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成药》2021,(8)
目的探究阿坝州广泛栽培的铁棒锤原植物-多裂乌头Aconitum polyschistum Hand.-Mazz.的生药学。方法对多裂乌头的栽培品与野生品进行性状鉴别、显微鉴定、薄层鉴别、测定总灰分、酸不溶灰分及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栽培品子根呈不规则的长圆柱形且数量较多、细,而野生品子根呈短圆柱形、圆锥形。两者显微特征无明显差异,根横切面有后生皮层2~3层,壁栓化稍增厚,内皮层不见石细胞等特点;药材粉末后生皮层细胞较大内含棕色物质,易破碎,淀粉粒多成类圆形,导管多为网纹导管。HPLC法同时测定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的含量。结论栽培品与野生品药材形状差异明显,家种品的乌头碱与苯甲酰乌头原碱总量都大于野生品,该方法可为多裂乌头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3个不同产地栽培与野生铁棒锤中乌头碱活性成分进行分析,对其做出客观评价.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使用ZORBAX Eclipse XDB-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乙腈-0.2%二乙胺水溶液(35:65);柱温30℃;流速0.8mL·min-1;检测波长240nm结果:乌头碱在0.39~1.95μg与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8.35%,RSD1.5%(n=6);甘肃产铁棒锤药材中乌头碱的质量分数为0.3244%;宁夏产铁棒锤药材中乌头碱为0.2144%;青海产铁棒锤药材中乌头碱为0.1397%.结论:3个不同产地铁棒锤中乌头碱含量差异较大,甘肃栽培铁棒锤中乌头碱含量最高,宁夏野生铁棒锤次之,青海野生铁棒锤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不同产地、批次的铁棒锤药材进行分析,建立其质量标准。方法鉴别铁棒锤的植物形态、药材性状、显微特征;采用TLC法进行定性鉴别;HPLC测定苯甲酰乌头碱、8-乙氧基乌头碱的含有量。结果对铁棒锤药材的植物形态、药材性状、显微特征进行了描述;建立了铁棒锤的TLC鉴别方法,斑点清晰,分离度好,具有较好的专属性;14批铁棒锤样品中,苯甲酰乌头碱、8-乙氧基乌头碱分别在0.068~0.854、0.026~0.321 m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05%、98.76%,RSD(n=6)分别为0.38%、2.41%。结论该方法准确、简便、灵敏度高、无干扰而且重现好,适用于铁棒锤药材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栽培狭叶柴胡的药材质量。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时期栽培狭叶柴胡和野生狭叶柴胡柴胡总皂苷含量的季节变化。结果与结论:栽培品总皂苷含量与野生品相近。栽培和野生不同发育时期均以萌动期和枯萎期总皂苷含量低,营养生长期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宁夏回药伏毛铁棒锤栽培品与3个地区野生品植物的根、茎、叶进行生药比较,为其质量控制及大面积栽培提供实验数据。方法:采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栽培品与3个产地野生品伏毛铁棒锤的性状、显微与理化鉴别均无显著差异。结论:从生药学角度看,宁夏六盘山、黑刺沟、西吉月亮山等地区都适合伏毛铁棒锤的栽培。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人工栽培与野生伊犁贝母药材的生药学差异。方法:采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和薄层色谱法对栽培与野生伊犁贝母的生药学进行了比较研究;采用浸出物测定法对栽培与野生伊犁贝母中醇浸出物含量进行了定性分析;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对二者总生物碱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人工栽培与野生伊犁贝母药材在性状及显微特征方面有明显的相似;薄层斑点数目、颜色及Rf值方面也明显相似;人工栽培与野生伊犁贝母药材总生物碱含量基本一致,但人工栽培伊犁贝母药材醇浸出物含量比野生的要高。结论:人工栽培与野生伊犁贝母药材生药学差异不显著,在临床上,为栽培伊犁贝母代替野生伊犁贝母药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铁棒锤种子中生物碱的最佳提取方法,为铁棒锤种子生物碱的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生物碱显色反应、薄层色谱法对铁棒锤种子生物碱类成分进行定性鉴别;采用正交实验设计,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总生物碱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提取时间30 min,乙醇浓度60%,料液比1:20。铁棒锤种子总生物碱含量为0.19%。结论方法简便,超声提取法提取率高,有可利用价值,可为铁棒锤种子化学成分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并比较宁夏不同地域伏毛铁棒锤茎中总生物碱含量。方法:样品经732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处理,以乌头碱为对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生物碱的含量。结果:宁夏种苗园伏毛铁棒锤茎中总生物碱含量最高,为54.67mg·g^-1。结论:实验结果可见,宁夏种苗园伏毛铁棒锤茎总生物碱含量最高,为日后最大化有效利用资源提供了实验支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小檗根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显微鉴别法鉴别小檗根药材粉末的显微特征;采用薄层及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别及测定盐酸巴马汀及盐酸小檗碱。结果:制定了小檗根药材显微鉴别方法;制定了薄层鉴别方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两种生物碱含量。结论:以上3种方法简便、准确,适用于小檗根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
蜚蠊药材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蜚蠊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定性鉴别,色谱条件为正丁醇-醋酸-水(5:1:1).0.5%茚三酮显色剂;采用索氏提取法测定脂肪含量;水分测定法检查水分的最低控制限;分光光度法测定总氨基酸的含量,茚三酮显色后检测波长为570nm。结果蜚蠊药材与对照品薄层色谱斑点清晰,易于识别,药材中脂肪的含量不得超过7.0%,水分含量不得超过12.0%,分光光度法测定总氨基酸含量,回归方程:A=0.067943C+0.009143,r=0.9999,酪氨酸含量在1.0~10.0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该方法简便易行,重复性好,可用于蜚蠊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1.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士必备的技术,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危机患儿的痛苦乃至生命,掌握这门过硬的技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是儿科护士的天职,也是衡量合格护士的标准之一。本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已多年,现将这方面的体会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3.
根据“穴位组学概念”的提出,针对针刺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针刺的生物学基础,阐明针刺的科学性,并对相关针刺处方进行优化,围绕临床针刺治疗手段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实现针刺科学机理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中药蛇床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姜涛  李慧梁 《中草药》2001,32(2):181-183
概述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这一中医经典著作,指导临床,疗效显著,活人无数,尤其是对外感热病的发展影响颇深.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述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为中心的医学学术群体,该学派学术璀璨,连绵千年.现就以古代此派的形成、发展、争鸣3个阶段进行初步探析,认为其形成于晋唐,发展于宋元,争鸣于明清.  相似文献   

16.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近20年间,是新时期仲景学说研究队伍的形成———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对《伤寒论》原著的注释和校正工作,揭开了新中国教材编写的序幕;对《伤寒论》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或关键性字词的考订,是一个特点;对《伤寒杂病论》方法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特点。此外,这一时期,对六经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方证的研究仍是热门话题;对伤寒方中用药规律的研究出现热潮;对张仲景治疗方法原理的研究开始活跃;比较性研究热度不减;专题性研究渐成趋势。  相似文献   

17.
百年以来《伤寒论》理论研究述评(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3万篇,内容涉及张仲景生平事迹、《伤寒论》版本传承、《伤寒论》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民国时期是近代仲景学术研究的萌芽——发动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以下时代特点:①期刊和作者群有明显的地域和社团性;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③研究空间不断扩大;④学术争鸣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18.
艾灸足三里在脾胃病的临床疗效肯定,其机制研究也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不断完善。大量研究证明,艾灸足三里促进胃黏膜修复的信号传导是通过神经实现的,其作用机制是系统而复杂的,既可以直接调节胃肠内分泌激素的水平,也可以作用于胃黏膜损伤的信号传导途径上。因此,艾灸足三里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病变及病变的各个阶段都有一定作用,且作用机制不尽相同。据现有研究,对未来艾灸足三里的机制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分析当前舌象仪相关文献的发布情况,总结舌象仪的研究现况。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知网、维普以及万方三大数据库进行题名或关键词检索,检索式为“舌象仪or舌象分析仪or舌诊仪or舌象采集or数字舌图or舌象分割or舌体分割or舌象分析or舌诊客观化”,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10月。对文献的发表时间、文献作者、第一作者所在地区、第一作者所在机构、期刊情况、资助基金来源、主要研究内容、舌象仪型号及舌象仪研发单位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舌象仪相关研究的文献366篇,前期年发文量逐年增长,但近年来年发文量增长缓慢。舌象仪相关研究尚未形成核心作者及核心期刊。其主要的资助来源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及各类厅局级项目。舌象仪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图像采集技术、成像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图像分析技术、舌象仪的临床应用及舌象仪的实验室应用等内容的研究。目前应用较多的舌象仪有上海道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ZBOX型舌象仪和DS01舌象仪,DS01舌象仪包括DS01-A和DS01-B两种型号;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发的TDA-1小型舌象仪和DKF-Ⅱ舌象仪;上海中医药和上海亚太计算机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研发的ZBOX-Ⅰ舌象仪;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TP-Ⅰ舌象仪;天津市天中依脉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YM-Ⅲ中医舌象采集仪;上海亚太计算机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研发的Smart TCM-I舌象仪;哈尔滨工业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研发的TIAG 舌象仪;天津中医药大学研发的3D舌象仪。结论 舌象仪的相关研究虽然前期呈上升趋势,但近年来进入平台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从中医角度探讨“软系”疗法的科学性,探求“软系”疗法疗效显著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