浸润的危险因素,对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纳入422例患者,男224例、女198例,年龄(63.45±9.23)岁。共456处LST病灶,内镜切除标本长径(3.01±0.48)cm,病灶长径(2.37±1.59)cm,位于直肠115处(25.2%)、乙状结肠40处(8.8%)、降结肠26处(5.7%)、横结肠109处(23.9%)、升结肠112处(24.6%)、回盲部54处(11.8%)。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237处(52.0%),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95处(20.8%),预切开EMR(EMR with pre‑cutting,EMR‑P)113处(24.8%),圈套器辅助ESD(ESD with snare,ESD‑S)11处(2.4%),共4处迟发性出血,5处术中穿孔。病理结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19处(26.1%),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21处(48.5%),黏膜内癌82处(18.0%),黏膜下浸润癌34处(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大小(>2 cm)、病灶位置(直肠)、内镜分型[假凹陷型(LST‑NG pseudodepressed type,LST‑NG‑PD)、颗粒均一型(LST‑G homogenous type,LST‑G‑H)、结节混合型(LST‑G nodular mixed type,LST‑G‑M)]、伴大结节(有)这4项为癌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内镜分型(LST‑NG‑PD)、伴大结节(有)这2项为黏膜下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LST的4种亚型,其内镜和病理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病灶大小、病灶位置、内镜分型、伴大结节,均为癌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内镜分型、伴大结节,为黏膜下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内镜治疗LST并发症少、安全有效,不同的内镜治疗方法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1例罕见的以结肠隆起性病变并破溃为主要表现的脉管畸形病例,结肠镜显示距肛门约36 cm处降结肠隆起性病变,质地软,局部破溃并可见白色脓性分泌物,超声内镜见病变起源于结肠固有肌层,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术后病理提示脉管畸形。该病例提醒内镜医师,对于结肠隆起性病变,超声内镜提示病变为多个低回声,可能为脉管畸形。本例ESD治疗成功为结肠脉管畸形内镜治疗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内镜超声检查术(EUS)判断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的准确性,并对比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改良ESD治疗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以200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接受ESD(ESD组)或改良ESD(改良ESD组)治疗的22例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纳入患者临床资料。22例患者中,13例行ESD,9例行改良ESD。对比分析ESD组和改良ESD组整块切除率、R0切除率、手术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估术前EUS判定病变大小和浸润深度的准确率。结果 22例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大小为(6.9±1.5)mm。与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相对照,内镜超声评估病变浸润深度的准确性为95.5%(21/22)。ESD组和改良ESD组的R0切除率分别为13/13和7/9(100.0% 比77.8%, P=1.000)。改良ESD组在手术时间上显著短于ESD组[(16.0±2.2) min 比 (29.8±4.9)min,P<0.001]。ESD组发生1例术中穿孔和1例迟发穿孔,改良ESD组发生1例迟发出血。术后22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为(30.0±24.8)个月。随访期间无患者发生局部复发或者远处转移。结论 内镜超声可以准确评价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大小和浸润深度。对于直径≤10 mm,浸润深度局限在黏膜下层的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改良ESD可以获得与ESD相当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无黏膜下注射的结扎装置辅助黏膜下组织切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resection with ligation, ESMR-L)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直径≤1 cm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 NE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研究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接受内镜治疗的42例直径≤1 cm直肠NET患者,随机化入无黏膜下注射的ESMR-L组和ESD组,分别治疗21个病灶,比较2种内镜治疗方法的平均手术时间、病灶切缘、组织学完整切除率以及肿瘤下缘与垂直切缘距离等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无黏膜下注射ESMR-L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ESD组[(10.10±1.37) min比(29.90±3.81) min,P<0.001];2组侧切缘及垂直切缘均为阴性,组织学完整切除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黏膜下注射ESMR-L组的肿瘤下缘到垂直切缘的距离明显长于ESD组...  相似文献   

9.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瘤(rectal neuroendocrine tumor,RNE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回顾2012年12月—2021年1月就诊于黑龙江省医院消化病院消化一科,肿瘤最大径≤15 mm,行ESD治疗,经病理证实为RNET且临床资料完整的71例患者(男43例、女28例),年龄(46.66±10.15)岁,分析流行病学、内镜表现、手术时间、并发症、病理结果、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与病理的一致性以及预后等。患者中69例病变为单发,2例病变为多发(2个);内镜下病变位于直肠中下段70个(70/73,95.89%),上段3个(3/73,4.11%);肿瘤最大径(8.54±3.12)mm。肿瘤均整块切除,无并发症,肿瘤完整切除率为87.67%(64/73),8例肿瘤紧邻垂直切缘,1例见脉管内瘤栓。EUS评价全部病灶均未累及固有肌层,与病理诊断符合率100.0%。随访(4.52±3.85)年(1~9年),患者均未发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可见ESD治疗最大径≤15 mm的RNET安全、有效;对于术前充分评估无转移迹象的G1级肿瘤,即使切除标本中肿瘤紧邻切缘或有一定程度的脉管浸润,也可考虑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 采用ESD方法对19例上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进行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疗效,随访肿瘤复发及转移情况.结果 肿瘤直径0.4 ~1.5 cm,平均0.9 cm,均一次性完整剥离切除,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15~ 50 min,平均20 min,无严重出血及穿孔发生.术后18例病理诊断为神经内分泌瘤,其中G1级16例、G2级2例,基底和切缘均未见病变累及;另1例病理显示有浸润性生长倾向,诊断神经内分泌癌(G3级),行外科扩大切除,术后病理未见肿瘤组织残留,无淋巴结转移.平均随访28个月,无一例出现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ESD治疗上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超声内镜诊断价值及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 61例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行超声内镜检查探测病变浸润深度,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EMR),位于黏膜下层的食管早期癌行外科手术治疗。EMR术28例,外科手术33例。比较超声内镜和术后病理判断病变浸润深度。结果超声内镜判断食管黏膜内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94.1%(48/51)、98.0%(48/49);黏膜下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80.0%(8/10)、72.7%(8/11);鉴别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浸润深度准确率为91.8%(56/61)。28例EMR术后病理:14例食管早期癌和12例食管黏膜中重度异型增生完全切除,完全切除成功率为92.9%(26/28),观察3~45个月无复发。结论超声内镜能较准确鉴别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浸润深度,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超声内镜检查指导下行内镜微创治疗黏膜下肿瘤的临床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80例怀疑胃黏膜下肿瘤并行超声内镜检查诊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内镜检查的结果选择适宜的内镜微创治疗,同时于术后行病理切片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80例患者采用高频电刀治疗18例,套扎治疗45例,ESD治疗4例,EMR治疗13例;超声内镜诊断与术后病理性质符合率94.7%;来源层次符合率95.8%;术中仅1例患者由于出血转外科手术治疗,其余患者均顺利将病灶切除。结论在超声内镜检查指导下行内镜微创治疗黏膜下肿瘤的临床效果确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内镜下黏膜切除及黏膜剥离术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y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逐渐成为一种切除消化道癌前病变与早癌的一种标准微创治疗手段,随着癌前病变与早癌检出率的升高,用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的附件与技术也在不断的完善与提高。  相似文献   

14.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治疗食管黏膜肌层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黏膜肌层肿瘤属于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一部分,而对于食管黏膜下肿瘤的治疗,传统的方法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随着超声内镜和内镜介入技术的发展,选择具有一定适应证的食管黏膜下肿瘤进行内镜下切除,已可替代部分外科手术治疗。我们对2年来在我院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的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内镜全层切除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消化道肿瘤内镜治疗技术主要为病变组织切除术和病变组织破坏术。病变组织切除术目前主要包括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dissection,ESD)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submueosalexcavation,ESE)等;病变组织破坏术主要包括激光治疗、微波治疗、光动力学治疗、氩离子凝固法等。目前,国内外均以EMR和ESD技术作为早期消化道肿瘤的标准内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定位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asal dissection,ESD)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效果。[方法]63例LST患者在FICE定位下分别行EMR(38例)及ESD(25例)治疗,对比分析EMR和ESD两种方法的切除效果、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结果]对于最大径≤20mm的肿瘤,EMR和ESD两种方法均能整块切除,且无肿瘤残留(P0.05);对于最大径20mm的肿瘤,ESD能整块切除,EMR需分次切除(P0.05),且ESD术后肿瘤残留明显少于EMR(P0.05)。ESD手术时间明显长于EMR(P0.05),但术后出血率和穿孔率,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治疗LST安全有效,而EMR操作简便,用时较短,对于≤20mm的LST仍然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内镜下治疗非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2015年1月—2021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内镜下治疗的非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研究患者基线信息、内镜治疗方式、创面封闭方式、病理分析和并发症的发生与转归等资料。结果 47例患者资料入选并均成功完成内镜下治疗,其中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17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5例,ESD+EMR 7例,因ESD剥离困难转为ESD+EMR 6例,耙状金属夹闭合系统(over?the?scope clip system,OTSC)辅助的全层切除4例,分片内镜黏膜切除术(piecemeal EMR,EPMR)8例。47例早期癌病变中,整块切除率83.0%(39/47),完全切除率85.1%(40/47)。全组47例中,围手术期发生穿孔并发症4例(8.5%),均发生于降部,其中2例(4.3%)经内镜治疗后好转,另外2例(4.3%)内镜治疗效果不佳,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好转。围手术期未出现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内镜下治疗非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癌是安全有效的,可根据病灶的位置、大小及个体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对于十二指肠降段的操作,要更加警惕穿孔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神经内分泌肿瘤(NEN)的超声内镜特点及内镜下治疗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经超声内镜诊断为胃NEN5例的临床资料,总结胃NEN的超声内镜特点及其与病理诊断的符合情况,并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果]5例均经内镜下ESD完整切除肿瘤,肿瘤完整切除率为100%。有1例术后3d发生出血,未发生胃穿孔现象。术后病理证实:4例为G1级NEN,Ki-672%;1例为G2级NEN,Ki-675%;未见神经内分泌癌,基底和切缘均未发现肿瘤累及。术后随访6~24个月,患者均存活且未见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掌握胃NEN的内镜及超声内镜下特点,可提高内镜诊断率,行内镜下ESD治疗效果确切,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9.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一项新兴的内镜治疗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消化遭息肉、早期癌和黏膜下肿瘤等的治疗。现回顾分析我院一年多来采用ESD治疗的胃肠道黏膜及黏膜下层病灶的临床资料,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EST(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US(内镜超声检查术) EUS-FNA(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术) EMR(内镜黏膜切除术) 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