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评价应用金属止血夹在内镜全层切除术中闭合胃缺损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间共62例胃黏膜下肿瘤患者,其中男22例,女40例,平均年龄58.5岁,均由超声内镜和CT明确诊断为源于固有肌层、与浆膜紧密粘连的胃黏膜下肿瘤,采用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完整全层切除病灶后,经内镜活检通道、直视下应用金属止血夹缝合全层缺损创面.观察术中金属止血夹缝合的成功率;术后内镜随访,检查金属止血夹缝合效果.结果 62例患者中病变位于胃底部37例,胃体部20例,胃窦部5例.1例患者病灶切除后,术中创面出血无法控制,紧急腹腔镜手术并终止研究;57例仅以金属止血夹缝合全层缺损创面;4例金属止血夹结合大网膜封堵全层缺损创面.61例完整缝合全层缺损创面者成功率100%,术后2个月均无发热腹痛等症状;平均随访4.4个月,全层缺损创面均完整愈合.结论 内镜下应用金属止血夹缝合内镜全层切除术中的全层缺损创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原发性早期十二指肠癌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采集2018年1月—2019年1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镜诊疗科发现并ESD切除的非十二指肠乳头的原发性早期十二指肠癌患者9例临床资料,观察ESD治疗该类疾病的疗效。结果9例患者病变长径(1.01±0.63)cm(0.3~2.5 cm),切除标本长径(2.27±0.65)cm(1.2~3.2 cm),手术时间(61.6±27.5)min(36~108 min)。9例病变均一次性整块切除,其中2例术中发生穿孔,均成功闭合。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术后病理证实9例病变均完整切除,切缘阴性。结论ESD治疗原发性早期十二指肠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安全性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变部位、大小、临床表现、治疗经过以及病理结果等,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治疗,病变直径在0.8~4.0cm,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开始至完整剥离病变的时间)在35~150min,平均64.5min,术中创面均有少量出血,经氩离子凝固术、电活检钳凝固治疗或金属夹闭合创面止血成功,有4例术中并发穿孔,穿孔发生率18.1%(4/22),应用金属夹夹闭缝合穿孔,术后经胃肠减压、质子泵抑制剂抑酸、抗炎等治疗后,其中3例腹胀缓解,余1例腹胀严重者追加经腹壁穿刺排气后缓解。22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术后出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后住院3~10d,平均4.5d,穿孔患者术后1个月胃镜复查见穿孔均闭合,所有患者接受随访3~18个月,未见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是安全和有效的,虽然出血和穿孔仍是其主要的并发症,但经积极地对症治疗后可以治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60岁以上老年人胃食管黏膜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经胃镜检查发现胃食管扁平隆起性病变的老年患者36例,病理活检及内镜超声检查证实为异型增生14例,早期癌9例,平滑肌瘤13例.在清醒状态下,应用改良的针状钩刀、IT刀及电凝电切技术剥离病灶,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冰生理盐水、氩气刀、金属夹等处理创面.术后4周复查胃镜评价创面愈合及病灶残留情况.结果 36例中,ESD完整切除病灶29例(80.6%),借助圈套器切除7例(19.4%).术中穿孔3例(8.3%),经金属夹闭合、胃管引流、禁食、抑酸和抗感染等治疗,5~7d恢复;术后2h出现呕血1例(2.8%),经内镜下金属夹止血.结论 对老年胃食管黏膜病变患者行ESD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钛夹联合尼龙绳牵引辅助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角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以2018年1—12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ESD治疗的59例早期胃角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入常规ESD组(对照组,n=28)和钛夹联合尼龙绳牵引组(试验组,n=31)。比较两组患者的黏膜下补充注射次数、ESD手术时间、病灶面积、黏膜剥离时间、单位时间切除率、病灶完整切除率以及手术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试验组黏膜下补充注射次数少于对照组[(2.3±1.1)次比(3.7±1.4)次,t=4.557,P<0.001];试验组的病灶面积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7±2.6)cm2比(11.7±2.7)cm2,t=1.485,P=0.143];试验组ESD手术时间[(72.4±24.7)min比(93.6±28.9)min,t=3.043,P=0.004]和黏膜剥离时间[(67.7±23.3)min比(88.2±28.3)min,t=3.054,P=0.003]短于对照组,单位时间切除率高于对照组[(20.2±3.2)mm2/min比(14.3±3.4)mm2/min,t=6.879,P<0.001]。两组患者的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均为100.0%。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穿孔及术后出血等,试验组术中出血率低于对照组[19.4%(6/31)比35.7%(10/28), χ2=1.992,P=0.158]。结论 使用钛夹联合尼龙绳牵引辅助技术可降低胃角ESD的技术难度、缩短操作时间、降低术中出血可能,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60岁以上老年人胃食管黏膜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经胃镜检查发现胃食管扁平隆起性病变的老年患者36例,病理活检及内镜超声检查证实为异型增生14例,早期癌9例,平滑肌瘤13例.在清醒状态下,应用改良的针状钩刀、IT刀及电凝电切技术剥离病灶,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冰生理盐水、氩气刀、金属夹等处理创面.术后4周复查胃镜评价创面愈合及病灶残留情况.结果 36例中,ESD完整切除病灶29例(80.6%),借助圈套器切除7例(19.4%).术中穿孔3例(8.3%),经金属夹闭合、胃管引流、禁食、抑酸和抗感染等治疗,5~7d恢复;术后2h出现呕血1例(2.8%),经内镜下金属夹止血.结论 对老年胃食管黏膜病变患者行ESD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橡皮圈腔内牵拉法用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 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6年1月—2019年12月因直肠内分泌瘤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49例患者,其中2016年1月—2018年5月行常规ESD的患者32例(非牵拉组),2018年6月—2019年12月行橡皮圈腔内牵拉ESD的患者17例(牵拉组),比较2组患者基本信息、ESD手术时间、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牵拉组和非牵拉组在年龄、性别及病变大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牵拉组ESD操作时间为(13.76±5.71) min,非牵拉组ESD操作时间为(22.99±10.32) min,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8,P=0.001)。牵拉组未发生术后并发症,非牵拉组有3例出现穿孔,但穿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2)。结论 橡皮圈腔内牵拉法辅助ESD,可以安全完成ESD操作并有效提高剥离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十二指肠非壶腹部较大占位性病变(直径≥10~15 m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3年2月至2018年8月,因十二指肠非壶腹部较大占位性病变,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分中心接受EPMR或ESD治疗的21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式分成EPMR组(n=13)和ESD组(n=8),主要总结各组的手术时间、手术的病理组织学评价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EPMR组13例病变均起源于黏膜层,内镜下病灶最大直径(22±12)mm,中位手术时间39.0(23.0,45.0)min,12例使用钛夹封闭创面,切除病理最大直径(26±15)mm,胃黏膜异位2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7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例,水平切缘阳性5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发生并发症,其中1例围手术期菌血症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1例为术中穿孔内镜下治疗不佳转外科急诊开腹行修补术。ESD组病变起源于黏膜层6例、黏膜下层2例,内镜下病灶最大直径(17±5)mm,中位手术时间47.5(34.0,68.0)min,8例均使用钛夹封闭创面,切除病理最大直径(20±7)mm,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例、淋巴管瘤和囊肿各1例,8例水平切缘阴性,1例垂直切缘存在可疑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未能达到完全切除,3例发生并发症(围手术期出现穿孔),其中1例行内镜下治疗后好转出院,1例内镜下治疗不佳转外科手术,1例来源于黏膜下层的病变较大(16 mm)行腹腔镜下十二指肠修补术。结论 对于十二指肠非壶腹部较大占位性病变(直径≥10~15 mm),初步证实EPMR和ESD治疗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止血夹预防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6月—2020年8月就诊于北京友谊医院确诊为早期胃癌行ESD患者资料459例,将其分为病变切除后使用止血夹预防性夹闭创面的A组162例、病变切除后未使用止血夹夹闭创面的B组297例,观察术后2周患者是否发生出血。对患者进行单因素及亚组分析,分析每组患者的术后出血发生率及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A组术后出血发生率3.1%(5/162),B组术后出血发生率8.1%(24/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8,P=0.036)。A组与B组进行亚组比较,肿瘤长径>20 mm时,两组术后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2/57)比15.3%(13/85),χ2=5.016,P=0.025];肿瘤位于胃下部时,两组术后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1/97)比10.4%(20/192),χ2=8.425,P=0.004];肿瘤浸润深度为M/SM1时,两组术后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5/157)比8.1%(23/285),χ2=4.072,P=0.044]。当肿瘤长径≤20 mm、肿瘤位于胃上/中部、肿瘤浸润深度为SM2时,A组与B组的术后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止血夹可预防早期胃癌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且主要体现在肿瘤长径>20 mm、肿瘤位于胃下部、肿瘤浸润深度在M/SM1的病变上,对肿瘤长径≤20 mm、肿瘤位于胃上/中部病变的预防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科迫切结肠病变ESD术后残留病灶的内镜定位手段。[方法]选择结肠病变ESI)术后追加手术患者37例。术前2h内镜黏膜下注射靛胭脂染色联合金属夹标记定位,术中结合腹部平片。[结果]内镜定位操作顺利。未见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手术追切病灶与术前内镜定位相符。准确率达loo%。[结论]术前2h内镜黏膜下注射靛胭脂染色联合金属夹标记定位准确、安全性高,为ILSD术后结肠残留病灶的外科迫切定位疗法提供了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评估在结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金属夹联合丝线和橡皮圈作为简易内牵引装置的临床应用价值。以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间,在南通大学附属江阴医院进行ESD治疗的56例早期结肠癌和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软件随机分配,分为常规ESD治疗的对照组(n=28)和金属夹联合丝线及橡皮圈牵引的牵引组(n=28)。对两组患者的ESD手术总时间、黏膜剥离时间、黏膜下注射次数、完整切除病灶率、手术并发症等情况进行综合比较。结果牵引组手术总时间较对照组短[(74.64±33.25)min比(117.18±35.75)min,t=4.61,P<0.001];牵引组黏膜剥离时间较对照组短[(51.61±24.87)min比(99.11±32.73)min,t=6.11,P<0.001];牵引组黏膜下注射次数较对照组少[(1.68±1.16)次比(4.96±1.41)次,t=9.57,P<0.001];两组患者在手术面积和完整切除率及手术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金属夹联合丝线及橡皮圈的作为牵引辅助装置,可以降低结肠ESD的技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单钳道内镜下金属夹联合游离状态尼龙绳及金属夹联合在套扎装置牵引下尼龙绳荷包缝合法封闭胃底肿瘤(SMT)术后胃壁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探索简单、省时、安全、经济的单钳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淮安市淮阴医院61例胃底黏膜下肿瘤ESD或EFTR术后胃壁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金属夹联合游离状态尼龙绳荷包缝合胃壁缺损32例,纳入实验组;金属夹联合在套扎装置牵引下尼龙绳荷包缝合胃壁缺损29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缝合时间、金属夹用量、操作成功率、出血、穿孔情况。结果实验组胃壁缺损创面直径(2. 65±2. 01)cm,对照组(2. 52±2. 13) cm,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实验组平均使用金属夹数目(4. 60±3. 162)枚,对照组平均使用金属夹数目(7. 60±4. 01)枚,实验组平均缝合时间(4. 03±3. 18) min,对照组平均缝合时(8. 26±6. 52) min,实验组平均使用金属夹数量、平均缝合时间均小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缝合操作成功率均是100. 00%,两组无迟发性出血、再穿孔发生,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单钳道内镜下金属夹联合游离状态尼龙绳荷包缝合技术能有效缝合胃底肿瘤术后胃壁缺损,操作简单、省时,经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口服醋酸泼尼松和口服醋酸泼尼松联合局部注射曲安奈德预防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食管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9年2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就诊的52例食管早期癌或癌前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对照组20例(ESD术后未采取任何预防狭窄的措施),口服组17例,口服联合局部注射组15例。主要观察:狭窄率、难治性狭窄率、ESD术后内镜下扩张次数、ESD术后首次内镜下扩张距ESD完成的间隔时间;以及是否有手术和糖皮质激素相关不良事件,是否有内镜下扩张的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口服组和口服联合局部注射组ESD术后狭窄率分别为85.0%(17/20)、47.1%(8/17)和46.7%(7/15),ESD术后难治性狭窄率分别为75.0%(15/20)、23.5%(4/17)和20.0%(3/15),内镜下扩张次数分别为3.50(2.25,6.00)次,0.00(0.00,2.50)次和0.00(0.00,2.00)次,ESD术后首次内镜下扩张距ESD完成的间隔时间分别为(27.7±9.4)d、(110.1±46.0)d和(147.4±9.4)d,上述四个指标口服组和口服联合局部注射组均明显低于或少于对照组(P<0.05),并且口服组与口服联合局部注射组比较,ESD术后狭窄率、难治性狭窄率和内镜下扩张次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SD术后首次内镜下扩张距ESD完成的间隔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仅对照组有2例发生穿孔,其余患者均未发生ESD、糖皮质激素、内镜下扩张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口服泼尼松或者口服泼尼松联合局部注射曲安奈德均可有效且安全地预防食管ESD术后的狭窄,且口服联合局部注射激素可延长ESD术后首次内镜下扩张距ESD完成的间隔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心理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带线钛夹辅助牵引技术在胃异位胰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中的使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5月至2016年2月,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消化内科行ESD治疗,且术后病理确诊的62例胃异位胰腺(均为单发黏膜下来源)患者的病例资料纳入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使用带线钛夹辅助牵引技术组(观察组,n=36)和传统ESD组(对照组,n=26)的剥离时间、剥离过程中黏膜下层的暴露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62例均成功施行ESD治疗。剥离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19.35±10.34)min比(27.02±14.27)min,t′=2.333,P=0.023],并且剥离过程中黏膜下层的暴露效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出血发生率观察组为55.6%(20/36),对照组为61.5%(16/2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2,P=0.638)。观察组无一例发生穿孔,对照组发生1例(3.8%,1/2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9)。随访期间,62例均无复发。结论ESD治疗胃异位胰腺安全有效,剥离过程中使用带线钛夹辅助牵引技术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并且有利于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金属夹腔内夹闭行肠穿孔修补术的安全行和可行性。方法对4头巴马小型猪进行长约2 cm的肠全层穿孔造模。1头未行修补术,作对照;其余3头采用三爪和二爪金属夹各2枚闭合,其中1头在金属夹闭合创I:1后表面注射纤维蛋白胶。4头均在术后第14天处死,行大体标本观察、亚甲蓝渗漏试验、腹腔液细菌培养和病理学检查。术后2周内观测和记录4头猪的体温、白细胞等一般情况变化,并行分类比较。结果4头猪均成功完成了肠穿孔造模术。3头猪内镜下肠穿孔修补术均获成功,术后2周内体温、血白细胞计数均较对照猪明显降低或减少(P〈0.05),一般情况更好。解剖后大体标本显示,对照猪肠创口未完全闭合,周围有多处粘连,病理示全层缺损;2头行金属夹闭合术的猪,肠创口完全闭合,病理示基本修复,腹腔内未见明显粘连现象;1头行金属夹联合注射纤维蛋白胶的猪,肠创口周围有多处粘连,病理示不完全修复。结论内镜下对直径2 cm大小的肠穿孔行金属夹闭合的方法安全可行,可有效修复创口,但联合使用纤维蛋白胶对闭合创口是否具有优势尚需进一步的实验证实。  相似文献   

16.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消化道疾病如穿孔、瘘等可以通过内镜治疗,从而避免外科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1]。而病变缺损的闭合是内镜治疗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早期许多疾病因无法闭合创面而被迫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由此多种装置与技术应运而生。钛夹是最早应用的内镜下闭合装置,曾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其自身结构,难以修复缺损较大的病变。随后耙状金属夹(OTSC)等技术先后产生,但均各有利弊[2-5]。自2004年钛夹联合尼龙圈技术首次被报道以来,这项技术便显示出其独特的优越性:它不仅可以牢靠的闭合创面,且操作简便,费用较低,故易于普及。本文就钛夹联合尼龙圈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及早期胃癌(EGC)术后复发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总结2006年11月至2016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内镜中心行ESD且术后病理诊断为HGIN及EGC的444例患者(451处病变)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统计分析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 结果 ESD术后共随访410例患者,随访期间13例患者(13处病变)复发,复发率为3.2%,平均复发时间(17.6±9.6)个月(6~38个月)。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病变直径>4.0 cm(P=0.012,OR=10.855,95%CI:1.673~70.442)是ESD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随着病变范围增大,ESD术后复发率增加,对于病变较大的患者应加强术后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治疗食管胃同时性双原发早期癌或癌前病变中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医院内镜中心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ESD治疗的5例食管胃同时性双原发早期癌或癌前病变患者资料。分析患者病变特征,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5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7.8±13.1)岁。食管病变平均大小(2.1±0.9)cm,位于食管上段1例,中段4例;胃病变平均大小(2.5±1.5)cm,位于胃窦2例,胃角2例,贲门1例。ESD同期切除4例,分次切除1例,均达到完整切除。术后病理提示,食管癌前病变伴胃癌前病变2例,食管癌前病变伴胃早癌2例,食管早癌伴胃早癌1例。5例患者10处病变均实现治愈性切除。术后1例出现食管狭窄,扩张治疗后好转。中位随访时间72个月,存活3例,死亡2例,死因与疾病内镜诊治无关。结论ESD可以作为治疗食管胃同时性双原发早癌或癌前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内镜下空肠管置入术、钛夹夹闭术及耙状金属夹系统(OTSC)对消化道瘘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8例消化道瘘患者资料,其中单纯行内镜下空肠管置入术13例,行内镜下钛夹夹闭术20例,OTSC闭合5例。对患者的技术成功率、临床治愈率及术后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了内镜下治疗,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内镜操作相关并发症。空肠管组4例瘘口完全愈合,3例瘘口较前缩小,5例瘘口未见明显变化,1例死亡,完全治愈率30.8%(4/13);患者术后住院天数(47.4±14.1)d。钛夹组16例瘘口完全愈合,3例瘘口未见缩小,1例死亡,完全治愈率80.0%(16/20);术后住院天数(17.9±8.9)d。OTSC组5例患者均完全治愈,完全治愈率100.0%。其中1例难治性食管瘘患者采用多次OTSC联合钛夹夹闭的方式逐步缩小瘘口直至完全愈合,瘘口愈合时长为102 d,剩余4例患者采用单纯OTSC治疗,术后住院天数(5.3±1.7)d。结论 内镜下微创技术可有效治疗消化道瘘,且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愈合快、安全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内镜超声检查术(EUS)判断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的准确性,并对比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改良ESD治疗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以200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接受ESD(ESD组)或改良ESD(改良ESD组)治疗的22例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纳入患者临床资料。22例患者中,13例行ESD,9例行改良ESD。对比分析ESD组和改良ESD组整块切除率、R0切除率、手术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估术前EUS判定病变大小和浸润深度的准确率。结果 22例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大小为(6.9±1.5)mm。与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相对照,内镜超声评估病变浸润深度的准确性为95.5%(21/22)。ESD组和改良ESD组的R0切除率分别为13/13和7/9(100.0% 比77.8%, P=1.000)。改良ESD组在手术时间上显著短于ESD组[(16.0±2.2) min 比 (29.8±4.9)min,P<0.001]。ESD组发生1例术中穿孔和1例迟发穿孔,改良ESD组发生1例迟发出血。术后22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为(30.0±24.8)个月。随访期间无患者发生局部复发或者远处转移。结论 内镜超声可以准确评价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大小和浸润深度。对于直径≤10 mm,浸润深度局限在黏膜下层的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改良ESD可以获得与ESD相当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