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前锯肌平面(SP)阻滞对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后急性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60例,美国标准协会(ASA)分级为工~Ⅱ级,男33例,女27例,年龄40~65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各组均在全身麻醉诱导后实行超声引导右侧SP阻滞,其中观察组注射0.3%罗哌卡因溶液25 mL,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25mL,比较两组麻醉镇痛效果.结果 观察组切皮后2 min、术毕平均动脉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4、8、12h静息及运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4、8、12 h BCS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术后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48 h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实施超声引导前锯肌平面阻滞镇痛效果确切,能显著缓解患者术后急性疼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胸神经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对保留胸肌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1年3月在邯郸市中心医院诊断乳腺癌并拟行保留胸肌式乳腺癌根治术的117例患者。根据是否术前行胸神经联合阻滞,分为全麻组和全麻复合神经阻滞组。于术毕24、48 h记录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上肢感觉异常,腋窝疼痛评分以及镇痛补救药物的用量。术毕48 h,行40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 40)评分。比较术前血常规与术后一天血常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值。结果 全麻复合神经阻滞组在24、48 h的恶心呕吐发生率及镇痛补救药物用量均显著低于全麻组(P<0.05),术毕24 h的上肢感觉异常,腋窝疼痛评分全麻复合神经阻滞组均显著低于全麻组(P<0.05),术后QoR-40评分全麻复合神经阻滞组显著高于全麻组(P<0.05)。术后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值全麻复合神经阻滞组较全麻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全麻复合胸神经阻滞可提高保留胸肌式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有助于提高早期康复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肋下入路腹横筋膜联合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对肝脏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开腹肝叶切除术患者60例,ASA分级I~III级,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超声引导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STAPB)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组(S组)。记录两组麻醉前(T0)、切皮后10 min(T1)及手术结束时(T2)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两组术中瑞芬太尼的用量,术后24 h舒芬太尼的用量;记录两组术后6、12、24及48 h患者静息、运动(咳嗽)时视觉模拟(VAS)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S组T1时MAP、HR显著低于C组(均<0.05)。S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少于C组(P<0.05),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少于C组(P<0.05)。S组术后6、12h静息、运动时VAS评分均低于C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APB联合SAPB用于肝脏手术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提供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比现阶段胸科手术常用的3种神经阻滞方法(胸椎旁神经阻滞、竖脊肌平面阻滞和前锯肌平面阻滞)的皮区痛觉阻滞平面差异,比较何种神经阻滞联合术后镇痛更适合胸科手术患者。方法 选择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胸腔镜手术的胸科患者共75例,随机分为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组)、竖脊肌平面阻滞组(E组)和前锯肌平面阻滞组(S组)3组。T组:局麻药物注入胸7椎旁间隙;E组:局麻药物注入胸6、胸7横突外侧竖脊肌与肋间肌之间的筋膜层;S组:局麻药物注入腋后线第6、7肋骨处背阔肌和前锯肌的筋膜间隙。3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确保针尖位置无误后注入0.5%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15±3)mL,注入局麻药20 min后,以针刺法测定麻醉阻滞效果和平面。结果 T组对于胸前壁(锁骨中线、腋前线处)阻滞平面比E组和S组更广泛,T组均值分别为12.04(P <0.05)、9.76(P <0.05);而对于胸侧壁(腋中线、腋后线处)的阻滞范围则是S组更广泛,S组均值分别为9.8(P <0.05)、10.48(P <0.05)。结论 对于胸科手术特别是胸腔镜手术的患者,选择胸椎旁神经阻滞作为辅助术...  相似文献   

5.
张淑琪  邢珍 《重庆医学》2023,(20):3148-3153
目的 探讨胸横肌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镇痛及心肌保护的影响。方法 选择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50例行全身麻醉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研究组(R组),每组25例。R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双侧胸横肌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C组不给予阻滞。术后均给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记录患者术中芬太尼总使用量、拔管后补救镇痛地佐辛的用量、拔管后静息及咳嗽两种状态下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检测不同时点B型钠尿肽(BNP)、心肌肌钙蛋白(cTnⅠ)及炎性因子(IL-6及IL-10)水平,以及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观察患者术后首次清醒时间、拔管时间。结果 与C组相比,R组术中芬太尼总用量及拔管后补救镇痛地佐辛用量减少,拔管后咳嗽时VAS评分降低,术后首次清醒及拔管时间均较早;T8(CPB开始后30 min)、T9(CPB结束后30 min)、T10(术后24 h)时IL-6水平降低,IL-10水平升高;T10时BNP、cTnⅠ水平降低;T3(切皮后1 min)、T4(胸骨正中锯开后1 min)时MAP及HR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6.
周小莲  蔡叶  孙建良 《浙江医学》2019,41(19):2077-2079
目的探讨胸神经联合胸横肌平面阻滞用于乳腺癌根治术后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女性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胸神经联合胸横肌平面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PCIA)组(研究组)和单纯PCIA组(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于麻醉诱导后在超声引导下实施胸神经联合胸横肌平面阻滞;对照组仅采用全凭静脉全麻。两组患者术毕进行PCIA。观察患者术后2h(T1)、4h(T2)、8h(T3)、12h(T4)、24h(T5)的静态和动态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详细记录24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病例数及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T1~T4时点静态VAS评分和T1~T5时点动态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0~12h补救镇痛率和镇痛泵按压次数降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下降(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2~24h的补救镇痛和镇痛泵按压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胸神经联合胸横肌平面阻滞复合PCIA能有效提高乳腺癌根治术后镇痛的效果,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的急性疼痛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超声引导下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应用于上腹部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上腹部手术患者8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1例给予常规前锯肌平面阻滞,观察组41例给予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对比两组镇痛效果、炎症因子水平、中枢神经损伤。结果 结果:观察组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补救镇痛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术后24h观察组IL-1、IL-6、S100β、NSE水平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通过对上腹部手术患者麻醉,可有效降低中枢神经损伤程度和炎症因子释放,提高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菱形肌-肋间肌-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手术患者的麻醉镇痛效果。 方法 选取择期行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手术患者7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或Ⅱ级,随机分为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R组)和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每组35例。R组在麻醉诱导前实施患侧菱形肌-肋间肌-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rhomboid intercostal and subserratus plane block,RISS),G组不进行干预。2组均采用双腔支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记录术后2,6,12,24,48 h静止和咳嗽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使用总量;记录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舒芬太尼使用总量、氟比洛芬酯补救性镇痛例数、镇痛满意度评分;记录术后48 h内镇痛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眩晕等。 结果 2组术后各时间点静息和咳嗽疼痛VAS评分均呈逐渐升高再降低趋势,且R组升高幅度明显小于G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使用总量明显低于G组(P<0.05),R组术后48 h镇痛按压次数、舒芬太尼使用总量、氟比洛芬酯镇痛例数明显低于G组(P<0.05),镇痛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G组(P<0.05)。 结论 超声引导菱形肌-肋间肌-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手术可为患者提供良好术后镇痛,减少围术期镇静镇痛药物应用,提高镇痛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及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联合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CIA)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围术期的应用.方法:选取15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法不同分为SAPB组、ES-PB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在常规全身麻醉基础上,SAPB组行前锯肌平面阻滞麻醉;ESPB组行竖脊肌平面阻滞麻醉;对照组不进行阻滞麻醉;术后三组患者均给予PCIA.比较三组患者术后2、4、8、12、24、48 h静息与咳嗽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及Ramsay镇静评分、术中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术后48 h PCIA镇痛按压次数、PCIA舒芬太尼用量、术后早期康复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2、4、8、12、24及48 h,SAPB组及ESPB组静息与咳嗽时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三组患者术后镇静Ramsa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B组及ESPB组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48 hPCIA按压次数及PCIA舒芬太尼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三组患者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B组及ESPB组皮肤瘙痒、恶心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SAPB、ESPB联合术后PCIA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应用效果均较好,可有效预防术后疼痛及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洪怿  张长椿 《当代医学》2021,27(25):114-115
目的 探讨超声下腹直肌鞘阻滞与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完全腹膜外法腹腔镜疝修补术(TEP)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TEP手术患者75例,电脑随机数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对照组及研究组,各25例.空白对照组接受普通麻醉,对照组接受超声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研究组接受超声下腹直肌鞘阻滞,比较3组患者各个时间段的疼痛评分及舒适度评分.结果 研究组出恢复室及术后8、12、24 h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恢复室及术后8、12、24 h的舒适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TEP术中采用超声下腹直肌鞘阻滞与腹横肌平面阻滞,腹直肌鞘阻滞的术后镇痛效果及舒适度显著优于腹横肌平面阻滞,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前锯肌平面阻滞与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对疼痛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9月安徽省池州市人民医院60例接受胸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术中均接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诱导前,A组选择前锯肌平面阻滞,B组选择胸椎旁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持续时间、生命体征、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术后舒芬太尼使用量、疼痛因子、术后疼痛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的麻醉优良率为96.67%,B组的麻醉优良率为9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麻醉平面、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B组阻滞操作时间缩短,阻滞持续时间延长。两组患者切皮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术后舒芬太尼使用量较B组减少(P <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PGE2、IL-6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评价超声引导胸神经(PECS)阻滞和胸横肌平面(TTP)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乳腺癌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进行单侧、原发性改良根治性乳房切除择期手术的女性105例,年龄18 ~ 64 岁,BMI20~27 kg∕m2,ASAⅠ或Ⅱ级。患者被随机分为三组(n=35):全麻组(GA组);全麻联合PECS阻滞组(CGA组);全麻联合PECS和TTP组(PTGA组)。麻醉诱导结束后,CGA组与PTGA组分别进行超声引导下胸神经阻滞和胸横肌平面阻滞复合胸神经阻滞。在手术结束时,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记录术后12、24小时评估静息状态下和肩部外展时的VAS疼痛评分,记录补救镇痛率和恶心呕吐发生率,并通过针刺测试来评估T2-6水平胸部皮肤感觉缺失情况。结果:与GA组相比,CGA组和PTGA组在术后12、24小时评估静息状态下和肩部外展时的VAS疼痛评分降低,补救镇痛率和恶心呕吐发生率减少,在术后行针刺测试时T2-6水平的胸部外侧皮肤感觉缺失的患者人数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GA组相比,PTGA组在术后12、24小时评估静息状态下和肩部外展时的VAS疼痛评分和补救镇痛率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和在术后行针刺测试时T2-6水平的胸部外侧皮肤感觉缺失患者人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行针刺测试时T2-6水平的胸部内侧皮肤感觉缺失患者人数明显增加(P<0.05)。结论: 相较于单纯全麻而言,全麻复合神经阻滞可以减少患者术后疼痛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但与PECS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相比较,PECS阻滞和TTP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于乳腺癌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更完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6):146-14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后镇痛的疗效与评价。方法 将2018年1月~2019年3月在我院肝胆外科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观察组使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静息及咳嗽时的疼痛情况、术后镇静程度、不同时间点血压及心率变化、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在静息及咳嗽状态下,观察组出PACU时、术后4 h、术后24 h的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入PACU后5 min、10 min、15 min的镇静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入PACU后30 min的镇静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术中及入PACU后各时间点的MAP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在入PACU 10 min的心率慢于对照组(P0.05),其他时间点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头痛、头晕、嗜睡、恶心呕吐、皮肤瘙痒、颤抖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后镇痛的疗效显著,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安全性高,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唐莹  罗丽  王亚峰 《广东医学》2021,42(7):787-791
目的 探讨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单侧疝囊高位结扎术婴幼儿日间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小儿外科行腹腔镜下单侧疝囊高位结扎术婴幼儿(1个月至3岁)60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全麻复合骶管阻滞组(A组)30例,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组(B组)30例。记录入室(T0)、切皮(T1)、手术结束(T2)、清醒(T3)各时间点患儿的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变化;记录麻醉持续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以及术中、术后不良事件。于患儿清醒(T3)、术后2 h(T4)、4 h(T5)行FLACC疼痛评分。结果与A组比较,B组患儿SpO2在T3时点较高,拔管时间较早,离院时间较早,术后各时间点FLACC疼痛评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需追加芬太尼镇痛2例,且术后出现尿潴留1例。两组患儿HR、SBP、DBP在各时间点对比、麻醉持续时间、麻醉苏醒时间、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安全性高,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同时可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且术后苏醒拔管快,缩短治疗周期,是婴幼儿腹股沟区日间手术较好的麻醉方案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与胸横肌平面阻滞在心脏瓣膜置换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华中阜外医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于超声引导下行椎旁神经阻滞,对照组患者于超声引导下行胸横肌平面阻滞,2组患者均于神经阻滞完成后接受全身麻醉。比较2组患者气管插管时(T1)、劈胸骨时(T2)、切开心包时(T3)、关胸时(T4)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分别于麻醉苏醒后6 h(T5)、苏醒后12 h(T6)、苏醒后24 h(T7)、苏醒后48 h(T8)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2组患者的镇痛效果,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镇痛药物使用剂量、镇痛泵按压次数及麻醉苏醒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T2、T3、T4时的HR...  相似文献   

16.
陈艳林  袁莉  贾彤  王少微  王丽  邢珍  姚杰 《安徽医学》2024,45(5):559-564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对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后患者肺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2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胸腔镜肺癌手术的135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n=45)仅接受全身麻醉,罗哌卡因组(n=45)在接受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SAPB组(n=45)接受SAPB。比较3组患者临床数据、手术资料,使用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法(VAS)评估患者在静息和咳嗽时的疼痛情况,并收集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使用流式细胞仪和相应试剂检测患者术前、术后血清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血清癌胚抗原(CEA)、癌胚抗原(CA)125、细胞角蛋白19片段21-1(CYFRA21-1)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 罗哌卡因组和SAPB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均低于对照组,首次按压患者自控镇痛(PCA)泵时间均晚于对照组,术后48小时内PCA泵按压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静息、咳嗽VAS评分、CD3+、CD4+、CD8+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8):129-133
目的 探讨后路腰方肌(QL2)阻滞与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在小儿下腹部腹腔镜手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8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择期全麻下腹部腹腔镜手术患儿56例,年龄1~7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QL2组和TAP组,每组各28例。两组神经阻滞均于全身麻醉后、手术前在超声引导下完成。术后24 h内密切随访。FLACC量表评估术后疼痛程度;记录术后24 h内予补救性镇痛患儿累积数量、平均动脉压和心率;评估并记录神经阻滞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QL2组患儿手术后1 h、2 h、4 h、6 h、12 h FLACC评分均低于TAP组(均P<0.05);QL2组手术后24 h内需要补救性镇痛患儿累积数量低于TAP组(P=0.014);QL2组患儿手术后1 h、2 h、4 h、6 h、12 h、24 h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低于TAP组(均P<0.05)。QL2组术后有4例(14.3%)出现暂时性股四头肌无力,TAP组患儿未发现股四头肌无力;QL2组2例、TAP组1例出现单侧穿刺部位血肿。结论 超声引导下QL2阻滞应用于小儿下腹部腹腔镜手术后镇痛的效果优于TAP阻滞,但存在发生暂时性股四头肌无力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单纯全身麻醉和全身麻醉复合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血流动力学、术后镇痛和恢复的影响,探讨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子宫切除患者麻醉与术后镇痛的价值。方法 全身麻醉下行经腹子宫切除术患者50例,按照镇痛方式不同随机分为两组:腹横肌平面阻滞组(TAP组,n=24)和静脉镇痛组(PCIA组,n=26)。TAP组在诱导后行双侧TAP阻滞;PCIA组不行阻滞,术后行静脉镇痛。记录入室时、划皮前、划皮后5、10、15、60、90min各时点的MAP、HR,七氟醚、舒芬太尼用量,术后1、6、12、24、48h VAS评分及哌替啶用量,肠道功能恢复、进食、下床活动和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 与PCIA组比较,TAP组划皮前、划皮后5min MAP明显降低;七氟醚、舒芬太尼用量减少;术后1、6、12h VAS评分降低;哌替啶用量减少;肠道功能恢复、进食时间缩短;恶心呕吐例数减少(均P<0.05)。结论 超声引导TAP阻滞能显著减轻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减少阿片类用量及恶心呕吐概率,缩短肠道恢复和进食时间,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测试正常国人不同神经节段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相对波幅的正常变异,结合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的CMAP衰减特征,探讨运动神经传导阻滞的诊断标准.方法:用表面电极常规方法记录正中神经、尺神经多节段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正常组共169条,多灶性运动神经病26条,分析波幅、面积和时限等参数.结果:正常人不同神经节段间CMAP衰减(%)具有较大变异:尺神经肘下-腕4.7±4.7%,肘上-肘下3.6±3.5%,肘上-腕8.2±6.3%,腋-腕13.3±7.9%;正中神经肘下-腕4.4±3.0%,肘上-肘下1.8±4.3%,肘上-腕6.1±5.6%,腋-腕8.8±7.1%.病变组不同神经节段的波幅衰减更明显,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在部分性运动神经传导阻滞的诊断中,不同的神经节段应采用不同的诊断标准,大于实测波幅衰减的x 2.58SD可诊断为可能部分性运动传导阻滞;考虑到时间离散的影响因素,建议将CMAP波幅衰减大于相应神经节段95%正常上限值诊断为肯定的部分性运动神经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查清人颞肌的肌构筑学特征 ,了解颞肌前、后两部的生物力学属性 ,阐明其生理功能。方法 对人 10侧颞肌的肌构筑指数进行了测算和量化分析。结果 颞肌前部为多羽肌 ,内部有两个与肌表面平行的腱板 ,肌纤维排列较垂直 ,从浅深两面附着于腱板上 ,后部肌纤维较长 ,呈前后水平走向附着于腱膜上。前、后两部各构筑指数比较 ,除生理横切面积外 ,均有显著性差异。颞肌后部肌重大于前部 ,但生理横切面积与前部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相反 ,前部肌的生理横切面积 /肌重比率却明显高于后部肌 ,后部肌的肌纤维长 /生理横切面积比率高于前部肌。前、后两部各项构筑指数在左右侧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颞肌前部属力量型肌 ,后部较前部倾向于速度型肌。前部肌在维持下颌位置和产生咬合力上起主要作用 ,后部肌在下颌后退和侧移位中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